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務和特點
一、復習建議
本章在歷年考試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建議學員全面掌握,重點復習。從題型來講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所以各種題型都要加以練習。
二、本章重要知識點
第一節 工商行政管理的內容
學員應該掌握以下的知識點。
(一)識記經濟管理、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點,并且對其進行區分。
1、經濟管理:是一種以經濟活動為內容的管理工作,是指經濟管理的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而對經濟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活動。
2、行政管理:指的是政府對社會事務和自身事務的管理活動,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到政府行政系統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的全部活動。
3、工商行政管理:指的是政府為了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運用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對市場經營主體及其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我國國民經濟管理工作中的一個特有的概念,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有特定含義的概念。
(二)在識記概念的基礎上,領會工商行政管理的內容
1、工商行政管理的一般內容
(1)市場經營主體的資格的確認和管理。
(2)進入市場的商品和服務的管理。
(3)市場經營主體的競爭行為的管理。
(4)對各種違法行為經營行為進行查處。
[例題]簡述工商行政管理的一般內容。(2011.7簡答題)
[答案]如上。
[解析]本題還可以以論述題的形式出現。試述工商行政管理的一般內容和具體內容。
2、工商行政管理的具體內容。
(1)依法管理企業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登記注冊工作,核發有關執照,依法確認其企業法人資格或合法經營單位。
(2)依法檢查市場經營主體的交易活動,查處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其他違法市場交易行為。
(3)依法監督管理合同。
(4)依法對國內外商標申請實行統一注冊和管理,認定馳名商標,查處商標侵權行為,保護商標專用權。
(5)依法監督管理廣告發布和廣告經營活動。
(三)工商行政管理內容的歷史演變。(了解)
20世紀5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主要任務:對私營企業、個體經濟的管理,對自由市場秩序的管理。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文革”時期,主要內容:進行市場管理,對各種違反計劃經濟政策和規定的行為,進行檢查和處罰,以維護計劃經濟的運行。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內容:對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所有的市場經營主體,維護市場秩序,維護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節 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務
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務是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企業等市場經營主體創造和保持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市場規則
1、識記市場規則的含義,了解市場規則的分類。重點掌握法律規則的特點(權威性、穩定性、約束力強)。
(1)市場規則,是指在市場中各種市場主體都必須遵循的準則,也就是約束參與市場活動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
(2)分類:
正式規則(是國家制定的一系列確定市場運行和市場活動的準則的法律和法規等);
非正式規則(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價值觀、社會道德觀、宗教和風俗習慣中長期形成的有關市場活動的商業慣例和商業道德等的綜合)。
法律規則(是指通過國家法律的形式確立的市場運行和市場活動的準則,是市場規則的核心和基礎,具有權威性、穩定性和約束強等特點。)
行政規則(是指通過國家的行政法規、政令和指示等形式確立的市場行為準則,是我國市場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和靈活性。)
市場經營主體自律規則(是指各個市場主體間為了正確確立和調整經濟利益關系、保證市場活動順利進行而制定或形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2、領會市場經營主體和客體進入或退出市場的規則。
(1)市場經營主體準入規則是企業登記制度和資格認證制度;
市場經營主體推出市場的規則是企業破產制度、企業兼并、收購制度和企業資格再認證制度。
(2)市場客體進入市場的規則是指市場客體的入市認證制度;
市場客體退出市場的規則是指市場客體的入市資格再認證制度。
3、識記市場客體的入市資格具有雙重性。
自然屬性:性能、規格、型號、重量、技術質量指標、環保指標等。
社會屬性:政治思想取向、道德取向、價值取向、宗教取向。
(三)市場秩序的建立和維護
1、建立市場秩序的原則:科學性、確定性和穩定性、可操作性。
2、維護市場秩序的含義、內容、原則和方法。(可能出論述題)
(1)含義:根據市場規則,監督檢查市場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對違反市場規則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保護合法的市場行為,取締和打擊非法的市場行為。
(2)內容:
①依據市場規則,監督檢查市場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確認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是違法的。
②處罰、制止違反市場規則的市場行為及其主體,保護合法的市場經營主體及其行為。
③在監督檢查市場行為的過程中,發現現有市場規則本身有無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3)原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
(4)方法:對市場進行監督檢查。(如果是論述題的話,需要展開說明)
市場監督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的監督檢查,除此之外還有社會監督(包括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必須堅持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動員社會力量對市場進行監督。
(四)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條件(簡答或者結合市場秩序的概念出論述題)
1、市場管理法律、法規的科學和健全
2、經濟管理體制的合理
3、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
4、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第三節 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
(一)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了解)
重點掌握:收入分配合理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單選)
1、國民經濟管理的含義: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對國民經濟進行的管理。
2、國民經濟管理的分類:
(1)從管理的對象來看,包括對所有經濟活動的管理。
(2)從管理的層次來看,包括中央政府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其當地國民經濟的管理。
(3)從管理的過程來看,包括國民經濟決策、國民經濟調控、國民經濟監督。
3、國民經濟管理的任務:
(1)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2)為企業和其他市場經營主體建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
4、國民經濟管理的目標:
(1)經濟增長目標;
(2)增加就業目標;
(3)價格總水平穩定目標;
(4)財政收支平衡目標;
(5)國際收支平衡目標;
(6)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
(7)降低人口增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目標;
(8)促進科技進步的目標;
(9)收入分配合理的目標;
(10)建立和維護經濟秩序的目標。
5、國民經濟管理機構:
第一類:綜合性的經濟管理機構;
第二類:專業性經濟管理機構。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了解)
理解工商行政管理與宏觀經濟管理的關系;工商行政管理與專業經濟管理的關系;工商行政管理與其他經濟監督管理的關系。
第四節 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
(一)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手段。重點掌握政府經濟管理的手段和特點
1、法律手段:指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經濟法律、法規和規章等來規范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的手段。
2、經濟手段:指政府按照一定的目標調節經濟活動的各種經濟機制,如經濟杠桿、經濟政策等。
3、行政手段:指政府依靠權利用來調解經濟活動所采取的行政命令、指示和下達指令性計劃等手段的總稱。
4、思想教育手段等。(了解)
5、運用各種手段的總原則: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符合中國國情。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的對象和環境
一、復習建議
本章在歷年考試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建議學員全面掌握,重點復習。從題型來講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所以各種題型都要加以練習。
二、本章重要知識點
第一節 市場體系
學員應該掌握以下的知識點。
(一) 市場體系的含義和內容
市場體系含義:
廣義的市場體系包括了市場主體、市場客體等與市場有關的各個方面構成的總體。
狹義的市場體系主要是指商品市場、服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構成的總體。
市場體系分類:
1、按照商品的用途和形式劃分,分為商品市場、服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
商品市場:有形產品交換活動的場所和交換關系的總和。
服務市場:無形產品交換活動的場所和交換關系的總和。
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的場所和交換關系的總和。包括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等。
2、按照商品交換的方式劃分,分為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
現貨市場:進行現貨交易的市場。
期貨市場:進行期貨交易的市場。
3、按照商品交換的空間,可把市場分為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
國內市場: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市場。
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延伸。一種是指國際上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另外一種是指國際上的主要商品集散地、重要的商品交易所以及一些主要商品的進出口國。
(二) 市場體系的培育、發展和完善。(了解)
第二節 供給、需求與價格
(一)市場需求
1、市場需求的構成要素:購買的欲望和支付能力。
市場需求概念:一定的時間內、一定價格條件下和一定的市場上所有的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2、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價格(主要因素)。兩者呈反向變動。
價格與需求之間呈反比變化的關系,就叫做需求規律。
(2)消費偏好。
(3)消費者的個人收入。同向變動。
(4)替代品的價格。
替代品概念:使用價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如洗衣粉和肥皂。在相互替代品之間,如果某一種商品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
(5)互補品的價格。
互補品概念:指使用價值上必須互相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如汽車與汽油。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之降低。
(6)對價格的預期
(7)其他因素,如品種、質量、廣告宣傳、季節等。
3、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需求量變動百分比與價格變動百分比的比率。
(1)替代品的數量和相近程度。
(2)商品的重要性。
(3)商品用途的大小。
(4)時間的長短。
(三)市場均衡價格
概念:均衡價格就是市場供給和需求平衡時所達到的價格。
1、影響均衡價格變動的因素。
(1)供給的變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于供給的變動導致均衡價格的變動。供給增加,則會使價格下降;供給減少,則會使價格上升。
(2)需求的變動。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需求的變動導致均衡價格的變動。需求增加,則價格上升;需求減少,則價格下降。
2、最高限價是政府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最低限價是政府為了保護某些生產者的利益。
第三節 生產成本
成本的概念:是企業為生產或銷售某種產品而支出物質費用和工資費用,實質就是商品價值中的轉移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
(一)成本的含義和構成
工業企業的產品成本=制造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
商業流通企業成本=商品進價成本+商品流通費(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交通運輸企業成本=營運成本+期間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建筑施工企業成本=工程成本+期間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二)成本函數和成本曲線
1、短期總成本TC=總固定成本TFC+總可變成本TVC
總成本是指企業在短期內生產一定量產品的成本總和。
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內不隨產量增減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
可變成本是指隨著產量變動而變的那部分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以及生產工人的工資費用。
2、平均成本,也叫平均總成本,單位產品成本,是生產每一單位產品的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總產量所得之商。
3、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時總成本的增加額。
(三) 影響成本變動的具體因素
1、勞動生產率。呈反向變動。
2、工資水平。呈正向變動。
3、物質消耗。呈正向變動。
4、原材料、燃料動力的價格。呈正向變動。
5、固定資產占有水平和利用率。呈反向變動。
6、固定資產估價和折舊率。呈正向變動。
第四節 市場競爭與壟斷
(一)市場結構的含義和劃分依據
市場結構:指一個行業內部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及其規律分布、產品差別的程度和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難易程度的綜合狀態。
1、市場結構的劃分依據
(1)本企業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企業數目。
(2)本行業內各企業生產者的產品的差別程度。(區分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區別)
(3)進入障礙的大小。
(二)市場類型
1、根據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把市場劃分為四種類型。如下表。
類型 |
特征 |
完全競爭市場 | 無數的規模小的買者和賣者; 產品無差別; 進出無障礙; 充分信息。 |
完全壟斷市場 | 只有一個生產者,因而它是價格的決定者,而不是價格的接受者; 完全壟斷者的產品是沒有合適替代品的獨特性產品; 其他企業進入這一市場非常困難。 |
壟斷競爭市場 | 具有很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產品具有差別性; 進入或退出市場比較容易,不存在什么進入障礙。 |
寡頭壟斷市場 | 一個行業中,只有很少幾個企業進行生產; 他們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別或者完全無差別; 它們對價格有較大程度的控制; 進入這一行業比較困難。 |
2、產量和價格決策的基本原則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
3、形成完全壟斷的條件。
(1)政府壟斷;
(2)原料壟斷;
(3)專利壟斷;
(4)自然壟斷。
4、價格歧視的含義及其分類。
(1)價格歧視也叫差別定價,是指企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把同一產品按購買者不同 而規定的不同價格,一部分購買者所支付的價格高于另一部分購買者所支付的價格。
(2)價格歧視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① 第一類價格歧視,是指企業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批量單位的產量,而且這些價格還因人而異。也就是企業對不同的購買者所購買的每一個批量單位的產品收取不同的價格,這稱作完全價格歧視。
② 第二類價格歧視,是指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產量,但每個購買相同數量的購買者支付的價格相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批量作價。
③ 第三類價格歧視,是指按不同的買者規定不同的價格。火車硬座客票假期對大中專學生回家和返校的優惠票價。
(3)實行價格歧視的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有可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劃分出兩組或者兩組以上的不同購買者。
第二,市場必須是能夠有效地隔離開的,同一產品不能在不同市場之間流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