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泛化與分化
1)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系后,條件反應會由條件刺激物自然地轉向類似刺激物的現象叫泛化。
2)某一反應只對某一特殊刺激的現象叫分化。它是一個學習分辨類似刺激物的過程,故又稱“辨別”。
5.塑造也稱作連續逼近,它是指通過對不斷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給予強化,最終形成該行為的過程。
6.示范是通過向學習者提供可仿效的榜樣,幫助學習者學會新行為,或矯正現存行為的過程。
三、行為理論的治療主張及治療技術
1.行為治療,就是要“利用通過各種實驗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
2.行為治療的主要技術
(1)系統脫敏療法。基本思想是:一個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由于是暴露在處于全身松弛狀態下的患者面前,因而逐漸失去了引起焦慮的作用。
(2)厭惡療法。亦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是,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使患者最終達到,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作為厭惡性的刺激,可以是藥物厭惡法、電擊厭惡法、想象厭惡法。
四、對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的評價
1.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變態心理學的貢獻:
(1)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全新理論解釋
(2)倡導了對心理現象的客觀研究,從而使研究更加客觀和精確。
(3)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2.對行為觀點的批評意見
(1)過于簡單化
行為觀點對人生過于簡化了,特別是它將人的行為簡化為一些小的、可測量的單位。忽視人性、人的意識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對心理現象的研究。
(2)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行為主義堅持環境決定論,或“刺激-反應”S-R模式,認為人的行為是條件作用的結果。按照這種觀點,所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3)關于“控制”的問題
斯金納等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由環境強化物控制的。
(4)這些說法在西方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
1)一旦這些知識落入不負責任的人手中,便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
2)此外,行為主義者只強調環境強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過程,實踐已證明這是錯誤的。
第三節認知理論
一、認知理論的基本觀點
與行為主義理論不同,認知理論提出了S-C-R公式,認為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存在著意識、等因素,這一因素即為C.
二、貝克的認知理論和治療技術
1.貝克是認知療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認為,心理障礙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關。因此,治療者應該著重幫助患者,解除他們歪曲的假想,并學會用更現實的方法去思維。
2.貝克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有下列五種主要形式。
(1)任意推斷。在缺乏充分證據,或者證據不夠客觀和現實的條件下,僅憑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作出草率的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關門了”
(2)過度引申。過度引申或稱過度泛化,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于能力、價值等整體自我品質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具體事件出發作出一般規律性的結論。“例如我不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我是個愚蠢的人”
(3)選擇性概括。只依據個別、片面的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就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例如“單位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4)走極端的思維。對事物的判斷和評價,要么是全對,要么是全錯。把生活看成是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彩。
(5)夸大或縮小。對客觀事物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要么過分夸大,要么過人縮小客觀事件的實際結果。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學串講筆記:感覺的整合
03-2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