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釋義及漢樂府概況
“樂府”,本是上古掌管音樂的行政機關。設置長官管理音樂之事,古已有之。西漢的樂官有太樂令和樂府令,分別掌管雅樂和民間俗樂;至于掌管民樂的樂府衙署究竟何時設置,尚無定論,但至遲不晚于武帝時。西漢末年,衷帝罷黜樂府,保留其部分職能合并入太樂機關。東漢掌管音樂的機構,分為太予樂署和黃門鼓吹署,大致相當于西漢的太樂機關和樂府衙署。到晉、宋之際,人們把樂府演唱的歌詩也即稱之為樂府,于是,樂府又成為詩體的名稱(參見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l984年)。
關于漢代樂府機關的職能,《漢書·禮樂志》說: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即今存之《郊祀歌》19章)
由此可知,樂府有采集民間歌詩、組織文人創作、負責演唱等職責。它所演唱的樂府詩歌,包括民歌和貴族、文人的創作。
樂府機關匯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貴族、文人創作,如何分類編排呢?據現存史料,較早給漢樂府分類的是東漢末年的蔡邕,他分為四類:大予樂、周頌雅樂、黃門鼓吹和短簫鐃歌。其后,多有學者為樂府歌詩分類,而以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最受推重。郭氏基本依據音樂的不同,分樂府詩為l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郭氏分類比較系統,繁簡適當,后人研究樂府多遵從這個分類。
漢代樂府詩歌原本數量不少,僅西漢時期,《漢書·藝文志》即著錄28家314篇(其中138篇為民歌);東漢樂府史籍不載,已難曉其詳,當也不在少數。這些詩歌,大多已失傳,今僅存約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左右),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的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雜歌謠辭幾類中。《樂府詩集》中有題名或標明“古辭”的,一般就是漢代樂府。
漢樂府中貴族、文人的詩歌,多是歌功頌德之作,風格典雅古奧而缺乏生氣,文學價值不高。漢樂府的精華是民歌,它們大多保存在相和歌辭里。
漢樂府民歌的文學價值
漢代樂府民歌的創作精神,與《詩經》的周民歌一脈相承,“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情感真摯濃郁,風格平實樸直。同時,在具體的題材內涵和表現手法上,又有不同于周民歌的新變。
(一)題材的承變
與《詩經》民歌一樣,漢樂府民歌繼續詠唱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感受深刻的生活內容。
有譏刺達官顯貴的詩,如《雞鳴》、《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等。它們描寫貴族的顯貴、浮夸和奢侈,頗具漫畫意味。
有反映人民厭倦戰爭的詩,如《古歌》寫戍邊將士深切難耐的思鄉之情;《戰城南》悼念陣亡的將士,把野死不歸的凄涼和壯烈的豪情熔鑄在一起,涌動著沉重的悲涼感;《十五從軍征》寫一個老兵被迫征戰一生,年老終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經家破人亡!只剩他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晚景凄涼!以獨特視角,揭露了戰爭的慘無人道。與《詩經》的同類詩歌相比,漢民歌顯得更加悲涼。
當然還有愛情、婚姻的歌唱。像《江南》、《有所思》、《上邪》這些膾炙人口的愛情詩,或柔美含蓄,或濃烈直率,就像愛情本身,純潔美麗。
與《詩經》一樣,漢樂府的婚戀詩也反映了相關的社會問題。如耳熟能詳的《陌上桑》,寫采桑女秦羅敷以夸飾夫婿的地位和英姿,巧妙拒絕太守的公開調戲。(轉于浙江自考365)
漢樂府民歌還有周民歌中鮮見的題材,即: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蕩的詩。《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等,極寫生存的艱難。如《東門行》寫一個貧民,因生活困苦之極打算鋌而走險,妻子勸阻他,他卻義無反顧: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此詩揭示了民眾被迫無奈,走上反抗道路的情狀。《婦病行》寫丈夫喪妻,自己帶著兩三個幼兒艱難度日,窮困潦倒,不禁對孩子感慨:我們也要隨你母親去了!《孤兒行》寫孤兒備受兄嫂虐待,痛不欲生:“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此外,漢樂府民歌中還有表達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指出生命和時光的可貴,鼓勵人們珍惜。而《薤露》和《蒿里》,更深刻抒發了對生命終結的悲哀: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薤露》)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蒿里》)
生命的短暫猶如朝露,但露有再生,生命卻不能復歸。生命既已終結,生前的賢愚臧否,又何足道!這種人生體驗有些大徹大悟的味道,但是非常悲涼。
總之,漢樂府民歌抒寫民眾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這是對《詩經》民歌創作精神的繼承。同時,漢樂府民歌在訴說生存的艱難困頓以及披露戰爭的殘酷等方面,較之周代民歌,似乎更加悲涼厚重。
(二)藝術表現手法的演變
第一,與周民歌相比,漢樂府民歌敘事成分增多,許多民歌都有情節,有的還描寫了人物的形象。
在敘述和抒情中插入情節,如《東門行》寫貧民男子與妻子的爭論過程,《婦病行》寫鰥夫向親友求乞,《孤兒行》寫瓜車翻覆、孤兒的哀告,《戰城南》寫“我”與烏鴉的對話等等。這些情節對詩歌思想情感的表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的情節,具有偶然性或理想化傾向。如《上山采蘼蕪》,寫棄婦與故夫山腳相遇,就是偶然事件;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偶遇,就沒有棄婦在被棄之后仍須向故夫跪訴的情節發生,也就不能在更深的層次揭示婦女地位的卑下。《陌上桑》寫秦羅敷與太守的對話,就是理想化情節;但只有在這樣的情節和結局中,才能充分體現秦羅敷的智慧。情節設置的偶然性和理想化,表明漢樂府民歌在真實敘事抒情的同時,也不乏靈動的虛構和想象。
有的民歌還著意于人物的描寫。如《孤兒行》,通過父母在世時“乘堅車,駕駟馬”與父母死后種種不幸遭遇的對比,通過兄嫂對孤兒苛刻的待遇,通過“行賈”、“汲水”、“收瓜”四季不停的勞作以及“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冬無複襦,夏無單衣”的描寫,表現備受欺凌的孤兒形象。漢樂府民歌寫人物最為成功的,當屬《陌上桑》。它寫秦羅敷的美貌,先是以衣飾妝扮襯托:“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接著以他人見到羅敷的反應從側面烘托:“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悄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始終沒有直接、正面的描寫,而羅敷之美呼之欲出。 (轉于浙江自考365)
第二,漢樂府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東門行》、《孤兒行》等;同時也善于以比興、敘描的手法抒情。
《上邪》羅列五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艷歌行》之“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悲歌》、《古歌》之“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長歌行》之“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等等,都是比興的例證。有的詩篇還通篇使用比興,例如禽言詩《烏生》,通篇寫烏鴉不得安生的經歷及其所見所感,其實處處都在寫人間情事。通篇使用比興的詩作,還有《江南》、《枯魚過河泣》等。
在敘述和描寫中抒情的例子,如《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客觀描寫戰場的情狀,而涌動著濃重的悲涼之感。《婦病行》則在瑣細的敘述中,埋藏著難以道說的凄苦。《十五從軍征》在這個方面最為出色,寫老兵向鄉人問詢家中情況,寫他到家后的所見、所為,全詩都是敘述和描寫,處處充滿了孤苦和悲凄: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第三,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漢樂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變為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雜言長短不拘,表現靈活;五言雖只比《詩經》增加了一個字,但音節單雙配合,節奏、韻律富于變化,又增加了表現的容量。從發展趨勢看,漢樂府民歌由雜言漸趨五言,對五言詩的最后定型產生了重要作用。同時,漢樂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與《詩經》相比,在詩歌的結構上有所發展。
漢樂府民歌的語言質樸淺白,往往使用對話和口語。
作為詩的語言,看起來似笨拙滯澀,似順口溜,淺平直白,但富于表現力。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復習重點二
06-232022年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資料:浪漫主義時期(2)
09-2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自學考試《園林藝術學》章節習題:第3章
11-27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串講筆記
08-312022年浙江自考數據庫原理復習資料第三章:關系數據庫SQL語言
09-212022年浙江自考《刑法學》復習筆記(二)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