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機是以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的動機。
一、交往動機
(一)交往動機及其獲得
交往動機是指個體愿意歸屬于某一團體,喜歡與人交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交往動機是個體愿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發展友誼的內在需要。
這種動機會促使人們結交朋友,尋找支持,參加某一團體并參與其活動。當這種動機促使人們滿足了交往需要時,就會感到安全,有依靠和歸屬感;反之,就會感到孤獨、寂寞、元助、痛苦、焦慮。
關于交往動機的獲得方式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交往傾向是先天遺傳的神經模式,是一種本能行為。遺傳的基本交往傾向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遠古時代,與其他食肉動物相比,人類是十分弱小的種族,需要大家集合在一起維護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證種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傾向的個體便存活下來,并將這種傾向演化為一種可遺傳的特性保留了下來。另一種觀點認為,交往行為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行為。交往行為的學習有多種方式,條件反射和獎賞等都有可能加強交往傾向。例如,對交往行為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就會強化個體的交往行為。
(二)交往動機產生的原因
人是社會的動物,交往是人類社會生存的一項重要活動,人們總會花大量的時間與他人相處,由此產生交往行為。在所有的交往行為中,有些是先天遺傳的,有些是后天學習得來的,還有些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們為什么傾向于跟人在一起呢?有兩個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們是為了排除自己的恐懼才選擇了與別人交往的行為。沙赫特(S.Schachter)曾做一實驗驗證上述觀點。實驗中,被試被帶到一個有許多實驗儀器的實驗室,并讓所有的被試明白,實驗與電擊有關。有些被試被告知,實驗中將有極為痛苦的電擊,其他被試則被告知,電擊只是稍微有點刺痛。實驗者假設強電擊的被試比弱電擊的被試更加恐懼。然后實驗者告訴被試要檢修設備,實驗推遲十分鐘,讓所有的被試跟其他人一起等。結果發現,60%的高恐懼的人選擇了與其他人一起等,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低恐懼的人選擇與其他人一起等。表明,恐懼使人們的交往傾向加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交往,是因為人們想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同時也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評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體驗是否合適,正是這種社會比較過程,加強了人們的交往動機(Leor Festiner,1954)。
實際上,即使人們能夠自立生存時,也仍然會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系。人們之所以要保持與他人的親密關系,有如下幾個原因
1.合作
人類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網絡系統中,與他人合作共處是我們社會文化價值所鼓勵的東西。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生存是離不開與其他人的合作的。人不可能絕對孤獨地與世隔絕地生活,合作是人類基本的社會生存動機。這種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事件或活動為基礎的,人們通過完成某一活動、處理某一事件而共同在一起,活動完成后,一些合作關系可能隨即停止。但如果在通過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聯系,就可進一步建立親密的交往關系。
2.情誼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與他人的關系不僅局限于合作關系,還會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歡與他人在一起。伙伴情誼也是人類交往的一種因素,它表現出幾種形式,如夫妻感情、親屬親情、鄰里情誼、同學友情、同事情義等。平時在緊張工作之后,要好的同事一起去喝咖啡,輕松一下;過年時親戚互相走動走動。這種以情感因素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親密性、少功利性的特點。
3.歸屬
人們總希望自己能成為某一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被其他成員所認可。這種歸屬于某一團體的交往需求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兒童時代加入少先隊、青年時代加入共青團等。我們也常常希望能歸屬到某些民間或非正式化團體,如班級中某些人構成的小集團。工作中,希望被某些人認定為"自己人"等。當我們歸屬到這些團體中去時,我們就會獲得支持與依賴,具有了安全感。
二、成就動機
(一)成就動機的結構
成就動機是指人們力求獲得成功的內在動力。一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會努力去克服困難,盡力達成目標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個體的成就動機中含有兩種成分:追求成功的傾向和回避失敗的傾向。一般認為,成就動機較高的人喜歡選擇富于挑戰性的任務,其追求成功的傾向大于回避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水平較低的人則因害怕失敗而回避困難的任務。
(二)成就動機的特征
成就動機是一種后天習得的動機,它也是決定個體努力程度的動力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成就動機存在個體差異。一般來講,成就動機水平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戰性與創造性
高成就動機水平的人喜歡探新求異,具有開拓精神,喜歡富于挑戰性的任務,并全力以赴獲取成功。這種人更富于創造性,他們總是力圖將每件事做得盡可能的好。
2.具有堅定信念
高成就動機水平的人行為目標明確,對自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做到底,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始終對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3. 正確的歸因方式
高成就動機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歸因于能力與努力,而把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這種可變的內在因素上,這種歸因方式會使他們今后更努力地去改變自身不利于成功的缺點,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低成就動機水平的人則會把以往的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這種穩定的、不可變的內在因素上,而把成功歸因于外在原因(如運氣等),這種歸因會使他們安于現狀,消極被動,過于自責,不思進取。
小視窗
女性的成功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事業上非常成功的女性冠以"女強人"的名稱,在一般人的眼中,女強人似乎是一個遙遠而且不親切的形象,許多男性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超過自己,成為所謂的女強人,許多女性自己也不愿做女強人,因為一旦成為女強人,她們就得承受事業家庭現方面的重擔,同時還得承受來自社會上的一些不認同感。
女性是否真的害怕成功?與成功的男性相比,成功的女性為什么要承受更多的壓力?
霍納(Horner,1968)采用TAT測量方法,對女性成就動機的特點進行了研究。她采用的故事是:"第一學期未,安妮發現自己在醫學院的班上名列第一--------",就此讓女性編故事,而對于男性,"安妮',則由"約翰"來代替。結果發現,65%的女大學生對女性線索表現出成功恐懼反應,而僅有9%的男大學生表現出對成功的恐懼反應。
霍納由此提出女性有一種害怕成功的傾向。她認為,女性害怕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性別角色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害怕成功是一種與性別角色習得有關的穩定人格特征,女性擔心成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失去女性魅力等,而且在傳統文化觀念中一般認為女性是不應具有堅強獨立并富于競爭精神的。霍納同時發現,女性害怕成功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在競爭情境中,尤其是面對男性競爭對手時,女性特別容易害怕成功。
霍納的觀點也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見.如Pephan(1976)指出,個體的性別角色概念可能比畏懼成功的傾向更多地影響了女性成就動機水平的高低。
三、工作動機
工作動機是最有效能、最為復雜的社會性動機之一,是一種使個體努力工作,高質量創新并不斷完善自己工作的動機。
工作動機理論基于不同的人性觀,它涉及了一個問題:人為什么工作?回答這個問題有四個理論--X理論、Y理論、V理論和Z理論。X理論認為人工作是為了錢,個人的工作動機來自于物質利益的驅動,并且常被外來刺激(誘因)所吸引。Y理論則把人看作是負責、有創造力的,人們工作不是為了外在的物質刺激,而是出于一種要將工作做好的內驅力。根據這種觀點,在工作激勵中不應將物質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應創造一個自由的工作環境,讓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間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滿足他們對工作的內在需求。V理論認為,個體的工作動機水平傾于為實現自身的價值觀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們個人價值觀比較高,并且會努力在工作中尋求實現和證明。Z理論認為,當個人價值觀與組織的目標協調一致時,個體的工作動機、士氣和忠誠度都會得到提高。
工作動機來自不同工作需要的驅動,不管人的工作動機來自什么需要,它總是人們不辭辛苦地勤奮工作的強大動力。人們為了生存,為了證明自身的價值,為了使自己更成熟,甚至,為了尋求一種樂趣,而努力做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因此工作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省中山市2022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復習:第七章
07-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消費者均衡
11-12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