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學科名稱梳理
1、哪些因素推動和促進了公共政策學的面世?
(1)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2)哲學思想的進步和一系列社會、人文科學的誕生和發展;
(3)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產生;
(4)、決策科學的形成;
(5)行為科學的誕生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
(6)凱恩斯主義的出臺與政府政策領域的擴大推動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學的面世。
2、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是誰?
美國德斯坦福大學教授伊斯頓·羅斯威爾。第二代掌門人是葉海卡·德洛爾。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節 學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國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2)以民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則;(3)惠民、養民、富民的政策傳統。(4)重農抑商的政策主張;(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傾向;(6)無為而治的政策構想。
我國古代有兩本與政策研究有關的著作:1、《戰國策》;2、《智囊補》馮夢龍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國古代出現發達的政策研究的原因:
(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釋;而孔孟之道主張從為政得失上去解釋執政合法性的獲得與喪失,這就使得統治者從維護王朝統治著想去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甚至在機構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時期就形成“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到隋唐時期又形成科舉制,這種制度安排成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熱心于觀察和分析政策的強大動力。
3、歐洲何時出現政策分析人才?
歐洲中世紀的中期和晚期。
4、為何古代沒有出現公共政策學?
(1)人們有關政府政策的知識、思想和觀點大多是對政策結果所作的觀察和分析,而不是對政策過程所作的觀察和分析。(2)古代有關政府政策的情況、思想和觀點,通常是個人直觀體驗的產物,而且對政策解釋往往是從權威、倫理、哲學的原則。
5、學科誕生前的理論和方法論準備
(1)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急速進步,為人們從經驗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條件和手段。(2)哲學思想的進步和一系列社會、人文學科的誕生和發展,為公共政策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
6、亞當?斯密對政策研究的貢獻主要有哪些?
(1)對當時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和經濟政策。(2)對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家——有關政府和市場的理論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圍和方向。(3)對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經濟人的假設。對后來的理性選擇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有影響,并間接影響到現代的政策分析。
7、克勞塞維茨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
(1)提出了系統的戰略決策思想,設定了戰略、策略與戰術之間的關系,為“政策鏈”、“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礎。(2)將戰略要素分為精神要素、物質要素、地理要素和統計要素,這一戰略要素分析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強調戰略決策必須根據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為公共決策如何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馬克思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
(1)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戰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論指導。(2)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為政策研究從注重政策結果到注重政策過程的轉變指明了方向。(3)歷史唯物論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掌握政策的本質,更加深入地認識政策系統與環境之間、政策過程諸環節之間的本質關系等問題。
9、馬克斯?韋伯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
(1)主張對社會政治現象進行文化解釋,對后行為主義時期政策研究中倡導的價值分析有顯著的影響。(2)認為人的行動或社會行動包含著動機和目標兩大基本因素。這一主張對于公共政策學中的政策評估具有指導意義。(3)提出了官僚制的決策模型。(4)在社會科學方法論上提出了理想類型和價值無涉。理想類型的提出為認識現實提供了中介手段。價值無涉為公共政策學提供了一種方法論的指導。
第三節 公共政策學的產生(第一階段、50年代)
1、學科形成的時間和歷史條件時間。
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
歷史條件-(1)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產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三論提供的思維方法的特點是系統性、動態性和最優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統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饋的方法;功能模擬的方法)(2)決策科學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為公共政策學的內容。(3)行為科學的形成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是公共政策學產生的催化劑。(4)凱恩斯主義的出臺和政府政策領域的擴大,使得公共政策學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學科誕生過程(代表人物和著作)。
勒納和拉斯韋爾:《政策科學:視野和方法的近期發展》(1951)——公共政策學的開山之作。拉斯韋爾(公共政策學的創立者)對公共政策學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體制為前提;(2)哲學基礎是邏輯實證主義;(3)對于時間和空間都極其敏感;(4)具有跨學科的特點;(5)須和政府官員共同研究;(6)以社會變遷和發展為對象,以動態模型為核心。
第四節 公共政策學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
1、德洛爾對拉斯韋爾的批判:
(1)偏重于方法論和忽視政策內容的研究;(2)片面強調運用純科學的方法,而忽視了政策過程與自然過程的差別,以及各種政策問題在性質上的相互差別;(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計量方法,而實際上有大量政策問題包含著價值判斷,或者無法進行定量分析。
2、德洛爾對公共政策學的貢獻:
(1)分析了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在學科建設上存在的誤區;(2)肯定了管理科學和決策科學研究中使用的系統群研究方法,并主張將其引入公共政策學;(3)提出并界定了“總體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統”的概念;(4)強調公共政策學的跨學科性和實踐性。
3、公共政策學在其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取得了哪些成就?
(1)方法論的多樣化——行為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結束;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學中的運用繼續受到關注;公共選擇方法論嶄露頭角;博弈論成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個案研究受到重視。(2)對政策過程研究的重點轉變——重點由原來的政策制定轉向政策執行、評估和終結。(3)對政策過程中的價值因素和倫理因素的作用給予了重視。(4)公共政策比較研究開始起步。
4、公共選擇理論。
創始人是布坎南。該理論假定理性人為經濟人,并以此為起點研究集體決策;其研究范圍包括國家、政府、教育、環保等政治和政策問題。
5、公共政策學的近期發展(第三階段、90年以來)
(1)課題選擇的新取向——倫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論的非科學化——以主觀的研究方法(研究決策者主觀的思維方式或傾向的)取代客觀的研究方法(尋求客觀真理)。(3)公共政策學的建制化——學會、專業研究機構以及專業和課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學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應運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論研討》雜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門研究黨和國家生命的科學-政策學。
8、1984年李鐵映在《哲學研究》第四期發表《決策研究論文》指出決策須由硬結構和軟結構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學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寧騷教授任所長,這是全國高校系統中第一個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一節 什么是公共政策學
1、公共政策學的含義?
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具有跨科學的視野、知識、理論和技術手段,它的顯著特征是:可檢驗、可驗證性(方法論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學或多學科交叉、滲透性(理論上的)和功利性等。
現有的公共政策動態分析模型有:公共政策過程分析模型(西方國家,以美國的經驗為依據)和上下來去模型(中國基于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而形成)
2、學科概念內涵:
研究對象——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權力機關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類似于自然科學的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內容——政策系統;政策系統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政策過程諸環節之間的關系;政策過程諸環節與政策系統內外諸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目的——改進政策系統、提高政策質量并成功地改造社會與自然。
第二節 公共政策學的研究對象和概念體系
公共政策學的學科要素:研究對象;概念體系;研究方法。
1、公共組織的類型:強制型公共組織;半強制型公共組織;非強制型公共組織。
公共組織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協調和增進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組織。
2、公共政策學研究公共政策時的三個方面(角度):公共政策;政策系統;政策過程。
3、公共政策學與決策科學的主要區別:各類組織的決策。
4、公共行政學與行政決策學的主要區別:行政組織的決策。
5、公共政策學與立法學的區別: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規范文件的活動。
6、作為公共政策學研究對象的公共政策的三個層次:具體的個別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鏈;政策一般。
7、公共政策系統的構成:政策主體系統(三個子系統——政策制定、政策執行、間接主體);政策支持系統(四個子系統——信息、監控、咨詢、評估);反饋系統。
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公共權力機關
8、在研究政策系統時,應該注意的四個問題:(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統中決策者的類別差異;(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對對象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與政策支持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統內部的結構。
9、政策過程的含義:是一個自始至終不斷地進行選擇的過程。
10、決策行為和政策過程的關系:決策行為是選定目標和選取最優化方案并付諸實施的行為。決策行為是一個有一連串相互銜接的階段、環節或程序組成的完整的政策過程。
公共政策概念系統的三個層次:核心概念;次概念;邊際概念。
第三節 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方法
藥師寺泰藏以鐘比喻公共政策學的科學特征,以云比喻公共政策學的藝術特征。
1、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的三大層次: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第一層次);公共政策系統及其運行過程的理論模型(第二層次);公共政策學的研究程序與技術性方法(第三層次)。
2、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第一層次):
(1)經驗主義(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和主要觀點:認識起源于感覺;應從個別、特殊事務出發;無從得出共同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忽視真理自身的邏輯性;認識能力的有限性)
(2)理性主義(代表人物迪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主要觀點:認識來源于理性直觀;把一般作為認識的首要對象;肯定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蔑視和遍地歸納法作為人類認識工具所起的作用;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本身)
(3)邏輯經驗主義(代表人物{石里克、卡爾納普(邏輯實證主義核心人物和奠基人)}、羅素、威特根斯坦[邏輯經驗主義先驅]和主要觀點:經驗證實原則(根本原則);以邏輯分析來補充實證經驗;科學主義的科學觀;)
(4)后現代主義(代表人物: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量子力學),普里高津(混沌理論),吳瓊恩,庫巴(自然主義)。)(5)辯證唯物主義(兩大特點:全面性和實踐性。)
培根的“四假相”:種族的假相;洞穴的假相;市場的假相;劇場的假相。
3、基于西方經驗的政策系統與過程理論模型:
(1)理性主義模型(定義:“理性人”的特征;理性人的理性主義決策過程;理性主義模型的缺陷;西蒙的修正;理性優化模型);
(2)漸進主義模型(代表人物:林德布洛姆;含義;兩大命題;若干假設;缺陷)
(3)規范最佳模型(代表人物:德洛爾;四項假設前提;特點-開放和兼容)
(4)混合掃描模型(代表人物:艾齊奧尼;定義)
(5)政治系統模型(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政治系統方法的創始人:伊斯頓;特點:最具解釋力、最具普適性的模型)
(6)機構-制度模型(特點:應用最廣泛、最缺乏理論色彩的決策模型;戴伊:認為公共權力機關賦予公共政策三個顯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強制性)
(7)集團模型(代表人物戴維。杜魯門;萊瑟姆;假設;命題分解)
(8)精英模型(現代精英政治理論的創始人:莫斯卡;帕雷托;米歇爾斯;熊彼得;拉斯韋爾。命題)
(9)“上下來去”模型(特征:容納性和開放性;亞模型“決策認識的真理性模型;群眾-領導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個別——一般性模型。)
4、公共政策學的研究程序與技術性方法(第三層次)華萊士“科學環模型”。研究過程是:理論——假設——觀察——概括或檢驗——新的理論。
西蒙提出了決策有限理性:最佳決策的前提是決策者的行為完全理性化;滿意決策的前提是決策者的行為有限理性化。
公共政策是聯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二者的至關重要的橋梁。
第一節 什么是公共政策
1、蘭德公司的4W決策思考模式。即: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采取哪條行動路線?前景如何?是一種適合于人所有個體和群體的思考模式。
決策的五個基本要素:決策者、決策對象、決策信息、決策方法、決策結果。
2、艾斯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拉斯韋爾、卡普蘭(公共政策是一種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伊斯頓、戴伊(凡是政府決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為)對公共政策所下的定義。
3、公共政策的含義。是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義所揭示的內涵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是決定、決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
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過程而進行方案得初擬、優化和擇定的結果。
第四、公共問題、公共目標、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方案;
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政策與決策的不同:政策是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方案。政策具有總括性和指導性,決策具有微觀性和操作性。政策為決策和決定提供一定原則。
第二節 公共政策的構成和結構
1、國家、政府、公共政策的關系:國家在本質上是講公眾的權力變成了支配公眾的權利;政府是國家主權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國家的中樞系統;政府存在的基礎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義:即:指政府系統自身需求的滿足。
3、政府過程的含義: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時間橫斷面上政府活動的邏輯順序。也就是說是政府動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過程。
4、G.A.阿爾蒙德的政府過程邏輯順序:利益表達——利益綜合——政策制定——政策執行——反饋。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統輸出的主要產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構成: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
6、美國公共政策形式構成中的橫向結構的特點: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三權分立而又相互制衡。
橫向結構形式美國最為典型,有:立法決策;行政決策;司法決策。
美國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國會立法;政黨政策不是公共政策;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美國總統是強有力的直接決策者。
7、美國總統決策的主要類型:立法倡議;立法否決;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務政策。
8、美國司法決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審查、推翻先前的判決、司法命令。
10、中國公共政策形式構成的橫向結構特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政府系統的領導核心,主導著政府工程的運行。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
(2)政策過程具有兩大特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政府系統的領導核心,主導著政府工程的運行。
(3)政策橫向結構由三部分構成:黨的政策+人大決策+行政決策。
(4)不存在司法決策。
11、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轉變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報和講話;
(2)間接形式——聯名發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創議;政府決策以黨的政策原則為指導
12、中國人大決策的主要形式:憲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人大決定。共5種。
13、中國行政決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規(以總理令的形式發布);行政措施、決定和命令;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性行政措施、決議和命令。共5種。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發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規。
14、國家結構的含義:是指國家整體與部分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正式的、穩定的關系。
15、單一制國家政策結構特點。被劃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基本層級。
16、聯邦制國家政策結構特點:被劃分為聯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個層級。
人大的四項職能: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17、中國和美國公共政策的縱向結構比較:
中國-
(1)中國是單一制、基本政策制定權屬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體化;
(2)中國地方政府一般由省、市、縣、鄉四級構成,各級地方政策都必須以中央政策為指導,同時又存在著階梯式的等級關系;
(3)地方政策和基層政策在單一制的框架內仍然具有一定的能動性;
(4)中央政策具有宏觀性,地方政策具有中觀性,基層政策具有微觀性。
美國
(1)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中央政策和州政策之間不存在決定與被決定、服從與被服從關系;
(2)州與地方關系具有單一制性質,州政策與地方政策之間存在著決定與被決定、服從與被服從關系。
(3)廣泛實行地方自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基層政策。
18、公共政策的內容構成
(1)以同一政策體系中各項政策之間是否存在著涵蓋與衍生關系劃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門政策。
(2)將同一政策體系中各項政策從時間和空間相結合的角度劃分:戰略、策略、戰術。
(3)依政策的社會內容進行劃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文化。
(4)其他按照內容的分類:(共11種)
以一項政策謀求達到的目標數量為標準劃分:單目標政策與多目標政策;
以政策主體決策時有無現行規范可遵循進行劃分:程序性政策與非程序性政策;
以同一政策的始創或調整為標準劃分初始政策和反饋政策;
內容構成以政策結果的可預測性為標準劃分確定政策與不確定政策、風險性政策與競爭性政策。
以政策主體希望的行為選擇的范圍為標準劃分鼓勵性政策與限制性政策。
以政策主體是否行為為標準劃分積極性政策與消極性政策;
以面向未來還是面向現實為標準劃分能動性政策與被動性政策;
以政策協調社會生活的方式為標準劃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政策。
以政策是否改變客觀對象為標準劃分:是指實質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以政策效果為標準劃分:物質性(或實質性)政策和符號性(或象征性)政策
19、公共政策的結構:
(1)含義——指政策系統的構成要素在時空上的排列、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間互動的相對穩定方式,是政策系統構成要素的組織形式和程序。
(2)類型——塔形結構:鏈形結構;圈形結構;網狀結構;矩陣結構;群落結構。
20、研究政策結構的必要性;合理的政策結構對于任何單項政策實現理想的政策目標、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合理的政策結構的標準:結構的有序化(政策協調分布、相輔相成,有利于發揮政策的整體效果);有效的分級控制(環環相扣、層層銜接,政策運行機制運轉自如);嚴格的組合秩序(配套運作;彌補缺口;統籌安排,嚴格管理)
第三節 公共政策的本質、特征與功能
1、公共政策產生的三個初始條件:公共政策問題的形成;公共決策機關的產生;公共強制機構的出現。
2、近代社會以來公共政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問題形成中的公民參與;
(2)公共政策形成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3)公共政策領域向社會管理方面的大規模擴展;
(4)以政策過程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來保證政策質量。
現代國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權在民。
現代政策科學的始作俑者是:拉斯韋爾。
3、公共政策的本質——是公共權力機關為著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社會價值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七個):政治性;階級性;權威性(是公共政策的兩個本質性規定);普遍性;目標取向(公共政策的靈魂);穩定性與變動性;預見性。
5、政策與理論的關系:政策是聯結理論與實踐的中介或橋梁。理論是政策的理念依據,政策是理論的具體化。159
6、政策與實踐的關系:政策是實踐經驗的原則化并在實踐中得以完善和發展,實踐須以政策為出發點并貫穿其整個過程。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導功能;調控功能;分配功能。
第一節 公共政策系統及其環境
1、公共政策的主體——直接參與并主導公共政策的規劃、制定、執行、評估與監控的個人、團體或組織。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產者。主要有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執政黨組織以及某些領袖人物。
3、公共政策的間接主體——能夠通過壓力、輿論等方式,合法地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且能夠產生一定影響的組織和個人。主要有壓力集團、在野黨和選民。
在野黨是指沒有執掌或沒有參與執掌國家權力,因而其政策綱領、政策主張不能成為公共政策。
民眾往往蒹具公共政策主體與客體雙重角色。
4、公共政策的客體——公共政策所要處理的社會政治問題(事)及其發生作用的對象(人)。
5、社會問題、公共問題與政策問題的聯系和區別:社會問題涉及相當多社會成員或影響較大時轉化成為公共問題,公共問題屬于政府范圍并能進入政策議程時轉化為政策問題。
6、公共政策系統由哪七個部分構成?:由信息、咨詢、決策、執行、評估、監控、反饋七個子系統組成。
信息系統是公共政策中的一個基礎子系統,也是公共政策系統的“神經”系統。咨詢系統俗稱“思想庫”“智囊”是輔助系統。決策系統是公共政策系統的中樞系統。執行系統是公共政策系統與環境直接作用的實踐環節。監控子系統是公共決策系統的一個特殊子系統。
7、“霍布森斯選擇”源于一個故事,1913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斯將其所販運的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條件是只允許挑選離門口最近的那匹馬,這個條件實際上是不讓顧客挑選,所以后人諷刺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為“霍布森斯選擇”。
8、咨詢子系統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1、提供預測研究;2、幫助決策系統發現問題;3、政策方案的設計、評估、論證;4、其他政策相關問題的咨詢;5、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檢驗、評估。
9、決策子系統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確認政策問題;明確政策目標;組織政策方案設計;負責被選方案的選擇和最終確定。
10、執行子系統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的功能和作用?1、為政策方案的順利實施做準備;2、有效的實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揮、溝通、協調等方面的活動;3、總結執行情況。
11、評估子系統在公共組織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檢驗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提供政策持續、修正、調整或終止的重要依據;有效地配置政策資源。
評估子系統的五大要素:政策評估人員;評估對象;評估目的;評估標準;評估方法。
12、監控子系統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根據公共政策的目標,確立具體的監控標準或指標,并作為實施監控的依據;二是對執行子系統的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監控;包括執行子系統是否執行政策、執行如何,以糾正執行偏差,懲罰執行不利。三是反饋執行情況。
13、反饋子系統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的功能和作用?第一、為決策子系統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信息依據;第二、客觀、準確、靈敏、迅速地向決策子系統反映政策運行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使后者能夠根據所得信息與預期目標進行比較,并作出的調整和補充。第三、反饋子系統闡述的信息也是對政策實施有效控制已達到預期目的的最佳手段。
14、七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如何?七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5、公共政策系統的環境由哪些環節構成?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國際環境效能。
16、公共政策系統的環境有哪些特點?一是高度復雜性;二是巨大差異性;三是歷史變異性。正確認識政策環境,有助于決策者做出準確地判斷、實現政策優化。
綜合國力是一國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由人口、經濟、軍事、政治、歷史文化、自然資源里大部分組成的多種實力的復合體。
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公共政策的靈魂和目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普通邏輯復習筆記:假言推理
02-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復習筆記第七章(語言和社會)
09-1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2022年浙江自考商務交流(二)知識點匯總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