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勞動和社會保險統計與計算機應用串講資料:導論

時間:2023-03-02 11:48:04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第一章 導論

1 簡述統計的三重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答:統計一詞概括有三重含義,即統計資料(或統計數據)、統計工作(或統計活動)、統計學(或統計方法)。

(1)統計資料。主要是指依據統計原則與要求收集獲得的數據資料,以及經統計整理和統計計算、推斷獲得的數據。

(2)統計工作。是指人們有目的地應用統計方法從事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與解釋的工作。

(3)統計學。它是關于統計活動的理論和方法的科學,是有關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的科學。它的本質是一門方法性質的數據分析科學。

2 舉例說明統計數據的各種性質。

答:(1)具體性。如10個工作日、36萬元利潤、48名失業人員。

(2)群體性。如某民工2005年3月的工資收入1200元。

(3)數據表現形式的泛數字性。如身高用米或厘米,工資用人民幣元。

(4)計量性。統計數據可以區分為四類:定類數據、定序數據、定距數據和定比數據。

3 如何理解統計工作的性質特征?

答:(1)統計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活動。

(2)統計是對客觀現象的定量認識活動。

(3)統計是通過對客觀現象的大量或反復的觀察來獲取數據資料的。

(4)統計對 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突破和克服不確定性障礙,實現對其客觀規律認識的能力。

4 簡述統計學的性質。

答:科學性、方法性、通用性。

5 怎樣理解勞動保障統計與勞動保障專業科學的關系?

答:勞動保障統計是以我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活動現象、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工作,以及整個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為其反映、研究和服務的對象。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為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依據立法對由于社會和自然等原因造成生活與生存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一定的經濟物質幫助,從而保證其獲得基本生活與生存權利的社會經濟過程,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等幾個方面。

勞動保障統計基本以我國政府勞動保障部門負責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范圍為對象,其內容未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統計工作的內容。可以認為勞動保障專業科學是狹義上的勞動保障統計科學。

6 簡述勞動保障統計的作用。

答:(1)立法、執法需要勞動保障統計信息。

(2)管理需要勞動保障統計信息。

(3)社會需要勞動保障統計信息。

(4)科研需要勞動保障統計信息。

(5)對外開放和國際化趨勢加強需要勞動保障統計信息。  

第二章  勞動統計(一)

簡述勞動力統計的意義。

答:(1)勞動力統計是勞動力開發與利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2)對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的測量是判斷市場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

(3)勞動力統計是企業人力資源的基本手段之一。

(4)勞動力統計是勞動保障統計各項內容的基礎。

簡述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

答: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是組織勞動力統計、研究勞動力狀況的基本依據,是認識勞動力總體數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簡述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改革的意義。

答:(1)傳統指標體系與市場經濟理論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不相適應,改革在所難免。

(2)新的勞動力指標體系是從市場經濟及勞動力市場的實際出發,能夠客觀地描述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與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同時,這一指標體系基本符合國際慣例,能夠與國際通行的勞動力指標相銜接,統計資料具有國際比較意義。

簡述我國新老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的差別。

答:(1)產生不同。舊的勞動力指標體系是以計劃經濟理論為依據,照搬原蘇聯模式;新的勞動力指標體系參考了國際上主要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以及國際勞工組織有關勞動力市場統計標準的決議文件,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是我國自行開發的。

(2)新老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的機構不同。(圖)

(3)理解不同。舊的勞動力指標體系將勞動力資源理解為現實的勞動力,將就業人口定義為實際利用的勞動力,不在業人口為沒有被利用的勞動力,理論上不承認失業,把所有的不在業人口都視為社會勞動的后備軍。新的勞動力指標體系對就業人員有了一個進一步細化,即根據就業人員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基礎就業地位和就業身份來劃分就業人員的基本指標。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勞動力指標體系在哪些方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答:我國傳統的勞動力基本指標體系具有如下幾點明顯的理論與實踐缺陷:

(1)將勞動力資源理解為現實的勞動力,即一個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將就業人口定義為被實際利用的勞動力,不在業人口為沒有被利用的勞動力。

(2)因在理論上不承認失業,因此也未設置“失業”的指標,將事實上的失業現象定義為“待業”,解釋為“暫時等待國家給分配工作”,并將該類人員歸屬為不在業人口,與其他不要求就業的不在業人口等同看待,視為與社會生產、社會勞動無關的人員。

(3)把所有的不在業人口都視為社會勞動的后備軍,一旦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國家都可以把他們動員起來參加社會勞動。

這套傳統指標體系與市場經濟理論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不相適應,改革在所難免。

簡述全面報表制度的主要要求。

答:(1) 統計表式、統計指標由國家統一制定,各級統計部門或基層單位只能在完成國家報表人物的前提下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需要增加若干統計指標。

(2)報表實行逐級布置,直到基層單位,然后再逐級匯總直到國家統計局或有關部門。

(3)實行“塊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統計原則

(4)工作程序的時間性要求較嚴,一個地區或單位的遲報可能對全國資料的按時匯總都產生重要影響。

(5)要求統計盡可能全面。

論述統計報表制度的優缺點

答:1 統計報表制度的優點:

(1) 能充分利用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比較健全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日常行政管理記錄這一重要的信息資源,降低直接統計調查成本。

(2)這種以日常管理記錄為基礎的統計資料最適宜反映現象發生過程和計量時期指標。

(3)因采用逐級匯總方式,各級匯總單位也都能取得本單位本地區的數據。

2 統計報表制度的缺點:

(1) 實際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并不少,只是都分散在基層單位身上,以加重基層單位工作負擔形式表現出來。

(2)這種以管理記錄為基礎的調查方式受管理權限和管理水平的制約。

(3)對資料的全面性要求較強。

(4)與直接調查相比,依靠日常行政記錄的統計報表方式獲取的數據對一些時點現象不太適宜,容易造成較大誤差。

我國勞動力統計對就業的定義是什么?

答:就業人員,是指所有年齡在16歲及以上,在一定時期內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

我國勞動力統計中是如何定義失業的?

答:失業人員,是指所有年齡在16歲及以上,具有勞動能力,在一定時期內沒有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有就業意愿并在積極尋找工作,如有機會可以馬上投入工作的人。

簡述有酬就業人員和自營就業人員的本質差別。

答:(1) 有酬就業人員沒有經營自主權而自營就業人員有經營自主權。

(2)有酬就業人員的收益主要是以企業的工資收入,而自營就業人員的主要收益來自企業本身。

(3)有酬就業人員的去留主要由其雇主決定,而自營就業人員完全由自己決定。  

第二章  勞動統計(一)

1 勞動力 = 具有勞動能力的人

2 勞動是人的生產性、經濟性的活動,勞動力則是指人從事勞動的能力。

3 勞動力的測量就簡化為勞動者數量的測量。

4 國家經濟運行狀況如何主要有四個判斷指標,即GDP的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國際收支。

5 勞動力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總和。

6 勞動力資源具有開發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7 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指標定義為:16歲及以上勞動年齡人口總和

8 勞動力資源總量是個時點數據,包括經濟活動人口數和非經濟活動人口數。

9 經濟活動人口是指所有年齡在16歲及以上,在一定時期內為各種經濟生產和服務活動提供勞動力供給的人。他們或者正在從事,或者正在積極尋找某種工作。

10 經濟活動,是指國民經濟核算范圍內的經濟活動。

11 處于就業和失業狀態的人口,就是經濟活動人口,即勞動力。

12 經濟活動人口數是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數之和。

13 軍人是一個特殊就業群體。

14 非經濟活動人口,是指沒有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

15 16歲及以上非經濟活動人口主要有:在校學生、待學人員、家務勞動者、離退休人員、喪失勞動能力者、其他無就業愿望的人員。

16 非經濟活動人口的各項指標數據,是從人口普查、人口抽樣調查或勞動力抽樣調查的資料中取得。

17 失業人員數、經濟活動人口和非經濟活動人口等指標也都屬于此類特殊時點指標。

18 什么是社會勞動?指在國民經濟核算范圍內的所有經濟性的,即以取得收入、獲得報酬為目的的生產和服務勞動,而不包括那些非經濟性的,諸如義務和公益性質的無酬勞動。

19 就業優先原則,又稱一小時原則,即在規定的參照期(調查周)內被調查者從事了有收入的勞動在一小時以上即為就業。

20 進行勞動力統計計算時,不算鄉村就業人員,因為流動性太大。

21 我國傳統勞動力指標體系資料的來源主要依靠全面的勞動統計報表制度,是由職工人數、城鎮個體勞動者人數和鄉村勞動者人數三部分加總而來的。

22 就業人員指標的資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人口變動抽樣調查(一年一次)和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一季度一次)等直接調查;另一方面是傳統的統計報表制度。

23 就業人員中包括職工和其他就業人員兩部分。其他就業人員一般是指按現行規定不作為職工統計的企業聘用的離退休人員和雇傭的港、澳、臺人員及外籍人員等。

24 對失業人員規定有年齡的下限(16歲),但沒規定年齡上限。

25 具有勞動能力,是指在體力上和智力上可以從事社會勞動的人。

26 “一定時期”與就業人員指標的參照期相同(在勞動力調查中為一周)。

27 我國的城鎮勞動力調查中規定的此參照期為3個月。

28 事實上我國的失業統計僅僅是城鎮失業統計。

29 目前我國城鎮失業統計有兩個數據來源:城鎮登記失業和城鎮調查失業。

30 城鎮登記失業是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系統統計。城鎮調查失業是由國家統計局。

31 城鎮失業登記工作開展始于1978年。

32 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是由國家統計局自1995年開始試點,2004年9月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文通知。

33 目前我國失業人員統計主要從兩個渠道進行:一個是政府勞動部門的失業登記;另一個是國家統計部門的直接調查,包括人口普查、人口抽樣調查和城鎮勞動力抽樣調查。

34 就業不足人員,又稱不充分就業,指在就業人員中,因非個人意愿在調查周內累計工作不足20小時,并且正在尋找或者愿意應聘更多工作的人員。

35 判斷就業不足人員的標準主要有三點:一是在調查周內累計工作時間不到20小時,也就是法定勞動時間的一半;二是工作時間短并非個人意愿;三是本人正在尋找或者希望應聘更多的工作。  

第二章  勞動統計(一)

36 我國目前尚未廣泛開展對就業不足人員的調查。

37 有酬就業人員,是指所有為某一經濟活動單位或他人工作,并按事先約定,按期從工作單位或雇主處領取工作報酬的人員。

38 自營就業人員,是指所有直接從事或參與經營,并直接從經營利潤中取得經濟收入的人員。

39 有酬就業人員 - 員工        自營就業人員 - 老板

40 有酬就業人員的本質特征是為他人工作,工作成果為他人所有,是遵循雇主或經營管理者的指示、要求而工作,對工作成果并不負完全的責任,也不承擔經濟風險,而僅僅是靠其所付出的勞動取得勞動報酬。

41 自營就業人員的基本特征是為自己工作,擁有經營決策權,并承擔著全部的經營風險,其經濟收入與經營利潤密切相關。

42 職工是指所有在各類單位及其附屬機構中工作,并由工作單位按期支付工資的就業人員。

43 判斷一個就業人員是否應統計為職工,主要有兩個標志:(1) 在單位工作 (2)以工資形式取得報酬。

44 不算職工的有:(1) 離退休再就業人員 (2)在單位工作的港、澳、臺和外籍人員。

45 職工人數的計算原則主要有:(1) 各單位的職工人數本著“不重不漏”的前提進行統計 (2)對于新招收的人員,從報道參加工作之日起,不論是否發放了當月工資,均應統計為本單位職工。

46 為保證達到不重不漏,一般采取的方法有:(1) 堅持誰發工資誰統計 (2)誰發基本工資誰統計(3)職工檔案所在的單位先統計。

47 勞動力統計調查的特點:范圍廣、關聯性強、指標不多,但分組很多、某些指標有隱蔽性和不確定性。

48 勞動力統計調查的基本要求:(1) 總量指標數值應力求全面,不能出現重復和遺漏的情況 (2)時點指標與時期指標要正確區分,分別用正確的方法統計準確 (3)對一些難以確定的狀態要力求準確判斷 (4)要正確處理計劃數、編制數、統計數的關系

49 全面報表制度是指由政府統計部門制定統計報表、按級下發到基層單位填表、再逐級上報匯總的一項制度。

50 目前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勞動統計報表主要有:(1) 就業人員和勞動報酬情況 (2)工業、建筑業職工人數和工資情況 (3)職工人數增減變動情況 (4)城鄉勞動力資源配置情況 (5)職工個人收入情況等。

51 關于勞動力統計的報表主要有:(1) 城鎮勞動力供給情況 (2)企業下崗人員情況 (3)離退休人員情況 (4)城鎮失業人員情況 (5)企業人工成本情況等。

52 勞動力抽樣調查是指為了準確及時地反映勞動者的就業狀況,對某一地區人群進行的隨機抽取調查情況。

53 簡述勞動力抽樣調查的特點

(1) 從總體中按科學方法抽出一部分勞動者進行調查,而不對全部勞動者進行調查。

(2)調查對象是勞動者個人,而不是單位。

(3)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入戶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的個別詢問,而不是由調查對象填表。

(4)調查資料不是逐級匯總而是超級匯總,因而能提供多種交叉分組的資料。

(5)計算方法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按一定的方法由樣本數值推算出總體的各項指標數值。

(6)雖然從統計部門本身來說,比全面報表制度增加了工作量,但從全社會來說,則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

54 中國勞動力調查的調查范圍是全國除臺灣省和港、澳地區外的所有地區。調查對象是在上述地區居住的全體中國居民,不包括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外籍人員。

55 在各季度的調查中,第三季度調查范圍是全國城鄉,其他三個季度的調查范圍為全國城鎮。

56 調查采用分級整群抽樣的方法,抽樣比約為1‰。

57 將未工作人口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失業人口、休業人口和非經濟人口。

58 調查的組織工作基本上分三個層次:(1) 國家統計局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設計抽樣方案和調查表 (2)統一調查項目的解釋、編碼規則的制定、錄匯總程序的編制 (3)資料的匯總分析

59 勞動力調查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1) 嚴格調查樣本的抽取 (2)要認真選聘和培訓調查員

(3)能否取得被調查對象的積極配合也是調查資料是否準確的基本條件之一 (4)調查時,要善于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采取不同的詢問方式,從而獲得可靠信息 (5)集體戶、流動戶等特殊群體的調查是抽樣調查的難點

60 行政記錄是指政府機關按照某一特定格式所記載的企業發展情況及個人綜合情況的記錄。

61 簡述行政記錄在勞動力統計中的作用

答:(1) 由于行政記錄具有經常、詳細的特點,因此可以為統計調查提供大量的資料,也是統計調查的基礎和補充。

(2)行政記錄在采用計算機手段以后,記錄的情況更加詳細,對行政記錄略作加工,就成為統計調查的資料。

(3)大大提高了統計的工作效率,降低統計的費用成本。

62 目前可被勞動力調查所運用的行政記錄有:(1) 單位人員名冊及增減變動記錄 (2)單位考勤記錄 (3)單位對勞動者發放勞動報酬等費用方面的記錄 (4)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障方面的記錄(5)職業介紹所中有關勞動力方面的紀錄。  

第三章  勞動統計 (二)  

公式比較多,但都必須記住

1 勞動力資源總量指標(即16歲及以上人口或稱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統計中口徑最大的一個指標,也是人口與勞動力之間的一個銜接指標。

公式:p61

2 勞動力參與率指標有三種:一是以總人口為基數計算的勞動參與率(參加勞動的人口比例);二是以勞動力資源(即勞動年齡人口)為基數計算的勞動力參與率,亦即一般勞動力參與率;三是分年齡和分性別的勞動力參與率。

公式:p62

3 勞動力參與率分析能說明哪些問題?

答:(1) 以國際經驗看,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與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的國家,經濟的增長會導致勞動力參與率下降,原因是教育的普及使人們推遲了就業的年齡;在較高的發展水平上,經濟增長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從而使勞動力參與率上升。

(2)分析勞動力參與率的性別差異、城鄉差異和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之間差異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同人群勞動力參與率的差異反映了他們在就業機會、收入要求、教育水平,甚至婚育行為上的差別。

(3)利用分年齡組的參與率資料可以勾畫出一個人口的經濟活動參與模式。

4 失業率是反映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失業程度,亦被用來說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的指標。

公式:p63

5 失業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個敏感的先導性指標,其不僅直接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失業水平和供求狀況,而且間接反映了市場經濟活動的景氣狀況。  失業率與就業率成反比,在3-4%為正常。

失業率分為城鎮登記失業率、青年失業率、長期失業率和長期失業發生率、年失業率。

6 簡述城鎮登記失業率的不足。

答:首先,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以來處于較低的水平,未能反映城鎮勞動力的實際失業水平,與絕大多數人對勞動力市場狀況的觀察與感覺有較大的差異。

其次,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對市場景氣變化反應遲鈍,變化很小,起不到先導性指標的作用。

再次,目前按年公布的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也使其無法成為敏感性指標。

最后,以目前收集數據的方式,則無法計算分性別、分年齡和其他分類的失業率指標,使失業問題的研究無法深入。

公式:p63

7 與青年失業率同類的失業率指標還有婦女失業率、民工失業率、大學生失業率等。

公式:p64

8 長期失業率和長期失業發生率是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兩個長期失業指標。

9 長期失業通常是指一年或以上的持續失業。長期失業率是指某調查時刻的長期失業人數占全部勞動力(經濟活動人口)的百分比。長期失業發生率則為長期失業人數占同期全部失業人數的百分比。

公式:p64

10 長期失業率是一個靜態的時點指標。  

第三章  勞動統計 (二)  

11 年失業率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失業的發生與持續對社會及失業者個人的平均傷害程度。

公式:p65

12 人口就業率,反映勞動年齡人口(即勞動力資源)中就業人員的比重。

公式:p65

13 試析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發生的原因。

答:(1) 供需不協調。勞動力過多而經濟發展較慢,經濟規模較小,吸納勞動力有限;或勞動力增長過快,超過了經濟的增長。因此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2)結構不合理。即勞動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性別、技術水平等方面都有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形成了結構性失業。

(3)觀念需更新。不少勞動者擇業意識強,但專選勞動條件好、工資待遇高或社會地位高的單位或職業,而那些勞動條件差、工資待遇或社會地位較低的職業或單位則無人問津,形成了部分單位“招工難”和部分勞動者 “有業不就”的問題。

(4)信息不靈通。我國地域廣闊,但信息和交通運輸條件差,形成有的地區勞動力富余,而有的地方勞動力又緊缺的并存現象。

(5)技術進步快。大量新技術的采用,機器代替了人工,機器人代替了自然人,也會增加失業人員。

(6)市場機制不健全,勞動力不能及時有效流動。

14 就業彈性是指勞動力就業的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比例。

公式:p67

15 就業彈性和就業吸納力水平在一定的經濟結構下是穩定的,反映了經濟發展與就業的一種客觀聯系,兩者成正比關系。

16 分析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業彈性下降的原因。

答: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明顯降低。這主要是因為:

(1) 我國經濟正在由外延擴大再生產轉為內涵擴大再生產。

(2)國有企業在走“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路子,減員下崗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不講經濟效率而過分吸收的勞動力。

(3)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可以預期我國的就業彈性將會有所回升,并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17 勞動力變動可分為增減變動和流動兩類。

18 勞動力的增減變動按增減性質可分為自然增減和機械增減,自然增減是指因自然規律使勞動力總量發生增減變化;機械增減是指因人為原因出現的增減。

公式:p69

19 勞動力流動分析:勞動力流動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之分。廣義的勞動力流動包括勞動力在所有特征上的變化,即可稱他們發生了流動-即職業流動、職務流動、年齡流動、學歷流動等等,此時的流動與變動是近義詞。狹義的勞動力流動則僅指勞動力在空間區域間的流動,即勞動力在地區間和單位間的流動。

20 簡述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向、流量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特點)

答:(1) 從區域流動看,勞動力是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流向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

(2)從城鄉流動看,勞動力是從農村流入城市。

(3)從產業流動看,勞動力是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第三產業,主要是流向第三產業。

(4)從單位間的流動來看,勞動力主要是從國有和集體經濟單位流向私營、個體和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單位。

第三章  勞動統計 (二)

21 農村勞動力流動還有一個特點:季節性、流動量巨大。(農閑時多,農忙時少)

22 勞動力的行業和產業結構是由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來決定的,但勞動力的行業和產業結構對經濟又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

23 我國現行最新的統計標準將國民經濟劃分為20個門類。

24 論述勞動力的行業劃分與職業分類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答:(1)國民經濟行業和產業的劃分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職業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分工,職業的分布是社會分工的重要標志,勞動力的職業分布狀況也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水平。

(2)行業和產業的劃分是對經濟活動進行分類,劃分的基本單位不是勞動者個人,而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企業或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組織和單位。職業分類的劃分的基本單位是勞動者個人。

(3)分析勞動力在行業和產業上的分布,可以發現國家(地區)經濟結構的情況,反映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比較和研究國家間、地區間勞動力的職業結構差異,對認識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差異和特點有重要意義。

(4)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史中,三次產業的勞動力比重變動趨勢大體是: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上升后穩定,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快速上升。職業分類統計資料對職業分類數據的研究和職業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對國家、企業和廣大勞動者都有廣泛的意義。

25 我國要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解決面對的嚴重的就業問題,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26 1995年,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國家資格工作委員會成立。

27 1999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正式頒布。將我國職業劃分為8個大類,66個種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

28 崗位是指勞動者在單位工作時所具體承擔的工作,崗位是指也的細化或具體化。

29 單位內部勞動力的崗位結構有兩種劃分方法:(1) 按生產或業務性質劃分崗位 (2)按與單位生產或業務的聯系程度劃分崗位。

30 勞動力的地區結構與地區的經濟結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有密切的聯系。

31 勞動力的地區劃分的標準方法有:(1) 按行政區劃劃分地區 (2)按自然地理條件劃分地區

(3)按經濟特征劃分地區 (4)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地區

32 反映就業人員性別構成的主要指標有女性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和就業人員中的性別比。

33 現代企業競爭歸根結底是勞動力素質的競爭。

34 勞動力的素質的分析,也就成為勞動力統計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

35 勞動力素質,也就指勞動者所具有的品質。具體可分為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等四個方面。

36 文化素質,是指勞動者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的度量標志一般是學歷。文化素質是勞動者最基本的素質。

37 地區的人均GDP水平與地區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它揭示的道理是:高素質的勞動力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經濟的高度發展又培養了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

38 研究生19年,大學本科16年,大專15年,高中、技校及中專12年,初中9年,小學6年,掃盲班2年,不識字0年。

39 簡述技術素質與文化素質的聯系和區別。

答:其聯系是:文化素質是技術素質的基礎,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文化水平,才能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其區別是:技術素質是指企業職工應具備的某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它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或實踐鍛煉才能具備。從總體上說,文化水平與專業技術水平應是等同的,特別是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就必須要以相應的文化素質為基礎。

40 對企業工人技術素質水平的分析,公式:p86  

第三章  勞動統計 (二)

41 對工程技術人員素質狀況的分析,專業技術職務分初級(如助理工程師)、中級(如工程師)和高級(高級工程師)及其他相似系列的職稱。

42 身體素質,是指勞動者的體能狀況。

43 簡述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指標有哪些?

答:(1) 年齡分析。在一般情況下,年齡與體質是密切相關的。

(2)勞動者患病情況。某些常見病、職業病患者占全部職工的比重等。

(3)參加體育鍛煉情況。包括參加廣播操等集體鍛煉和參加運動會情況等。

(4)體能測試情況。有的單位專門對勞動者進行身高、體重、耐力等進行測試,從而獲得反映勞動者身體素質的綜合資料。

44 勞動者按年齡分組一般分為三組:15-29歲為青年組,30-44歲為中年組,45歲及以上為老年組。

45 計算勞動力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可綜合反映勞動力人口總體年齡狀況,從總體上判斷勞動力人口是年輕化人口,還是老齡化的勞動力人口。公式:p88

46 勞動力老齡化是指45歲及以上勞動力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

47 2000年以后勞動力人口將快速趨于老齡化。而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及老齡化人口是總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48 思想素質,是指勞動者的愛國心、事業心及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作風。嚴明的勞動紀律等也是職工思想素質的重要體現。

49 勞動力政治思想素質的指標較多,一般可分為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兩個部分。

50 客觀指標包含:(1) 黨團員占的比重 (2)先進分子占的比重 (3)遲到早退礦工率。

遲到早退礦工率公式:p89

51 主觀指標包含:(1) 員工對國家大事、企業大事的關心和投入程度 (2)員工對現有工作的滿意程度和積極性創造性發揮程度 (3)員工對單位領導、單位的經營管理、對企業的前途的滿意程度 (4)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團結友愛、互助協作程度 (5)員工的法制觀念等。

52 勞動力素質的動態分析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編制時間序列資料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是與同時期的全國、全地區、全行業同類某企業進行比較,看變動趨勢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垣曲县| 云安县| 张家界市| 嘉祥县| 亳州市| 嵊泗县| 土默特右旗| 潜山县| 札达县| 江津市| 扎赉特旗| 巴塘县| 新泰市| 资阳市| 屯门区| 德安县| 阳东县| 昌都县| 乌海市| 清丰县| 金川县| 嘉祥县| 松江区| 长治县| 搜索| 海晏县| 周至县| 娄底市| 亳州市| 张北县| 炉霍县| 哈尔滨市| 开原市| 蓝田县| 鄂尔多斯市| 黄浦区| 洞头县| 金沙县| 阳泉市| 新平|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