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
第一節社會基本結構
一、社會經濟結構(有廣義:既有生產力又有生產關系和狹義之分:指生產力或生產關系)
(一)、生產力系統
1、生產力系統及其構成
生產力系統是生產力要素或成分,按一定比例和形式結合起來形成生產力的整體功能。
生產力系統由①獨立的實體性因系(指現實的物質生產力)②運籌性的綜合因素(指分工協作、預測決策、經濟管理)③滲透性的因系(指自然科學)④準備性因系(指教育的作用)四要素構成。
2、獨立的實體性因系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或物質生產力的構成及其在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簡答或選擇)
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獲得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選擇)
由①勞動者②勞動資料③勞動對象構成。②和③統稱生產資料。
勞動者是主動要素、人的要素,起決定作用
勞動資料是物的要素,起被動要素。
①勞動者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從事勞動的人,它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居于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
②勞動資料是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其中生產工具是最主要的,是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標準。
③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包括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和經過勞動加工的勞動對象兩大類,它也是進行生產的基礎。
3、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要區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簡答或選擇)
①技術是生產力,因為生產的物質設備,即:硬件,屬于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人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即:軟件,屬于勞動者;
②科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當它處于理論形態時,只是潛在的生產力,知識形式的生產力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
③把科學應用于生產過程之中,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就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轉化途徑:A、它被勞動者所掌握,轉化為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術;B、它滲透到勞動資料中去,轉化為生產工具;C、它滲透到勞動對象中去,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和質量及其利用率;D、把科學應用于生產管理,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推動生產力發展。
④在當代科學和技術的聯系,日益緊密,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二)、生產關系體系:
1、生產關系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包括為什么說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生產關系的基礎,起決定作用?)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它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物質關系、經濟關系)(選擇題)
生產關系包括:①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②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③產品的分
配方式三項內容。
相互關系表現在:這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起決定作用,
因為:
第一、它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前提;
第二、它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是劃分生產關系類型的標準;
第三、它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第四、它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第五、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和產品的分配方式對所用制也有影響和制約作用。
2、生產關系的兩種基本類型和本質特征(或本質區別)(簡答)
本質特征:以產生資料所有制形式的性質為標志,區分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前者是社會成員之間在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礎上形成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后者是社會成員之間在根本利益相沖突基礎上形成以人剝削人為特征的關系。
二、社會政治結構:
(一)、如何全面理解國家的本質(論述)
1、國家的起源、特征和本質(簡答)
①從國家的起源看,它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這說明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②從國家的特征看,國家與氏族組織相比較有兩個顯著特征:第一、國家按地區劃分居民,而氏族組織按血緣關系劃分居民;第二、國家的武裝力量“是特殊的武裝隊伍”,氏族組織的武裝力量是“居民的自動武裝組織”,這說明國家是階級壓迫的暴力工具,具有強制性。
③從國家的實質上看,只有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才能掌握國家政權,這說明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壓迫被統制經階的暴力工具。
2、國家的職能:
國家的職能有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兩種:
①其政治職能包括: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方面,對內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外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保護本來利益不受侵犯;
②其社會職能主要是:第一、調整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同盟者階級之間的關系;第二、調整其他各種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第三、組織領導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
(注:社會職能是為政治職能服務的,是政治職能的基礎)
(二)、國體和政體的關系:
國體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性質分關的依據)。
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
國體和政體的關系:
1、其區別是:國體指國家政權的階級內容,政體是指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
2、其聯系是: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必須與國家相適應,政體反作用于國體,影響國體的鞏固和發展。
三、社會意識結構:
(一)、社會意識的構成:
1、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或社會意識形式)的關系:(選擇題)
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是自發的不定型、不系統的社會意識,表現為人的情感、習俗、傳統和社會風氣等。(選擇)
思想系統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層次,是自覺的、系統的、抽象的社會意識,表現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
關系:
①社會心理是思想體系的基礎,為思想體系提供素材;
②思想體系是社會心理的概括和升華,并反過來對社會心理有重要影響。
2、屬于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和非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
(或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或說思想體系或社會意識形式的兩種類型)(選擇)
①屬于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它們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具有階級性。
②屬于非意識形態的思想體系包括: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它們不是特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應,不屬于上層建筑,自身沒有階級性。
3、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的關系:(選擇或簡答)
個體意識是社會成員的個人意識,是個人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在自身頭腦中的反應,也叫個人意識。(是個別)
群體意識是群體的社會地位、社會經歷及其共同利益與整個社會生活的關系,在該群體成員頭腦中的反應(是一定共同體的共同意識)(是一般)
關系: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個體意識是群體意識的個別表現,群體意識寓于個體意識當中,并通過個體意識表現出來;
第二、二者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個體意識滲透著群體意識,又影響和制約著,群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群體意識也影響和制約著個體意識;
第三、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二)、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
1、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簡答或選擇)
社會存在決定會社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應。
①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于社會存在;
②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③在階級社會中社會意識形態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因為一定的統治階級在經濟政治上占居統治地位,為了維護其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就總要憑借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在思想上占居統治地位。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表現(簡答和選擇)
社會意識在依依和反應社會存在的同時,還具有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又因其能動性是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前提的,使它的獨立性是相對的。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④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社會
意識阻礙社會發展(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知識點-茅盾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