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1.2、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的突出表現是總結了十大軍事原則、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線等一套戰略策略、系統地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1.3、中國共產黨人在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問題上,曾出現過的主要錯誤傾向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
1.4、毛澤東認為中國資產階級包括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1.5、中國革命的“主要法寶”是指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1.6、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率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對被領導者給予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給予被領導者一定的政治教育。
1.7、關于新文化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是一場偉大的啟蒙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給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禮教以前所未有的打擊、為西方社會科學、自然科學 的傳人敞開了大門、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引進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1.8、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體系,它具有鮮明的特點是科學性、獨創性、完整性。
1.9、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產生了幾個歷史偉人,他們是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1.10、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
1.11、關于毛澤東思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而創立的、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1.12、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毛澤東所論述的觀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確立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文化方針。
1.13、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的學說主要的著作有:《反對自由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整頓黨的作風》。
1.14、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的有關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1.15、毛澤東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集中體現在以下著作中:《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
2.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2.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2.3、鴉片戰爭后,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出現了先進的生產方式、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單一的封建社會變成了半封建社會、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國家變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
2.4、在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近代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5、20世紀初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劇烈變動為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義轉變創造了條件,這些條件是:經濟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2.6、關于辛亥革命,下列說法正確的有: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締造了中華民國、大大推動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諸方面的近代化進程、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無法穩定下來。
2.7、關于五四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開創了“科學、民主、進步、愛國”的“五四精神”。
2.8、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
2.9、關于中共二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制定了黨的更低革命綱領、初步解決了民主革命的對象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2.10、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來源于:官僚、地主、商人、采用機器生產的手工工場主。
2.11、近代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屢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缺乏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革命綱領、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
2.12、中國的無產階級的“特殊的優點”在于: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
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人數雖少,但比較集中。
2.1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農民、工人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2.14、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2.15、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構成是: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3.1、國民革命時期,黨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其主要表現在:參與1924年黃埔軍校的軍事建設,派出周思來等重要干部到軍校工作;選派幾批黨、團員到黃埔軍校學習;在戰爭中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領導和組織了一批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
3.2、中共八七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堅決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主要任務。
3.3、在討論秋收暴動時,毛澤東指出,秋收暴動的發展是要:奪取政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3.4、毛澤東對武裝斗爭和非武裝斗爭形式間的辯證關系的認識是:著重武裝斗爭,也要重視其他形式的斗爭,但其他形式的斗爭必須圍繞著武裝斗爭;武裝斗爭和非武裝斗爭必須相互配合,否則,武裝斗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革命根據地,但同時不放棄和忽視城市工作的開展。
3.5、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其原因在于: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更廣大的動力;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不同時期的人民武裝力量,絕大部分是穿著軍裝的農民;中國革命武裝斗爭主要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爭。
3.6、毛澤東第一次從理論上系統分析和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的著作是:《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
3.7、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主觀條件有:相當力量的紅軍存在;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政策的正確。
3.8、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主要內容包括:批評了“城市中心論”的思想;提出了一條紅色政權鞏固和擴大的路線;強調了堅持農村根據地斗爭的意義。
3.9、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再升華、形成了嚴整而完善的理論形態的毛澤東著作主要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
3.10、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中國革命的基本武器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
3.11、毛澤東在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授課時,從下述哪幾個方面闡明了農民問題在國民革覆蓋的地位:人口;生產;革命力量;戰爭關系;革命目的。
3.12、《井岡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農的利益;土地所有權屬于政府而不屬于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
3.13、在1947年底黨的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強調指出土改中的必須注意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必須滿足貧雇農要求;必須堅定地團結中農,不損害中農的利益。
3.14、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并實現黨指揮槍,必須做到:保證黨在思想上的領導;保證黨在政治上的領導;保證黨在組織上的領導。
3.15、人民軍隊的任務主要有:打仗;做群眾工作;開展生產建設。
3.16、毛澤東提出的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包括:官兵一致的原則;軍民一致的原則;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的原則。
3.17、毛澤東特別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這是因為:民眾是戰爭人力的資源;民眾是戰爭物力和財力的源泉;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戰爭的精神力量,能夠在戰爭的實踐中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民眾參加到戰爭中來,可以更大限度地發揮戰爭的整體威力。
3.18、毛澤東把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具體化為以下作戰方針: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
3.19、下述有關毛澤東的戰略進攻思想,敘述正確的是:戰略進攻既包括全面性進攻,也包括在―定方向和地區實施的進攻;戰略進攻是消滅敵人和奪取和收復領土的主要手段;戰略進攻是敵取守勢我取攻勢時的戰略形勢和戰略方針;人民軍隊的戰略進攻是從戰略防御發展而來的;戰略進攻是戰爭中更富決戰性質的行動,它的成敗對戰爭的結局影響極大。
3.20、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兩個基本特點是:主要的斗爭形勢是進行長期的革命戰爭;進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農村,后占城市。
4.1、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覆蓋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是: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斗爭。
4.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點。其中屬于內部的矛盾有: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矛盾。
4.3、革命統一戰線中的左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
4.4、改組后的國民黨成了包括哪些革命階級在內的政治聯盟: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4.5、參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階級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
4.6、在國民革命失敗后的一個時期中,民族資產階級:確實退出了革命陣營,附和了反革命;其個別代表人物在南京政權任職;并沒有掌握國家政權,仍然受大資產階級的壓迫和限制。
4.7、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呈現出的新特點有: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具體的政治綱領。
4.8、解放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與前幾個時期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它是如此廣大,達到了宏大規模;它是如此鞏固,具備了巨大能力。
4.9、正確處理統一戰線中兩個聯盟的關系,必須做到:放手發展和加強工農聯盟;盡可能擴大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聯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正確發揮兩個聯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它們相互促進。
4.10、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間勢力包括: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地方實力派。
4.11、在統一戰線中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就必須做到:靈活運用各種斗爭形式,及時地改變自己的策略,善于與同盟者達成必要的妥協;對同盟者作出必要的、有原則有條件的讓步,但這種讓步以不傷害人民的利益為原則;善于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
4.12、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對統―戰線的領導必須具備的條件有:制定統一戰線的正確的政治綱領,作為全國人民一致行動的具體目標;率領同盟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對同盟者進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盡可能把同盟者提高到當前革命綱領的水平;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持思想的統一性,紀律的嚴格性。
4.13、鞏固和加強工農聯盟的主要條件是:關心農民切身利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不斷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提高農民的政治思想水平。
4.14、就民族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這兩種不同的統戰對象來說,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他們:都要采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在聯合和斗爭的性質及方式上有重大差別。
4.15、毛澤東首倡的中國共產黨處理與民主黨派關系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4.16、1949年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宣布結束或不再單獨存在的民主黨派有: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人民救國會。
4.17、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治體制中的基本組織包括:政治協商機構;黨的領導機構;國家權力機構;國家行政機構。
4.18、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更高組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廣泛的代表性;存在時間的長期性。
4.19、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互通有無、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20、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基本特點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統一戰線;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裝斗爭。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