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與農業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不顧農業如何而竭盡全力地推進單一的工業化,然而最終還是失敗了,農業生產出現了停滯和衰退,工業也受此影響而沒有多大進展,在農村和在城市,到處都能見到失業和貧困的人口。
(一)對農業作用認識的變化
1、配第-克拉克法則
配第-克拉克法則認為: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所實現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而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二、第三產業的相對比重越來越高。各部門的勞動力構成也是一樣的,農業勞動力人數不斷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則相反。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農業與工業的需求的收入彈性的差異。
按照恩格爾定律,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用于食物上的支出將減少。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生產食物。因此收入越增加,對農產品和需求也就相應的減少,更多的支出用于工業品及其它。從供求關系上看,需求高的行業能夠維持較高的價格水平,因此也能獲得較高的附加價值、工業和服務業就是這樣。反之,像農業這樣需求減少的行業,所能獲得的附加價值也會減少。因此農業的地位是在不斷下降的。
2、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主導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
羅斯托把一個國家經濟由傳統走向現代化分為六個階段:
(1)傳統社會階段;
(2)為“起飛”創造先決條件的階段;
(3)“起飛”階段;
(4)向成熟推進或持續成長的階段;
(5)高額大眾消費階段;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在羅斯托所列的主導產業幾乎都是工業行業,對于農業的重視也是相當不夠的。
3、赫爾希曼的不平衡發展理論
農業這樣生產初級產品部門間的聯系效應小,不能作為重點發展部門,應首先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部門。
1958年,赫爾希曼曾提出一種不平衡發展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投資及管理能力的限制,因此應該用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某些重點部門。重點部門的選擇應該根據該部門發展的聯系效應大小來定。所謂聯系效應分為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前者指該部門與它購買它產出部門的聯系,后者指與供給它投入部門的聯系。他認為,農業這樣生產初級產品部門間的聯系效應小。不能作為重點發展部門,應首先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部門。
4、劉易斯二元結構論
在農業與工業的關系問題上,最有影響力的還要數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劉易斯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農業部門,另一個是城市工業部門。在農業部門中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數,農業是落后的,勞動生產率低。而工業部門則是以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高。經濟發展主要是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大,而農業僅僅是向工業部門提供廉價勞動力,由于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農業部門甚至可以在僅夠維持生存的工資水平上,無限的向工業部門提供勞動力。
小結:上述觀點在農業與工業關系問題上的共同點:農業是相對不重要的,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從屬的、輔助性地位。經濟發展就是工業部門的發展。
然而,隨著現實中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的停滯,以及這種停滯對經濟發展造成的種種惡劣影響暴露,人們開始對上述片面的工業化產生懷疑,進而來批判它們。
5、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
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對農業進行投入,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投入。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專門對忽視農業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批判,他寫道:“盡管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農業部門,而且在低收入國家農業總是最大的部門,但除了少數例外,研究增長問題的經濟學家為了集中解決工業問題,都撇開了農業。同時,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正在進行工業化。其中大部分國家在實現工業化時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增加農業生產。某些國家以損害農業來實現工業化。只有少數國家從工業和農業中得了大幅度的增長。”由于傳統農業中資源配置是有效的,任何勞動力流失,都會降低農業生產率。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對農業進行投入,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投入。
(二)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農業對經濟發展的五大貢獻:食品貢獻;原料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
(1)食品貢獻,是指為城市產業工人為中心的非農業部門的人口提供糧食。
(2)原料貢獻,是指為諸如食品加工、煙草、紡織、制革等工業部門提供原材料。如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起國,稱為資本主義的世界工廠,最主要的產品為紡織品,紡織品最重要的來源就是棉花或一些畜牧農業。
(3)市場貢獻,是指農民通過購買工業部門生產的諸如化肥、農業機械等生產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從而為工業部門提供廣闊的農村市場。
(4)要素貢獻,是指農村農民擁有的資本和勞動力兩種要素通過各種方式向城市工業轉移。從勞動貢獻角度,隨著農業的發展,生產力提高以后,將不需求更多的勞動力都擁擠在有限的土地上進行生產,這時在農村就可以賦予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果城市當中工業化工業可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源。 農業的發展可以為工業提供勞動力來源。
資本貢獻,就是工業化需要農業提供資金來源。如果廣大的農業部門能夠提供收入,把收入轉化成儲蓄產業部門提供資本積累或資金積累。
(5)外匯貢獻,是指通過以農產品為主的初級產品出口,為經濟發展提供緊缺的外匯。
農業生產可以節約進口糧食的寶貴外匯,如果本國農業能夠得到發展,這時就不需要進口糧食,就可以減少進口糧食,為工業發展提供外匯來源。
結論: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它是一把“雙刃劍”;在增長時,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在衰退時又會制約經濟發展。
2、農業與工業化的關系
假如:某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由于自然災害,還是由于人為的原因,在某個時期,糧食的供給下降了,農業處于衰退階段,工業部門停滯,而造成整個經濟發展衰退。
農業生產停滯——糧食價格上漲——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上升——工業部門的利潤下降——工業化停滯——整個經濟發展受阻。
解決途徑:(1)可以依靠外源,從外國進口來解決;要促進工業的發展,還需要從國外引起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2)通過政府的作用積極干預糧食市場;采取強制性低價收購糧食。
(3)推進農業技術開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結論:農業發展是工業化乃至于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農業的確能為工業做出貢獻,但這些貢獻都是在農業有了增長之后才能兌現的。
(三)世界各國在農業與經濟發展關系問題上的
農業發展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
1、發達國家
(1)英國;
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之前,農業就實現了迅速發展,這種變化被稱作為“農業革命”。農業革命又為后來的產業革命鋪平了道路,從而保證了英國工業化順利進行。英國農業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世紀它的耕作方式的改進。
(2)日本;
日本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現工業化。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的整個工業化過程中,日本農業出現過三次大的發展,第一次發展都是以農業技術上的進步為起點而產生的。由于糧食改革(谷物法成立)以及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上漲被平抑下去了。日本的被許多以小規模農業經營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推崇。
2、發展中國家
從20世紀5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事實,更能說明農業在工業化中的作用。世界銀行在《1986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幾十年來的經驗表明:一個健全的農業部門對國家的增長是關鍵性的。農業增稅,以迫使資源流入工業將會阻礙農業的增長;減少國內糧食和原料對工業的供應。并減少工業品的需求。長期下來,這將損害農業和工業的前景。除少數例外,農業增長低的國家,工業增長也低;而農業增長高的國家,工業增長也高,農業與增長和更廣泛的經濟的密切聯系,意味著對農業歧視所付出的代價不能只由農業來承擔。
無論是低收入國家還是中等收入國家,凡是農業增長率較高的也都是同時顯示了較高工業增長率。
3、我國
在我國,例如1958年推行“大躍進”政策,這是一種激進的工業化政策,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被動員起來去投入到異想天開的“工業化”中一大煉鋼鐵。
在1978年首先進行改革的是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為主的家庭經營,刺激了農業生產,1978年到1984年期間,糧食產量由3、05億噸一下子增加到4、07噸,平均年增長率幾乎達到5%這一驚人的速度。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我國又開始了推行以國營工業企業改革為主的全面經濟發展政策。從現在的結果上看,沒有80年代初農業的發展,是很難想象會有今天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學串講筆記:感覺的整合
03-2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