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2年10月浙江自考考試很快就要開始了,留給考生們復習備考的時間也是越來越少了,為了更好的幫助到考生們備考,于是浙江自考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10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復習重點三,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快來一起看看下文吧。
點擊查看:【2022年10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復習重點匯總】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第一節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一)社會存在 掌握,常考,常以選擇題出現。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1、地理環境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諸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構成,適合生物生存的范圍叫生物圈。
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生態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
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雖然對社會發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2、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了解分類,常以選擇題出現。
所謂人口因素,是一個包括人口數量、質量、密度、構成、人口的發展、人口分布和遷移、人口的自然變動和社會變動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范疇。
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狀況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人口狀況對社會發展有不同的影響。只有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人口狀況,才最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
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為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
人口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人口數量多,老齡化趨勢和出生嬰兒男女比例失調。
3、 生產方式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掌握,常考,常以簡答題出現。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第二,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第三,生產活動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整個人類社會。
第四,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
(二)社會意識 了解分類,常以選擇題出現。
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它具有復雜而精微的結構,由諸多因素和層次構成。從反映社會存在的程度和特點來看,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各種思想體系由于對經濟基礎的關系不同和反映社會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類;從社會意識主體的范圍來看,可以分為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
1、 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
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層次,亦稱社會意識形式。
2、 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
屬于意識形態范圍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和絕大部分社會科學,它們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在階級社會里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屬于非意識形態范圍的思想體系,包括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等,它們不是特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其自身沒有階級性,可以一視同仁地為各個階級和各種經濟基礎服務。
3、 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
個體意識即社會成員的個人意識,群體意識是指各種社會群體的意識。
(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掌握,常考,常以簡答、論述題出現。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指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于社會存在。
第二,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第三,社會意識受反映者(意識主體)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和制約,而反映者的立場、觀點、方法是由人們在社會存在中的地位決定的。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會意識這種精神力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轉化為物質力量,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先進的或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向前發展;落后的或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延緩社會的發展進程。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它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并不總是保持著一致和平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第四,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或稱能動性。
4、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主要是因為:首先,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對范疇,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疇,它們包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其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屬于歷史唯心主義。再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在實踐中的重大問題。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一)生產力和生產力系統掌握,常考,常以選擇題出現。
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現代生產力系統包括四類要素:
(1)獨立的實體性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的主要內容,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勞動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另一類是經過勞動加工的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
(2)運籌性的綜合因素,包括分工協作、經濟管理、預測決策等。
(3)滲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學。
(4)準備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勞動資料
我們沒有把技術單獨列為生產力的要素。因為技術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的物質設備,即“硬件”,屬于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二是人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即“軟件”,屬于勞動者。技術已經包含在生產力系統的三個獨立的實體性因素之中,所以沒有必要再單獨列出來。
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掌握,常考,常以選擇題出現。
第一層含義:科學滲透于現代生產力系統的各類要素之中。
第二層含義:在現代化生產中,出現了“科學—技術—生產”的過程,使科學對物質生產具有了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層含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杠桿。首先。由科學技術因素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越來越高。其次,自然科學從理論突破到新產品試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縮短。
(二)生產關系和生產關系體系 掌握,常考,常以選擇題出現。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它包括三項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包括交換);(3)產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起著決定作用,它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前提。要進行生產勞動,必須具備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兩項因素。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形式,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原始公有制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就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五種主要社會形式。
第二,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
第三,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第四,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重點掌握,常考,常以簡答、論述題出現。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物質生產過程的內部矛盾,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關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這種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一定的生產關系只能依據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建立起來,任何生產關系都是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是一種客觀過程,但卻不是純粹自發的過程,而是自發過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
2、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先進的生產關系能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掃清障礙、提供可能性。
對于不適合生產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里所說的“不適合”,只是基本不適合,并不是沒有任何適合的部分或方面。而且只要一種社會制度沒有被推翻,雖然反動統治階級不可能通過這種社會制度本身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但它能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調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從而推動生產力有某種程度的發展。
3、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性質與發展要求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過程,每一次這樣的循環,都把人類社會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律,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這一規律為理論依據的。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一)經濟基礎 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但內容相同。相對于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于上層建筑而言,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叫經濟基礎。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
(二)上層建筑 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上層建筑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筑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筑又稱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轉化。首先,觀念上層建筑決定政治上層建筑。其次,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既成的物質力量,反過來影響觀念上層建筑。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重點掌握,常以簡答、論述題出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一對內部矛盾。在這對矛盾中,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上層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和上層建筑的性質。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在新的上層建筑代替舊的上層建筑的過程中,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并不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立即變化或消滅的,而是變化或消滅得有快有慢、有遲有早。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幫助它確立、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變為腐朽落后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極力維護它,妄圖使其免于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經濟上的解放只有通過政治上的革命才能實現。
3、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在一個社會的上升時期,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基本適合。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是一個川流不息、萬古常新的循環過程,而每一次這樣的循環,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較高的階段。
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律,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四、社會形態的劃分和社會形態的更替與發展
?(一)社會形態的劃分 一般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最基本的劃分法有兩種,一種是經濟社會形態劃分法,另一種是技術社會形態劃分法。
1、經濟社會形態劃分法
經濟社會形態是直接或間接以生產關系的性質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在經濟社會形態的范圍內,又有兩種基本的劃分方法:一種是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另一種是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1)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是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劃分社會形態。人類歷史上有五種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依次占統治地位,因而人類歷史就相應地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第一階段)。
(2)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馬克思根據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三種依次更替的社會形態。因此,它們屬于經濟社會形態的范圍。也可以說以這三種宏觀的經濟運行形式為基礎,形成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在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種社會形態。
(3)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和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的關系
二者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作用是互補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這兩種劃分法本質上是統一的。人的依賴性社會或自然經濟社會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物的依賴性社會或商品經濟社會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屬于商品經濟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或產品經濟社會,則指的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
1、 技術社會形態劃分法
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劃分社會形態。技術社會形態就是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二)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簡答題出現。
人類社會的發展或者說社會形態的演變也像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辯證的過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同時又應看到,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形成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社會歷史規律不是別的,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列寧)為什么呢?
第一,因為每一代人在社會上開始生活時,所遇到的都是現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第二,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并不是說他們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變原有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但是,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將引起什么樣的社會結果,自己是意識不到的。這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果是由各個個人和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第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的水平,就是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筑,這是歷史發展中的唯物主義因果決定論,或稱歷史決定論。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簡答題出現。
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是指歷史決定論,社會歷史發展的選擇性是指主體選擇的作用。承認歷史決定論和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首先,在歷史決定論看來,純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邏輯中。
其次,在歷史決定論看來,社會規律所揭示的社會過程之間的聯系,不是單值對應的線性因果聯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線性的因果聯系。因此,社會規律給人的活動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種唯一的現實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個由多種現實可能組成的可能性空間。在這一可能性空間中,何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取決于人的自覺活動和主體選擇。
再次,每一種可能性的實現,又會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即各種具體的模式和途徑。人們對具體模式和途徑的選擇,可以表現出巨大的能動性。
(四)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簡答題出現。
1、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是指各國歷史發展過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這種統一性表現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以五種社會形態劃分為例,社會形態發展的縱向統一性。社會形態發展的橫向統一性,具有大致相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產關系體系,大致相同的上層建筑。
2、 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
所謂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是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千差萬別的。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處于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具有各自的特點。
第二,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所具有的典型意義不同。
第二, 人類社會在由較低的社會形態向較高的社會形態轉變時,不同國家和民族采取的過渡形式各有特點。
第四,有些國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在社會形態轉變過程中,可能超越某一個或某幾個社會形態。“超越”情況,就世界范圍而言,不僅不違背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規律,反而是以這個規律的存在為前提的。
以上就是“2022年10月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原理復習重點三”的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浙江自考信息,如浙江自考解答、自考專業、自考院校、自考備考等,敬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消費經濟學考點四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