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病學的研究對象、任務。
二、溫病學的性質、學科地位。
三、溫病學的發展概況。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及特點。
1.萌芽階段:(戰國——晉唐時期)
(1)此期特點:溫病學無專門著作,有關溫病的因證脈治記載散在于醫學著作中。
(2)此期對溫病有一定認識,理論樸素,概念上把溫病隸屬于傷寒。
2.成長階段:(宋——金元時期)
(1)此期特點:
理法方藥有重大發展,逐漸從傷寒體系中擺脫出來,為溫病學自成體系奠定基礎。
(2)主要醫家及其成就
宋·韓祇和、龐安時、朱肱:提出靈活運用經方。
金·劉河間:首先提出治療熱病初起以寒涼清熱為主,為“寒涼派”之鼻祖,開創了清熱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確區別傷寒與溫病,使溫病從傷寒體系中分離出來。
3.形成階段:(明清時期)
(1)此期特點:對溫病的認識更加深化,創造性總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體系,形成獨立學科。
(2)主要醫家及其成就
吳又可——《溫疫論》:第一部溫病學專著。首創“疫氣”說,提出邪伏膜原理論,創立疏利透達之法。
葉天士——《溫熱論》:溫病學理論奠基之作,闡明溫病發生發展機理,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綱領,溫病學體系基本形成的標志。提出溫病病因是“溫邪”。豐富和發展了溫病學的診斷內容。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一部濕熱病專著。為溫病分為溫熱、濕熱兩大類做出了貢獻。
吳鞠通——《溫病條辨》:理法方藥俱備溫病專著。倡導溫病三焦辨證綱領,規范了四時溫病證治。
王孟英——《溫熱經緯》:系統總結溫病學體系。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有關熱病的論述為經,以葉天士、薛生白、陳(平伯)、等溫病學家的論述為緯,參以經驗,著成《溫熱經緯》,“集溫病學說之大成”之著。
其他:陳平伯《外感溫病篇》為第一部風溫專著。
余師愚《疫疹一得》 雷少逸《時病論》
柳寶怡《溫熱逢源》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3)溫病學說形成的標志。
溫病病因學說新概念的建立。
創立了溫病辨證論治新體系。
豐富和發展了溫病的診斷方法。
確立了溫病的治療原則。
4.近現代研究與發展
(1)低谷時期: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前)
主要醫家有:張錫純、吳錫璜、丁甘仁、何廉臣等
(2)提高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
溫病理論在防治急性傳染病、感染性疾病取得的成就。
有關溫病理論的文獻研究。
溫病理論的實驗研究。
第一章 溫病的概念
一、溫病概念。內涵及其外延
熱象偏重的含義。
化燥傷陰的機理。
二、溫病有四個特點
1.致病因素的特異性。
溫邪的含義。
2.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
溫病與傳染病的關系。
3.病理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人體在溫邪的作用下導致衛氣營血及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的規律。
4.臨床表現特殊性。溫病的必見證和險惡證候。
三、溫病學與《傷寒論》的區別與聯系。
1.傷寒與溫病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溫病和傷寒兩種學說學術上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2.風溫與傷寒初起證治鑒別。
四、溫病的范圍
溫病范圍的界定。
現代醫學疾病范圍。
五、四時主要溫病命名的主要依據。主要溫病病種。
六、溫病的分類方法。各種分類方法的依據。
1.按臨床病證或病因性質分類。
溫熱類溫病和濕熱類溫病包括的病名。
溫熱類溫病和濕熱類溫病的區別意義。
2.按發病初起的見證分類。
新感類溫病和伏邪類溫病包括的病名。
六、溫病與溫疫的關系與區別。
七、溫病與溫毒的關系與區別。
溫毒含義:病名;病因
第二章溫病的病因與發病
一、四時溫邪的含義范圍。溫邪的種類及病原學意義。
二、溫邪致病的共性和在溫病發病中的作用。
共同特點:①溫熱性質顯著;②從外感受;③致病與時令季節有關;④在一定條件下互相影響轉化;⑤病位有別。
三、風熱病邪及其致病特點
(1)風熱病邪的概念、形成季節和條件。(2)風熱病邪的主要致病特點。(3)風熱病邪首先犯肺的證候。(4)風熱病邪的逆傳。風熱病邪順傳和逆傳的證候。
四、暑熱病邪及其致病特點
(1)暑熱病邪的概念、形成季節和條件。(2)暑熱病邪的主要致病特點。(3)暑熱病邪徑犯陽明的證候。(4)暑熱病邪耗氣傷津的特性。
五、濕熱病邪及其致病特點
(1)濕熱病邪的概念、形成季節和條件。(2)濕熱病邪的主要致病特點。(3)濕熱病邪犯于脾胃的證候。(4)濕熱病邪困阻清陽、阻遏氣機的表現。
六、燥熱病邪及其致病特點
(1)燥熱病邪的概念、形成季節和條件。(2)燥熱病邪的主要致病特點。(3)燥熱病邪首犯肺衛的表現。(4)燥熱病邪易傷津化火的特性。
七、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的致病特點
(1)伏寒化溫病邪的溫熱病邪的概念、形成季節和條件。(2)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主要致病特點。(3)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致病性強和傷陰重的特點。
八、溫毒病邪和癘氣的概念,致病特點。
(1)溫毒病邪的概念、形成。(2)溫毒病邪主要致病特點。
溫毒病邪能引起局部紅腫熱痛或潰爛、斑疹的特點。
九、疫癘病邪及其致病特點
(1)疫癘病邪的概念、形成特點。(2)疫癘病邪主要致病特點。(3)疫癘病邪具有強烈傳染性,并能引起疾病播散、流行的特點。
十、溫病病因學的實際意義。
臨床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十一、體質因素在溫病的區分及其意義。
體質因素對于人體抵抗溫邪能力的影響。
十二、新感溫病和伏邪溫病的概念、臨床意義。
新感溫病和伏邪溫病初起證候和傳變的不同。
以風熱病邪和伏寒化溫病邪所致溫病的初起證候表現為例,說明溫病有發于表和發于里的區別。
第三章溫病的辨證
本章為溫病的核心理論,重點突出溫病的傳變規律,臨床辨證思維方法。
一、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理論的源流。
與《內經》“營衛氣血”和“三焦”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二、衛氣營血辨證
1.衛分證的概念、病機、證候表現、辨證要點。
(1)衛分證的概念。(2)衛分證的主要證候類型。(3)衛分證的病理特點和辨證要點。(4)不同溫邪所致衛分證證候表現。(5)衛分證所處的病變階段和轉歸。
2.氣分證的概念、病機、證候表現、辨證要點。
(1)氣分證的概念。(2)氣分證形成來路。(3)氣分證涉及的臟腑和主要證候類型。(4)氣分證的病理特點和辨證要點。(5)氣分證范圍和正邪相爭于氣分的病理特點。(6)氣分證所處的病變階段和轉歸。(7)區分氣分溫熱證和氣分濕熱證的病理變化和證候表現。
3.營分證的概念、病機、證候表現、辨證要點。
(1)營分證的概念。(2)營分證形成來路。(3)營分證的病理特點和辨證要點。(4)營分證傷陰擾神竄絡、甚則動風的病理特點。(5)營分證所處的病變階段和轉歸。(6)營分證和氣分證的鑒別。(7)由營透轉氣分出現:熱、渴、疹、舌的變化。
4.血分證的的概念、病機、證候表現、辨證要點。
(1)血分證的概念。(2)血分證形成來路。(3)血分證的病理特點和辨證要點。(4)血分證動血耗學和熱瘀內阻的病理特點。(5)血分證所處的病變階段和轉歸。
5.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病機的聯系及相互傳變。
三、三焦辨證
1.上焦的證候及其病機、辨證要點。
(1)手太陰肺的主要證候及其辨證要點。邪襲肺衛證、邪熱壅肺證、濕熱阻肺的病理(2)手厥陰心包的主要證候及其辨證要點。(3)熱陷心包證和濕蒙心包證的病理。
2.中焦的證候及其病機、辨證要點。
(1)陽明熱熾的主要證候、病理及其辨證要點。 (2)陽明熱結的主要證候、病理及其辨證要點。(3)濕熱困阻脾胃證的主要證候、病理及其辨證要點。(4)區分中焦燥熱證和中焦濕熱證的臟腑病位和病機要點。
3.下焦的證候及其病機、辨證要點。
(1)足少陰腎的主要證候及其辨證要點;(2)足厥陰肝的主要證候及其辨證要點。(3)腎陰耗損證和陰虛動風證的病理;(4)下焦證的邪正對比和在溫病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溫病“心中憺憺大動”機理。
4.上焦證、中焦證、下焦證病機的聯系和相互傳變。
四、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的意義
1.確定證候類型及病變性質。
2.明確病變深淺層次(病位、病期)認識病性傳變。
3.為確立治法指導治療提供依據。
五、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及臨床運用。
1.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證候上的聯系區別。下焦證和血分證病機的聯系和區別
2.辨證側重(層次、部位)
3.傳變縱橫的區別
4.臨床綜合應用
第四章 溫病的常用診法
突出溫病常見癥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發熱、神志異常、痙、厥脫等癥為重點,突出其在衛氣營血各階段的診斷意義。
一、九種溫病發熱熱型概念及病理
1.溫病發熱的常見證型,各型發熱的表現。
2.各類型發熱的機理和主病意義。
3.各類型發熱的衛氣營血和三焦證候歸屬。
二、溫病辨汗
1.溫病初起無汗,邪在衛分,邪郁肌表、腠理閉塞。
2.邪入營分,營陰耗損,無源作汗。
3.身熱汗出復熱的機理、臨床意義。
4.邪熱留戀氣分,邪正相持導致戰汗的機理。
三、溫病中神志異常的辨證
1.氣分:煩躁不安(氣熱擾心);神昏譫語(熱結腸腑胃熱擾心);神志昏蒙(痰蒙心包);神情呆頓(濕熱上蒙)
2.營分: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營熱擾心);神昏譫語、昏憒不語(熱閉心包或邪熱夾痰或瘀熱閉阻心包)
3.血分: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昏憒不語(血熱擾心);神志如狂(瘀熱擾心)
4.神志異常熱閉與痰蒙之辨
四、溫病“痙”虛實之辨。
五、溫病常見的舌象辨析。
1.溫病辨舌的診斷意義:分析病位和相關的病理;判斷病邪屬性(溫熱濕熱);診斷津液的存亡;為確立治法提供依據。
2.舌苔主要反映衛分和氣分病變,舌質主要反映營分和血分病變。
3.溫病辨舌的方法及難點
(1)綜合觀察、動態分析
(2)難點:
白苔類:
薄白苔主表,厚白苔主里、主濕。
苔白厚干燥的形成機理及主病“脾濕未化,胃津已傷”“肺燥氣傷”。
積粉苔主濕熱穢濁郁閉膜原。
白砂苔主邪熱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轉黃。
白霉苔主胃氣衰敗。
黃苔形成機理:多由白苔轉化而來,為邪熱深入氣分的標志。
灰黑苔類形成機理:多由黃苔演化而來,主熱盛陰傷。
舌苔薄黑焦燥,舌質絳而不鮮,舌體枯萎的機理,溫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陰。
紅舌形成機理:多邪熱漸入營分標志。
絳舌(類)形成機理主病(心包、營分、血分、肝腎陰竭等)
(3)溫病舌象變化規律。
六、斑疹在溫病中順逆之辨、治法與禁忌。
1.從形態、色澤、分布、兼癥方面辨斑疹的順逆
2.“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 “紅輕、紫重、黑危”的內涵。
七、白pei的概念、辨證方法、臨床意義
白pei外發的病機和診察意義。
第五章溫病的治療
一、溫病治療原則。溫病治法確立的依據和運用。
辨證論治是指導治療立法的基本原則,以辨證求因,辨察病機,審察邪正,隨證施治為立法依據。主要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確立的治療原則。
二、溫病的特色治療 “透”“泄”的含義。
三、溫病的十大治法的概念、作用、分類依據。九種內治法,一種外治法。
1.泄衛透表法
(1)泄衛透表法的作用概括;(2)泄衛透表法的四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劑。(3)泄衛透表法應用注意。(4)泄衛透表法對于不同衛表證的治療作用。
依據溫邪的不同種類(風熱、暑濕兼寒、燥熱、濕熱)分四法,深化拓展對解表法的認識。
2.清解氣熱法
(1)清解氣熱法的作用概括;(2)清解氣熱法的三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清解氣熱法應用注意。(4)清解氣熱各法對于不同氣熱證的治療作用。(5)清解氣熱法中辛寒清氣與清熱瀉火的區別,針對熱證邪機方向不同選擇。
3.和解表里法
(1)和法含義。廣義、狹義。和解表里法的作用概括;(2)和解表里法的三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藥。(3)和解表里法應用注意。(4)和解表里各法對于不同半表半里證的治療作用。(5)溫病和解表里法分為清泄少陽、開達膜原、分消走泄三法,與傷寒和解法不同,是針對濕熱或痰濕而設置的治法。
4.祛濕清熱法
(1)祛濕清熱法的作用概括;(2)祛濕清熱法的三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藥。(3)祛濕清熱法應用注意。(4)祛濕清熱各法對于不同類型濕熱證的治療作用。
5.通下逐邪法
針對有形實邪的種類分為四法,是在《傷寒論》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化。
(1)通下逐邪法的作用概括;(2)通下逐邪法的四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通下逐邪法應用注意。(4)通下逐邪各法對于不同實邪內結證的治療作用。
6.清營涼血法
(1)清營涼血法的作用概括;(2)清營涼血法的三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清營涼血法應用注意。(4)清營涼血各法對于不同營血熱證的治療作用。(5) “清營泄熱”“氣營血兩清”“涼血散血”深刻內涵。
7.滋陰生津法
(1)滋陰生津法的作用概括;(2)滋陰生津法的三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滋陰生津法應用注意;(4)滋陰生津各法對于不同陰傷證的治療作用。(5)“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內涵。
8.開竅息風法
(1) 開竅息風法的作用概括;(2) 開竅息風法的二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 開竅息風法應用注意;(4)開竅息風法各法對于不證的治療作用。
9.固脫法
(1) 固脫法的作用概括;(2) 固脫法的二種具體治法及其代表方;(3) 固脫法應用注意;(4)固脫法各法對于不證的治療作用。
10.外治法
1.溫病主要外治法。(1)洗浴法;(2)灌腸法;(3)敷藥法;(4)搐鼻法;(5)吹喉法的應用。
2.外治各法對于溫病的治療作用。
六、溫病常見兼夾證的形成機理、治法
1.溫病兼挾痰飲、食滯、氣郁、瘀血的治法
2.溫病兼挾痰飲、食滯、氣郁、瘀血的治療原則。
七、溫病瘥后調理。
(1)溫病瘥后,體虛未復的治療。
(2)溫病瘥后,余邪未盡的治療。
第六章 溫病預防
一、預防溫病的意義
溫病預防主要是針對有較強傳染性和流行性的溫病而言。
二、中醫對預防溫病的認識及成就。
(1)我國古代預防溫病的成就。
(2)溫病預防的方法和對疫情上報的要求。
2.中醫預防溫病的方法。
(1)具有中醫特色的溫病預防方法。
(2)保護正氣和隔離病邪對溫病預防的意義。
(3)對疫情上報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自傳染病防治法》對疫情上報的要求。
第七章 溫熱類溫病
一、溫熱類溫病范圍、概述
二、溫熱類溫病病邪特點、證候特點、病理傳變特征
三、溫熱類溫病治療要點,以清熱祛邪為主,注意顧護陰精的原則。
四、溫熱類溫病初期禁忌:辛溫消散、重用寒涼,“反生他患”“冰伏衛氣”。
第一節 風溫
一、風溫的概念
二、風溫病名沿革
三、病因發病特點
四、風溫病機特點,傳變規律。“順傳入胃”及“逆傳心包”的內涵
五、風溫病現代醫學范圍
六、風溫診斷依據,與風熱感冒、麻疹的鑒別。
七、風溫病臨床辨析要點
八、風溫治療原則及注意事項。
6、溫熱類溫病初期不可辛溫消散又不可重用寒涼,“反生他患”“冰伏衛氣”
第二節 春溫
一、春溫的概念
二、春溫病名沿革
三 、春溫病因發病特點,
四、“冬不藏精”的內涵。伏寒化溫、邪伏部位的討論、
五、春溫傳變規律
六、春溫易動風的機理及虛實動風的辨治
七、春溫診斷依據,與風溫的鑒別。
八、春溫病臨床辨析要點:伏熱外發部位、新感引發的病邪屬性、邪正關系
九 春溫初期的治療“清養透”內涵
十、春溫病過程治療原則及注意事項。
十一、風溫和春溫后期傷陰不同及其機理
十二春溫病現代醫學范圍(與西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等的關系。)
第三節 暑溫
一、暑溫的概念
二、暑溫病名沿革
三、暑溫的病因發病特點
四、暑溫病機特點傳變規律
五、夏暑發自入陽明涵義
六、暑易耗傷津氣機理
七、暑熱之邪易入心營引動肝風的機理
八、暑溫診斷要點,與中暑、暑濕的鑒別。
九、暑溫病現代醫學范圍
十、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的治療大法的含義
十一、暑溫病的辨治原則。
第四節 秋 燥
一、秋燥的概念
二、秋燥病名沿革
三、秋燥病因發病特點
四、燥邪屬性
五、秋燥病傳變規律
六、治燥不同治火的理解。
七、“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治法的內涵
八、秋燥先傷肺津,次傷胃液,終傷肝血腎精
第五節 溫熱類溫病主要證治
一、溫熱類溫病辨病與辨證、分期與病位結合的臨床思維方法
二、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有機結合的辨證方法
三 溫熱類溫病主要證候的臨床變化,和治療方藥的臨床運用。
衛分證治
1風熱犯衛證治、臨床應用
2燥熱犯衛證治、臨床應用
氣分證治
1燥干清竅證治、臨床應用
2肺熱壅盛證治、臨床應用
3肺熱腑實證治、臨床應用;
4肺熱發疹證治、臨床應用
5肺熱動風證治、臨床應用:
6燥熱傷肺證治、臨床應用
7暑傷肺絡證治、臨床應用
8肺燥腸熱證治、臨床應用
9肺燥腸閉證治、臨床應用
10邪熱犯胃證治、臨床應用
11暑傷津氣證治、臨床應用
12津氣欲脫證治、臨床應用
13熱結腸腑證治、臨床應用
14肺熱移腸證治、臨床應用
15熱郁少陽證治、臨床應用
16熱郁胸膈證治、臨床應用
17熱灼胸膈證治、臨床應用
18陽明經氣熱盛證治、臨床應用
19腑實兼陰液虧損證治、臨床應用
20腑實兼氣液兩虧證治、臨床應用
21腑實兼小腸熱盛證治、臨床應用
22熱盛動風證治、臨床應用
營血分證治
1熱灼營陰證治、臨床應用
2氣營兩燔證治、臨床應用
3熱盛動血證治、臨床應用
4氣血兩燔證治、臨床應用
5熱與血結證治、臨床應用
6熱陷心包證治、臨床應用
7內閉外脫證治、臨床應用
后期證治
1肺胃陰傷證治、臨床應用
2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證治、臨床應用
3暑傷心腎證治、臨床應用
4陰虛火熾證治、臨床應用
5肝腎陰虧證治、臨床應用
6虛風內動證治、臨床應用
7邪留陰分證治、臨床應用
四、機理分析
1、肺陰傷與胃陰傷常并見的機理
2、春溫發于少陽機理
3、肺熱移腸乃無形之熱蘊蓄于中,非實滿之邪盤結于內
4、陰虛火熾、邪伏陰分的機理
5、陽明腑實證見小便不利(為陽明腑實、小腸熱盛證見小便涓滴不暢)不用利尿藥的機理。
6、暑溫病背微惡寒的機理
7、秋燥肺之燥熱下移胃腸可出現肺燥腸閉(腑實)和肺燥腸熱(泄瀉)的機理。
8、秋燥肺燥咳嗽可出現干咳無痰又可出現痰多咯痰不爽的機理
9小便短澀不利液傷源枯,與膀胱不開之小便不利區別。
10、陽虛邪陷的機理
11、 熱閉厥脫的機理
五、相關方劑
溫病學教材涉及154個方劑,其中方劑學教學大綱規定的講授過的方劑有45個。在方劑處理上本著“三突出”的原則:突出溫病學的特色,突出溫病名家的學術思想,突出臨床應用,以拓展深化知識。如
1、銀翹散是溫病的名方,側重點在溫熱類溫病宣透的原則、輕可去實、臨床加減應用。如銀翹散加減方在肺熱發疹、太陰伏暑中的運用。
與方劑學中講授的銀翹散以組成、配伍為主不同。
2、吳鞠通稱桑菊飲為辛涼輕劑、銀翹散為辛涼平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的含義、依據透邪外達的力度區分,體現外感病治療中“透”的特色、臨床應用。與三方劑在方劑學習的內容不同。
3、又如白虎湯以吳鞠通“本為達熱出表”的治療思想、及“四禁”問題為知識點,通過現代臨床應用深化對白虎湯的認識,(與方劑學以組成、配伍為主截然不同)
4、又如溫病熱瘀互結下焦用桃仁承氣湯 聯系傷寒論桃核承氣湯進行鑒別,以深化溫病學理論。(與傷寒論桃核承氣湯病機組成不同)
5、五承氣(宣白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是溫病學對下法的發展,體現臟腑同治、二腸合治、虛實并治 。 與方劑學、傷寒論中涉及的大、小、調胃三承氣不同
6、熱病“三寶” (安宮牛黃丸,至主丹、紫雪丹)突出臨床應用,與方劑學以組成、配伍為主截然不同
7、又如 熱灼胸膈證無便秘亦可使用涼膈散,咸寒苦甘,上透下泄,以泄代清,導胸膈無形邪熱下行,體現溫病驅邪途徑、及下法以下邪熱為主的思想。
8、暑傷心腎證連梅湯,酸苦泄熱、酸甘斂陰的代表方劑
9、暑溫痰瘀滯留證 方劑三甲散
10、 燥干清竅證治法、方劑翹荷湯
11、加減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的臨床應用
12、肺熱發疹,宣肺達邪,涼營透疹,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玄參方。
16、肺燥腸閉證治法、五仁橘皮湯臨床應用
六、名詞術語解釋:風溫、春溫、暑溫、秋燥、暑厥、暑瘵、暑癇、暑穢、冒暑、氣營(血)兩燔、肺衛表熱證、.熱結旁流、熱陷心包、逆傳、氣營(血)兩燔、陰虛火熾.暑傷心腎
七、溫熱類溫病醫案分析。
風溫醫案分析
春溫醫案分析
暑溫醫案分析
秋燥醫案分析
第八章 濕熱類溫病
一、濕熱類溫病概述
二、濕熱類溫病證候緩慢綿長的特點
三、濕熱類溫病治療上祛濕與清熱并用的特點
第一節 濕 溫
一、概述
(一)濕溫定義,濕溫初起邪遏衛氣的證候特點及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的病機特點。
(二)濕溫病名沿革,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對濕溫的貢獻。
(三)現代醫學疾病范圍
二、病因病機
(一)聯系原文:薛生白“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吳鞠通“內不能運水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討論濕溫病因與發病特點,
(二)濕溫發病內因是脾胃功能低下的特點。
(三)濕溫發病內外合邪的特點。
(四)濕溫病理特點重點闡明三期六個特點:
1.初期:感邪較輕,邪遏衛氣;感邪重者,邪阻膜原,初起濕象偏重。
2.中期:(1)有濕偏重、熱偏重、濕熱并重三種表現;
(2)留戀氣分為長的特點;
(3)易蒙上流下,彌漫三焦,出現多種證候;
3.后期:(1)余濕未盡,脾胃虛弱,氣陰兩傷;
(2)有化燥傷陰,深入營血及寒化傷陽兩種轉歸。
三、診斷要點,濕溫與暑濕的鑒別。
四、辨證要點
(一)濕溫的辨證首先要分辨濕熱之偏盛程度;
(二)其次應分辨病位上下淺深;
(三)第三辨審證情虛實轉化。
五、治療原則
(一)濕溫的治療總以分解濕熱,濕去熱孤為原則。
(二)據濕熱偏重及三焦部位不同確定祛濕與清熱的主次。
(三)聯系原文討論濕溫初起治療“三禁”的內容(禁汗、禁下、禁滋膩)及誤治的不良后果。
第二節 暑 濕
一、概述
(一)暑濕定義,初起暑濕在肺衛的特點。
(二)暑濕病名沿革,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對暑與濕關系的認識。
(三)現代醫學疾病范圍
二、病因病機
(一)暑濕發病與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有關,注意其內因與濕溫相似。
(二)暑濕發病既有溫熱類溫病起病急的特點,也有濕熱類溫病病程較長的特點。
(三)暑濕病理特點可概括為五方面:
1.初起肺先受病,亦可見暑濕兼寒的表現。聯系葉天士:“暑濕傷氣,肺先受病,諸氣皆痹”討論。
2.傳入氣分,病位廣泛,涉及肺、脾、胃、三焦、腸等臟腑。
3.暑熱甚則易挾濕內陷心營,濕從燥化則可向溫熱類轉變。
4.暑濕久留,易傷津氣,致元氣更虛的機理。
5.余邪留擾清竅,或有后遺癥的機理。
(四)病因病理中突出暑為火熱之邪,濕為重濁之邪,兩邪相合,兼有暑邪炎熱酷烈,傳變迅速和濕邪重濁,易犯中焦,彌漫三焦,病勢纏綿的雙重特點,又有化熱、化燥、傷絡、郁結發黃等變化。
三、暑濕診斷要點,暑濕與暑溫的區別。
四、暑濕辨證要點,強調以暑熱見癥突出,兼有濕邪郁阻證候的臨床特點。
五、治療原則,以清暑熱、化濕濁、調氣機,和脾胃為基本原則。
聯系王倫《明醫雜著》:“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及意義(①祛濕;②引心火下行)。
第三節 伏 暑
一、概述
(一)伏暑定義,初起必見表里同病的特點。
(二)伏暑病名沿革,發病季節與病名和預后的關系。
(三)現代醫學疾病范圍。
二、病因病機
(一)伏暑發病內因與氣虛有關的發病機理。
(二)伏暑外因有暑濕(熱)內伏和時邪引發二方面的特點。
(三)發病特點:起病急驟,病情深重,病勢起伏,病程纏綿難解。
(四)伏暑病理特點:
1、伏暑初起因伏邪性質和邪伏部位不同,有發于氣分和發于營分的區別。但無論發于氣分和發于營分,初起均必兼有衛分表證,分別表現為衛氣同病或衛營同病。
2、發于氣分,中期可因中陽盛衰而出現濕熱轉化,或暑濕與腸道積滯相搏結的病理特點。若氣分熱結津傷,則可致尿少或尿閉的病理變化。暑濕化燥可內陷營血的機理。
3、發于營分,中期熱灼心營可下移小腸,或熱瘀互結,內閉心包等危象。
4、后期邪退正虛的機理。
三、診斷要點,與溫熱類伏邪溫病春溫的比較
四、辨證要點
(一)伏暑初起的證候特點
1、起病即具有暑濕或暑熱內伏特性的證候。
2、發于氣分者暑濕性質頗顯著,見高熱、心煩口渴,脘痞苔膩等證。
3、發于營分者暑熱性質較突出,見高熱、煩躁口干反不甚渴飲,舌絳苔少等證。
4、初起均兼惡寒表證表現衛氣同病成衛營同病。伏暑初起類型不同是因感邪性質及邪伏部位不同。
(二)伏暑辨證要點
1、首先要辨別暑與濕孰多孰少及病機轉化;
2、其次辨別病邪郁發部位,
3、再次辨臟腑氣血陰陽的狀態。
五、治療原則:伏暑初起為表里同病,總以清里熱為主,解表為輔,伏暑進一步發展易形成“郁結”,中后期著眼于“瘀滯”的治療。
第四節 濕熱類溫病主要證治
一、概述:濕熱類溫病證候可見陰陽的某些矛盾性癥狀,治療需力求清熱不礙濕,祛濕不助熱。
二、證治分析
(一)濕熱類溫病衛氣分證有:邪遏衛氣,邪阻膜原,衛氣同病三大證型,治療以芳香透表,清熱祛濕為原則。
1、濕溫初起邪遏衛氣證,在診斷上應注意與表寒證、陰虛發熱證等鑒別。
2、濕溫初起邪阻膜原證的辨證要點、用藥特點。
3、伏暑初起衛氣同病與春溫初起發于氣分兼有表證的區別。伏暑初起衛營同病與衛氣同病的證治的區別。
4、伏暑初起衛氣同病與暑濕初起衛氣同病的區別及臨床運用變化。
5、濕溫、暑濕、伏暑三者初起的比較鑒別。注意雷氏宣疏表濕法與雷氏清宣溫化法的區別。
(二)濕熱類溫病氣分證見于中期階段,有九種證型,以中焦脾胃證候為主,留戀氣分,彌漫三焦,治療以分解脾胃濕熱為大法,兼以宣肺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等法。
1、濕溫濕熱困阻中焦三型(濕重熱輕、濕熱并重、熱重濕輕)證治的不同。三證的鑒別要點(發熱、汗出、口渴、二便、舌苔、脈象等)。
2、濕熱蘊毒之征象的討論及病機特點。
3、濕溫濕熱釀痰,蒙蔽心包的病機特點及與熱陷心包的區別(從病類、病理、病變層次,癥狀、熱型、神志、舌脈,治法比較)。
4、暑濕郁阻少陽證候特點與形成機理,及與溫熱類溫病熱郁少陽的區別(季節,病因,病類有別),重點是兼濕與否。
5、暑濕彌漫三焦的證候分析,病機特點。溫病少陽耳聾,三種證型(少陽、腎陰耗損、暑濕蒸騰)的區別。
6、暑濕傷氣的機理及證候特點。李氏清暑益氣湯與王氏清暑益氣湯的運用區別。
7、伏暑暑濕積滯,郁結腸道的機理分析。濕熱類溫病下法的應用范圍(適用于濕熱挾滯膠結腸道之證)及要點(制劑宜輕;需連續攻下,以大便溏為不可下之指征,下后慎勿投補)。
(三)濕熱類溫病營血分有三種證型,見于極其階段,治以清營涼血,開竅通絡為大法。
1、濕溫濕熱化燥,傷絡便血的病機分析重點是胃腸同屬陽明,故易見便血。便血先兆證討論。
2、暑濕內陷心營、熱閉心包,瘀阻血脈的證候特點,及病機特點。
(四)濕熱類溫病后期有五種證型,見于恢復期,治宜清滌余邪,醒胃為主。
1、濕勝陽微的形成機理,闡明溫病后期也可見陽虛證。
2、濕溫余濕留戀的機理,與溫熱類溫病后期證治的不同。
3、濕溫余邪留擾,氣陰兩傷的特點,及與溫熱類溫病后期證治的比較。
3、伏暑腎虛失固的多尿的證候特點。
4、暑濕余熱未清,上擾清竅的證候特點和辨證要點。
三、溫病方劑的運用
1、區別藿樸夏苓湯與三仁湯在濕溫初起中的運用特點。
2、新加香薷飲和衛分宣濕飲的運用異同。
3、常用方劑:茯苓皮湯、王氏連樸飲、甘露消毒丹、枳實導滯湯、蒿芩清膽湯、三石湯、菖蒲郁金湯在溫病中的運用要點。
4、重點討論溫病特色方劑的臨床運用:雷氏宣疏表濕法、雷氏透達膜原法、雷氏清宣溫化法、衛分宣濕飲、雷氏芳香化濁法、宣清導濁湯、薛氏扶陽逐濕湯、薛氏五葉蘆根湯、薛氏參麥湯、清絡飲。
四、名詞術語解釋:濕溫、暑濕、伏暑、邪遏衛氣、邪阻膜原、濕勝陽微、冒暑。
五、濕熱類溫病醫案分析。
濕溫醫案分析
暑濕醫案分析
伏暑醫案分析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古代的胎教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司法復習筆記第三章(1)
12-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寫作(一)復習資料(17)
08-0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網絡操作系統復習資料六
05-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發展經濟學復習資料: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