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 論
從文獻資料來看,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學史上最早討論美的專著,把美和美的東西作了嚴格的區分:
(1)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他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
(2)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3)美的東西不僅使漫無邊際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種物質屬性,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因此無法把美當成是某中美的東西
(5)現實生活中,美的東西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而美雖然與可欲有某種聯系,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
西方美學家在美的本質問題上的一些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求解途徑:
(1)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探求美
(2)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求美
(4)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中探討美
(5)從人類社會生活本身探究美
(6)從社會化了的人的審美實踐活動中求解美
(7)關于美論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 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內涵是把美堪稱某種客觀的物質屬性,代表性觀點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諧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指出,曲線比直線美,,而在曲線中又以蛇形線最美
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來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這一特點。
從事物的客觀書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來談美的本質
(2)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構成美的重要因素
(3)認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說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諸多事物的美
二 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從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種尋求美,其核心內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一處“理念說”的是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美的本質
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于“理念”的一些講法,而且也認為美是理念。
三 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找美,其核心的理論去向九十八玫瑰聶為人的某種主觀的心意狀態,其代表性的學說優美在愉快和美在無意識的欲望登
從人的主觀心意狀態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積極意義,又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從人的主觀心意狀態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深入到了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觀世界之間的關聯,這是合理性的,導致的結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區別,(2)個人都會從各自的心意狀態觸發取衡量美,甚至會出現“趣味無可爭辯”的情形,如此一來,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標準。
真正從美學理論上來闡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國派的一些美學家
派的基本觀點是重視感覺經驗
真正嚴格地區分美感和快感的還是康德
榮格看來人的心理結構包括儀式,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四 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中探討美的核心內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決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與人及其周圍其他的事物發生一定的關系,然后才能說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觀念是有: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和羅馬時期的賀拉斯。
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把“關系”作為美學的理論基礎,系統地提出自己關于美的見解的,還是狄德羅。他把“關系”當成是美的本質,當成美之所以為美的根本原因。
關于狄德羅的觀念,我們可以看出由三中關系:
(1)一是鼓勵地就每一種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內在的結構上的秩序,安排,對成。關系,從這種關系所產生的美,稱之為“真實的美”
(2)二是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
(3)三是事物與人的關系
狄德羅關于“美在關系”的說法,其最大的貢獻是突破了過去把美當成某種單一的現象,或是某種鼓勵的因素,而從自然和社會生活各種相互的關系中來理解美。其不足之處在于,他只是從直觀的形式來理解事物的關系,沒有從人的實踐活動來探討這些關系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而且也沒有找到那種關系才能產生美
五 從人類社會生活本身探究美的核心內涵是美在于現實生活中,代表觀念是,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講法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題
為什莫說“美是生活”符合生活常識,卻不符合生活的辯證法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又悲也有喜,我們怎能說法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質
(2)車爾尼雪夫斯基關于“美是生活”的講法也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說凡是能夠顯現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說只有“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3)車爾尼雪夫斯基特別強調“我們無私的愛美,我們欣賞他,喜歡他,如同喜歡我們親愛的人一樣
六 從社會化了的人的審美實踐中求解美
康德在美學史上的地位,就在于他把美學研究引向了主觀的方面。
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美論乃至整個美學思想體系有一個新的邏輯起點,那就是立足于社會化了德人的審美實踐活動。馬克思展開了一系列的關于“勞動創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等觀點。
移情說,是西方傳統美學重的代表性美論之一,他是要把我們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我們人的感情,因而令我們感到美。這種美論的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
在我國當代的美學研究中,關于美的本質問題從五六十年代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美學家們各抒己見,互不相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主張美是主觀的,以呂熒和高爾太位代表
(2)主張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
(3)主張美是主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位代表
(4)主張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
美的可定義性問題: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追求
現當代西方美學家為什莫會反對給美和藝術下定義:
(1)現當代西方在美和藝術的觀念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由于現當代藝術以更為多元化的面目出現,藝術品育肥藝術品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所以,美學家要給“藝術”下定依舊顯得非常困難
(2)現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國際性以及不同文化區域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也促使人們放棄原先那種給美和藝術下蛋已定義的做法
美的觀念:一個開放性的系統
(1)在美的觀念上。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美學的一些行而上學觀點,轉而從不安化,運動和多層次的結構中對美加以讀解
(2)梅酒不是客觀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也不是人的某種主觀的精神屬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條件
(3)美在本質屬性上就是一個開放型的系統
美的本質:在人生相與創造現相之間
一 立足于人生的相位來解釋美與人生之間的本質官來,無疑是一個有效的理論視角
二 我們認為這種審美人生觀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人生的意識
(2)人生的反思與反悔
(3)人生的價值
三 在求解美的問題時,除了駐守至為根本的“人生相”外,還應深入到它的第二相,即創造相
四 人類的生命實踐活動或人生境遇。是美和美的創造的以顯明的重要根基
五 處于審美關系中的美的創造是否充滿生機。是否能鎮長發揮,提高和豐富人的本質力量,人生的境況是一種不可缺的規定性力量
關于美的本質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在創造中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1)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選擇對象,發現對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質力量灌進去,是對象活起來,成為自己的自我實現和自我創造,這時就產生了“對象化”
(2)人作為自然村在五,它的本質力量首先是它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它的自然稟賦和能力,是它的情欲和需要
(3)我們說媒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就是說,人在審美活動中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全面地在對象世界中展現出來
(4)當一個人的本質力量的到了完美的表現,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到滿足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
(1)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
(2)雖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不一定都是美
(3)從藝術創作和人類的審美欣賞來說,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
(4)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規律就是自由的規律,美的內容和形式就是有的內容和形式
我們認為美的創造是一種多層累的突創,其基本含義是:
(1)從美的形成來說,他是空間上的積累與實踐上的綿延,相互交錯,所造成的時空復合結構
(2)從美的產生和出現來說,他具有量變到質變的突然變化,我們還來不及分析和推力,他就突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一下子整個抓住了我們
美的形成和創造依賴于那些基本層面
美的形成依賴于:
(1)自然物質層:審美對象各種物質屬性的負荷,這是形成和創造美的基礎
(2)知覺表象層:知覺是感覺的負荷,表象是感覺形式的復合
(3)社會歷史層:人類審美感覺幾離不開歷史的文化傳統,也離不開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4)心理意識層:意識指的詩人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所展開的主觀方面的心理活動
為什么說拋棄美的本質的哲學探討是不可能的?
(1)一方面美的問題不僅是學歷技術上的分析問題,耕地關系到整個人類情感和人生價值的問題,他繼續要語義化的闡釋和結構是的分析,更需要哲學的思悟和領會。為由此才能讓美永放光彩。
(2)另一方面,對為知識界的探索,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人類心靈的客觀需要,人類正是憑借著對人生真理的崇敬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最求才不斷地趨向自我創造,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質問題不但無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討的。
你認為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是否有關?人的本質屬性有哪些方面?
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有密切的聯系,對美的本質的求解,有賴于對人的本質的哲學把握,人的本質屬性有自然性,社會性。歷史性等特點。
你認為“美在愉快”的說法有合理性嗎?為什么?
有合理性,這是因為:
(1)美和愉快有一定的聯系,人看到美的東西感到愉快,因此把美和愉快聯系在一起,不僅是又道理的,而且也是很自然的,
(2)主張美是愉快的,容易趨向于探討人的內心反映,研究人的美感經驗,這可以補救那種單純從外物的某種屬性上或形而上學的概念來探討美的局限。
(3)從審美欣賞來說,審美的快感可以說是無處不再的,因此,悲劇的快感問題稱了美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美在距離說的合理性和缺陷
美在距離說抓住了美雖然離不開鎮,但畢竟不是真,看到了欣賞和創造過程中的一些審美現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的缺陷是,沒有從美的本身的形成和性質上來探究美。只是從人對美所采取的一定的距離的態度來探討美,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對現實的某種態度
移情說的片面性
(1)過分強調感情,只看到感情的外設,沒有感到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2)指把移情看成是一種單純的凝神關照
(3)只強調主觀的移情,沒有看到,離開了審美對象一定的性質和結構形式,是不可能產生移情現象的
(4)敢情是多種多樣的,有美與丑之分,以清說忽視了對感情的具體分析,忽視了美與真,善的聯系
美的問題的性質是什么?
美的問題的性質在于:要探討美是什么。是要透過美的現象取探討美的本質,而所謂美的本質,實質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須具有某種質的規定性,油料這種質的規定性,美的事物才能稱其為的事物,也就是說,美的本質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據,油料她,不僅美的事物稱其為美的事物,而且它說明一切事物的美。
為什么說美是一種社會現象?
(1)美是人類特有的欣賞對象,動物部具有美感
(2)美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出現以前沒有美的存在,自然事物的美也實在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產生的,美不是自然事物生而有之的
(3)美不是個體現象,而是社會的共同現象,是一種社會價值。這一切決定了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不能脫離人類社會的
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了美
(1)勞動創造了任何人類社會,美是對人而言的,是依存于人類社會而存在的,而人正是勞動的產物,因此,勞動為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
(2)人的勞動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人類勞動的產品不僅能滿足物質需求,而且也滿足精神需求
(3)美本身就是勞動的創造物,勞動成果體現著人們的創造力量,又表現灼人的本質內容,是人類在勞動產品中直觀自身,產生由衷的喜悅。
佛洛伊德的“美在無意識”的理論的有無功績和缺陷?
佛洛伊德的“美在無意識”說,揭開了無意識這個領域,深入到了人類心理結構的最深處,這是它的功績,但他片面夸大了無意識,特別是本能的作用,是他的缺陷。表現在:
(1)他用性欲和本能沖動來解釋美和一切藝術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實,
(2)她激勵抬高無意識的地位,把人還原為動物,用動物無意識的本能沖動來解釋人類的藝術和美,是非常片面的
(3)她極力宣傳性本能的作用,對西方性自由,文學藝術中德頹廢傾向產生了影響
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歷史功績?
這個定義雖然比較片面,但他把生活引入美學研究的領地,把美學研究從虛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音像了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是美不再神秘,讓美成為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顯得可親可愛,這是它的意大利是功績,同時,他強調藝術美是自然美的再現,強調藝術的源泉是生活,也又積極意義。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美學原理復習資料二
11-232023年4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第四章
02-01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以漢語漢字為載體的文化
12-0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2年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筆記第十一章
10-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行政管理學》復習要點(22)
10-282022年浙江自考市政學復習筆記第十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