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小學教育心理學》章節考試題:第9章
第九章 群體心理與班級管理
一、選擇題
1、群體:兩個人以上,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
2、群體的特點:群體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明確意識到自己屬于某個群體、群體內存在一定的結構、群體內有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和規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強大的群體輿論壓力。
3、群體的功能:生產性功能、維持性功能。
(1)生產性功能:體現為教學功能和教育功能;
(2)維持性功能:學校和班級的維持性功能體現為對教職工及學生的凝聚功能。
4、群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從眾和服從、去個性化。
(1)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
A、社會助長作用:指個體對群體中活動增質增量的傾向。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發現的。
B、社會阻抑作用:群體情境使個體活動減質減量的現象。
(2)從眾和服從
A、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的現象。如,阿虛進行的“三垂線實驗”被奉為從眾現象的經典研究。
從眾受情境和個性兩個方面因素制約。情境因素有:問題的性質、群體的權威、群體意見一致的程度。
B、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或群體的要求、或他人的請求而做出的行為。可分為:對群體規范的服從和對權威個人的服從。如,有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獎勵,有學生則害怕老師批評,這是對群體規范的服從。
(3)去個性化:個人在群體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認同感和責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為放肆,表現出獨處時通常不會作出的行為。這種個人在群體中處于相對喪失個性狀態的現象稱為去個性化。如,許多人“起哄”的時候,平時文雅的學生也會表現得粗魯無禮。
去個性化產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責任擴散。
5、在競爭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為相似,其心理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6、競爭(使用輻合思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在某項活動中力爭勝過對方的行為。
7、合作(使用發散思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共同目標在某項活動中聯合協作的行為。
8、班級群體:學校行政部門把學生按年齡、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構成的學生群體就是班級群體。
9、兒童進入學校后,班級中對其社會化影響最大的是教師。
10、班級學生學習的總體水平與班級群體的發展高度相關。
11、集體:是為了實現有價值的社會目標,嚴密組織起來的、有紀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12、班級形成四個階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松散期:班級組建初期,大部分學生互不認識,彼此之間還沒有許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員之間開始熟悉,在頻繁來往中結成伙伴。
(3)凝聚期:是形成班級群體的核心
(4)形成期
13、在班集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和規范。
14、群體規范: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
15、群體規范的功能:群體支柱的功能、評價標準的功能、行為導向功能。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