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復習資料匯總

時間:2022-07-23 11:55:43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第一章 緒論

 

1、人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是比行為更為深層的東西,是個體在交往活動中所表現的行為的關聯性和必然性規律。

 

2、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的理論任務:就是要全面揭示與闡明人際關系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分析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弄清楚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際關系體系中的運作,探討人際態度、社會知覺、自我知覺、心理控制、人際影響、人際吸引、人際沖突和群體行為等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建立人際關系心理學所獨有的概念、術語、范疇體系,為進一步完善人際關系心理學的科學理論體系提供依據,為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積累素材,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同時,也要使人際關系心理學盡快中國化,即適合中國國情,經過“選擇-攝取-中國化”的途徑,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適合改革開放實際的人際關系心理學體系。

 

3、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的實踐任務:

(1)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 (2)有效地調整人際關系。

(3)不斷地改善人際關系。 (4)發展新型人際關系。

(5)糾正畸形的人際關系。

 

4、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關系:

(1)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人際關系作為角色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和其他任何一種社會關系一樣,必然受生產關系的制約,還要受其他社會關系的影響,因而應該把人際關系置于社會關系中加以考察。同時,也應看到,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真正的實在現象。

(2)人際關系和客觀社會關系是同時產生的,人際關系一開始就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影響,社會關系存在于人際關系之中。當然,社會關系同人際關系是兩個級別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論概括力。社會關系強調現實關系的整體方面,非個性方面,而人際關系則更多地從個體、個性方面來表現現實方面。人際關系是在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會關系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它一方面研究人與物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關系還包括意識形態的關系,主要有法律的關系、道德的關系等等。而人際關系則是人與人直接的心理關系,它受社會關系所制約,是社會關系的反映,但卻具有某種相對的獨立性。

 

5、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1)任何一種人際關系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

(2)人際關系的根本性質是由該社會形態的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

(3)人際關系的變化是由社會關系的變化所決定的。

(4)個人人際關系的復雜性是由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所決定的。



第二章 人際關系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1、萊維特的人際溝通模式:

(1)圓形傳遞(無核心,各成員間處于平等距離)

(2)輪式傳遞(以一個成員或信息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

(3)鏈式傳遞(信息一個接一個地傳遞)

(4)Y式傳遞(先進行鏈式傳遞,然后發生變化)

2、戴維斯的人際交往模式:

(1)單線型(通過一連串的人,把信息傳播給最終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選擇地告訴自己的朋友或有關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機會來傳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與交際面有關)

(4)流言型(一個人主動將信息傳播給所有與他接觸交往的人)

3、人際關系結構的類型:生活型、勞動型、休息型、學習型、活動型。

4、霍桑實驗——梅奧:由照明實驗、福利實驗、群體實驗、態度調查等組成。p40-43

5、符號相互作用論——米德

(1)把個體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單元,強調在人類意義上符號和語言的作用。

(2)研究個體、群體、社會是如何發出信息、傳遞信息以及對方對此的反應。

(3)從人的心理特點出發,受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啟發,提出了一個公式:即刺激→符號的意義→反應。

(4)人與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可以用模式圖表示。

符號相互作用重視語言符號在交往中的作用,強調對他人行為傾向的預測、估計,要求人們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來行事,并注重行為效果的反饋,認為客觀現實是心理反應產生的源泉和內容,所有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它把整個社會關系和文化簡單歸結為符號,過分夸大了外部行為的影響力,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在交往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觀性,把社會中人們復雜的交往關系簡單化,有機械主義的傾向。把人的行為僅僅歸結為是對符號的理解,過分夸大交際符號的作用,這是不足取的。

6、社會交換論——霍曼斯

(1)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際交往活動具有社會性。

(2)認為各種交往關系都會涉及謀劃者的報酬和代價。

(3)認為交往中存在著一種“分配上的公平”原則。
 

第三章 態度及轉變

1、態度的結構:(1)認知成分——基礎(2)情感成分——核心(3)行為成分

2、態度的功能:順應功能、認識功能、防御功能、調節功能。

態度的特性:社會性、具體性、協調性。

3、影響態度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人際關系、人際影響、個性心理特征、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

4、態度轉變的方法:參與活動法、登門拜訪法、團體規定論、全面宣傳法、溝通信息法。

5、態度轉變中各溝通要素:

(1)溝通者 (2)溝通內容 (3)溝通對象

 

第四章 行動與態度

1、認知之間的關系:

(1)認知無關: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沒有關系

(2)認知失調: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相對立

(3)認知協調:一個認知能推出另一個認知

2、認知失調的因素:

(1)認知失調失調程度隨著認知之間的差異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調程度隨著有差異性認知數目的增加增加。

(3)失調程度與個體所有的協調性認知數目成反比。

(4)失調程度還必須考慮各個認知的重要性。

3、減少失調的方法:改變認知、增加認知、改變重要性。

 3、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的兩個步驟:

(1)觀察者必須決定歸因是內存的還是外在的,即決定控制源。

(2)觀察者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地發生的還是不穩定地發生的。

4、控制源理論(羅特):認為知覺者之間存在著一些穩定的個別差異,這些個別差異影響了因果推論。因果歸因的一個基本維度:內控性-外控性。

5、對人的歸因偏見:

(1)行為中心偏見-“行為”吞沒“場”

原因:

①是社會規范對我們歸因的影響,這種社會規范是人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②是當我們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時,他的行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動發生時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為與背景相比,變得更為突出。

(2)顯著性偏見

(3)一致性反應信息利用不足偏見

原因:

①是基礎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②是人們認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了解人們在他人行動的歸因中所產生的偏見,有益于糾正這類偏見 。就行為中心偏見而言,我們對其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時人僅要重視行為本身的意義,而且要注意什么樣的環境因素促使行動者產生了這種行為,不能脫離環境來評論行為和對行為作出歸因。就顯著性偏見講,我們除了要注意經常出現的事物、現象、議論以及行動,也要對不常見的事物、現象等予以關注。也就是說,并不常見的事物、現象等也可能有著重要的含義,因此,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一致性反應信息利用不足偏見告誡我們,考察一個人的行為時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并要結合大家的反應,多聽取大家的意見。總之,要辯證地全面地看待人們的表現,切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

6、歸因理論的應用

(1)心理健康

(2)績效評價(是評定員工過去成績的過程):歸因所起的作用:一是它影響了管理人員對下屬的評定;二是影響了他們對下屬提供的反饋;三是影響了管理人員對下屬不良績效原因的結論;四是影響了管理人員對糾正這些不良績效所采取的措施。

(3)沖突
 

第七章 自我知覺

1、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態度、情感和情緒。認為我們不是從外界獲得這些知識的,而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獲得的。

對自我歸因過程的限定:

(1)自愿選擇。

(2)當內在線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時候,我們才利用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

(3)當缺乏有關個人態度的外在反饋源時,我們利用外在行為來推論自己的態度。

2、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實體的特異性、一致性反應、一貫性。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緒理論:

情緒有兩個因素組成:(1)生理上的激起; (2)認知標簽。

4、自我知覺中的偏見:行動者與觀察者偏見、自我服務偏見。

5、行動者與觀察者偏見的原因:

(1)是行動者與觀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結果。行動者容易把行為歸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釋。而觀察者只看到行動者的一種即時的行動,以此來判斷行動者。他不知道行動者在過去的不同情景下的行動。因而,觀察者常常對這種行動加以泛化,以為行動者的行為在許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結果,觀察者往往傾向于把行為的原因歸因于行動者的內在傾向性。

(2)在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每個人會利用最顯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類信息。從行動者角度,行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環境提供的線索來作為歸因的基礎。相反地,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說,環境成了背景而行動者的行動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動吸引了觀察者作出因果解釋。所以,觀察者與行動者相比,觀察者更會利用行動者的行為作為歸因的基礎,來推論出他相應的內在傾向性。

行動者與觀察者的歸因偏見啟示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代人的行為表現和作出推論。要考察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表現,綜合進行評價,不能就事論事;對待我們自己,則要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要注意本人的內在特征在歸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個特定和環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結果,其原因可能是環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環境中,自己的行動是一貫的,那就應該審查自己內在特征的作用。

6、自我服務偏見:

自我服務偏見最容易發生的條件:

(1)當行動者高度介入到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

(2)當行動者自愿選擇從事一種活動的時候;

(3)當行動者的成績公開的時候。



第九章 人際影響

1、遵從行為的分類:

(1)群體中個人行為的分類(遵從、非遵從①反模仿即反遵從②非模仿即獨立)

(2)群體中遵從行為的分類(簡單的服從、內心接受、認同)

2、遵從的理論:個性理論、群體理論

3、影響遵從的因素:個體的特點、群體的特點、任務的特點

4、偏離和獨立的理論:

(1)對抗理論(如果個體完成這些行為的自由受到威脅或被減弱了的話,他就會體驗到要重新獲得這種自由的一種動機上的“激起”,這種動機上的激起稱為“對抗”)

(2)去個性化(指處在群體中的個體不是以個人的方式來行動而是溶化于群體中,喪失個體可辨別性的一種狀態。)

(3)個人特質信任學分理論

5、發生感染的四個條件:

(1)觀察者受到激勵,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動;

(2)觀察者知道如何完成這種行為,但是沒有完成它;

(3)觀察者看到了一個榜樣完成了這種行為;

(4)觀察了榜樣之后,觀察者完成這種行為。

6、班杜拉認為模仿有三種功能:

(1)使原有的行為得以鞏固或改變;

(2)學到新的、原來不會的行為動作;

(3)使原來潛伏存在的而未表現的行為得到表現。

7、時尚的特點:在于它的時間性強,在于它的變化的方向,在于新、奇、特。

8、時尚現象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分為陣熱、流行和時狂。

9、研究時尚具有現實意義
 

第十章 利他行為

1、決策過程的五個步驟:

(1)對緊急事態的注意。

(2)正確地解釋情景。

(3)對個人責任的決定。

(4)對恰當介入方式的決定。

(5)執行助人行為。

2、影響利他行為的情景因素:

(1)旁觀者效應(2)情景的模糊性(3)榜樣人物的作用

(4)求助者的特點(依賴性、親密關系和吸引力、類似性、責任)

3、影響利他行為的助人者個體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 (2)同情和內疚 (3)責任和承諾 (4)個性

4、利他行為的理論:

(1)生物學理論

(2)社會規范理論(社會責任規范:指我們對于需要幫助和人負有社會責任,我們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規范:也稱互惠規范,指人們應該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不應該傷害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

(3)學習和模仿理論(改變利他行為的概率、利他行為作為強化來源、獎勵和代價、模仿)

 

第十一章 人際吸引

1、人際吸引理論:

(1)強化理論:以強化概念(指行為與影響行為的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通過不斷地改變環境的刺激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產生頻率的過程)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系。

(2)相互作用論:著重探討交往雙方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對人際吸引的影響,這是西方社會心理學互動理論的一種,是一種“真相倚”情形。

(3)得失理論(先貶后揚的吸引效應)-阿倫森。

(4)相等理論(認為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報酬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一般人所孜孜以求的行為目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是以代價和報酬的相等來衡量自己周圍的人際關系的。)

2、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一)外貌與好的個性品質 

容貌、體態、服飾、舉止、風度、行為等因素在決定人際情感上起很大作用。人們喜歡美的東西。這是一種自然傾向。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種好的印象,產生一種光環作用,使人們產生一種接近的傾向。但是,當實際與本人面對面接觸時,或者是當雙方有了更多的交往時,這種光環作用就會減小。在長期交往中,好的個性品質(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才智、品德)所起的作用更大。

(二)相似性 

研究表明,人們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1)信念、價值觀和個性特征的相似性;(2)吸引力的相似性;(3)社會地位的相似性;(4)年齡的相似性。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里的相似性不是實際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在實際生活中,因人們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到信念、價值觀、態度等較深的層次,此時年齡、社會地位,外貌的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隨著交往的加深,人們之間的了解加深了,這時信念、價值觀和個性特征的相似性就變得非常重要,決定著人們是否會繼續深入交往。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三)需要互補 

人們有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歡那些與自己個性品質相反者的一面。這樣雙方不同的心理品質,可以使對方得到心理上的補償。也就是說,當雙方的需要以及對于對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補關系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急性人和慢性人合作得很好,愛聽的和愛說的成了朋友的現象。 

相似性和互補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實際上二者有時也是一致的。例如,在戀愛、婚姻中往往支配型的男性和順從型的女性彼此有吸引力。這是因為他們對男女關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認為男性應起支配作用,女性應順從。概括地說,相似性原則在喜歡中起重要作用,但有時候,當兩個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時,互補性原則起重要作用。在這些場合人們喜歡那些行為與角色相符合的人。

(四)熟悉性 

熟悉能增加喜歡的程度。社會心理學家梅塔(T.Mita)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要求被試看自己的兩張照片,問他們喜歡哪一張。兩張照片是一樣的,只是一張是正像,一張是鏡像。同時,也要求他們的朋友表明喜歡哪一張。結果是,被試自己更喜歡鏡像,而他們的朋友則更喜歡正像。因為自己常常看到自己的鏡像,而朋友則常常看到正像。 

看到的次數會增加喜歡程度,但次數也有一定界限,超過一定界限會產生厭煩的感覺。另外,次數的作用只表現在積極的或中性刺激物上,而對反面的東西即使增加見到的次數,也不會導致對這個東西的喜歡。

(五)鄰近性 

鄰近性指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則人們喜歡鄰近的人。住得很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誼也是這個原因。而鄰近性之所以起作用是與交往頻率有關。處于同一環境的人,常常見面,容易產生吸引力。常常見面的人容易彼此了解,這也是鄰近性起作用的原因。 

鄰近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我們所喜歡的人往往是鄰近的,但我們所厭惡的人往往也是鄰近的人。所以鄰近是吸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六)相互性 

相互性指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不喜歡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一個不喜歡我們的人,或者不喜歡一個喜歡我們的人。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確喜歡那些 喜歡我們的人。



第十二章 人際合作與沖突

1、社會交換理論——用來考察人際合作與沖突的理論基礎之一。

社會交換理論是互動理論取向中的一種觀點。(所謂互動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應取決于或依賴于另一方所說所做的程度。)霍曼斯等人的社會交換理論(1961)就是用來解釋人際交互作用的原因的。按照這個理論,每次人們彼此打交道時,必須付出某些代價,也獲得一定的獎勵。互相作用的結果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來表示:結果 =獎勵—代價。按照社會交換理論,對于任何一種人際交互作用,都可以從代價、獎勵和結果來考察。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可以考察他所獲得的結果從而決定交往會延續多久以及令人滿意的程度。

不足:

首先,該理論的出發點是人們交往的目的是為著付出較少的代價而獲得較大的獎勵,人們的交往是某種形式的交換。這無疑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之間赤裸裸的交易性質和冷酷的人際關系本質。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人際關系的本質并不是這樣。

其次,在交往結果=獎勵—代價,比較水平以及選擇比較水平等論述中,也有著機械主義傾向。這些不足使社會交換理論的實用意義有了明顯局限。

2、研究合作與沖突的情景類型:

(1)社會兩難情景(模擬社會兩難的游戲、公共利益兩難情景)

(2)囚徒兩難情景

3、合作的理論:

(1)權力理論——卡普羅 p353-355

(2)合作的協商理論——科默利達和切科夫 p355

4、影響合作的因素:(1)回報  (2)對他人動機的知覺 (3)溝通

(4)威脅  (5)群體規模  (6)個人傾向性

5、在社會交換情景中有四類行為形式:

(1)競爭者(動機是為了取勝)

(2)合作者(動機是社會交換中涉及到的所有人獲得的獎勵能達到最大)

(3)個人主義者(動機是不僅使自己取勝而且主要使自己的個人利益達到最大)

(4)平衡者(動機是在特定社會交換情景中如何縮小所有人所得獎勵之間的差異,使之平衡。)

6、沖突的形式:

(1)個人內部的沖突(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雙重接近-回避型)

(2)人際沖突(“零-總和”沖突、“非零-總和”沖突)

7、沖突的原因:

(1)對稀有資源的競爭 (2)歸因 (3)報復 (4)信息溝通不良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安福县| 稻城县| 石狮市| 汝南县| 句容市| 津市市| 安庆市| 民勤县| 双峰县| 鞍山市| 子洲县| 遂昌县| 彭州市| 霍州市| 宁德市| 晴隆县| 千阳县| 天镇县| 五大连池市| 荆门市| 咸宁市| 太康县| 台湾省| 拉孜县| 尼木县| 犍为县| 巫溪县| 和平县| 上栗县| 白沙| 泸州市| 汤阴县| 铁岭县| 儋州市| 乌兰浩特市| 内江市| 商南县| 东光县| 梁山县| 榆中县|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