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犯罪飽和理論”的提出者是( )
A.龍勃羅梭
B.菲利
C.李斯特
D.加羅法洛
2.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我國先后經歷的犯罪高峰有(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3.研究者有目的地嚴格控制或創造一定的條件以引導某種現象,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是(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調查法
D.比較法
4.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范圍是( )
A.14周歲至16周歲
B.14周歲至18周歲
C.12周歲至18周歲
D.16周歲至18周歲
5.在美國犯罪學理論中,貢獻最大、影響最深的當屬埃德溫·薩瑟蘭的( )
A.不適應理論
B.智力低下理論
C.差別交往論
D.挫折攻擊理論
6.龍勃羅梭的代表作是1876年出版的( )
A.《犯罪人論》
B.《論犯罪與刑罰》
C.《犯罪學》
D.《犯罪社會學》
7.把犯罪看成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沒有刑法就沒有犯罪的犯罪定義是( )
A.犯罪的功能定義
B.犯罪的法律定義
C.犯罪的社會學定義
D. 犯罪的實質定義
8.人種論在犯罪學流派中屬于( )
A.犯罪生物學理論
B.犯罪社會學理論
C.犯罪心理學理論
D.犯罪精神病學理論
9.計算機犯罪的特點有隱蔽性、高智能性、巨大的危害性和( )
A.一定的連續性
B.一定的組織性
C.非組織性
D.一次性
10.犯罪行為最根本的特征是( )
A.社會性
B.違法性
C.過程性
D.社會危害性
11.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與犯罪的社會學定義間的關系是( )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反
C.沒有聯系
D.有一致也有區別
12.犯罪的性別特征方面,與女性相比,男性占整個犯罪的( )
A.相對多數
B.絕對少數
C.絕對多數
D.相對少數
13.加羅法洛首倡使用犯罪人分類的社會標準,他以犯罪人的行為有無道德感而將犯罪人分為自然犯和( )
A.社會犯
B.法定犯
C.政治犯
D.風俗犯
14.認為人的一切能力的差異都是環境造成的,是由環境和教育機構決定的,這一理論叫做( )
A.社會決定論
B.后天環境論
C.差別交往論
D.多因論
15.推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部動力,在犯罪學上稱之為( )
A.犯罪決意
B.犯罪誘因
C.犯罪動機
D.犯罪目的
16.從犯罪動機產生于犯罪行為實施前或實施后來劃分,可分為( )
A.已久動機和突發動機
B.原發動機和繼發動機
C.簡單動機和復雜動機
D.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17.因殺人、傷害、搶劫等暴力犯罪而造成死亡的被害人,是( )
A.性被害人
B.貪財型被害人
C.被剝奪生命的被害人
D.輕信型被害人
18.對暴力犯罪和智能型犯罪進行分類的標準是( )
A.犯罪經歷
B.犯罪性質
C.組織形式
D.行為特點和主客體特征
19.“多愁善感,微弱的刺激往往就能引起強烈的內心體驗,常表現為行動遲緩、靦腆、有些孤僻”所描述的氣質類型是( )
A.多血質
B.抑郁質
C.粘液質
D.膽汁質
20.固執己見,不計后果,狂妄自大,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好嫉妒的變態人格屬于( )
A.偏執型變態人格
B.情緒不穩定型變態人格
C.意志薄弱型變態人格
D.沖動型變態人格
21.犯罪治安預防的特點是針對性、有效性和( )
A.專門性
B.單一性
C.群眾性
D.普遍性
22.通過施加刑罰,使罪犯在道德上產生震動和覺醒,改惡從善的功能是指刑罰預防的( )
A.威懾功能
B.剝奪功能
C.懲罰功能
D.改造功能
23.在容易發生犯罪的各個局部范圍內采取的專門性預防措施是( )
A.技術控制
B.社會控制
C.微觀控制
D.宏觀控制
24.被害人因實施了某種或某些行為而促進、誘引罪犯實施了針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在此情況下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為( )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沖突模式
C.被害人推動模式
D.斯德哥爾摩模式
25.“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
A.貝卡利亞
B.薩瑟蘭
C.菲利
D.李斯特
26.對社會各部門、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加以協調和處理的過程是指( )
A.結構整合
B.關系整合
C.規范整合
D.機構整合
27.使社會成為一個具有共同準則和凝聚力的團結的整體,增強公眾對社會共同價值的遵從和適應的功能是指社會預防的( )
A.社會建設功能
B.社會整合功能
C.社會控制功能
D.社會化功能
28.心理預防的對象主要是( )
A.未犯罪的正常人
B.罪犯
C.變態人格者
D.精神病患者
29.為了保護某些器械的功能而增設的非正常操作的裝置是( )
A.監測裝置
B.報警裝置
C.抗阻裝置
D.自救裝置
30.把犯罪視為是個體、社會以及個體與各種社會化機構在社會化過程中發生的相互社會心理作用的結果的犯罪學派是( )
A.社會異常論
B.文化沖突論
C.亞文化群論
D.社會控制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31.犯罪人的價值觀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有( )
A.腐朽的幸福觀
B.錯誤的英雄觀
C.為所欲為的自由觀
D.無原則的友誼觀
E.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32.龍勃羅梭的主要學術觀點有( )
A.社會異常論
B.模仿規律
C.天生犯罪人論
D.處罰個別化
E.環境改造論
33.犯罪動機的特點有( )
A.內在性
B.復雜性
C.動態性
D.外在性
E.反映性
34.按犯罪的組織形式,犯罪類型的劃分包括( )
A.共同犯罪
B.團伙犯罪
C.集團犯罪
D.黑社會犯罪
E.暴力犯罪
35.刑罰預防的主體包括( )
A.國家立法機關
B.公安機關
C.檢察機關
D.監獄
E.法院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被害人的刺激性
37.犯罪行為
38.重新犯罪
39.犯罪原因
40.犯罪治安預防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1.簡述犯罪行為的構成要素。
42.簡述被害人的概念及其含義。
43.簡述城市社區環境對犯罪的促進作用。
44.簡述綜合治理的實踐原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5小題9分,第46小題12分,共21分)
45.論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對犯罪的影響。
46.論刑事立法在預防犯罪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B 2.C 3.B 4.B 5.C
6.A 7.B 8.A 9.A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16.B 17.C 18.D 19.B 20.A
21.A 22.D 23.A 24.C 25.D
26.A 27.B 28.A 29.C 30.D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1.ABCDE
32.CDE
33.ABCDE
34.ABCD
35.ABCDE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36.被害人本身存在并顯露出引起加害人注意,誘發其犯罪行為的特點。
37.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實施的具體活動表現出來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38.指行為人受到刑罰后,再次實施犯罪。
39.能夠引起犯罪發生的各種因素及其過程、結構和作用機制。
40.是指以公安保衛部門等專門的社會控制力量為主體,廣大社會民眾協同進行的旨在維護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的社會管理和控制的活動與措施。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1.(1)犯罪時間。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犯罪行為的起始時間和終止時間:二是犯罪活動的延緩時間。
(2)犯罪空間。即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處所和范圍。
(3)人物。既包括犯罪行為的犯罪人,也包括犯罪行為指向的人或物。
(4)犯罪工具。它是犯罪分子達到犯罪目的必需的物質媒介。
(5)行為方式。指犯罪人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的舉止和動作,這是架在犯罪人同犯罪對象間的橋梁。
42.在犯罪學中所說的被害人,單純指因受犯罪行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財物遭受損害的人,為了區別于其他受害人,犯罪學家把這類被害人稱之為“刑事被害人”或“犯罪被害人”。
具體地說,犯罪學中的被害人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
(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或損害的人。
(2)被害人是危害結果的直接或間接承受者。
(3)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的侵害對象或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的主體。
(4)從外延來說,既然肯定被害人是危害結果的承受者,則一切遭受犯罪侵害、承擔危害結果的“人”,均屬被害人。
43.(1)城市社區環境有利于提供犯罪場所和機會。
(2)城市社區環境為被害人孕育了犯罪被害的地理環境。
(3)城市社區可誘發犯罪分子的犯罪動機和沾染犯罪手段。
44.(1)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
(3)法治原則。
(4)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原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45小題9分,46小題12分,共21分)
45.(1)學校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是培育精神文明的搖籃,學校環境總的說來是起著預防的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學校環境仍然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對于在校學生的成長起著不良的影響和作用,客觀上成為犯罪原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辦學指導思想不端正。
(3)教育管理簡單化。
(4)各種收費太多。
46.刑事立法是社會對犯罪現象作出的正式反應和控制方式之一,在預防和控制犯罪中刑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
(1)界定犯罪標準,明確打擊對象。
(2)設立刑罰以及非刑罰處罰措施,從而規定了打擊犯罪的具體手段和方式。
(3)明確專門機關的職能分工及其活動原則,規范刑事訴訟以及刑罰執行程序,保證刑事司法程序正義。
(4)統一與犯罪作斗爭的政策、原則和策略,規范和指導刑事司法以及整個預防犯罪活動。
(5)傳達道德律令和刑法禁令,規范人的行為,引導社會心理,抑制犯罪活動。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一定條件下犯罪升降變化和發展演進的必然趨勢被稱為( )
A.犯罪原因
B.犯罪特點
C.犯罪規律
D.犯罪屬性
2.以龍勃羅梭為代表的犯罪人類學派對犯罪原因的探討實現了從犯罪行為向( )
A.被害人的轉變
B.犯罪思想的轉變
C.犯罪情境的轉變
D.犯罪人的轉變
3.當代犯罪學研究特點之一是( )
A.社會學派的復興
B.新古典學派的出現
C.犯罪原因“單元論”范圍擴大
D.狹義犯罪學成為主流
4.菲利認為預防犯罪的根本在于改變( )
A.精神狀態
B.社會結構
C.社會環境和條件
D.生活習慣
5.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麥凱創立了( )
A.犯罪地理學
B.犯罪生態學
C.犯罪心理學
D.犯罪遺傳學
6.狹義犯罪學將犯罪和犯罪現象作為整體進行分析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 )
A.犯罪現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對象
D.犯罪預防
7.我國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一個( )
A.行政組織
B.自治組織
C.政府部門
D.黨的組織
8.預防重新犯罪屬于犯罪防控系統的( )
A.第一個層面
B.第二個層面
C.第三個層面
D.第四個層面
9.以下措施中不屬于人力防控系統的是( )
A.鄰里守望
B.公寓式管理
C.街區的防護性巡邏
D.單位內部的防護性設施
10.犯罪預防中的物防與技防的區別是( )
A.物質設施的形態不同
B.運用和操作的人員不同
C.預防指向的對象不同
D.預防技術含量多少的不同
11.加羅法洛的犯罪原因觀是把犯罪的原因歸結為( )
A.文化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的心理因素或遺傳因素
D.經濟因素
12.龍勃羅梭認為刑罰的目的應是( )
A.懲罰
B.教育
C.社會防衛
D.報應
13.在犯罪學研究的分析方法中,統計分析法是對犯罪材料的( )
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既定量又定性的分析
D.非定量也非定性分析
14.那些在自身帶有被害性因素,并且在某些外界因素和條件影響下,已經進入或有可能進入被害情境的人被稱為( )
A.有責任被害人
B.無責任被害人
C.既然被害人
D.潛在被害人
15.一個人對周圍現實的穩定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被稱為( )
A.性格
B.氣質
C.能力
D.情緒
16.改革開放后,對刑事犯罪的第一次嚴打始于( )
A.1980年
B.1983年
C.1987年
D.1992年
17.同某些類型犯罪的升降有一定函數關系的因素是( )
A.犯罪原因
B.犯罪條件
C.犯罪根源
D.犯罪的相關因素
18.那些實施了越軌、違法、犯罪或主觀上有一定過錯而導致被害的人被稱為( )
A.機會性被害人
B.狀態性被害人
C.有責任被害人
D.無責任被害人
19.犯罪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缺乏對社會規范的認同,缺乏真誠、健康的人際關系,具有 ( )
A.遺傳傾向
B.社會認同傾向
C.反社會傾向
D.異常傾向
20.腐敗現象對犯罪具有( )
A.緩和作用
B.抑制作用
C.疏導作用
D.刺激作用
21.反文化對主文化的沖擊,可以使個體的內控機制( )
A.強化
B.弱化
C.形成
D.消失
22.犯罪原因系統又稱( )
A.犯罪行為體系
B.犯罪類型結構
C.犯罪動態體系
D.犯罪原因結構
23.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 )
A.女性成年人
B.男性成年人
C.女性未成年人
D.男性未成年人
24.在隱案研究中采用的讓被調查人回答是否看到他人犯罪或受害的方法是( )
A.受害調查
B.自述調查
C.知情調查
D.重點調查
25.一定時空內的犯罪案件數與人口總數之比是( )
A.發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定罪率
26.臨床犯罪學的研究中心是( )
A.被害人
B.社會環境
C.犯罪人
D.犯罪技術
27.犯罪統計表明,從總體來看,近年低年齡層犯罪( )
A.趨于穩定
B.逐漸增加
C.逐漸減少
D.變化不定
28.在犯罪學中,最早的犯罪人分類旨在( )
A.探討犯罪原因
B.犯罪預防
C.犯罪人刑事責任個別化
D.研究犯罪現象
29.研究犯罪原因是( )
A.認識犯罪手段的基礎
B.認識犯罪狀況的基礎
C.認識犯罪形式的基礎
D.搞好犯罪預防的基礎
30.犯罪條件對犯罪的產生是( )
A.必要的
B.必然的
C.不必要的
D.可有可無的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家庭的功能有( )
A.生產功能
B.消費功能
C.社會保障功能
D.教育功能
E.精神生活功能
32.在犯罪學界,對遺傳因素與犯罪關系的研究大致是從以下方面進行的( )
A.染色體異常與犯罪
B.沖突與犯罪
C.孿生子女與犯罪
D.不良心理與犯罪
E.收養子女與犯罪
33.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常見的犯罪動機有( )
A.貪利型的犯罪動機
B.報復型的犯罪動機
C.反社會型的犯罪動機
D.情欲型的犯罪動機
E.自慰型的犯罪動機
34.西方國家對輕微違法人員轉處的措施有( )
A.賠償
B.心理治療與咨詢
C.拘留
D.社區服務
E.沒收財產
35.犯罪屬性包括( )
A.穩定性
B.相對性
C.階級性
D.社會性
E.綜合性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36.犯罪工具
37.典型調查
38.犯罪中預防
39.社會解組論
40.犯罪明數
41.犯罪輻射律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2.簡述改革開放后犯罪活動方式、活動空間及手段的特點。
43.簡述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義。
44.哪些不良的鄰里環境會對個體犯罪產生影響?
45.簡述塞林的文化沖突論。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6小題10分,第47小題12分,共22分)
46.試論犯罪學與刑法學中的犯罪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47.試論犯罪的文化原因及預防。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從學科性質上看,犯罪學與刑法學的區別在于犯罪學是一門( )
A.規范性科學
B.事實性或陳述性科學
C.理論性科學
D.形式性科學
2.在分析犯罪原因時,龍勃羅梭認為氣候( )
A.會影響犯罪
B.不會影響犯罪
C.決定犯罪的產生
D.僅對犯罪的數量有影響
3.現代犯罪學關于犯罪對策的核心內容是( )
A.犯罪的社會預防
B.犯罪的心理預防
C.犯罪的個體預防
D.犯罪的法律預防
4.貝卡利亞認為,預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難的手段是( )
A.發展經濟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獎勵美德
5.加羅法洛贊成“天生犯罪人論”,提出了( )
A.犯罪原因三元論
B.自然犯罪的概念
C.同心圓說
D.犯罪飽和法則
6.功利主義理論,或稱“幸福計算”理論是( )
A.貝卡利亞學說的核心
B.邊沁學說的核心
C.費爾巴哈學說的核心
D.薩瑟蘭學說的核心
7.在一定時空條件下所發生的全部犯罪行為的總和,被稱為( )
A.犯罪率
B.犯罪現象
C.犯罪行為
D.犯罪明數
8.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犯罪區域分布取決于( )
A.社會因素
B.自然因素
C.犯罪人的因素
D.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
9.犯罪學研究方法的顯著特征是( )
A.外顯性
B.客觀性
C.綜合性
D.主觀性
10.犯罪學對事物之間具有的相關關系進行統計分析,被稱為( )
A.橫向比較分析
B.縱向比較分析
C.描述性分析
D.解釋性分析
11.在犯罪數量統計方面,犯罪學常用的指標是( )
A.發案數
B.立案數
C.判決數
D.犯罪明數與犯罪暗數之和
12.在我國的犯罪數量統計中,公安機關的立案數約占全部立案數的( )
A.45%
B.65%
C.75%
D.90%
13.犯罪既危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
A.階級性
B.相對性
C.社會性
D.政治性
14.新中國社會治安的“黃金時代”是指(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開放以后的時期
15.下列觀點中,屬于犯罪生物學理論觀點的是( )
A.體格性格分型說
B.模仿論
C.中性化說
D.智能低下理論
16.犯罪行為的運作機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內容體系
B.組織體系
C.實踐體系
D.形式體系
17.在犯罪原因系統中,以犯罪現象為中心,與一切犯罪現象都發生聯系的因素組類是( )
A.犯罪情境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具體原因
D.犯罪根源
18.作為社會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性質的制度是( )
A.社會形態
B.宏觀社會制度
C.中觀社會制度
D.微觀社會制度
19.經濟發展與犯罪數量之間( )
A.存在著同步增長的規律
B.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系
C.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D.沒有任何關系
20.家庭對犯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個體( )
A.體質發育的影響
B.人格形成的影響
C.生理異常的影響
D.腦組織損傷的影響
21.1939年,美國社會學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
A.亞文化論
B.亞文化群論
C.文化解組論
D.文化沖突論
22.世界各國衡量犯罪被害風險的最重要指標是( )
A.被害數量
B.被害率
C.被害風險率
D.被害死亡率
23.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為而招致犯罪人實施犯罪侵害的驅動性是( )
A.被害的可獵性
B.被害的誘發性
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
24.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與被害之間關系的著名理論是( )
A.暴露理論
B.幸福計算理論
C.社會控制論
D.社會防衛論
25.不具備被害因素和條件,純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 )
A.狀態性被害人
B.流動型被害人
C.機會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6.將犯罪預測劃分為犯罪主體預測、犯罪對象預測、犯罪形式預測、犯罪手段預測、犯罪結構預測、犯罪率預測等類型所依據的標準是( )
A.犯罪預測的內容
B.犯罪預測的時間
C.犯罪預測的條件
D.犯罪預測的空間
27.在犯罪預測的定量分析中,依據連續性原理與數理邏輯進行推斷的方法是( )
A.特爾菲法
B.對比類推法
C.相關推斷法
D.比例推斷法
28.通過針對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實施犯罪的途徑,將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遏制在萌芽階段的犯罪預防是( )
A.懲戒性預防
B.控制性預防
C.保護性預防
D.堵塞性預防
29.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中,教育是維護社會治安的( )
A.首要環節
B.積極措施
C.戰略性措施
D.重要措施
30.在犯罪防控系統中,第一個層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
A.預防重新犯罪
B.限制犯罪機會和條件
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
D.抑制犯罪動機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刑事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康德
B.貝卡利亞
C.加羅法洛
D.李斯特
E.邊沁
32.犯罪現象的屬性有( )
A.政治性
B.歷史性
C.恒長性
D.社會性
E.文化性
33.犯罪學關于犯罪原因研究關注的是( )
A.犯罪發生的根源
B.犯罪發生的條件
C.犯罪發生的相關因素
D.特定社會歷史階段上犯罪產生的原因
E.犯罪行為的不同類型及其特征
34.犯罪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的關系是( )
A.互相對立的
B.互相依存的
C.互相包容的
D.互相認同的
E.互為主從的
35.影響個體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不良的認識觀念
B.畸形的需要
C.不良的動機傾向
D.偏執變異的性格特征
E.消極的心理狀態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36.犯罪的起伏律
37.犯罪組織形式
38.犯罪原因等級
39.職業型被害人
40.因果分析預測法
41.疏導性預防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2.簡述犯罪社會學在現代犯罪學研究中的地位及其體現。
43.簡述犯罪行為與犯罪動機之間的關系。
44.簡述差異交往論。
45.簡述犯罪預防的重要性。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46小題10分,第47小題12分,共22分)
46.試論述情境犯罪預防理論。
47.試論述人格障礙的特征及人格障礙與犯罪的關系。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學》的學者是
A.托皮納爾
B.加羅法洛
C.費爾巴哈
D.德哈爾特
2.犯罪學是一門
A.心理學類學科
B.從屬學科
C.單一學科
D.綜合性學科
3.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科學社會主義者認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會分層
B.分配不公
C.私有制
D.財富不均
4.杰里米·邊沁是古典犯罪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說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論
B.功利主義理論
C.保安處分論
D.社會契約論
5.意大利犯罪學家菲利認為犯罪原因可分為
A.人類學、自然地理和社會環境因素
B.生物學、自然地理和社會環境因素
C.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因素
D.人類學、空間學和社會環境因素
6.下列學者中,從事犯罪人類學研究的是
A.德國的李斯特
B.英國的格林
C.法國的塔爾德
D.美國的塞林
7.通過收集某一地區特定時期的犯罪數據,總結該地區犯罪特點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
D.演繹研究
8.在毒品犯罪調查中,讓中學生填寫關于自己在過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為的問卷。這種調查方式是
A.自我報告調查
B.參與調查
C.被害人調查
D.滾雪球調查
9.為了科學收集資料和研究問題而確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計劃的過程被稱為
A.確定選題
B.提出假設
C.研究設計
D.資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為主要特征的犯罪類型是
A.經濟犯罪
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
D.財產犯罪
11.犯罪行為與個人的具體生活環境緊密相連。下列諸項中,屬于具體生活環境的是
A.政治環境
B.經濟環境
C.文化環境
D.社區環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態度、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點被稱為犯罪人的
A.人生觀特征
B.世界觀特征
C.情感特征
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現象是指一國在一定歷史時期所發生的全部犯罪行為的總和。犯罪現象屬于
A.心理現象
B.法律現象
C.社會法律現象
D.社會倫理現象
14.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的犯罪統計數量之間依次存在著
A.恒比關系
B.明、暗數比例關系
C.遞減的“漏斗效應”關系
D.遞增的“漏斗效應”關系
15.下列諸項中,不屬于我國1959年至1961年犯罪現象特點的是
A.在類型上,以侵財犯罪居多
B.在活動方式上,流竄犯罪增多
C.在性別比例上,女性犯罪數量居多
D.在主體上,以新滋生的犯罪人為主
16.表達犯罪率的常用方式是
A.起/萬
B.起/百
C.起/十萬
D.起/干
17.犯罪被害人的財產損失屬于
A.物質損失
B.精神損失
C.無形損失
D.人身損失
18.集資詐騙的被害對象具有廣泛性、不特定性的特點,該類被害為
A.再次被害
B.重復被害
C.共同被害
D.多次被害
19.最先提出被害人與犯罪人存在互動關系的學者是
A.本杰明·門德爾松
B.馬文·沃爾夫岡
C.詹姆斯·加羅法洛
D.漢斯·馮·亨悌
20.研究發現,在暴力犯罪中,經常以家庭為活動中心的人被害風險最低,而很少以家庭為活動中心的人則被害風險最高。這一結論再次驗證了
A.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B.個人被害因素理論
C.同質群理論
D.被害人化理論
21.對于人面部長相、頭蓋骨形狀、身體整體結構、體型等內容與犯罪關系的研究屬于
A.遺傳因素與犯罪關系的研究
B.體質因素與犯罪關系的研究
C.神經系統因素與犯罪關系的研究
D.生化因素與犯罪關系的研究
22.根據挫折-攻擊理論,犯罪行為,特別是暴力犯罪行為是對挫折的
A.內罰性反應
B.外罰性反應
C.無罰性反應
D.合理化反應
23.廣義的犯罪刑事對策包括刑事懲罰對策與
A.社會預防對策
B.刑事立法對策
C.刑事司法對策
D.刑事執行對策
24.“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寬”的表現除非犯罪化、非監禁化以外,還包括
A.非監控化
B.非訴訟化
C.非司法化
D.非執行化
25.目前西方國家的罪犯矯正主要呈現出如下特征:監控手段的科技化;矯正模式的社會化;處遇方式的多樣化以及
A.矯正機構的國營化
B.矯正機構的民營化
C.監控措施的嚴厲化
D.矯正模式的監禁化
26.當今世界各國在行刑及罪犯矯正工作中尊重和保障罪犯作為人的地位和基本權利,其遵循的罪犯矯正原則是
A.人道化原則
B.矯治化原則
C.特殊威懾原則
D.一般威懾原則
27.目前我國罪犯矯正方法主要包括
A.分類矯正、管理矯正、教育矯正、勞動矯正
B.行為矯正、管理矯正、教育矯正、勞動矯正
C.宗教矯正、管理矯正、教育矯正、勞動矯正
D.管理矯正、教育矯正、勞動矯正、心理矯正
28.20世紀30~50年代,在教育刑思想影響下,監獄行刑出現了
A.隔離模式
B.醫療模式
C.社區參與模式
D.家庭模式
29.針對有不良行為和處于違法犯罪邊緣、具有犯罪危險性的社會成員而采取的管束性措施被稱為
A.堵塞性預防
B.控制性預防
C.懲戒性預防
D.疏導性預防
30.下列諸項中,屬于減少犯罪收益措施的是
A.財產標記
B.自然監督
C.轉移犯罪人
D.入口控制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試題及答案45
02-06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試題(10)
07-23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6
04-13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二)》模擬題匯總(上)
03-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語法》練習題一
11-252023年浙江自考《飯店服務》模擬試題:概述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