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審美范疇論
崇高作為美的一種范疇,有成壯美。它主要之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其實,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是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即呢柔道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西方最早討論到崇高的石畢達哥拉斯
正式提出崇高這一范疇,并加以較為系統的探討的,一般認為是穿羅馬時代的朗基諾斯的《論崇高》
在《論崇高》中,朗基諾斯認為,文學作品的崇高風格包括五個方面: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
朗基諾斯還進一步把崇高的范疇拓展到對人格的評價,這就遠遠超出了文學作品風格的范圍,成就了現代審美意義上的崇高的先聲和萌芽
英國主義者們對于崇高感的重視,首先是以對自然的重視開始的。
明確使用崇高一詞,并且把他與優美兵力起來,是兩者成為美學商量個基本范疇的,還是博克,1757年出版《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起源之哲學的研究》一書。
康德的崇高觀:
(1)他繼承了英國主義的崇高觀,并從理性的角度對崇高進行了探討
(2)他把關與美和崇高的思考,納入了它的先驗論的領域
(3)美育崇高都能引起我們的快感,都一塊與不快的感情作為判斷的賓語
(4)把崇高分為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數學的崇高是指體積的大小。力學的崇高,主要指威力而言
(5)主觀的抵抗力量是來自理性觀念的力量,他統一個人的道德清朝和文化修養有關
黑格爾的崇高觀:
(1)沖他的絕對理念的辯證發展觀除為,把崇高看成是絕對精神運動和歷史進程的階段,認為崇高是表現在作為“藝術前的藝術”的古代的象征性以書中德。
(2)他不滿于康德單純從主體方面來說明崇高的見解,把康德所講的理性力量與它的絕對理念聯系在一起,認為崇高一般是一種表達無限的企圖,而在現象領域里又找不到一個恰好能表達無限的對象
(3)崇高的鄉長醫書本質,在于優先的感性形式容納不了無限的理念內容,造成感性形象的變形和歪曲,從而在優先的形式中顯示了理念的無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
崇高的本質和特征:
崇高詩人的本質力量經由對象的震撼和壓抑而獲得的顯現
崇高即是客觀存在的宏大的現象,又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顯現。
崇高和優美是美的基本形態。兩者的關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對立的
優美的本質
優美又稱秀美,纖麗美,陰柔美,典雅美等
優美是人類活動中目的和現實的意志,是真與善的統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它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關系,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最先發現,最為常見到的客觀世界的一種審美屬性
優美的本質在于人與世界的和諧共存,是人對這種和諧狀態的情感肯定
優美的特征:
首先,優美是建立在人與客體世界的最終的和諧共存關系中
其次,就整體而言,優美對象是內外關系的和諧,是外觀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相互協調,以及個體形態與普遍內容完美郵寄的結合
再次,優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輕盈,等品格
優美的表現:
優美在自然,人生和藝術中的表現有所不同
悲劇性
悲,或者悲劇性,稱了悲劇主要的審美特征
作為一種審美的范疇,悲劇性的根本特點就在于悲,不悲不能常委悲劇,但悲不等于哭。
西方悲劇性意識的歷史演變:
(1)由于時代的不同,造成悲哀和痛苦的原因不同,因而悲劇性的性質和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命運的悲劇,成了希臘悲劇的一個特點
(2)文藝復興以后,性格的悲劇取代了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都是有性格的缺點所造成的
(3)與性格悲劇,18,19世紀出現了社會悲劇,悲劇內涵也就轉向了社會,描寫社會的不合理給人造成的悲劇
(4)到了叔本華,把悲劇從重大的社會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托爾斯泰曾說,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床第間的悲劇
(5)20世紀干親的失落,或者靈魂的是落成了西方現代人悲劇性的又一個特點
索福克斯的《奧狄浦斯王》被譽為希臘命運悲劇的典型代表。
悲劇的概念,源于戲劇的一種類型,在古希臘文中意為“山羊之歌”
悲劇的本質不再于這些表面現象本身,而在于通過這些現象所表現的有人物的悲劇性格所導致的悲劇沖突。
悲劇沖突的實質在于主體所代表的正義精神與永遠不能滿足的現實之間發生了矛盾
悲劇是主人公由于堅持正義或積極進取,而與現實環境之間發生的沖突,沖突中主人公陰感性生命遭到摧殘和毀滅而造成了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激起悲壯之情二是人們的心靈的以凈化,精神得以提升。
如何理解悲劇性的效果:
(1)悲劇郵筒感到快感,從內在心理規律上,可以與勝利規律貫通起來看
(2)要把悲劇郵筒感想快感的轉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從身心貫通的角度去看待凈化心靈,提升觀賞者的作用
(3)悲劇的效果是積極的,是讓人正是世界的現狀,生存的意義,是讓人穎悟歷史性矛盾,在悲壯之中對人生大徹大悟,最終起凈化作用。
以笑為標志的喜劇性
在西方學術史上,最早談到喜劇問題的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系統地區分了悲劇和喜劇
黑格爾認為,崇高是理念的內容超出壓倒了感性形式,悲劇中也有這種不平衡。
戲劇性從本質上來說,是以笑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得不協調的形式,充分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藝術,社會先行,生活現象,乃至社會歷史事件。
關于戲劇性產生的原因:
(1)霍布斯的“突然榮耀說”或“鄙夷說”(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在《人類本性》中提出來的)
(2)“乖訛說”或“預期失望說”(這種說法在德國流行)
(3)生命的機械化(這是博格森提出來德)
(4)“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說”(這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
戲劇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戲劇性最顯著的效果是引起人們的笑,戲劇性的笑有如下特征:
(1)戲劇性的笑是人類才有的具有社會性內容的心理現象
(2)笑的感情必須與理智做出的是非判斷無關,與強烈的憎惡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鳴。笑是在一定的社會圈子里面產生的
丑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它的存在也離不開一定的對象
丑是一種否定性的價值,他是人厭惡,鄙棄,反感。
一般來說,丑的事物,往往是違背自身發展規律的,有礙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組合形式往往是凌亂德,不能怡人的。
丑的美學意義:
首先,就在于他是美的對立面,從而能以丑襯托美
其次,世界的發展有待與丑的刺激
再次,審丑歷來都是人們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歷來的文學藝術豆油表現起丑怪異的杰作
最后,現實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靈心點化,轉化成為以書中的美
丑的發展歷史:
(1)原是時代,丑以怪誕兇惡的面貌出現,但這一怪誕兇惡在當時并不認為是丑,爾認為是美,或者美丑部分,美丑混雜
(2)古典時代,從古希臘到19世紀,這時期高唱美的贊歌,梅酒是美,丑就是丑,美丑分明
(3)西方現代主義時代,一方面回到遼原始時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有意識的發現丑,表現丑,把丑當作美,美丑不分
亞里士多德聯系喜劇來談丑,是最早把滑稽與丑聯系起來的
為什么說丑是近代精神的產物?
(1)近代自然科學發達,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創世的神話,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萬能的看法
(2)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但也是人類造災難的時代
(3)20世紀后,工業化的西方社會,出現了重重的紀行和矛盾,一方面,生產高度豐富化,社會化,另一方面,生活卻高度個人化,孤獨化,人與人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僅僅未了刺激,未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人們就寧愿追求丑,所謂飽暖思淫欲,這就是物質生活所說的,對精神生活來說。則是飽暖思丑怪,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丑稱了近代精神的一種產物。
生活丑與藝術美的關系
(1)首先,藝術的美不美,不再于生活是丑活美,生活的美可以成為醫書德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為藝術的美
(2)其次,生活中的丑成為以書中德美,不是丑變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的表現,變得更典型了
(3)再次,生活中的丑不僅常常不一丑的面目出現,而且作怪弄丑,把自己打扮得似乎很美
藝術丑與生活丑不同,后者是現實性因素的丑,前者則是創造性因素的丑
談談優美在自然、社會、藝術中的表現
答:優美在不同的領域中有其各自的具體特征,在自然、社會、藝術中的表現優美在不同的領域中有其各自的具體特征,在自然社會、藝術中的表現不同。自然領域中的優美,是以客體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現出來的,表現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規律的組合所呈現出的明暗濃淡、大小、高低、剛柔在矛盾中的統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諧作用于主體的感官,使主體獲得安靜恬美的心理的感受。
社會領域中的優美,是以真與善的和諧統一為特征,它側重于內容。人是社會領域中的主要審美實踐對象,人生的優美具體表現為作為社會性的人的個體合乎禮儀、道德規范的言行舉止及其所及映的一致的思想觀念,衣著打扮合適得體,內外和諧統一,給人以優美感。在社會生活中,優美則表現為社會關系的和諧融洽,社會生活的穩定、平和。
藝術中的優美,表現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會人生或營造的氛圍以其合規律、合目的的性使主體感受到其中的和諧統一。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由于藝術中的優美是現實中的優美經過藝術有選擇加工的產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給人更強烈的美的享受,更鮮明的顯示出優美的美學特征。
說明美學史上對優美的認識
答:在西方美學史上,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博克認為優美的品質有6種,第一次把優美與崇高加以系統地對照分析,總結出了優美的形式特征。康德從哲學上闡述了崇高與優美的不同性質,否定了它們同屬于審美形態的共性。黑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優美與崇高,認為優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壓倒無限的理念內容。
從中國美學史上看戰國時期的《易傳》的觀點,形成了中國古典美學關于藝術美的陰柔美與陽剛美兩大基本類型。魏晉以后,我國古代的文倫、畫論,對優美的性質、特點有了更詳盡的探討,清代姚鼐則明確地將美概括為陽剛與陰柔兩類,并對陰柔之美,即優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略論西方悲劇效果的看法
答:西方悲劇性意識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命運悲劇。在古希臘的神話和悲劇中,認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無可逃避的命運。2性格悲劇。文藝復興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這時性格悲劇取代了命運悲劇。3社會悲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成了時代的議題社會性的不合理給人造成了悲劇。4叔本華,把悲劇從重大的社會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認為人生就是悲劇。
為什么說丑不等于惡
答:丑與惡雖然有密切的聯系,但丑并不等于惡。(1)惡顯示為形象才能成為丑。(2)丑是惡的表現的一個側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現。惡與功利的關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關系是間接的。對丑可以從形象上把握,對惡則通過要概念去把握。(3)長相的丑與惡沒有必然的聯系。(4)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可能對丑有一致的評價,而對惡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標準。
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作為喜劇出現?
答:馬克思的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悲劇與喜劇的本質區別。在他看來,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的事物的不斷戰勝舊事物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新的社會勢力開始的時候,斗爭艱苦,遭受挫折,背逆歷史潮流的勢力所鎮壓,其結局是悲劇性的。而這種新的社會力量上升為統治勢力后,逐漸走下坡路甚至成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時,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失敗則變成是喜劇性的,其本質是可笑、滑稽的。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的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藝術丑就是藝術作品中對丑的表現嗎?
答:藝術丑不是藝術作品丑的表現。藝術丑是對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否定,與藝術作品
反映丑的對象不是一回事。藝術家表現丑的對象時,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體現了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作為藝術美的對應面,藝術丑指的是藝術作品的內容虛假、腐朽,技巧偽劣,又指技巧上的失敗。另外,藝術丑還指一種特殊形式的美。如園林藝術中的山石以“丑”為美,這里的“丑”,實際上指一種不規則的美,是一種險怪突兀的美。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