人格是怎樣形成的?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逐漸發展形成的。遺傳與環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誰起主導作用?就人格狀態而言,后天環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來看,遺傳、環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異,因人而異。例如,人的氣質、智力等成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大,人的性格、價值觀等主要受后天環境影響。
一、生物遺傳因素
心理學家對"生物遺傳因素對人格具有何種影響"的探討已持續很久。由于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會注重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
雙生子的研究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研究人格遺傳因素的最好方法,提出了雙生子的研究原則:同卵雙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態,他們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歸于環境因素造成。異卵雙生子的基因雖然不同,但在環境上有許多相似性,如出生序、母親年齡等,因此也提供了環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這兩種雙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環境對相同基因的影響,或者是相同環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現。
艾森克指出:在同一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生子,其外傾性的相關系數為0.61,而分開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同卵雙生子,其外傾性的相關系數為0.42;異卵雙生子的外傾性的相關系數為一0.17。在神經質方面也發現同樣情況,在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生子其相關系數為0.53,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生子其相關系數為0.38;異卵雙生子的相關系數為0.11。弗洛德魯斯等人于1980年對瑞典的12000名雙生子做人格問卷的施測,結果表明同卵雙生子在外向和神經質上的相關系數是+0.50,而異卵雙生子的相關系數只有+0.21和+0.23。這說明同卵雙生子在外向和神經質上的相似性要明顯高于異卵雙生子,在這兩項人格特征上具有較強的遺傳性。一項有關高中生的雙生子研究,共有l700名學生施測了《加州心理調查表》(CPI),這一人格調查表包括18個分量表,其中有一些與社會相關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會性、社交性、責任心等。結果仍舊是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的相關高。20世紀80年代,明尼蘇達大學對成年雙生子的人格進行了比較研究(1984,1988),有些雙生子是一起長大的,有些雙生子則是分開撫養的,平均分開的時間是30年。結果是同卵雙生子的相關比異卵雙生子高很多,分開撫養的與未分開的同卵雙生子具有同樣高的相關。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評價遺傳對人格的作用呢?遺傳對人格有影響,但是遺傳作用有多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根據以往研究,我們認為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征上,遺傳因素較為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征上,后天環境因素更重要。在個體發展過程中,人格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難易。
人既是一個生物個體,又是一個社會個體。人一出生,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并會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會文化因素。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于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相似性又具有一個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這種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個人正好穩穩地"嵌入"整個文化形態里。
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這要看社會對文化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就越大。影響力的強弱也要視其行為的社會意義的大小,對于不太具有社會意義的行為,社會容許較大的變異。但對在社會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為,就不容許太大的變異,社會文化的制約作用就越大。但是,若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可能就會被視為行為偏差或心理疾病。社會文化具有對人格的塑造功能,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幾內亞的三個民族的人格特征,各具特色,鮮明地體現了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 居住在不同自然環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了人文地理對人格的影響。居住在山丘地帶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則,成員之間互助友愛、團結協作,沒有恃強凌弱,沒有爭強好勝,一派親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帶的孟都吉姆族,生活以獰獵為主,男女間有權力與地位之爭,對孩子處罰嚴厲,這個民族的成員表現出攻擊性強、冷酷無情、嫉妒心強、妄自尊大、爭強好勝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帶的張布里族,男女角色差異明顯,女性這個社會的主體每日操作勞動,掌握著經濟實權,而男性則處于從屬地位,其主要活動是藝術、工藝與祭祀活動,并承擔孩子的養育責任。這種社會分工使女人表現出剛毅、支配、自主與快活的性格,男人則有明顯的自卑感。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歷來就被人們所認可,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環境因素
一位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不僅具有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著社會的"遺傳"因素。這種社會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話不無道理。父母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著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間的差異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差異所構成的影響。1949年西蒙斯所著《親子關系動力論》一書,詳細論述了父母對孩子的各種反應(如拒絕、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嚴格)及對人格所產生的后果。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兒童人格的發展和他(她)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結論。這意味著當我們考慮親子關系時,不僅要注意它們對造成心理情緒失調和心理病理狀態的影響,也得留意它們與正常、領導力和天才發展的關系。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養方式分成三類,這三類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第一類是權威型教養方式,這類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中表現為過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來控制。成長在這種教育環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第二類是放縱型教養方式,這類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甚至達到失控狀態。這種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獨尊、蠻橫胡鬧等。第三類是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孩子以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征。
綜合家庭因素對人格影響的研究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家庭是社會文化的媒介,它對人格具有強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養方式的恰當性,會直接決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無意地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會遺傳性"。
小視窗
XYZ三種家庭教養模式
Kagiticihsi(1990)依據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獨立一依賴"關系,歸納出了三種典型的家庭模式。
X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在物質與情感上的關系都是相互依賴的,親子關系的取向是順從,屬于集體主義模式。如韓國與日本的母親總是熱心于保持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母親千方百計地要把自己與孩子"焊接"起來,她們認為母子的親密關系是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家庭教養中,母親總是力圖創造一種"關系上的協調",但是她們卻難于培養孩子的心理獨立性。
Z型:家庭中兩代人之間在物質和情感上都是相互獨立的,親子關系的取向是獨立,屬于個人主義模式。如美國和加拿大的母親認為母子間的分離與個體化是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條件。所以,母親盡力把自己與孩子分離開,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母親在家庭關系中創設的是一種"個體上的協調"。但是,這也會帶給雙方情感上的孤獨與失落。
Y型將上述兩種模式辯證地綜合在一起,強調在物質上的獨立,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賴。中國與土耳其的家庭近似這種模式。如土耳其的研究發現(Phalet&Claeys,1990),土耳其青年既忠于家庭,又注重本人才能的自我實現。在具有集體主義文化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的城市化和現代化背景下,家庭人際關系可能向Y型轉化。
四、早期童年
"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為。"這是麥肯儂(1950)有關早期童年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歷來為人格心理學家所重視,特別是弗洛伊德。為什么人格心理學家們會如此看重早期經驗對人格的作用呢?西方一些國家的調查發現,"母愛喪失"的兒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兒童),在嬰兒早期會出現神經性嘔吐、厭食、慢性腹瀉、陣發性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復感染,這些兒童還表現出膽小、呆板、遲鈍、不與人交往、敵對、攻擊、破壞等人格特點,這些人格特點會影響他們一生的順利發展,出現情緒障礙、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早期童年經驗的問題引發了許多爭論,如早期經驗對人格產生何種影響?這種影響是永久性的嗎?
我們認為,其一,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向健康人格發展,不幸的童年也會引發兒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點,逆境也可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其二,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決定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來決定人格。其三,早期兒童經驗是否對人格造成永久性影響因人而異。對于正常人來說,隨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響會逐漸縮小、減弱,其效果不會永久不衰。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物理因素都會影響人格。一個著名的研究實例是,巴理(1966)關于阿拉斯加州的愛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較研究。這個研究說明了生態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作用。
愛斯基摩人以漁獵為生,夏天在水上打魚,冬天在冰上打獵。主食肉,沒有蔬菜。過著流浪生活,以帳篷遮風避雨。這種生活環境使孩子逐漸形成了堅定、獨立、冒險的人格特征。而特姆尼人生活在雜色灌木叢生地帶,以農業為主,種田為生,居住環境固定。這種生活環境使孩子形成了依賴、服從、保守的人格特點。由此可見,不同的生存環境影響了人格的形成。另外,氣溫也會導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頻率提高。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對他人采取負面反應,甚至進攻,發生反社會行為。世界上炎熱的地方,也是攻擊行為較多的地方。
關于自然物理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作用,心理學家認為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影響作用,更多地表現為一時性影響;自然物理環境對特定行為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綜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這是研究者們已達成共識的結論。但是,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對人格形成產生影響的,這又是研究者們面臨的新課題。人們試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分析各種問題。社會生物學做出了一些嘗試,這個領域主要研究生物因素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問題。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經濟法概論復習筆記:第二章
08-2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