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一個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從小養成了豪家子弟任俠使氣的性格。永淳元年(682)進士。他曾慷慨從軍。因言事被降職,憤而解職還鄉。回鄉后,他被縣令段簡誣陷入獄,于久視元年(700)去世,年僅42歲。
復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這集中體現在他創作的38首《感遇》詩里。這38首詩歌并非一時一地所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詩人入仕以后,其中很多都與作者的政治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如武后時期重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門,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殺害者,以至人人自危。《感遇》其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這種現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則是用諷喻手法,表達對酷吏用誘鹿方式羅織冤獄的憤慨和憂慮。杜甫盛贊《感遇》組詩為“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蘭若生春夏”為其中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詩中以蘭若自比,寄托了個人的身世之感。此詩全用比興手法,詩的前半著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以其“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半以“白日晚”、“秋風生”寫芳華逝去,寒光威迫,充滿美人遲暮之感。“歲華”、“芳意”用語雙關,借花草之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寓意凄婉,寄慨遙深。它以效古為革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傳統手法,托物感懷,寄意深遠。和初唐詩壇上那些“采麗競繁”、吟風弄月之作相比,它顯得格外充實而清新。
為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陳子昂再次從軍。神功元年(697),他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軍次漁陽,他有感于從前此地曾有過的君臣際遇的往事,寫了題為《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的組詩。他在這組詩的《燕昭王》里說:“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慨嘆時光流逝,古人的不朽功業已成陳跡,而往時的種種際遇難見于今世,有種抱負無法實現的悲憤。在寫這組詩的同時,他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蕩著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氣,形成反差強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將與英雄業績同其長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負落空,只能空留遺恨而已,于是產生了愴然涕下的巨大悲哀。這種一己的悲哀里,蘊涵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全詩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呈現出一種質實清新之美。
張若虛,揚州(今屬江蘇)人,曾官兗州兵曹。張若虛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詩人,大致與陳子昂等人同時登上詩壇,與賀知章、張旭和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但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采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李澤厚稱它:“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美的歷程》)全詩描寫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靜之景,以此為背景,表現女子纏綿悱惻的離別相思之情,并把它和對宇宙人生的思索融為一體,構成奇妙迷人的藝術境界。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像一條紐帶,貫穿全詩,情意也隨著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此詩抒情氣氛優美濃郁,語言清麗,筆觸細膩,韻調流利婉轉,為歷代人們所傳誦,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王維
王維(701一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濟)。從15歲起,他游學長安數年,并于開元九年(721)擢進士第,釋褐太樂丞,因事獲罪,貶濟州司倉參軍。此后他開始了亦官亦隱的生涯,曾先后隱居淇上、嵩山和終南山,并在終南山筑輞川別業以隱居。安史亂起,至德元年(756),叛軍攻陷長安,他被迫接受偽職。次年兩京收復時,他因此被定罪下獄;但旋即得到赦免,不僅官復原職,還逐步升遷,官至尚書右丞。不過王維晚年已無意于仕途榮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于上元二年(761)61歲卒于輞川別業。王維詩兼擅各體,尤善山水田園詩,與孟浩然并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王維早年對功名亦充滿熱情和向往,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如《少年行》七絕組詩,共4首,分寫長安少年高樓豪飲、報國從軍、勇猛殺敵、云臺論功,是表現盛唐人豪邁
氣概的游俠詩的代表作之一。第一首寫少年游俠的日常生活:“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詩人精心選擇了高樓縱飲這一典型場景,從日常生活的描寫中顯示出少年游俠的精神風貌。王維筆下的少年游俠,具有相當濃厚的浪漫氣息和理想化色彩。但這種理想化并不給人任何虛假之感,關鍵就在于詩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人對這種生活的詩意感受。
真正奠定王維在唐詩史上大師地位的,是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王維精通音樂,又擅長繪畫,在描寫自然山水的詩里,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興象玲瓏而難以句詮。《山居秋瞑》寫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閑靜恬美,為歷代傳誦的名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輞川集》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時寫的一組小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表露得極為透徹。《辛夷塢》是第l8首: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澗戶寂無人”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轉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寂無人”,在常人看來,該是何等的孤獨寂寞!而王維則不然,因他所欣賞的正是人在寂寞時方能細察到的隱含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那自開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沒有孤獨,也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而美的意境就產生于對這自然永恒的空、靜之美的感悟之中。
王維很早就歸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當時流行的北宗禪的影響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禪,撰寫了《能禪師碑》。以禪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后體悟到的一種心靈狀態,對王維的藝術思維和觀物方式影響極大。《山居即事》說:“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這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由于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往獨來的歸隱生活寫得很美,其《酬張少府》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無心于世事而歸隱山林,與松風山月為伴,不僅沒有絲毫不堪孤獨的感覺,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閑適。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詩人中終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歲以前,他隱居于距鹿門山不遠的漢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陽,往游越中。開元十六年(728),他入長安應舉,結交王維、張九齡等人,開始遍交詩壇群彥。次年賦詩秘省,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聯名動京師,卻不幸落第。隨后,他南下吳越,寄情山水。開元二十五年(737)入張九齡荊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達而卒。
孟浩然終于布衣而名重一時,詩多寫隱逸閑適生活。清雅明凈,與王維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之代表詩人,世稱“王孟”。但由于生活環境和性格氣質的不同,在詩的寫法和藝術風格方面,孟浩然與王維是有區別的。他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過故人莊》即是一幅非常樸實的田園風景畫:“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家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爐。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正如聞一多所說,“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唐詩雜論》)。
孟浩然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時用世的強烈愿望。《臨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是贈張說的(一說贈張九齡):“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臨淵羨魚”而坐觀垂釣,把希望通過張說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現得很迫切,有一種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外景正好襯托出詩人的廣闊胸襟,尤其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是非同凡響的盛唐之音,成為詠洞庭的名句。
孟浩然稟性孤高狷沽,雖始終抱有濟時用世之志,卻又不愿折腰曲從。張九齡可舉薦王維,卻無法舉薦他。當他求仕無門,而且應舉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歲暮歸南山》),放棄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如其《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抒發自己獨自乘涼時的感慨,一句“恨無知音賞”,表明了詩人清高自賞的寂寞心緒。詩在寫法上融入了近體的音律美,中間六句的似對非對又具有素樸的形式美,以山水自適的情懷,融入池月清光、荷風暗香和竹露清響的興象中,使人頓覺清曠爽朗。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愛水行,在乘舟漫游吳越水鄉的過程中寫了不少山水詩。遇景入詠時,他常從高遠處落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
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宿建德江》寫日暮泊舟時的“客愁”,寂寞惆悵的孤獨心緒,因野曠天低、江清月近而愈顯清遠無際。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詩的風格特點。盡管他的詩中也有刻畫細致、用字精審的工整偶句,如“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秋登蘭山寄張五》)、“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時興到之語。觀其全詩,妙在自然流走、沖淡閑遠,不求工而自工。
王翰與王昌齡
王翰是盛唐豪俠詩人中進士及第較早的一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登進士第,“發言立意,自比王侯”(《舊唐書·王翰傳》),為人狂傲而放縱。他入仕后生活放蕩,日與才士豪俠游樂,縱酒蓄妓,因此而被貶為道州司馬,卒于任上。王翰狂放不羈的行為心態。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與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關連的,是及時富貴行樂思想。
王翰在《古娥眉怨》中說:“人生百年夜將半,對酒長歌莫長嘆。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以放蕩為風骨,在后人看來難免輕狂,但反映出當時士人特有的那種極其坦蕩的心情和豪健的氣格。王翰詩多一氣流轉的壯麗俊爽之語,代表作為《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以豪飲曠達寫征戰,連珠麗辭中蘊涵著清剛頓挫之氣,極為勁健。此詩以明快的語言、鮮明的節奏透露出一種奔放的情緒,給人以激動和向往,所以“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施補華《峴傭說詩》)。王翰存詩不多,但僅此一首七絕,已足以名世。
當時真正以七絕聞名的詩人是王昌齡。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隴邊地。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校書郎。七年后中博學宏詞科,為汜水尉。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日唐書·王昌齡傳》)。安史之亂時,他被毫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邊塞詩為后世傳誦的均為七絕。
王昌齡性格豪爽,故七言長于五言;而思致縝密,講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長篇。為補反映復雜內容時短章的局限,他創作出了以相關連的多首七絕詠邊事的連章組詩,即著名的《從軍行七首》。《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為軍旅苦辛之辭。其中第二首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用熱烈喧鬧的場面來反襯人物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長城的蒼涼景色,蒼涼中又彌漫一重壯闊的情思氛圍。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虛玄思想的影響,王昌齡身上有種一般豪俠之人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作詩不是全憑情氣,也很講究立意構思,其作品除豪爽俊麗之外,還有“緒密思清”的特點。他的《出塞二首》(其一)感慨邊將無能,致使千百年來不得安寧和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語言含蓄雄放而意境高遠深沉,被明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該詩主調,是最末一句表現出來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短短四句詩中,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宕俊爽,堪稱大手筆。
除早年出手不凡的邊塞詩外,王昌齡后來創作的送別詩和以女性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也很出色。由于他被貶后心境有所變化,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交往密切,相互影響,加之受南方自然風物的熏陶,晚年詩風偏于清逸明麗,但仍有一種清剛爽朗的基調。《長信秋詞五首》是王昌齡寫女性的成功之作。其中第三首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用冷峻之筆寫姣好的容顏還不如空中飛過的寒鴉幸運,因為它們尚能從昭陽殿上飛過,君恩如日,它們的翅膀尚有機會沐浴一點光澤。這是一種生命無著的深沉的幽怨和無奈,是古代宮中多數女性不幸生活的寫照,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成為宮怨詩中的佳作。
高適
高適(704-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早年生活困頓,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他曾入長安求仕,但毫無結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貧困落拓。天寶八載(749),他因人舉薦,試舉有道科中舉,授封丘尉。三年后棄官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亂起后,他從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自此官運亨通,代宗即位后,他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官終左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高適詩反映生活面較廣,多寫邊塞生活,為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世稱“高岑”。
在動輒自比王侯的盛唐詩人中,高適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舊唐書》本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但他仕途暢達的最后十年作詩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亂以前寫的。在高適早年的詩作里,頗多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別周梁李三子》說:“曾是不得意,適來兼別離。如何一尊酒,翻作滿堂悲。”高適是個非常自負、功名心極強的詩人,性情狂放不羈,好交結游俠。想通過立功邊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熱情,促使他不畏艱險,兩次北上薊門。對邊塞生活的實地體驗和冷靜觀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歸來后,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創作出了極負盛名的邊塞詩力作《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邊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詩中既有對男兒自當橫行天下的英雄氣概的表彰,也有對戰爭給征人家庭帶來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對戰士浴血奮戰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頌揚,另一方面則是對將領帳前歌舞作樂的不滿。作者對當時邊塞用兵而將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諱言征戰的艱苦,但不失奮發激昂的高亢基調,苦難與崇高的對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戰的慷慨悲壯。除以沉雄氣質和渾厚骨力取勝外,此詩用韻平仄相間,抑揚有節,是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的典范之作。
高適的邊塞詩,多數寫于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是據詩人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現形式上多采用長篇吟懷式的五言古詩,將作者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是慷慨昂揚的。《塞下曲》作于從軍哥舒翰幕府期間:“結束浮云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抒寫出塞從軍、征戰立功的豪情,表達了熱烈向往邊功的慷慨志意,詩作顯得壯大雄渾、骨氣端翔。
高適作詩以質實的古體見長,律詩好的不多,但他寫的一些與從軍邊塞相關的絕句,亦有氣質沉雄、境界壯闊的特點。如《塞上聞笛》:“胡人羌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明月閑。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詩巧用語意雙關,虛實之景交融,寓思委婉而意境闊遠,若沒有親臨邊塞的生活體驗,也是不容易寫出來的。
岑參
岑參(715-770),祖籍南陽,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過宰相,父親做過兩任州刺史。但岑參幼年喪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學習,于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天寶八載(749)棄官從戎,首次出塞,赴龜茲(今新疆庫車),入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兩年后返回長安,與高適、杜甫等結交唱和。天寶十三載(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入北庭都護府封常清幕中任職約三年。永泰元年(765)出為嘉州刺史,最后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岑參也是個熱衷于進取功名的詩人,有著強烈的入世精神。在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的盛唐詩人里,岑參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兩次出塞創作的邊塞詩多達70余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寫出了同類題材中最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岑參長于寫感覺印象的藝術才能和好奇的個性,他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除意奇語奇之外,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促,聲調激越,也體現出一種音樂的奇美。
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詩人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異域風情,全都變得神奇瑰麗起來。詩人對此熱情地加以歌頌,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藝術表現上,岑參的邊塞詩借鑒了高適等人七言歌行縱橫跌宕、舒卷自如的體勢而加以創新,形式接近樂府,但完全不用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用韻十分靈活,有基本上一韻到底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有兩句換韻(如《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極寫雪景奇寒,末尾突現青松之枝,雖絕域送別而有奇俊激越之情,不僅意奇、語奇,還兼有調奇之美: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岑參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他以邊塞生活為題的七絕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赴邊塞時對家鄉和親友的思念,情真意切。雖只是用家常話寫眼前景致,卻道出人人胸臆中語,反映了詩人感情生活及詩風深沉細膩的一面,遂成為客中絕唱。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中說:“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高、岑并稱始于此。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消費經濟學考點四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