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對比聯想――是指由對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而引起與其具有相反特點的其他事物的聯想形式。這種聯想主要建立在兩種事物的性質和特征的對比關系的基礎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強化對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強化對這兩種事物所具有的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42、再造性想象――是指主體根據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覺表象進行加工和綜合,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重新形成關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43、創造性想象――是指通過主體的創造性思維產生原來沒有的新表象。它與再造性想象有著密切的聯系,主體的創造不可能無中生有,要以自己腦中儲存的記憶表象為基礎。
44、審美態度――是指主體在擺脫了日常的功利和實用態度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觀照、欣賞的態度,是主體能否與對象建立審美關系并進入審美活動的關鍵。
45、審美距離――是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一個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46、游戲說――首先是由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賓塞等人發展加以完善的。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游戲,是由游戲發展而來的。藝術與游戲雖有相通之處,但它深刻的真實性、深邃的思想內涵和人生的啟迪不同于游戲,因此把藝術僅僅歸結為游戲是片面的。
47、集體無意識說――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是由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藝術家正在它的驅動下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起源于集體無意識。這種學說只是一種心理學的假設,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也抹殺了藝術家的個性。
48、模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響極大。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終把藝術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藝術看成是再現和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的缺陷在于忽視了藝術自身的審美特質,忽視了藝術創造的主體性和表現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藝術的本質。
49、表現說――強調藝術必須以表現主體情感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學家德拉克洛瓦、克羅齊,中國的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大體上亦可劃入表現說。表現說把藝術本質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聯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比模仿說更接近真理,在美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但表現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說――上世紀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所謂“意味”,貝爾認為乃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藝術就是藝術家創造的、能激發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結構,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說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說列進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實完全切斷,脫離人類社會歷史,陷入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51、符號說――由美國的蘇珊。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藝術符號所表現的情感應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這種學說理論上達到了列高的層次,但仍不能正確地解決藝術本質問題。
52、藝術品――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53、載道說――較早可追溯到孔子,韓愈加以完善,他認為古文是為了宣傳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為了緣情。這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但完全摒棄文的緣情作用,僅僅突出政治教化作用,顯然不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也是片面的。
54、娛樂說――可分為“自娛”和“娛人”兩個方面。藝術家是借助于創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實現自己雖向往但在現實中卻不能實現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從而達到自娛。同時一切藝術都能使人產生快樂,都有“娛樂”的功能。
55、藝術作品的意象世界層――是指建立在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基礎上的、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這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
56、藝術作品的意境超驗層――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蘊含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57、意象――是一種心理存在,一個審美的表象系統,包括意與象兩個方面。“意”指主體在審美時的意向、意圖、意志、意念、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人生體驗、審美理想、藝術追求等:“象”則指由想象創造出來,能體現主體之“意”,并能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覺、體驗到非現實的表象。
58、仿象――是主體通過模仿對象世界的形態創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態、具象上與對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這里“主體”有意退居幕后,其創造性仿佛就體現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59、興象――是主體以客觀世界的物像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像使“感興”得以發生,聯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
60、喻象――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的攝取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式的意象便的喻象。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復習筆記:心理衛生思想的產生
01-10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9-10章)
08-24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資料:拜倫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復習筆記:影響利他行為的情景因素
12-3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美學》復習資料:名詞解釋(3)
08-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筆記6
04-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一)》復習筆記(15)
06-1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第五章
01-052023年浙江自考社區護理學導論復習筆記:社區護理學相關理論與方法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