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湖畔派”: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早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喜歡歌頌大自然和宗法制農村生活,厭惡城市文明和冷酷的資本主義金錢關系。突出貢獻是完成了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改革,標志著浪漫時代的到來。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從理論上闡明了新詩理論的基礎,成為英國浪漫主義宣言。因為常常住在英格蘭北部昆布蘭湖區而得名。
42、華茲華斯于1843年騷塞歿后被繼封為“桂冠詩人”:
(1)華茲華斯《我們是七個》:
歌謠體敘事詩:詩中童心的純潔可愛,反襯出成人世界及理性社會的嚴酷冷漠,頗發人深思。
(2)華茲華斯《丁登寺旁》、《不朽頌》詩作:
《序曲》是一部宏大長詩,具有史詩規模,是其欲表達“關于人、自然和社會”的思考的哲理巨著。《隱士》的序詩,是一部精神成長的藝術記錄,凡14章,敘述從童年到成熟的內心歷程,深及人類天性的隱秘角落。
(3)華茲華斯田園詩(自然詩):
自然崇拜傾向充溢其中,把自然視為圣靈體現的最高境界。山河花木、風云霞虹都富有靈性,且與人生構成有機和諧。詩作天然,意趣盎然,含蓄蘊藉,美不勝收。
43、華茲華斯詩作藝術特點:
(1)華茲華斯稱兒童是成人的父親:
在《不朽頌》即《頌詩:憶幼年而悟不朽》中認為只有幼時才有純粹的天性,最真實、可貴,說“最微賤的花朵常能給人深刻得眼淚也無法表達的思緒”,總之永恒在于天然之中。
(2)華茲華斯《致布谷》:
夢幻般的美麗詩境,短短8節32行勾畫出了截然不同但有相互聯系的情景:眼前的、以往的、現實的、虛幻的。因為心靈純凈和天性敏感,竟將有形之物隱去化作無形之聲,自然的造物總是表現出一種超越世界的力量,至少也是超越現實的象征。
(3)華茲華斯《孤獨的刈禾姑娘》:
寫自然的物到寫自然的人,筆觸仍輕柔、細膩、含蓄。形象仍恬美、古樸、超脫。“壯烈的古代”和“卑微的民間”在歌調上也形成鮮明對照,用自然界的鳥鳴比喻歌聲非常貼切。華茲華斯虔誠的相信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對人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進行教育,從而由愛自然導向愛人類。不了解華茲華斯對自然的執著癡情就不理解華茲華斯詩的精神。其筆下人多過分超脫現實而未被實利社會毒化的“原始人”,在歌頌自然的同時墜入幻想,就是自然的神秘力量即使不能讓人返真還璞,至少也可以使人性保持住天然品質,于是便自覺或不自覺地美化宗法式社會,力圖拉人們返回此“自然”。
44、柯勒律治:
(1)《古舟子詠》用奇特的想象表現超自然的主觀事件。
(2)歌謠體敘事長詩《忽比烈汗》描寫一個夢境,是現代派詩人先驅。
(3)其文評著作《文學傳記》提到與華茲華斯計劃寫兩類詩:
①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凡俗鄉土生活;
②用奇特想象表現超自然主觀事件。
45、拜倫是19世紀初葉英國詩壇最偉大的詩人,浪漫詩派“宗主”。
(1)拜倫處女詩集:《懶散的時刻》,
因為被否定價值,后發表戰斗性長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反擊。
(2)拜倫關于“勒德運動”的諷刺詩《法案制定者頌》、《勒德分子之歌》,哲理劇《曼弗雷德》,神秘劇《該隱》、《天與地》。
46、拜倫:
(1)拜倫的“東方故事詩”:傳奇故事《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盜》、《萊拉》、《柯林斯之圍》、《巴里西納》。
(2)“拜倫式英雄”:《東方故事詩》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類人物典型,如康拉德、哈洛爾德等。高傲而倔強、憂郁而孤獨、神秘而痛苦、與社會格格不入而對之進行徹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其反抗多帶個人主義特征,結局均是悲劇性的。其身上帶有拜倫思想的個性氣質印記。
(3)拜倫作品的“世界悲哀”:
主人公對世界和人生灰心喪氣,終于感到包括知識在內的一切追求都毫無意義,體現了拜倫對有缺陷的人生和人類苦難存在的苦澀理解,極悲壯的敘事長詩《錫隆的囚徒》謳歌為自由而殞身的歷史英雄精神。《曼弗雷德》悲觀與反叛意識的表現達到頂點,拜倫稱其為哲理劇。
(4)拜倫“東方故事詩”的思想性格:
普羅米修斯式孤獨的反抗意志使其成為對貴族資產階級及其觀念模式的反叛者,有巨大社會進步性。其叛逆性格決定思想上是現存制度反對者,思想核心是自由與正義,與以壓迫和奴役為宗旨的社會體制不兩立。拜倫消極方面時常耽于夢幻、虛無,偶爾百無聊賴,但其浪漫如火的情感方式和為自由不惜殞身的人生觀深遠地影響了哲學思潮的氣質。
(5)拜倫的詩歌藝術特點:
①強烈主觀抒情性和鮮明政治傾向性,其詩美學核心“詩的本身即是熱情”;
②辛辣諷刺;
③濃郁感情基調、主人公非凡品質、感情的夸張、異國的情調、馳騁的想象力、強有力的浪漫主義、口語的運用。
47、拜倫作品:
(1)拜倫《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
抒情主人公形象“我”,積極入世,熱情洋溢,目光犀利的觀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評家,是位熱愛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冷嘲熱諷又善于斗爭的民主戰士。與敘事主人公性質完全不同,都明顯有自傳成分,既表現拜倫世界觀的矛盾,又體現思想感情的整體。
(2)拜倫《唐·璜》是詩體小說,代表浪漫主義時代歐洲詩歌創作最高成就。
①拜倫《唐·璜》人物形象:
天真、熱情、善良、順從天性、無視清規戒律、絕少虛偽;對戀人忠心,不怯懦,但缺乏堅定信念,易隨波逐流,無法掌撐自己命運,追求純真愛情。
②拜倫《唐·璜》藝術特點:
辛辣的諷刺、濃郁的浪漫主義為主夾著現實主義的描繪,兼敘兼議,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語言明白曉暢,廣采口語詞匯、格律上借鑒意大利滑稽史詩“八行三韻體”。
48、司各特:
(1)司各特地位:
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著名英國詩人小說家,歐洲“歷史小說之父”。
(2)司各特傳奇長詩:
《末代歌者之歌》
(3)司各特長詩:
《瑪米恩》(詩歌方面杰出代表)和《湖上夫人》
(4)司各特歷史小說:
共29部,首部為長篇《威弗利》。
49、司各特:
(1)司各特的歷史小說分類:
①關于蘇格蘭歷史的:
多反映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民族沖突及各政治集團間斗爭。《威弗利》、《清教徒》,《愛丁堡監獄》刻畫了令人難忘的民族性格。珍妮之妹艾菲愛俠盜而孕,巫婆接生轉移嬰兒,艾菲因虐殺嬰兒的罪名入獄。珍妮作為清教徒,良知和責任使她未作偽證,但這個瘦小而未見過世面、一文不名而又孤獨無依的農家女,不遠千里涉險徒步去倫敦為妹向國王請命,熱誠感動王后。在珍妮身上,蘊藏著一個真正的人的非凡品質和一個偉大民族的堅毅與勇氣。
②關于英格蘭歷史的:
《艾凡赫》、《修道院院長》、《肯納爾沃思堡》以伊麗莎白女王感情糾葛為題材。
③關于歐洲大陸歷史或以十字軍東征為題材。
《昆丁·杜瓦》、《十字軍英雄記》、《巴黎的羅伯特伯爵》
④取材當代生活:
《圣羅南之泉》
(2)司各特小說藝術特點:
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各條情節線索的復雜交織。人物鮮明突出、典型,能代表時代風尚。但對人物缺乏細致深刻的心理刻畫,個別有敗筆——結構松散、冗長羅嗦,對歷史事
件缺乏考證。
50、司各特《艾凡赫》:
(1)司各特《艾凡赫》歷史內容:
12世紀末諾曼人征伐英格蘭之初,“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未歸,其弟攝政親王約翰舉行比武會籠絡人心意圖謀位,隨國王遠征的騎士艾凡赫優勝,但是戰敗的人劫走艾凡赫的父親和女友后逃走,艾凡赫救回父親和女友,艾凡赫父子和好,并與女友結為夫妻。
(2)司各特《艾凡赫》人物形象:
①艾凡赫的父親:
塞得利克是堅守古老民族傳統的薩克遜貴族代表,后臣服于理查。其形象帶有諷刺意味,是歷史的必然。
②艾凡赫:
正面體現了作家理想、歷史觀及人生哲學,具有多方面意義。是中世紀騎士的典型,忠君、護教、行俠,對愛情堅貞不渝,兼有純潔的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某種政治原則的代表,順應歷史潮流,追求“凡事不應過分”的中庸之道。
③理查:
勇武過人,慷慨大方,愛民如子。
(3)司各特《艾凡赫》藝術特點:
充分體現了司各特小說的藝術特色:傳奇式情節和栩栩如生的歷史風俗畫面交相輝映。
51、夏洛蒂·勃朗特:
(1)反映情感經歷自傳小說:
《簡·愛》、《維耶特》愛上了自己的老師,強化了其道德上獨立、完善了其意識。
(2)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
①夏洛蒂·勃朗特:另有《謝利》、《教授》
②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③安妮·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懷爾德費爾府的房客》
52、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1)夏洛蒂·勃朗特《簡·愛》人物形象:
①維護人格尊嚴,反抗逆境和傲慢無禮、專制自私的男人,追求獨立平等。倔強而感情細膩、熾熱。
②不愿接受以男性為中心的婦女觀,稱“我是自己的主人”,重視自我。
③對愛情理解獨特,認為前提是人格的平等,有熾熱的真誠感情,突出表現在對羅切斯特執著而強烈的愛情。
④是充滿勇氣、不向逆境妥協的個人奮斗的小知識分子形象。
(2)夏洛蒂·勃朗特《簡·愛》藝術特點:
采用第一人稱寫法,形象塑造真實,語言質樸,感情真摯,親切而富有感染力。
(3)夏洛蒂·勃朗特《簡·愛》意義:
在歌頌主人公為改變個人命運而頑強不屈的抗爭和追求平等意識同時揭露19世紀前期英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冷酷,尤其是宗教與慈善機關的偽善,諷刺了上流社會的腐敗、婚姻商業化等社會問題。
53、王爾德:19世紀后期英國唯美派。
(1)唯美派:
源于19世紀中期的形式主義文藝思潮,開始之初產生于繪畫,后來逐漸發展到詩歌、小說、戲劇。反對浪漫主義情緒外露的詩風,不滿現實主義真實化傾向,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走進藝術的“象牙之塔”。代表作家有佩特、王爾德。
(2)王爾德的唯美要點:
“為藝術而藝術”(真正的藝術和現存社會制度根本抵觸,生活已經毫無希望,人類已經沒有出路,唯有藝術才是最真實的,唯有這道永恒之光才給人以希冀,斷言藝術發展一般不依賴生活,尤其不受道德約束。藝術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反對現實主義,強調創作要絕對自由),反映了所謂的“世紀末”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危機。
(3)王爾德的唯美講演文獻:
《英國的文藝復興》、《撒謊的衰落》(對話)、《作為藝術家的批判家》。
(4)王爾德的作品:
兩個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他童話》、《石榴之家》,獄中懺悔著《慘痛的呼聲》,最后的詩集《累丁獄中歌》。
54、王爾德作品藝術特點:
(1)王爾德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道連·葛雷的畫像》的矛盾性:
不僅淋漓盡致地(尤其通過沃登勛爵之口)發揮蔑視道德的唯美觀點,也從葛雷的命運恰好推翻了這種享樂主義和玩弄生活的哲學,有力地證明了破壞自然道德規則就一定會受到自然的報復,放棄操守人就會毀滅。作家本意似乎側重于:既然葛雷罪行不見于本體而現于畫像,那么藝術就比現實本身更能忠實地表達一切現象的精神本質,藝術絕對高于生活,生活恰是斷送藝術的土壤。例如:葛雷愛的是女伶西碧兒所塑造的美麗的莎士比亞劇中的女主角形象而不是西碧兒本人。
(2)王爾德的風情喜劇:
《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一個無足輕重的婦人》、《認真是最要緊的》、《理想的丈夫》風格輕松,技巧精湛。描寫以閑散、消遣、調情度日的上流交際社會,戲劇沖突一般不出家庭及個人關系的狹小范圍,主角幾乎是清一色儀態高雅風流蘊藉的紳士淑女。以閑暇為哲學、享受生活又嘲弄生活,其玩世不恭和打情罵俏,以極其聰明的言語,并在適度得體的方式下進行。較真實的反映了“世紀末”倫敦沙龍階層悠閑、寄生的生活。
(3)王爾德的頹廢情調:
《莎樂美》中唯美情趣及頹廢成分發揮的淋漓盡致。游戲人生輕松氣氛蕩然無存,代之以如死一般堅強的對于愛與美的病態的向往,一種幾乎是非理性的固執苦求。作家在此短小簡潔的戲劇里不惜以詩意筆觸渲染了色情調子,更加突出了作品的頹廢特色,讓人品味“愛的神秘比死的神秘更偉大”的頹廢主題。
55、惠特曼:
(1)惠特曼簡介:
獨立出版小報《長島人》,后成為紐約《鷹鷲報》主筆,歌頌民主《為你,啊,民主啊!》、悼念林肯《啊,船長!我的船長啊!》、《當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開放的時候》,視林肯為民主代表和反蓄奴制戰士。
(2)惠特曼《草葉集》題意:
普遍而富有生命力,是民主、自由的理想、希望的象征,是耐苦的人民、蓬勃發展中的年青的美國的象征。
(3)惠特曼《草葉集》“亞當之歌”含義:
將年青的美國描畫成神話般的圖景——伊甸園,主人即亞當。以飽滿的熱情、富有浪漫氣息的詩筆,刻畫這新天地、新居民的面貌,美洲大陸一草一木都顯出其生命,美國人一言一行都如亞當般率真有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草葉集》就是一篇“亞當之歌”或“開創者之歌”,而詩集確有一章十六首詩的《亞當的子孫》,這是敘述新伊甸園的“創世紀”,造物者是亞當的子孫(成千上萬開辟新大陸的美國人)。
56、惠特曼《草葉集》:
(1)惠特曼《草葉集》藝術獨創性及其影響:
以全新的感受表現了美洲大陸的一切,呈現了嶄新的詩歌形式,擯棄了傳統詩歌的韻律形式,創造了富有內在節奏的“自由詩體”,該體式以短句為基礎,詩行修短不齊,多用疊句、排比句、平行句或對偶句,以長句占主導,刻意營構雄辯演說氣派,借鑒民謠表現手法,語言活潑鮮明,豐富形象,加上夸張和無拘束的表達風格,使詩作氣勢磅礴,情感抒發激越奔放。(這種“自由體式”是對詩歌藝術劃時代的革新,為英國、美國乃至世界詩壇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包括中國現代自由詩體都受到啟發。
(2)惠特曼《草葉集》基本內容與主導思想:
謳歌19世紀美國在資產階級道路上蓬勃發展的形象。歌頌“自我”與“人”的力量,贊美勞動與在勞動創造中前進的美國、贊美大自然。是寫于南北戰爭時期的詩篇,主要號召人們反對蓄奴制,揭露假民主,歌頌戰士英勇行為,支持歐洲革命、貫穿全集的主線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關于民主與自由的理想,基本主題是謳歌民主、自由和人類平等。惠特曼說可以概括《草葉集》的字眼就是民主。滲透了時代感、戰斗性和樂觀精神。
57、普希金:
俄羅斯偉大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使俄羅斯民族品格和氣派的文學真正開始。
(1)普希金主要成就是抒情詩:
《自由頌》、《致恰巴耶夫》、《給普希欽》、《寄西伯利亞的囚徒》、《鄉村》、《短劍》、《囚徒》、《致大海》。
(2)普希金的“浪漫主義故事詩”:
又稱“南方詩篇”的敘事詩《高加索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奇薩拉伊淚泉》、《茨岡人》(長詩主題是“自然”和“社會”的對立)
(3)普希金的童話詩:
《魯斯蘭和柳德米拉》、《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4)普希金的詩劇:
①《鮑里斯?戈都諾夫》打破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教條,人物擺脫了單一化,具有復雜而又多方面的性格。
②“小悲劇”《吝嗇的騎士》、《莫扎特和薩利埃里》、《石像人》、《瘟疫流行的宴會》
(5)普希金的現實主義敘事長詩:
《努林伯爵》、《波爾塔瓦》、《銅騎士》
(6)普希金的散文代表作:
①《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小人物”的作品(短篇)。站長維林與女兒冬妮亞相依為命,女兒被過路軍官拐走,維林到彼得堡找“迷途羔羊”,女兒昏迷,維林被趕而去世。
②《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最后的長篇:取材于18世紀后期普加喬夫起義。普加喬夫成了愛自由寧死不屈的英雄。格利涅夫遇到普加喬夫給他酒、襖,后在白山炮臺被俘,上絞架時被普加喬夫釋放,后普加喬夫起義失敗被俘就義。價值在于真實描寫了俄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指出了“官逼民反”。
58: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詩體小說,長篇敘事詩。
(1)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主要人物:
奧涅金、連斯基、達吉雅娜、奧蓮加(連斯基的未婚妻,達吉雅娜之妹)
(2)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為什么是19世紀現實主義奠基之作:
不僅取材現實,且用現實主義寫實手法,廣闊描寫了19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方方面面,批判地反映了當時的制度、文明、傳統和形形色色的風尚。就像別林斯基高度評價的那樣: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高度人民性的作品”,“它對于俄國社會是一個自覺過程,它幾乎是向前邁進的第一步,但卻是多么偉大的一步!”
(3)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藝術成就:
①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藝術典型,是俄國最早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作品;
②現實主義詩體長篇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講述主人公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又以第一人稱抒情方式抒發作者主觀感情、見解和議論。
③“抒情插話”對于表達作品思想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風景描寫出色,采用普希金特有的“奧涅金體”十四行詩節。
(4)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人物形象:
①奧涅金:
是俄國貴族革命時期開始覺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貴族知識分子典型。受到西歐民主思想啟蒙,具有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傾向,品格豈氣質遠遠高于周圍貴族子弟。但沒有明確主張和社會理想,在令人窒迫的社會現實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悶、彷徨、憂郁、痛苦。得了“俄國人的憂郁病”,對于生活極端冷漠、憤世嫉俗、痛恨腐朽社會并希望改變現狀,但不可能與其決裂,所以他不會正面反抗,只會消極逃避。
其矛盾性在于:
與達吉雅娜的愛情表現了他對純樸真愛的不理解、自我優越感和精神空虛、與連斯基決斗表現他無力反抗上流社會的陋習,是一個“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環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多余人”典型。
②達吉雅娜:
理想的婦女形象,“我忠實的理想”,純樸、真摯、深沉、愛情上勇于追求,對人生、未來有美好的憧憬。
59、雨果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思想特點是具有極典型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
(1)雨果的《東方詩集》:
反對侵略,支持希臘對被侵略的解放斗爭,譴責英、法聯軍侵入我國。《雨果談中國的一封信》
(2)雨果的《<克倫威爾>序》是浪漫派經典文獻,被認為是聲討19世紀偽古典主義的檄文,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宣言提出“美丑對照原則”。
(3)雨果的詩集、小說、戲劇:
《東方詩集》、《秋葉集》、《懲罰集》※《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歐那尼》、《呂伊?布拉斯》
(4)雨果作品的人物:
《巴黎圣母院》:愛斯美臘達(美的化身)、卡西莫多(善的化身)、克洛德(宗教惡勢力的代表)、孚比斯
《悲慘世界》:芳汀、冉阿讓、珂賽特
《九三年》:朗德納克是叛軍、郭文是革命軍、西穆爾登
60、雨果《歐那尼》:
(1)引起了法國文學史上的“歐那尼之戰”,成為浪漫主義戰勝古典主義的代表,主題不僅是對封建反動勢力控訴以及對叛逆的青年一代的歌頌,還包括對人民群眾力量的強調。
(2)雨果《歐那尼》藝術貢獻:
首先以成功的劇本打破了古典主義法規之陳,樹立了浪漫主義之新,充分體現在《<克倫威爾>序》中所提到的戲劇革新精神。
①掙脫“三一律”桎梏。
②不片面追求“合理”和劇情平穩發展的舊法,強調離奇曲折的高度戲劇性。
③不同于古典主義單一、單調的戲劇風格,貫穿對照或對比原則。
④語言上嘗試革新,大量采用口語、俗語,刻意追求夸張峭拔,不落俗套。
⑤不成熟之處:
由于過分追求夸張離奇和戲劇性,人物性格和某些細節顯得不太真實,不太強調藝術描寫和歷史真實性和具體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學串講筆記:感覺的整合
03-2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