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復習筆記:以漢語漢字為載體的文化

時間:2022-12-07 11:31:10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一、漢語漢字與文學藝術

    1.漢語漢字與修辭格

    修辭格是為了使說話增強表達效果而運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殊方法。漢民族利用漢語漢字的特點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點的修辭格,例如對偶、頂真、回文、析字、復疊等。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對語句,表現相對或相關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格。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一則對偶句,上下兩句語義相關,音節數目相等,“浮云”對“落日”、“游子”對“故人”,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意”對“情”是名詞對名詞。對偶主要是語言問題,但有時也會利用漢字與漢語詞匯非一一對應的特點造成特殊的表達效果,如杜牧《商山富水驛》中有一則對偶:“當時物議朱云小,后代聲名白日懸”,上聯的“朱云”本是人名,以普通名詞“白日”相對,不工整。但“朱云”又可以理解為普通名詞“朱(紅色)的云”,以“白日”相對就很工整了。對偶是漢語特有的修辭格式,詩歌、散文中都有運用,對聯更是對這種修辭格式的獨特運用。對偶的修辭方式在總體上可以達到整齊對稱的效果,給人以語言文字美的享受。

    頂真,是將前一語言片斷末尾的詞語作為后一語言片斷開頭的詞語所形成的一種修辭格。如魯迅《祝福》:“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這段話用頂真的手法,突出了幾件事情在時間上的緊密銜接。有一些頂真格是用重復前一句的方法,使氣勢連貫而下,如馬致遠《漢宮秋》:“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回文是指掉換詞的排列次序,正讀、倒讀都能成文的修辭格。如《老子》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是用回文的方式表達出辯證的觀點。人們常用回文來制作對聯和詩歌,對聯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我愛鄰居鄰愛我,魚傍水活水傍魚”,“木匠戴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回文詩如宋代錢惟治有《春日登大悲閣》:“碧天臨閣迥晴雪點山亭夕煙侵箔冷明月斂閑庭。”這二十個字,以任何一個字為起點,順讀、倒讀都可以成五言詩一首,共可得詩四十首。這些作品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智慧,但是對回文格式的刻意追求有時也難免會顯得牽強。

析字是利用漢字形體可拆分的特點而形成的一種機智巧妙的表達方式。

復疊。漢語中詞的重疊形式比較發達,有意識地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形成復疊的修辭格,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用復疊手法對孤寂的心情予以強化。再如“南南北北,文文武武,斗斗爭爭,時時殺殺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凈凈;戶戶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處處驚驚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慘慘凄凄”,這是一副對聯,利用疊音詞,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予以強化,讀來觸目驚心。

    2.漢語漢字與富有特色的文學樣式

    漢語漢字的特點,影響了中國文學在形式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中國文學特有的形式美,即形式整齊、節奏抑揚。

    我們先來看形式上的整齊勻稱。

    漢語詩歌發達,漢語一個音節用一個漢字表示的特點,使詩歌每行的長短一致,整首詩歌整齊劃一。如“五言詩”每行五個字,“七言詩”每行七個字,形式整齊。拼音文字因為每個音節所用的字母數目不等,每行的長短受節律的限制只能做到大致等長,而無法做到絕對的整齊劃一,所以西洋詩歌只能在詩歌的行數和段數上作嚴格的規定,如英語中的四行、八行、十二行、十四行等。對仗(即對偶的修辭手法)是漢語格律詩的一個基本要求,對仗的運用可以增強詩歌作品的整齊美。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這四句詩,每兩句構成工整的對仗:“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浣女”對“漁舟”,都是偏正結構;“照”對“流”、“歸”對“下”,都是動詞,“竹喧”對“蓮動”,是主謂結構。杜甫《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也是工整的對仗。

    駢體文是漢以后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文體,是舉世無雙的漢語文學樣式,它的全盛時代在南北朝。駢體文在語句方面多用駢偶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齊駢儷的特點。駢偶就是對仗,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相配,直到篇末,如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四六”指駢體文一般是用凹字句和六字句,形式工整,如庾信《哀江南賦》:“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人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散文雖不追求形式上的駢儷、工整,但也經常使用排比、對仗等手法,體現出一定的形式美,形成特有的漢語言散文風格。《論語》是先秦諸子散文之一,其中就有大量的運用漢字漢語的特點形成的排比句,如《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再如《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都是用排比手法。《左傳》是史書,體裁為散文,其中有大量對《詩經》的引用,形式工整、韻律優美,此外《左傳》也大量使用駢儷的句子,如《昭公二十三年》:“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險其走集,親其民人,明其伍侯,信其臨國,慎其官守,守其交禮。不僭不貪,不懦不耆。”這是最整煉的四字句。《成公二年》:“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它用的是頂真、排比手法。《宣公十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這里用回文式對偶。

    我們再來看平仄抑揚和節奏調配。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這一特點使漢語文學發展出對節奏和抑揚的要求。古代漢語語音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詩歌節奏中的“平”指平聲字,“仄”指上、去、入三聲的字。平聲長,仄聲短,平聲揚,仄聲抑。平仄相間,可以形成抑揚交錯;平仄相間和各個聲調不同的音高變化,可以形成節奏的變化,構成一種聲律的美。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平仄和節奏為:“仄仄一平平一仄,平平一仄仄一平。平平一平一仄仄,仄仄一仄一平平。仄仄一平一平仄,平平一仄一仄平。平平一平一仄仄,仄仄一仄一平平”。上下兩句平仄、節奏相對,每一句有三個節奏點,平仄相間,抑揚頓挫。

    因為駢體文的句子兩兩并行,四字對四字,六字對六字,因此駢體文發展到后期也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對,如《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平仄和節奏是:“平平一仄仄”對“仄仄一平平”;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其節奏和平仄是:  “平平一仄仄一平平一仄仄一平平”對“仄仄一平平一仄仄一平平一仄仄”,也是上下兩句節奏、平仄相對,同—句中平仄交錯,節奏鮮明。

    3.漢字與書法藝術

    世界上有許多文字,而漢字獨具藝術魅力。“書畫同源”,漢字從起源時就與藝術聯系在一起。漢字起源于圖畫,依物象形,早期古文字的“象”突出長鼻之形,“火”取烈焰熊熊之狀,形象生動,各具情態;“盥”為以水臨皿澡手之形,“莫”取日落草叢之象,一個字就是一組意象的組合,給人留下充分的藝術想象的空間。但初創時期的漢字之美,還是一種簡單的形式美,追求的只是端正、勻稱,有行列等。

    后來,當漢字抽掉任何的具體物象、純粹由線條或筆畫的長短曲直來表現的時候,它又發展出高一級的藝術辯證法,以筆勢的剛柔相濟、結構的平正中和等許多對立統一的要素,在咫尺之中營造出變化無窮、獨具魅力的藝術境界。漢字藝術主要包括書法藝術和璽印藝術,是一種由線條構成的形體藝術。動與靜、變與常的對立統一是形體藝術的基本要求,漢字形體的富于變化為其成為審美對象提供了足夠的條件,而漢字內部構形的規律性和外部形態的規則性,又使其在變化中獲得一份和諧。漢字構形特點為藝術審美提供的“變”與“常”的可選擇條件表現在以下方面:,

    先看書寫單位。書寫單位是指書寫漢字的最小單位。書寫單位的“變”表現在:漢字書寫單位種類很多,富于變化。以楷書為例,楷書有橫、豎、撇、點、折等基本筆畫,每一種筆畫又有豐富的筆形變化,如“點”有“橫點”、“豎點”、“撇點”、“捺點”等,靈活多變,在整個字形中顧盼自如,把整個字形調整得動靜相宜。書寫單位的“常”表現在:一、書寫單位盡管多變,但有很強的規律性。從小篆開始,漢字的書寫單位已經能夠分出類別,有了類別就可以找到書寫規律,如小篆的書寫單位可以歸納為“橫、豎、弧、曲、封、折、斜、點”八種基本類型,楷書書寫單位是“橫、豎、撇、點、折”五種基本類型。二、盡管漢字筆畫多樣,但各種筆畫是相互配合的,形成一個和諧而又便于書寫的系統。楷書以“橫”、“豎”筆畫作為基本框架,奠定整個字形穩固的架子,“撇”、“捺”筆畫的側、斜筆勢又在穩固中生出變化;楷書的“橫鉤”和“豎鉤”分別是“橫”和“豎”的變體,它們是為了下一筆書寫的方便而變形的。

    基礎構件數量多,富于變化。基礎構件是指漢字構形中能夠體現構意的最小形體單位,像“人”、“木”、“又”、“水”之類。據我們的研究,歷代漢字的基礎構件都有三百多個。每個漢字由若干基礎構件構成,形體各異的構件為漢字形體變化提供了足夠的素材。另一方面,基礎構件又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基礎構件的數量有300多個,這個量是適中的,它使得大部分基礎構件會在各個字形中反復出現,不至于使人產生觀感上的陌生感和凌亂感。

    構件間的空間擺布靈活多變。漢字的構件是在二維空間布局的,這樣,構件可以實現上下左右的搭配調整。作為交際工具的漢字,必須遵守規范的要求;而作為藝術的漢字,在不影響表意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藝術的要求對漢字構件進行適當的分合,對構件的位置進行新的措置,有時這正是藝術家匠心的體現。如“鵝”的兩個構件,可根據需要而進行位置更換,構成四個形體各異的“鵝”。同時,構件的擺布又處處追尋對稱平衡。從小篆開始,漢字已發展為以兩個構件或三個構件的合體字為主,結構以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為主,這種規律性也為人們的審美提供一種規律。為了取得平衡,可以打亂原有的左右結構的字,如“穎”從“禾”、“頃”聲,為了追求平衡,把“頃”中的“匕”移到了“禾”的上邊;為了結構的配合,“木”、“示”、“衣”、“足”等在字形的左邊都要有所變形;一個字如果是三個相同的部分組成,一般就采用品字形的重疊式,如“鑫、森、淼、焱、晶、品”等,而不采取上邊兩個、下邊一個的方式,以免顯得頭重腳輕。

字形繁簡差異較大。形體的繁簡為整個書法作品的布局提供了變化的條件。

字形異體字多。異體字是指為同一個詞造的形體不同的字。書法藝術忌重復,當同——篇作品中出現了同一個字的時候,異體字在形體上的變化可以濟語義重復之窮,在語義所具有的意境美之外,又添一種錯落的形式美。  

    字體多樣,,漢字是世界文字中惟—由圖畫文字不間斷發展下來的文字,在這一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形體經歷了各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同樣的一個字,就可以出現不同字體的變化,這無疑為藝術創作和審美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漢字起源時的圖畫特性和逐漸線條化、筆畫化以后的構形特點,使之發展成一種完美的藝術形式。在漫長歷史中流傳下來的書法、璽印珍品可謂洋洋大觀,每一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又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中國書法、璽印藝術的總體審美精神。長期對書法美的探索和追求所形成的中國書法的美學觀念,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相融相通的,書法藝術美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古至今所崇尚的“中和美”。中國古代美學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素樸和諧統一。這種審美理想體現在書法美學之中,便強調對立面的和諧的統一,要求情感抒發要符合理性規范,追求情感抒發和客觀規律的融合統一、形神兼備。就整篇作品的布局來說,橫有行,縱有列,嚴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種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題畫等。就各種字體來說,篆書、隸書、楷書可以規規矩矩、方方整整,行書、草書作品則更求淋漓酣暢的盡興發揮。就個體字形來說,整體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穩之外又富有變化:篆書略呈縱勢展開,隸書呈橫勢展開,楷書則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內部布局有很強的規律性,但又蘊含了諸多的變化因素,如通過構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離與合的變化,通過筆形的曲直變化可以造成剛與柔的效果,通過筆勢的穩、險、緩、急可以傳達靜與動的神態,通過用墨的濃淡濕燥可以烘托肥瘦陰陽的境界。漢字藝術的中和之美就是將各種變化的因素協調于一個方塊之內,達到穩定而又不失靈活的美觀形態。

    二、漢字漢語與民俗

    語言文字與民俗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作為各民族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文字無疑是民俗傳承的工具;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各個民族都會利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特點形成—定的民俗事象。在上一節里我們曾談到漢民族利用諧音構成趨吉避兇的習俗,在這里我們再談幾種與漢語漢字有關的民俗事象。  

    1.對聯

    對聯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來的。古人認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過年的時候就將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門兩旁,上畫神像用以驅邪,后來人們在桃板上寫上—些吉利話,兩塊桃板上的吉利話往往采用對偶句,以造成對稱和諧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對偶句合流,形成了對聯。隨著發展,對聯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僅用于春節,還用以裝飾和交際。對聯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漢語漢字在音、義、形方面的特點,因此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漢語用漢字記錄,一個漢字往往能夠記錄多個義項,這樣就可以利用語義的多義性構成雙關。對聯就經常利用語義雙關的手法,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相如”和“無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為普通詞語根據字面義進行理解,作普通名詞時,“相如”的意思是“相像”,“無忌”的意思是“沒有忌諱”。再如,清末有一副諷刺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清光緒十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災加蝗災,浙江宣平水災,山西沔縣雹災,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當時李鴻章主政,翁同*任戶部尚書,于是就有人編了這副對聯,巧妙地把兩人的官職、籍貫和“政績”嵌入聯內,借以諷刺他們只顧自己的“肥”、“熟”而不管世間的“瘦”、“荒”。

    對聯中也常常用諧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嘆因抗糧哭廟案被判死刑,臨刑前,其子置酒菜進行生祭,與父訣別,金圣嘆心中酸苦,吟誦了一副對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里酸。”“蓮”諧音“憐”,“梨”諧音“離”。一副對聯寫盡心中怨憤,正是大家手筆。還有專門利用多音字構成的聯語,如溫州江心寺聯:“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此聯巧妙地利用‘朝”、“長”多音多義的特點構成,通過云聚云散,潮長潮落,描繪出江心孤島的風云變幻。

    有些對聯是利用拆字構成聯語。對聯本來就是利用漢字、漢語的特點而構成的一種漢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而利用字形的離合來構成聯語,則更能增添聯語的機智與趣味。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上聯合“此木”為“柴”,合“山山”為“出”,下聯合“因火”為“煙”,合“夕夕”為“多”。還有一副拆字對聯:“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上聯拆“凍”為“東二點”,拆“灑”為“西三點”,下聯拆“切”為“橫七刀”,因為“切”是左右結構的字,拆“分”為“豎八刀”,因“分”為上下結構的字。杭州西湖的天竺頂上有一座茅草搭成的寺庵,取名“竺仙庵”,庵邊·有個泉眼,泉水非常清澈,庵中二人,經常用泉水煮茶。庵門有一副對聯:“晶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個山人。”上聯是對“品泉”的拆分,下聯是對“竺仙”的拆分,把“竺”拆為“二個”,因為“竹”字的形體像兩個“個”,整副對聯把庵人的心境和這個地方的特色描繪得恰到好處。也有利用字形的特點,通過對原對聯進行字形的少許“添”、“改”而賦予一種完全不同的意思。從前有一戶刁惡的官宦人家,為了炫耀其權勢,在大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一窮秀才向來痛恨這戶人家為人的刁惡,就趁夜深人靜時,在對聯上添改了幾筆,將原聯改為:“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2.預言和字謎

   字是由若干構件按層次生成的,生成以后,以靜態的二維構形方式存在,每個構件在自己的參構層次中表達一定的構意。人們有時會利用字形可拆合的特點來委婉地表達某種預言或構成文字游戲,這種時候對字形的拆分是為了表達拆分者的意圖,因此不一定符合漢字本來的構成狀況。

    利用拆字來表達預言。人們利用“拆字”來表達預言,有時反映的是人們對文字的崇拜心理,是一種文字迷信,拆字算命就是這樣。據說,明朝末年,崇禎派內臣探訪民情,內臣遇到一個測字先生,就以一個“友”字求占國運,測字先生說:“不佳,‘反’賊已出頭了。”內臣改口說測“有”字,測字先生說:“更不佳,‘大明’已去其半矣。”內臣又測“酉”字,答曰:“愈不佳,天子為至尊,至‘尊’已斬頭截腳。”

    有時則是以“拆字”作為一種隱語,藉此說出不便直說的話。如《后漢書·五行志》載:“獻帝踐祚之初,京都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凡別字之體,皆從上起,左右離合,無有從下發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靡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這里利用拆字編成的歌謠道出了對董卓命運的預言。凡是離析字形,一般都是采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一般不采取從下往上的順序。而童謠對“董”、“卓”二字的拆分順序是從下往上的,這種拆字本身預示著董卓的以下陵上。

    字謎是謎語的一個門類,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其特點是利用離合字形的方式來作字謎的謎面。因為字謎是一種游戲,所以字謎對字形的離析可以與科學意義上的字的構形不完全一致,允許望形生“謎”,如“至”字的謎面是“上頭去下頭,下頭去上頭,兩頭去中間,中間去兩頭。”這與“至”的字形來源是不相干的。但字謎的產生和漢字形體具有生成關系這—特點又是分不開的。有些字謎的謎底是對謎面字形的合成,如“復習”的謎底是“羽”,  “準點”的謎底是“淮”,“左邊出太陽,右邊出太陽,立在太陽里,反而不見亮”,謎底是“暗”。有些謎底是對謎面字形的離析,如“虛心”的謎底是“七”,“費口舌”的謎底是“千”,“措手不及”的謎底是“昔”。有些謎底是對謎面字形離析、組合的綜合運用,如“老頭子”的謎底是“孝”, “春節三日在廠里”的謎底是“仄”,“一千多一半”的謎底是“殲”,“十八相送”的謎底是“目”。

    字謎具有娛樂性和益智性。人們經常把熟悉的詩文、故事做成謎面,來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同時,字謎是一種智力活動,在猜謎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可使大腦得到鍛煉。如人們把熟悉的《西廂記》的故事做成謎面:“待月西廂一寺空,張生普救去求僧,崔鶯失卻佳期會,只恨紅娘不用工,謎底是“徽”。同樣題材的謎面還有“張秀才,長別離;雖有約,誤佳期”,謎底是“強”。利用詩文作謎面,如“少小離家老大回”,謎底是“夭”;“為他人作嫁衣裳”,謎底是“倘”。有些字謎需要先進行會意聯想,再進行字形離合,如“水落”的謎底是“礎”,因“水落”隱含“石出”:“繡花枕頭”的謎底是“苞”,因繡花枕頭隱含“草包”義。這些謎語既富有趣味性,又體現了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

    有時還可以把字謎作為隱語使用,起到交流的目的。傳說有—旅人在途中想抽煙,可又苦于沒有隨身攜帶。行經—村舍,欲向人家借用,又覺無法開口,于是就把自己的意圖編成字謎告訴主人,主人明白他的意圖后,把煙借給了他。他的謎面是“寺邊一只牛,二人抬木頭,西下有一女,火燒因家樓”,謎底是“特來(來)要煙”。

    3.漢語漢字與姓名文化

    漢語漢字的特點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主要表現在名與字的聯系和姓與名的聯系兩方面。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為什么有了名,還要取字呢?《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孔穎達為《禮記·檀弓》的“幼名,冠字”作注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說,這是出于尊重的需要,出于:“為長者諱”的需要。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應”的原則,即字與名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名與字之間的聯系可以是語義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這就是漢語漢字對名字的影響。

    名與字在語義方面的聯系有很多類型。有的字和名是同義詞,如宰予,字子我,  “予”、  “我”同義;許慎,字叔重,  “慎”與“重”同義;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褚遂良,字登善,“良”與“善”同義。有的字和名是反義詞,如韓愈,字退之,“愈”與“退”反義;趙孟頫,字子昂,“頫”與“昂”反義。有的字與名具有聯想關系,如冉有,字子求,須“求”才“有”;趙云,字子龍,“龍”由“云”生。有的字與名是同類關系,如孔鯉,字伯魚,“鯉”是“魚”類;鄭樵,字漁仲,“樵”夫與“漁”翁為侶。

    字與名在字形方面也有聯系,古時有所謂“由名省形制字”的方法,就是離析“名”的字形而得“字”。如秦檜,字會之,“會”為“檜”的一個組成部分;姚椿,字“春木”,“春木”是對“椿”的離析;毛奇齡的字很多,有兩生、大可、齊于、于、初晴、晚晴、老晴等,其中“大可”是對“奇”的離析。

    因為姓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人們取名時,往往又據姓而取。有的是取語義方面的聯系,《唐書·魏征傳》有“云朝霞”,《五代史·伶官傳》有“鏡新磨”,《遼史·伶官傳》有“羅衣輕”,現在有“成龍”、“牛得草”、“馬識途”、“馬伯樂”等叫法,都是名因姓取。有的是取字形方面的聯系,如老舍,姓舒,名舍予;除了姓名有字形、字義的聯系以外,古人還有改姓的做法,也往往利用漢字的形體聯系,如漢代淮陰侯韓信之后改姓“韋”,“韋”是“韓”的一部分;明代方孝孺族人為避禍而改姓“施”,用的是民間把“施”拆為“方人也”的習慣,暗含“方家后代”的意思。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德格县| 鹤山市| 咸丰县| 泽州县| 宝鸡市| 柳江县| 开江县| 西昌市| 陕西省| 通河县| 麦盖提县| 图木舒克市| 宁海县| 贡觉县| 泗阳县| 荆州市| 墨脱县| 昌邑市| 南江县| 朔州市| 霍林郭勒市| 安义县| 德保县| 宁德市| 广丰县| 通许县| 永川市| 新安县| 长乐市| 清丰县| 民丰县| 镇巴县| 惠东县| 洞口县| 余江县| 巫溪县| 涟源市| 固镇县| 宝兴县| 陵川县|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