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典型形象的創造文學的典型性是指作品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通過鮮明獨特的、能夠喚起美感的個性形式揭示社會生活中某些本質規律的生氣特性。是個別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文學的典型性在敘事和戲劇類作品中,主要表現在人物的典型性以及環境、情節、場面、細節的典型性上;在抒情類作品中,主要表現在意境的典型性上。
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作為一個個性形態,以獨特新穎、豐富復雜、完整統一的性格系統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一定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規律,因而具有較大的概括意義和普遍性。
典型化即作家從客觀實際生活出發,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獨特理解,對日常的生活現象進行藝術的加工、改造,通過個別揭示一般,通過現象反映本質,通過偶然表現必然,創造出典型形象或具有典型性的形象的創造過程。
典型化是作家把生活變成藝術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典型化,才能使藝術形象以其鮮明獨特的個性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反映,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教育、鼓舞。
典型化是概括化與個性化的對立統一,是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對生活原料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
個性化,就是作家對大量的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加工,由生活的“個別”、“現象”、“偶然”創造出藝術的“個別”、“現象”、“偶然”的過程。
概括化,就是指作家對大量的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加工,使由生活的“個別”、“現象”、“偶然”而來的那藝術的“個別”、“現象”、“偶然”達到足以充分地表現某種生活的本質和規律的水平的過程。
八、文學的創作方法
創作方法,也叫藝術方法,是指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觀的指導下,根據他對文學與社會生活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在選擇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藝術形象、再現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一定的創作方法,總是要求并更多地使用最能夠表現其精神和特點的藝術表現手法,藝術表現手法,只對藝術形象的具體刻畫起作用,對創作的影響是局部性的。
創作方法和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一些作家積極地宣傳某種文學思想、文學理論,提倡某種創作方法,因而形成某種文學流派,甚至在社會上發生普遍性的影響,成為一種文學運動,被稱為文學思潮。
現實主義,側重客觀,強調按照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本身邏輯去描寫;浪漫主義,側重主觀,強調按照自己所希望、所理解的樣子去創造。
現實主義基本特征:
一,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力求使藝術描寫在外觀上、細節上符合實際生活的形態、面貌和邏輯;
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運用,力求在藝術描寫中,通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規律;
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傾向較為隱蔽。
浪漫主義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表現理想,力圖按照人們所希望的樣子進行藝術描寫;
二,以假想的邏輯,運用夸張、幻想、象征等藝術手法,描寫奇人、奇事、奇物、奇境;
三,作家常常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
九、文學的風格
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是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中所顯現出來的基本特色。
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如果他無法拉開一定的審美心理距離,他對周圍的一切總是保持一種實用的、功利的眼光,那么他的高尚人格就無法轉變為創作個性。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格卑下的人,如果他能超越現實的功利欲求,進入一種審美的境界,那么他的卑下的人格也可以不化為創作個性。
文學風格對文學創作和審美鑒賞的意義:
從創作的角度看,文學作品是作家個人的精神勞動的產品,它應該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即要求作家必須保持對現實的獨特的把握和表現方式,因此,風格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標志;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看,欣賞者的藝術趣味是多種多樣的,而又經常變化的,文學創作中多種多樣的獨創風格的出現,正是適應和滿足了這種需要。
文學風格形成的客觀因素: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和階級因素。
文學風格形成的主觀因素:生活道路、思想傾向、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文學風格的表現:
一,獨特的題材選擇和處理;
二,獨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方法;
三,創作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四,獨特的文學語言。
十、文學的流派
文學流派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各種文學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間的斗爭,都有一定的社會的政治斗爭的背景,純藝術性質的文學流派一般說是不存在的。
十一、文學鑒賞
文學鑒賞是接受者通過審美感知把文學作品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自己的日益增強了社會化程度的感官,結合聯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機能的有機統一活動,形成“著我之色”的審美體驗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文學鑒賞的三個條件:
一,要有具備藝術魅力的審美客體;
二,要有堪稱藝術知音的審美主體;
三,要有溝通主體與客體的共同語境。
審美主體應具備的條件:
一,要有健全的審美感覺;
二,要真正成為藝術的知音;
三,要有高格調的審美趣味。
文學鑒賞的過程包括審美感知、審美判斷和體味玩賞三個階段。
體味玩賞分為“化機”、“默識”和“回味”三個環節。
文學鑒賞的一般特征:
一,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享受;
二,文學鑒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文學鑒賞的個人差異性是由鑒賞者不同的生活經歷、文化教養、思想性格和興趣愛好等形成的。
文學鑒賞的階級差異性是由欣賞者的不同階級地們、生活條件、思想意識等形成的。
文學鑒賞的民族差異性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鑒賞者過著不同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長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的熏陶而形成。
文學鑒賞的時代差異性是由于不同時代的欣賞者過著不同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體驗著不同時代的風尚而形成的。
共鳴是不同的審美主體在思想感情上的感應和交流,產生于三種情況:
一,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欣賞主體,面臨著性質相同的社會矛盾時,那么他們對某些作品就會產生共鳴;
二,有近似的生活處境時,會產生共鳴;三,對反映人們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的文學作品產生共鳴。
文學鑒賞的三點意義:
一,是實現文學的社會作用的中間環節;
二,是推動文學創作的一種力量;
三,是文學批評的基礎。
十二、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欣賞的基礎上,用文學理論和美學的基本觀點來研究、分析、評價文學現象的一門科學。其主要任務是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作出科學的評價。
文學批評的三個作用:
一,對作家創作的“誘掖獎勸”作用:
二,對讀者欣賞的“架橋引路”作用;
三,對理論發展的“推波助瀾”作用。
文學批評標準的確定:
一,從文學自身的特殊矛盾出發;
二,要以“藝術價值觀念”為依據;
三,要考慮到化在實踐上的伸縮性和可變性。
文學批評的三個標準:真實標準、社會功利標準和藝術美感標準。
真實標準評價:文藝的真實性,一是指文藝反映社會生活內容的客觀規律的準確性,二是指作家滲透于作品中的主觀情感的真摯性。文藝的真實,重要的是指生活本質的真實。評價文學作品的真實性時,對于提供了細節真實,即現象形態真實的作品所具有的認識價值也要給予應有的肯定。
功利標準評價:
一,推動社會斗爭的價值;
二,傳播文化知識的價值;
三,美化精神世界的價值。
藝術美感標準評價:
一,直接性,
二,情感性,
三,獨創性,
四,享樂性。
文學批評的原則、方法:
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于文學批評來說,就是要從分析作品的藝術形象入手;
二,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要在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實現;
三,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批評家的修養:
一,要有豐富的生活和歷史知識;
二,要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
三,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和敏銳的審美感覺;
四,要有嚴肅認真、與人為善的態度。
十三、文學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唯心主義的文學發展觀,總是脫離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離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去尋找文學發展的原因,看待文學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把文學的發生發展和客觀世界的演變、生活環境的變革、歷史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或多或少地揭示了影響文學發展的某些社會原因。
文學這種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哲學、宗教一樣,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文學在隨同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這個大前提下,由于受期它社會條件的影響,或者是受文學發展內部原因的作用,其中主要是文學遺產對新文學發展的作用,就會出現文學發展和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十四、文學的起源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只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只有從原始人類最初的社會實踐-生產勞動中,才能找到文學的真正起源,所以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和情感表現說都不完全正確。
文學起源于勞動的根據:
一,勞動為文學藝術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二,生產勞動的需要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最初動因;
三,原始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同勞動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
十五、社會上層建筑對文學發展的直接影響作用政治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制約著文學作品的政治傾向性;
二,階級斗爭推動著文學的發展;
三,政黨對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階級斗爭對文學發展的作用:
一,能為文學創作提供豐富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
二,使各種社會矛盾暴露無遺,作家易于深入地認識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各種人物的真實面目;
三,激烈的階級斗爭能使作家產生深刻的感受、強烈的感情、不可遏止的創作欲望,甚至能促使作家的立場世界觀發生變化。
文學反映社會生活,不能不涉及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人物的道德風貌、人物之間的道德關系、社會的道德風尚就必然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內容的重要組成因素。
哲學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哲學通過影響作家的世界觀影響作品的思想傾向;
二,文學史上某種文學思潮的興起,某種創作方法的形成,某種風格流派的出現,都直接間接地受到一定哲學思想的影響。
十六、社會經濟基礎對文學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
一,一定社會的經濟善是文學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決定著文學的性質和主要內容,生產關系的變更也制約著文學的變革;
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對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四,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文學發展有某些直接的重大作用。
科學技術進步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對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的巨大作用;
二,可以促使文學作品同藝術生產行為發生分離,可以使文學作品經過改編加工以新的方式更廣泛地發揮作用。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隨著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分工,國家政權和道德、哲學、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作為獨立部門的出現,使文學不再直接與社會物質生產相聯系,文學的繁榮與衰落不再直接為物質生產所決定。另外,文學發展還有自身的規律。
認識文學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可以讓人們在考察文學藝術發展的時候,注意避免經濟直接決定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和經濟總是同步前進,諧調發展的簡單化錯誤認識,這對我們全面認識和掌握文學的發展規律有重要的意義。
十七、文學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繼承文學遺產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因為,文學遺產是過去時代的產物,無不帶有歷史的、階級的局限,常常是精華和糟粕混合在一起。我們繼承文學遺產要適應現在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藝術欣賞的需要,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學的需要,所以,只能吸收對我們今天有益的東西。
區分標準:看作品反映的生活、表達的思想是否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愿望、是否有利于人民,同時要注意把作品描寫的生活和作家的態度統一起來考察。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