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學: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 研究推拿的理論、 手法及其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是 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拿學的內容包括:推拿學基礎、推拿手法學、推拿 治療學、小兒推拿學和推拿功法學。以上五門課程是推拿 專業(yè)學生必修的課目,其中《推拿手法學》是推拿學的最 重要的內容之一。
推拿:就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 來治病的一種療法。
要學推拿首先要學手法。
推拿手法學共分三章:
第一章:手法概述
第二章:推拿的基本手法:主要介紹基本手法; 第三章:推拿手法的訓練 ----沙袋上手法訓練:主要練 一指撣推法、滾法、揉法等;
人體上手法訓練:各個部位的常規(guī)操作。
第一章 推拿手法概述
第一節(jié) 推拿手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 概念:
用手或肢體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 表操作的方法,稱推拿手法。
手法形式有多種,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 及肢體其他部位直接在患者體表進行操作, 通過功力的 “深 透”而產(chǎn)生治療作用,因主要以手進行操作,故統(tǒng)稱為手 法。
二、 重要性:
手法是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是臨床的治療工具,疾病療效, 是依靠手法來保證的。其熟練程度及如何適當?shù)剡\用手法,對治療 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只有通過艱苦的 磨練,手法才能由生而熟,熟能生巧,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才能 在臨床上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可以說:沒有熟練的手法,就不可能取 得好的治療效果。所以說,要學推拿,必須掌握好手法。
第二節(jié) 手法的技術要求
手法必須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四個要求才能 達到深透的作用。
的連貫性,不能斷斷續(xù)續(xù)。
有力: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 的,而是根據(jù)治療對象、病癥虛實、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質而定。 均勻:是指①手法動作要有節(jié)奏性,速度不要時快時慢;②用 力要平穩(wěn),不能時輕時重。
柔和:是指手法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 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然。
(柔和并不是軟弱無力,而是不能用滯勁、蠻力或突發(fā)暴力。 ) 以上四個方面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 持久能使手法逐漸深透有力,均勻協(xié)調的動作使手法更趨 柔和。
第三節(jié) 手法的臨床運用
手法技巧掌握后,如何在臨床上恰到好處地運用,這 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下面就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手法的臨床 運用。
一、 手法的選擇
手法的選擇即手法辯證。推拿治療時,選用什么手 法,好比處方用藥一樣,首先要注意辯證,然后再考慮用 什么手法,用哪些手法?如果根據(jù)治療部位,手法的選擇 就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如果治療范圍較廣, 部位較深, 或者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如 腰背部、大腿等) ,則可選擇接觸面大而深刻有力的的手 法。如:滾法、掌按法等;
2. 若治療范圍較小, 部位較淺, 或者肌肉較薄弱的部位 (如 頭面部, 腹部等) , 應該選用柔和而又深透作用強的手法。 如:一指禪推法、揉法等;
3. 筋腱部 (如關節(jié)附近)的治療可選用拿法, 彈拔法, 拇指 按揉法等;
4. 穴位或壓痛點上可選擇點、按、掐法等;
5. 對有關節(jié)功能障礙者則需要搖法扳法脊柱旋轉復位法。 上述對手法的選擇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論,而在臨床實 踐中,畢竟還有一個術者掌握手法的程度和使用的習慣問 題,因此,在應用時也可根據(jù)各人的經(jīng)驗而靈活運用,所 謂“法雖有定,變通在人” 。
二、 手法的壓力
推拿手法在臨床運用時,對肌體的壓力要適當,就是 要輕重適宜,有的手法須重則重,當輕則輕,做到重而不 滯(不板滯) ,輕而不浮(不浮滑) ,而且要因人、因病、 因部位而異。一般講:
①壓力的大或小,不是一個“量”概念。②手法壓力的大小與 刺激的強弱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
所以說,手法在臨床應用時,其壓力的大小要因人、 因病、因部位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千篇一律。
三、 手法的操作時間
臨床運用手法的時間,長短不一樣,需長則長,不需 長則短,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掌握最佳標準呢?則 要根據(jù)病情、部位等來決定,太過和不及,都會影響治療
手法操作時間宜短;多個部位的手法操作宜長,單一部位 宜短;肌肉豐厚的部位時間宜長,而肌肉少,比較敏感的 地方手法操作宜短。 長和短是相對的, 不掌握時間的長短, 就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操作時間過短, 療效達不到。 過長對局部組織帶來不良的反應。在臨床上,對運動系統(tǒng) 疾患, 一個部位一般操作為 10~~15分鐘; 對內臟疾患, 則 要增至 20~~3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
四、 手法操作時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
手法在臨床作為治療手段, 對很多疾病, 都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但也可能由于施術不當而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反應。 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由于病人對手法治療不了解,精神緊張, 產(chǎn)生恐懼心理,因此而出現(xiàn)頭暈、乏力的癥狀,也有因過 敏體質,接受手法后而出現(xiàn)局部的皮下出血;初次接受手
法治療的病人,術后可能感到被治療部位碰上去很疼痛, 這是屬于正常反應,應該事先向病人解釋清楚,以消除恐 懼心理。
第二種則是由于手法操作不當而引起治療部位疼痛 加重,出現(xiàn)局部破皮和大片內出血,甚至由于施用不當?shù)?重手法(粗暴蠻力) ,而造成骨折、脫位的醫(yī)療事故,也有 因病人忍受不了強刺激,而出現(xiàn)暫時暈厥等反應。這種情 況是由于施術不當而造成的,實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五、 手法的禁忌癥
每一療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手法治療亦不例外,根 據(jù)目前情況而論, 手法對下列病癥尚不適宜, 請格外注意, 以免發(fā)生事故。
1.結核病菌,化膿性病菌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癥不宜用手法治療。
2.腫瘤疾病一般不作手法治療,以防轉移擴散。
3.皮膚疾病,不宜作手法治療。
4.水火燙傷和破皮損傷不宜作手法治療。
5.正在出血或內出血病變部位不能用手法治療。
6.骨折病人不能進行手法治療操作,但對脫臼或橫斷骨折病人, 可用手法使其復位,然后固定包扎為妥。
7、婦女懷孕期、月經(jīng)期、腹部及腰胝部不宜作手法治療。
8、劇烈運動后或饑餓患者,不宜作重手法治療。
第四節(jié) 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類
一、手法的命名及原則: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推拿手法都是單脈相承,流傳幾千年來, 有不少變異和發(fā)展,過去沒有條件進行地區(qū)性的交流,因此手法的 種類很多,名稱亦不完全統(tǒng)一。有的手法動作相似,但名稱不同, 如按法、壓法等。有的名稱相同,而手法動作卻不一樣,如一指禪 推法與推法。也有把兩種手法合并起來操作,組成復合手法,如按 摩、按揉等。
過去,手法的命名,有的是根據(jù)手法的外形來命名,如推、拿、 按、摩、擦、拍┄┄等。有的是根據(jù)手法的作用來命名,如順、理、 疏、和┄┄等。這些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為了便于推拿的學 術交流和對手法的學習研究,我們認為應把手法的動作和形態(tài)作為 手法的命名原則。這樣,臨床上比較確切,也易被各家流派所接受。 二、手法的分類:
根據(jù)上述命名的原則,把推拿手法分為六大類,每類 各有數(shù)種手法組成。
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有 23種之多。
擺動類:一指禪推法、 (纏法) 、滾法、揉法。
摩擦類: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
振動類:振法、抖法。
擠壓類:按法、點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蹺法。
叩擊類:拍法、擊法、彈法。
運動類關節(jié)法:搖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單元的一類手法,如: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
(2)復合手法: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單式手法動作結構成分 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類手法,如提拿法、按揉法、推摩法等。
(3)復式手法:是指由幾種單式手法在一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 以約定程序操作的組合型手法,在小兒推拿中又稱為大手法。這類 手法往往根據(jù)操作方式和特點,冠以特定的名稱,如打馬過天河、 水底撈明月等 。
(1)主治手法:是指醫(yī)療效果比較明顯,在推拿臨床 使用頻率最多的一類治療手法,故又稱主要手法。此類手 法往往多是各推拿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手法,也是最 具臨床醫(yī)療實用價值的一類手法,如一指禪推拿流派的一 指禪推法,滾法推拿流派的滾法等。
(2)輔助手法:在治療中起疏理、放松、整理等輔助 作用的手法即為輔助類手法,如抖法、搓法、捻法等。
(1)作用于軟組織類手法:又稱軟組織類手法或軟手 法,包括擺動、摩擦、振動、按壓、叩打等五類手法; (2)作用于骨關節(jié)類手法:又稱硬組織類手法或硬手 法,包括搖動、扳動、拔伸、抻展、平端等。
第二章 推拿的基本手法
推拿的基本手法有二十余種之多,根據(jù)操作的動作和 形態(tài),把它們歸納為擺動類、摩擦類、擠壓類、振動類、 叩擊類和運動關節(jié)類等六類手法。各類分別有數(shù)種手法組 成,便于臨床選擇使用。
第一節(jié) 擺動類手法
以指或掌、腕關節(jié)作協(xié)調的連續(xù)擺動,稱為擺動類手 法。這類手法主要有一指禪推法、滾法、纏法、揉法等。 一、一指禪推法屬于擺動類手法,它是“一指禪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有人把目前推拿分為三大流派:“一指禪推拿”流派、 “滾法推拿”流派、少林內功推拿流派。
〔定義〕 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部位或經(jīng)絡穴位 上,沉肩、垂肘、懸腕,通過腕部的連續(xù)擺動和拇指關節(jié)的屈伸活 動,使產(chǎn)生的力持續(xù)作用于治療部位上,稱為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
1.沉肩:肩關節(jié)放松,肩部不能聳起用力。
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懸腕:腕關節(jié)自然懸屈,拇指處于垂直位,便于腕部作左右擺 動。
4.掌虛:手握空拳,指面不貼緊掌心,使之虛掌,
拇指自然垂直蓋住拳眼(拇指位于食指第二節(jié)處) ,使腕及拇指活動 時起穩(wěn)定作用。
5.指實: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自然著力,吸定于治療部位上, 不能離開或來回摩擦。
6.緊推慢移:緊推就是腕部擺動及拇指關節(jié)伸屈活動要有節(jié)律, 頻率略快,一般每分鐘 120---160次。
慢移指固定一點后,移動時應隨著腕部擺動,拇指著力點作緩慢 的移動。 (緊推即推動的頻率要快,慢移即推動時,拇指著力點的移 動要緩慢) 。
總體來說,本法的動作要領貫穿著一個“松”字。只 有將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 做到蓄力于掌,發(fā)力于指,動作靈活,力量沉著,剛柔相 濟,柔和有力,才稱得上為一指禪功。
協(xié)調。腕部擺動頻率要有節(jié)奏,不能時快時慢,切忌用死力。 手法特點:一指禪推法刺激量中等,但由于接觸面小(壓強與接 和而有力的刺激, 就更加強了它的 “深透” 作用。 故其深透度大。
功能:具有舒筋通絡、調和營衛(wèi),祛瘀消積,健脾和胃以 及調節(jié)臟腑等作用。
主治:適用于全身各部。臨床常用于頭面、胸腹及四肢等 處。 (用于頭面部可開竅醒腦、胸腹部有寬中理氣, 健脾和胃的作用;頸項和四肢關節(jié)能溫通經(jīng)絡,活血 散淤,祛風逐濕,滑利關節(jié)。 )
可治療頭痛、失眠、面癱、高血壓、消化道疾病以及 關節(jié)筋骨疼痛等病。
一指禪推法在臨床應用時根據(jù)治療的部位和病種,姿 勢不盡相同。如:
①治療頭面部,一般用偏峰著力,為了避免屈指時碰撞頭面,操 作時其他四指需放開。
②推胸腹部時還可結合指摩法操作,稱復式手法。 ③推頸項部時 用羅紋或偏峰吸定,四指向上自然伸直,兩手同時操作,稱蝴 蝶雙飛勢。④推四肢關節(jié)部位時指峰吸定,用持續(xù)勁,便于深 透。
〔手法訓練 〕
手法訓練分兩個階段進行。即:第一階段在沙袋上按 動作要領進行基本訓練。第二階段在人體上操作練習。 沙袋上練習,姿勢可采取坐勢和站勢。一指禪推法練 習時一般取坐勢。
〔附〕 纏 法
〔定義〕 “纏”的意思為纏綿不斷。一指禪推法的頻率提高到每分 鐘 220~~250次, 稱纏法。 即用大拇指指端或偏峰著力于一 定部位上,以腕部快速擺動帶動拇指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 〔動作要領〕動作要領及基本要求與一指禪推法相同。 操作時要全神貫注,集功力于指端,由 輕而重, 同淺入深, 引導功力逐漸深透。
本法必須要在掌握一指禪推法的基礎 上才能使用。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動作快速,快而不亂,輕而不浮。
應用:常用于急救,對氣閉、氣厥、陽虛等險癥有回陽 救逆之功。也可用于外科瘡瘍如乳癰、發(fā)際瘡等 癥,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之效。
一、滾法:屬擺動類手法,也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定義〕 ①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 背側,附著于一定部位上,②通過腕關節(jié)連續(xù)的屈伸活動,③使產(chǎn) 生的功力輕重交替而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治療部位上,稱為滾法。 〔動作要領〕
1.肩臂自然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至 120o左右。
2.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能拖動、輾動或跳動,不能與治療部 位相摩擦。
3.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頻率一 般為 120~~160次 /分鐘。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由于腕關節(jié)屈伸幅度較大,所以滾法具有① 接觸面廣②壓力較重③刺激量較大等特點。 功能: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jié)、緩解肌肉、韌帶痙攣, 增強肌肉、韌帶活動能力,促進血液、淋巴循環(huán) 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
主治:適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 主治運動系統(tǒng)疾病。如:風濕疼痛、麻木不仁、 肢體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等癥。
一、 揉 法
揉法屬擺動類手法,也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定義〕 用大魚際、掌根部分或手指羅紋面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作輕快、柔和的回旋運動,稱為揉法。
揉法分掌揉和指揉兩種。 用大魚際或掌根著力的稱為 掌揉法。用指面用力的稱為指揉法。
〔動作要領〕
1.肩臂腕部放松,以腕關節(jié)帶動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動。
2.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
3.揉動時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揉動頻率一般:(120~~160次 /分)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
功能: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等。 主治:適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頭面、胸脅、脘腹及 傷筋部。主治頭昏腦脹、胸脅痞痛、脘腹脹滿、便秘、泄 瀉以及外傷腫痛等。指揉法多用于小兒疾患,如揉太陽、 揉勞宮、揉臍等。
第一節(jié) 摩擦類手法
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環(huán)旋移動稱摩揉類手法。本 類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運法、刮法、掃散法、 托摩法、搔法等。
也是臨床 常用手法之一。推拿古稱按摩。按法、摩法在當時是具有 代表性的兩種手法。摩是撫摩之意,在推拿手法中主要分 為指摩法和掌摩法。
[定義]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 同前臂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三指指面相并附著于一定部位上, 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動作要領]
1、肩肘關節(jié)及手臂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2、掌摩法時,腕關節(jié)微 伸作主動的環(huán)轉活動,帶動前臂及掌作盤旋運動。
3、指摩法時,三指并攏,腕關節(jié)懸屈作主動地環(huán)轉活動,帶動前 臂及三指作盤旋運動。
4、動作自然協(xié)調、輕柔,壓力要均勻。每分鐘頻率 120次左右。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本法輕柔、緩和舒適。屬于輕刺激手法。 《石室秘錄》 說:“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 之義施之。 ”
功能: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jié)腸胃蠕動等。用于外傷腫痛, 還有活血散瘀作用。
主治:常用于胸腹、脅肋部。主治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 胸脅迸傷等病癥。
二、擦法 :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為內功推拿流派 的主要手法。
[定義]用手掌面、大魚際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上,作直線來 回的摩擦,稱為擦法 。
目前擦法的操作基本分為三種:①用全掌著力摩擦,稱為 掌擦法。②用大魚際著力摩擦,稱為魚際擦法。③用小魚 際著力摩擦,稱為側擦法。
[動作要領]
1、上肢放松,腕關節(jié)平伸,使前臂和手掌處于同一水平上。
2、手掌、大魚際或小魚際緊貼治療部位,但壓力不宜太大。 (擦法時,一般手掌出去時用力,回來時不用力,但要緊 貼皮膚。推動的幅度要大。 )
3、以肩肘關節(jié)屈伸,帶動手掌或大小魚際作直線往返運動。 (上下或左右方向均可。 )
4、動作均勻連續(xù),用力要穩(wěn);呼吸自然,不能迸氣。
f100~~120次/分鐘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本法刺激柔和溫熱。
功能: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 主治:常用于胸腹腰背和四肢關節(jié)。
由于手掌不同部位磨擦時,所產(chǎn)生的熱量不同, 所以各種擦法的主治亦不一樣。
掌擦法:溫熱量較低。常用于胸脅和腹部。多用于胸悶氣急、虛 寒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癥。
魚際擦法:溫熱量中等。常運用于四肢部。適宜四肢關節(jié)扭挫傷、 勞損和類風關等。
側擦法:溫熱量較高。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適宜急慢性損 傷、風濕痹痛、麻木不仁等癥。
[注意事項]
1、擦法是直接在體表上操作的手法,故使用時要充 分暴露治療部位。擦時必須在施術部位涂少許潤滑劑(如 冬青膏、松節(jié)油、麻油之類) ,這樣既可提高治療效果,以 能防止擦破皮膚。
2、擦法使用后,皮膚已經(jīng)類似輕度燙傷(可見局部 皮膚發(fā)紅、 灼熱) , 因此不能再在該部使用其他手法,否則 容易造成破皮,引起感染。所以在治療時,擦法一般都是 在使用其他手法之后應用,作為結束手法。但擦后可配合 濕熱敷,對提高療效有一定幫助。
3、進行擦法操作時,醫(yī)者要保持呼吸自然,切忌迸 氣。另外要把指甲修剪平,防止戳破皮膚。
4、天冷時要保持室內溫暖,防止著涼。
推拿時,應用遞質的作用 :
A:提高治療效果
a、有利手法的充分運用,加強手法的作用。
b、藥物通過滲透到治療部位,發(fā)揮藥物的作用。
B:潤滑和保護皮膚,防止皮膚擦破 。
三、推法 。推法是臨床常用的手法之一。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 動,稱為推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 推法。
[動作要領]
1、肩及上肢放松。
2、指、掌或肘關節(jié)鷹嘴部吸定體表。
3、以肩、肘、腕活動帶動指、掌或肘部按規(guī)定方向推動。
4、推時用力要穩(wěn),壓力均勻,速度緩慢。
[臨床應用]根據(jù)歷代在應用上的發(fā)展,推法可分為平推 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平推 法即現(xiàn)在說的推法。后四種推法是小兒推拿的常 用手法。推法分為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
1、指推法:一般用拇指推,刺激量較輕。常用于頭部、胸部、背 部及四肢。有疏通經(jīng)絡,理筋活血,消瘀散結,緩解軟組 織痙攣等作用。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筋肉拘急等軟組織 疾患。
2、掌推法:本法刺激緩和。刺激量較指推法為重。是活血解痙的 有效手法。常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腰背、胸腹及大腿部 等。治療腰背疼痛、胸腹脹痛等癥。
3、肘推法:本法壓力重,刺激量較大。是推法中刺激最強的一種 手法。常用于腰背部兩側膀胱經(jīng),功能:舒筋活血,開通 閉塞。適宜于慢性腰痛和麻木不仁的肌痹。
四、搓法 [定義]用雙手掌面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 搓揉,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稱搓法。
[動作要領]
1、肩及上臂部放松。
2、肘微屈面前,兩掌夾住治療部位作上下搓動。
3、兩掌用力對稱協(xié)調,搓動要快速均勻,移動要緩慢。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搓法刺激量中等。屬于一指禪推拿流派的 輔助手法。
功能:調和氣血,舒筋通絡。
主治:常用于兩脅、肩關節(jié)及四肢。以上肢部最為常 用??芍委熜孛{迸傷、肩周炎、四肢軟組織疾患 等。它一般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五、抹法 [定義]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 或左右往返移動,稱為抹法。
[動作要領]
1、拇指面緊貼皮膚作緩慢的直線或曲線往返移動,其余幾指要協(xié) 同助力。2、用力重而不(板)滯,輕而不浮(滑) 。
[臨床應用]
功能:開竅鎮(zhèn)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主治:常用于頭面及頸項部。
多用于頭暈、頭痛、頭昏腦脹、視力模糊、 高血壓和頸項強痛等癥。
指抹法屬于一指禪推拿流派的輔助手法。 (指)推法與抹法的異同點 :
相同點:①同為摩擦類手法 ②指推法與抹法動作相似。不同點:① (指)推法是單方向移動,一般作直線前進;抹法則可根據(jù)不同治 療部位而作任意往返移動,可直線也可曲線弧形推動。②抹法的著 力一般較推法為輕。③推法一般單手推,抹法一般用雙手,對稱或 交替操作。
六、刮 法 [定義]術者用手指或刮痧板,蘸上液體介質,在一 定的穴位和治療部位上, 做單方向的直線快速推擦, 以使 局部皮膚充血出現(xiàn)紫紅色痧斑、痧點的手法,稱為刮法。 刮法是民間刮痧療法的主要手法,因多使用湯匙、銅 錢、角質板等工具,在皮膚表面操作,故名之為刮。小兒 推拿還多以手指操作。
[操作要領]1、操作時,著力部位或刮痧板邊緣,要緊貼皮膚, 壓力均勻,輕重適宜。
2、局部要使用一定的推拿介質,如清水、麻油、刮痧油等,以保 護皮膚。
3、刮法操作頻率宜快,根據(jù)穴位和治療部位不同,應有一定的方向 性,操作時須沿直線移動,不宜歪斜。
4、 以局部皮膚充血, 或出現(xiàn)紫紅色痧斑、 痧點為度, 不可刮破皮膚。
5、 操作后以酒精棉球將局部擦拭干凈, 注意避風寒, 并囑患者 1~~2天內不要用堿性皂液刺激所刮部位。
6、刮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痧斑、痧點,稱之為出痧,一般 3~~7天后可自行消退,也稱為退痧。重復治療時,應待局部退痧后, 方可進行。 [臨床應用]
刮法為中等刺激手法,可用于頸項部、 胸部、 背腰部、 四肢部。小兒刮天柱骨,治療嘔吐、惡心、外感發(fā)熱等病 癥,具有降逆止嘔、祛風散寒作用;成人刮胸部、刮背腰 部和刮肘窩、 月國 窩部,治療感冒、胸悶、惡心、嘔吐、中 暑、頭暈、腹脹、腹瀉、腹痛、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等病 癥。刮痧療法中,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擠痧、扯痧、擰痧 等,是民間治療痧癥的主要手段。
七、托摩法
[定義]五指并攏,以小指及小魚際尺側著力,在腹部沿逆時針方 向摩動并順勢將下垂之胃腑上托的手法, 稱為托摩法, 又 稱托法。
[操作要領]
1、 本法施術時必須配合受術者呼氣動作進行, 呼氣時手順勢向 上腹托摩。
2、 至胃大彎底部時, 宜稍用力下壓腹部向上托摩, 等摩至上腹 部時用力宜輕,不要用力下壓。
3、本法施術頻率不宜太快,一般 10~~20次 /分。
4、本法一般在餐后 2小時再施術,防止胃氣上逆而導致惡心、 嘔吐。
[臨床應用]托摩法主要用于腹部,具有升提胃腑、健脾 和胃等功能,是臨床治療胃下垂的主要手法。配合插法、 一指禪推法、振法、揉法等,可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 所致的脘腹墜脹食后益甚、大便溏薄、氣虛乏力、體質羸 弱等病癥。
三、振動類手法:以較高頻率的節(jié)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 續(xù)作用于人體,使之產(chǎn)生振動感覺的手法,稱為振動類手 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定義]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肢遠端,微微用力作連續(xù) 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以放松肌肉、關節(jié),稱為抖法。 [動作要領]
1、肩部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2、兩手相對握住腕掌部或踝部,前 臂用力將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顫動。即顫動的幅度要小。
3、動作要有連續(xù)性,頻率略快,具有節(jié)奏感。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抖法是放松肢體的手法,常與搓法配合使 用,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
功能:舒筋通絡,滑利關節(jié)。
主治:適用于四肢部,以上肢為最常用。
常作為治療肩、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結束手法。 二、振法[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著力在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 強力地靜止性用力,產(chǎn)生振顫動作,稱為振法。 用手指著力稱指振法。用手掌著力稱掌振法。 靜止性用力:意思是在發(fā)力時做到內動而外不動。 即表面看不出大的振動,而感應較強。
[動作要領]
1、肩及上臂放松。2、前臂及手掌肌肉要強力地靜止性用 力,使力量集中于手掌或手指上,而使被推拿的部位發(fā)生振動。3、 振動的頻率要快,著力稍重。 (一般每分鐘 240~~300次)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振法是一種頻率較快的刺激。臨床使用時要求頻 率越快越好,但操作時間短促,療后患部可有溫熱感。本法一般多 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
功能:祛瘀消積、和中理氣、消食導滯、調節(jié)腸胃功能等。 主治: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掌振法多用于胸腹部。指 振法多用于頭面及胸腹部的穴位。主治胸腹痞滿、消化不良、便秘、 近視眼等癥。
第四節(jié) 擠壓類手法
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分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使 之產(chǎn)生擠壓感覺的手法,稱為擠壓類手法。這類手法包括 按、點、捏、拿、捻和踩蹺等手法。
,按法是最早應用于推拿治療的手法之一。 在《內經(jīng)》中有多處提到過按法的使用。由于本法動作較 為簡單,便于掌握,在臨床應用中又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至今仍為各種推拿流派中的常用手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在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 下壓,稱為按法。用手指按壓,稱指按法。一般用大拇指按壓。如 果單手指力不足時,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按壓。臨床上以拇指按法 為常用。用手掌面按壓體表,稱掌按法??蓡握苹螂p掌,亦可用雙 掌重疊按壓。
[動作要領]
1、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2、按壓方向要垂直。 3、用力要由輕而重,穩(wěn)而持續(xù)。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力量 由輕而重,并且穩(wěn)而持續(xù),這樣可使刺激充分透達到機體組織的深 部。同時,切忌用迅猛的暴發(fā)力,以免產(chǎn)生不良反應,給病人增加 不必要的痛苦。 )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由于本法的刺激較強,故臨床應用時常與揉法結 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 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剛中兼柔,既有力而又柔和 。
功能主治:
指按法——拇指按法的特點是接觸面積小,刺激的強 弱容易調節(jié)控制,所以對全身各部的經(jīng)絡穴位或者各個部 位都可應用。具有較明顯的開通閉塞,散寒止痛等作 用。 現(xiàn)代臨床應用如按揉心俞、膈俞等穴治療心絞痛;按揉脾俞、 胃俞、足三里等穴治療胃脘痛和腹痛;按合谷以止牙痛等都取得一 定的效果 。
掌按法:本法適用于治療面積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 部、腹部等。
手法特點:是接觸面積大,刺激緩和。具有疏松筋脈,溫中散 寒等作用。臨床應用如按脊柱及其兩側骶棘肌部,治療急慢性腰痛、 腰背筋脈拘緊以及功能性脊柱側突或后突畸形等癥,是一種簡便有 效的手法。
二、點法 [定義]點法分拇指點和屈指點兩種。
拇指點是用拇指端點壓體表。 (手握空拳, 拇指伸直。 ) 屈指點:屈拇指點,用拇指指間關節(jié)橈側點壓體表。屈食指點,用食指近側 指間關節(jié)點壓體表 。
[動作要領]
1、拇指點需手握空拳,前臂及腕用力下壓。
2、屈指點時握拳,前臂及腕用力下壓。
3、點時需貼緊穴位,由輕而重,由淺入深向體內擠壓。
[臨床應用]
手法特點:本法刺激很強。使用時要根據(jù)病人的具體 情況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
功能: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調整臟腑功能等作用。 主治:常用在肌肉較薄的骨縫處。
對脘腹攣痛,腰腿痛,手足酸麻等病癥常用本法治療。 點法與按法的區(qū)別:點法是從按法演化而來,屬于按法范疇。其作 用面積比按法要小,刺激量更大。
三、捏法 [定義]分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三指捏: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擠壓。 五指捏:用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擠壓。
[動作要領]
1、操作時要循序而下,有連貫性。 2、動作要輕快柔和,均勻而 有節(jié)律性。
[臨床應用]
本法適用于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 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注:捏法應用于脊柱(背脊)部稱為“捏脊” (或稱捏積) 。 常用于小兒推拿。往往雙手同時操作,又稱捏脊療法。此 法將在小兒推拿中講述。
之拿。 [定義]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 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jié)律性地提捏,稱為拿法。 [動作要領]
1、肩肘腕部放松,手掌空虛。指腹貼緊患部。用指面著力。
2、動作緩和,作連續(xù)性的一松一緊活動。
3、用力應由輕而重,要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圍內進行。
[臨床應用]
拿法的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應用于頸項、肩 部和四肢等部位。治療頭痛、項強、四肢關節(jié)及肌肉疼痛 等癥。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筋通絡等作用。 臨床應用時,拿后常繼以揉摩,以緩和刺激。 ①三指拿(即用大拇指和食、中指。拿兩側穴位時, 為使對稱用力, 常把中指指面壓在食指指甲上) :多用于面 積較小的部位。如:A 拿風池及頸項兩側能使毛孔豎起, 有發(fā)散解表,開竅醒腦的作用。常用于外感頭痛。 B 拿肩 井(因刺激強,兩側須交替進行)能通調周身氣血,拿后 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C 拿合谷能止牙痛等。
②四指拿和五指拿適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拿四 肢部,有舒筋通絡的作用。
拿法與捏法的區(qū)別:
相同點:兩者動作相似。 (都是相對用力擠壓) 。不同點:拿法用力較重,作用部位較深,適用于較深層的組織。捏法用力較輕,作用 部位較淺,適用于淺表的肌膚組織。
五、捻 法 [定義]用拇、食指羅紋面捏住一定部位,兩指相對 作搓揉動作,稱為捻法。
[動作要領]
1、捻動要靈活、快速,用力柔和,不可呆滯。
節(jié)。如手指和足趾關節(jié),具有理筋通絡,滑利關節(jié),消腫 止痛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療指(或趾)間關節(jié)的疼 痛、腫脹或屈伸不利等癥。
作不當,易出醫(yī)療差錯事故。
[定義]用單足或雙足踩踏一定部位,稱為踩蹺法。 [動作要領]
1、 患者俯臥, 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墊 3~~4個枕頭, 使腹部騰空 (離 床面 10~~20cm) 。醫(yī)者兩手扶住預先設置好的橫木上,以控制自身 體重和踩踏時的力量。
2、用腳踩踏患者腰部并作適當?shù)膹椞鴦幼?。彈跳時足尖不能離 開腰部。根據(jù)患者體質,可逐漸加重踩踏力量和彈跳幅度。
3、患者放松,配合呼吸,不要迸氣,隨著彈跳的起落,張口一 呼一吸(即跳起時患者吸氣,踩踏時患者呼氣) 。
4、踩踏速度要均勻而有節(jié)奏。
[臨床應用]
本法屬于重手法,臨床上適用于體質較強的患者,常用于腰 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有糾正后關節(jié)錯縫和幫助髓核復位的作用。 由于本法刺激強度大, 使用時需謹慎, 首先要排除患者的心、 肝、腎疾病和肺結核、胃腸道潰瘍病,否則容易產(chǎn)生醫(yī)療事故。對 體質虛弱和類風濕性脊柱炎及骨結核患者不宜使用。
六、彈撥法 [定義]術者用手指端面沿與筋腱等條索狀組織相垂 直的方向,做來回揉撥,狀如彈撥琴弦的手法,稱為彈撥 法,又稱撥法、撥絡法、指撥法等。
[操作要領]
1、撥動時手指面不能在皮膚表面摩擦移動,應帶動皮膚一起來 回撥揉運動,不能用指甲著力操作,以免損傷皮膚。
2、用力要輕重得當,太輕則力浮,只能揉動皮膚,起不到對筋 腱的刺激作用;過重則力死,使動作滯澀而產(chǎn)生不適感。
3、骨折的愈合期、急性軟組織損傷者禁用。
4、撥動的頻率要均勻、適中,一般在 150~~200次 /分為宜。 [臨床應用]
本法主要適用于頸、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 的肌肉、肌腱、韌帶、痛性筋索等生理病理性條索狀組織。 具有剝離粘連、調理筋膜、消散結聚、解痙鎮(zhèn)痛的功效。
插法 :[定義]以食、中、無名、小指等四指插入肩胛胸壁間隙的 手法,稱為插法。 [操作要領]
1、兩手要配合施力,插入之手斜向上用力,抵肩之手向后下推 按用力,兩力合攏,使其插入到一定深度。
2、插入之手食、中、無、小指之指間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要用力挺 直,指甲應修剪、磨平。
3、動作緩和輕柔而連貫,用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不可突 然用力插入或突然放松退回。
4、患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一般呼氣時插入,吸氣時隨胸腔 增大,肩胛胸壁間隙逐漸減小及背部皮膚緊張而慢慢退出。
[臨床應用]
本法是臨床治療胃下垂的主要輔助手法。僅適用在 肩胛胸壁關節(jié)間隙。 具有升陽舉陷, 舒筋活血、 寬胸理氣、 疏理中焦等功效。
第五節(jié) 叩擊類手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側面、桑枝棒叩打體表,使 之產(chǎn)生叩擊感覺的手法,均稱為叩擊類手法。這類手法包 括拍、擊、彈等法。
一、拍法:[定義]用虛掌拍打體表,稱為拍法 。
[動作要領]
1、腕部放松,手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微屈。
2、拍打時,動作要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
濕疼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癥常用本法配合其他 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拍后能使局 部充血,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
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用桑枝 棒叩擊體表,稱為擊法。
用拳背擊,稱拳擊法用掌根擊,稱掌擊法;用掌側小魚際擊, 稱側擊法; 用指尖擊,稱指尖擊法;用桑枝棒擊,稱棒擊法。 [動作要領]
1、拳擊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擊體表。
3、側擊法(又稱小魚際擊) :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 或雙手小魚際部擊打體表。
4、指尖擊法:以腕關節(jié)作主動地伸屈,用指端輕輕打擊體表,如 雨點下落。
5、棒擊法:用桑枝棒擊打體表 。
上述各類擊法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 在叩擊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jié)奏。 棒擊法的特點是力量大,刺激強,臨床應用時擊打 力量必須控制好,由輕到重,要適可而止。并要注意擊打 的方法:一是擊打時棒的方向要與肌肉平行 (腰胝部除外) ; 二是擊打時棒的接觸面要大,不要用棒尖打。一般在一個 部位連續(xù)打 3~~5次即可。
[臨床應用]擊法是輔助手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 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局部感覺遲鈍,肌肉痙攣或頭 痛等癥,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拳擊法常用于腰背部;掌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臀及四肢部;側擊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于頭 面、胸腹部;棒擊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
[定義]用一手指的指腹壓住另一手指的指甲,用力彈出,連續(xù)彈 擊治療部位,稱為彈法。
(用拇指指腹抵壓其他四指的任何一指指甲,或用中指指 腹抵壓住食指指甲。 )
[動作要領]
1、一般單手操作,彈擊的手指指甲應修剪平。
2、彈擊力要均勻,每分鐘彈擊 120~~160次。
[臨床應用]
本法適用于全身各部, 但最常用于頭面部, 對頭痛、 項強等癥,常用本法配合治療。具有舒筋通絡,祛風散寒 的作用。
第六節(jié) 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
對關節(jié)作被動性活動的一類手法,稱為運動關節(jié)關手 法。這類手法包括搖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一、 搖 法
搖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其性質屬于被動活動,常 用來防治各部關節(jié)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等癥。
[定義]使關節(jié)作被動的環(huán)轉活動,稱為搖法。
[動作要領]
1、動作要緩和、協(xié)調,用力要穩(wěn)。
2、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或能忍受的范圍內進 行。
3、搖動的幅度由小到大,由輕而重,由慢到快。
[操作方法]
1、頸項部搖法(即頸椎關節(jié)搖法) :簡稱搖頸。病人坐位,頸項 部放松,醫(yī)者站于一側,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后部,另一手托住下 頦部,雙手以相反方向用力,緩緩地使頭作左右環(huán)轉搖動,左右各 數(shù)次。
2、肩關節(jié)搖法:根據(jù)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的障礙程度,其操作方法有 三種:①托肘搖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醫(yī)者站于患側, 用一手扶住其肩關節(jié)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手搭在醫(yī)者 的肘上部) ,作緩緩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huán)轉。
②握手搖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患肢自然下垂。醫(yī)者站 于患側,一手扶住其肩關節(jié)上部,另一手與患者相握,作順時針或 逆時針方向緩緩運轉
③大幅度搖法:病人坐位,肩部放松,患肢自然下垂。醫(yī)者 站于患側,用一手松松地握住患肢腕部,另一手相對以掌背將其慢 慢向上托起,在上托到 140o~~160o時,隨即反掌握住腕部,原握腕 之手向下滑移至患者肩關節(jié)上部按住,此時要停頓一下,兩手協(xié)調 用力,即按肩的手往下壓,握腕之手向上拉,使肩關節(jié)伸展,隨即 向后使肩關節(jié)作大幅度轉動。如此周而復始,兩手交替上下協(xié)調動 作,使患肢作連續(xù)環(huán)轉活動,在由后向前作環(huán)轉時則兩手動作相反, 一般向前后各搖轉 3~~5次。
以上①②兩種搖法適用于肩關節(jié)疼痛較甚,活動功 能障礙明顯的病人。③種搖法適用于肩關節(jié)疼痛較輕,活 動功能障礙不明顯的病人。
3、 髖關節(jié)搖法:病人仰臥位, 屈膝屈髖。 醫(yī)者站于患側, 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踝部,兩手協(xié)同使其髖關 節(jié)屈曲到 90o角,然后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搖轉。 4、踝關節(jié)搖法:病人仰臥,下肢自然伸直。醫(yī)者站于其 足后側,用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作 拔伸牽引,并在拔伸的同時作環(huán)轉搖動。
[臨床應用]
搖法主要應用于四肢關節(jié)及頸項部等。對運動功能 障礙、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等癥是常用手法之一。具有舒 筋活血,滑利關節(jié),松解粘連, 增強關節(jié)活動功能等作用。 本法臨床上常作為放松關節(jié)和肌肉之用,故也是自 我推拿的常用方法之一。
〔附〕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膝關節(jié)、??趾關節(jié) 的搖法。
[定義]醫(y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yī)生兩肘套住患者肘彎部,然后 ①彎腰屈膝挺臀,將患者反背起,使其雙腳離地,以牽伸患者腰脊 柱,再作②快速伸膝挺臀動作,同時以臀部著力顫動或搖動患者腰 部,稱為背法。
[動作要領]
1、手挽手背起時,注意臀部頂住患者腰部。
2、臀部的顫動要和兩膝的屈伸動作協(xié)調。
[臨床應用]
由于本法可使腰脊柱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 的小關節(jié)復位,并有助于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故 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三、扳 法
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其性質同搖法一樣, 也是屬于被動運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四肢關節(jié)功能障礙 及脊椎小關節(jié)錯縫等癥。因此也可認為是一種正骨手法, 本法常在搖法使用的基礎上應用,在某些情況下,可謂是 搖法的加強手法。由于扳法力的傳遞比搖法更為直接,因 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要嚴格掌握扳法的適應癥和手法技 巧。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不能在不確定位置 的情況下使用,而必須把要扳的關節(jié)極度伸展或旋轉,在 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作一個稍為加大的動作幅度。 [定義]用雙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動肢體,稱 為扳法。
[動作要領]
1、 動作穩(wěn)妥:扳法是一種被控制的、 短暫的、 有限度的、 分階、 段的被動運動。
2、準確快速:要預先確定活動范圍和部位,操作時必須果斷而 快速,一達到目的,隨即停手。
3、輕巧協(xié)調:每個關節(jié)都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運動方向。扳時兩 手動作配合要協(xié)調,因勢利導,不能超出其生理范圍,更忌強拉硬扳,急躁從事。
[操作方法]
①頸項部斜扳法:病人坐位,頸項部放松,頭部略向前屈。醫(yī) 者站于后側方,一手抵住患者頭側后部,另一手托住對側下頦部, 使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即有阻力)時,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 方向的快速扳動,此時??陕牭健翱︵甭曧?。
②旋轉定位扳法:
A 病人坐位,頸前屈 15~~30o,再側屈到最大幅度,醫(yī)者站于后 側方,用一手拇指頂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其下頦向同側方 向慢慢旋轉(旋轉時頭不能仰起來) ,當旋轉到有阻力時,隨即用勁 作一個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與此同時,頂按棘突的拇指 要協(xié)同使勁向對側推動,此時常可聽到“喀嗒”的響聲,同時拇指 下有棘突跳動感。
B 患者坐位,頸微屈,醫(yī)生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頦部, 手掌繞過對側耳后扶住枕部(向右扳則用右手,向左扳則用左手) 。 a 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 , 托扶其頭部的手用力 , 先作頸項部向上牽 引 , 同時把患者頭部作被動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再做扳法。 b 另一手拇指頂按第二頸椎棘突。 托扶頭部的手用力將頸椎向上拔 伸,在拔伸的基礎上使頸椎旋轉到有阻力的位置,隨即作一有控制 的稍為增大幅度的扳動,頂棘突的拇指同時協(xié)調用力。此時??陕?到“喀”的一聲或有拇指下棘突的跳動感,本法適用于環(huán)樞椎錯縫 (半脫位) 。
上述幾種頸椎扳法在臨床上可根椐病情參合應用。但 由于頸椎的解剖特點(頸部有許多重要結構,是生命中樞 所在處) 在應用時必須非常謹慎。 操作時要注意姿勢恰當, 動作穩(wěn)妥,定位正確,手法輕巧。對頸椎有骨質病變可疑 者,禁用扳法。關于手法操作過程中聽到的“喀嗒”響聲, 一般臨床醫(yī)生都非常重視,認為是手法成功的標志,但在 實際工作中不能獲得這種響聲時,也不要勉強從事,以免 使用粗暴蠻力,損傷頸椎關節(jié),造成不良后果。
①擴胸牽引扳法:患者坐位, 令其兩手交叉扣住, 置于項部, 醫(yī)生兩手托住患者兩肘部,并用一側膝部頂住患者背部,囑患 者自行俯仰(俯時呼氣,仰時吸氣) ,并配合深呼吸,作擴胸牽 引扳動(使其胸肋和肋椎關節(jié)活動起到擴胸牽引作用)
②胸椎對抗復位法:患者坐位,令其兩手交叉扣住,置于項 部。醫(yī)者在其后面,用兩手從患者腋部深入其上臂之前,前臂 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時醫(yī)者用一側膝部頂住患部脊柱, 囑患者身體略向前傾,醫(yī)者兩手同時作向后上方用力扳動。 3、腰部扳法:本法操作時,常用的有斜扳法,旋轉(復 位)扳法、后伸扳法等三種。
①腰部斜扳法:又稱斜搬法,病人側臥位,下面的下 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醫(yī)者面對病人站立,兩手 分別扶按病人的肩前部及臀部,作相反方向的緩緩用力扳 動,當腰被動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再施一個增大幅度的猛 推,此時常可聽到“喀嗒”響聲,表示手法成功。
②腰部旋轉扳法:有兩種操作方法。
A 直腰旋轉扳法:患者坐位, 醫(yī)生用腿夾住患者下肢,
一手抵住患者近醫(yī)生側的肩后部, 另一手從患者另一 側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 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 動。
B 彎腰旋轉扳法:患者坐位,腰前屈至某一需要角度 后,一助手站于前方, 幫助固定患者下肢及骨盆。 醫(yī) 者站于后側方, 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動的腰椎的棘突 (向左旋轉時用右手) , 另一手勾扶住患者項背部 (向 左旋轉時用左手) ,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時再向患側旋 轉。 旋轉至最大限度時, 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推 拉,使偏歪的棘突復位,此時??陕牭健翱︵表懧?和拇指下有棘突跳動感。
③腰部后伸扳法:亦有兩種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 A 一手托住患者兩膝部, 緩緩向上提起, 另一手緊壓在 腰部患處, 當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時, 兩手同時用力作 相反方向扳動。
B 醫(yī)者用膝部頂 (或腳踩) 壓病人腰椎, 兩手分別握住 病人兩踝部慢慢向上提拉,使腰椎過伸。
以上介紹了頸項部、 胸背部和腰部的扳法, 即脊椎的扳 法。另外還有關節(jié)的扳法,如:肩關節(jié)扳法、肘關節(jié) 扳法、腕關節(jié)扳法及踝關節(jié)扳法等。
[臨床應用]
扳法是輔助手法,與搖法相類似,臨床常和其他手 法配合應用,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能運用得當,則不 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法,特別是對因頸腰椎小關節(jié)錯縫 所致的頸、肩、腰腿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脊柱側彎、 生理弧度改變以及關節(jié)錯位等具有整復作用。
扳法臨床常用于脊柱及四肢關節(jié)。對關節(jié)錯位或關 節(jié)功能障礙等病癥,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滑利 關節(jié),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等作用。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wǎng)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wǎng)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yōu)美及優(yōu)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06-11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yè)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yè)老師進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