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教育
法國是在9世紀中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國家。但在9-12世紀,法蘭西王國的王權十分弱小,僅限于巴黎一帶。從13世紀起,法蘭西王國領地逐步擴大,至路易11世統治時(1461-1488)實現了全國的政治統一。這一時期,法國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教會的教育體系為主的。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出現了一批資本主義的手工業工場,資產階級得到一定的成長。但是一直到18世紀前期,法國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貧民、手工業者和農民在政治上仍較弱,封建制度在政治、經濟和教育上嚴重地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拉伯雷和蒙田通過文學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和經院主義教育的危害。
宗教改革以后,法國的天主教受到了較大的打擊,許多教派爭相辦學,促進了法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但法國的新教和舊教之間的斗爭仍十分激烈,舊教仍有很大的勢力,一些新教如胡格諾派和詹森派都受到了殘酷的迫害,教育權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17世紀,法國的各級教育仍在天主教會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識字、教義問答和祈禱。但一些新教教派也通過開辦學校傳播本派的教義。在創辦教育的過程中,新教教派與天主教教派有很大的不同。如詹森派反對教育中對兒童的橫加指責和濫用懲罰的做法,要求教師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學生。同時,在教育中重視數學以及地理和歷史知識的教學,反對單純注重拉丁語,強調學習本民族語言和用民族語言進行教學。一些新教教派還采用實物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等。這一時期,法國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穌會中學和文科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有拉丁語和“七藝”等科目,經院主義氣息濃厚。法國的高等教育也處于教會的管轄之下,大學排斥新教徒的現象非常普遍。如從1638年起,大學停止向新教徒頒發學位。一些新的思想,如笛卡爾和盧梭的思想也禁止在大學傳播,大學只允許開設一些數學或自然科學的講座。法國近代科學和教育的發展是相當緩慢的。
18世紀,法國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向法國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教育制度發起了挑戰。法官和教育家拉夏洛泰(De Lachalotais, 1701~1785)在1763年出版了《國家教育論》,書中極力主張教育事業是國家的事業,國家應積極興辦學校。拉夏洛泰在書中批判了耶穌會的教育,主張國家要培養善于從事實際事務、使國家強盛的人才。為了改進教育,他強調,中學的教學科目應包括數學、物理、手工業、農業知識、近代歷史和法語等。這一時期,法國反對天主教耶穌會派的斗爭也掀起了高潮,到1764年底,耶穌會派被逐出法國,結束了其壟斷法國教育的局面。
18世紀中后期是法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法國教育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啟蒙思想運動對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啟蒙運動中,法國思想界接受和發展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家洛克的學說,出現了伏爾泰、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55)、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 1715~1771)、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參加這一運動的啟蒙思想家的主張盡管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都反對天主教的蒙昧主義,倡導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倡導民主與自由,奠定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許多思想家在批判法國的封建制度的同時,還抨擊了教會控制的教育制度。其中,盧梭發表了教育小說《愛彌爾》,提出了培養資產階級新人的主張。狄德羅也擬定了一份新的教育計劃。他們的思想對法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恩格斯在評價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歷史功績時指出,這些“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當時的任何權威,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宗教觀、自然觀、社會觀與國家制度,把“理想化的悟性看做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1]。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和主張成為法國大革命的重要的“思想庫”。
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
18世紀末,法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的沖突不斷加劇,工人暴動、農民抗繳捐稅和襲擊貴族莊園的斗爭連綿不斷,整個法國社會處于動蕩之中。1789年7月14日,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一舉推翻了象征著封建統治的波旁王朝,宣告法國1000多年封建統治的結束。1789年8月27日,法國資產階級發表了《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宣布人的自由權、財產權、人身安全權和反抗壓迫權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也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一切公民都是平等的主張。宣言內容成為1791年法國第一個憲法的組成部分。1792年,法國成立了共和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不僅推翻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還沉重地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有力地推動了其他國家資產階級的民主運動和反對農奴制的斗爭。列寧在評價法國革命的意義和影響時指出,“整個十九世紀,即給予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2]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789年發動到1799年結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上,執政的各個派別都十分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國民教育的要求。其中,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的教育改革計劃具有代表性。
康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是一位哲學家和數學家,法國吉倫特黨的領導人之一。1792年4月他提出了一項關于由國家舉辦世俗學校的教育計劃,主張實施世俗性的、普及的、男女平等和免費的教育。按他的計劃,在學制上,應建立包括4年小學、7年制高等小學、5年制中學和專門學校等多級并統一的學校制度。設立的大學院,不是一級的教育機構,而是學術活動中心,并負有領導和監督全國各級學校教育的責任。在教育內容上,他重視自然學科的教學,建議用資產階級的道德教育課代替宗教課。
雷佩爾提(Lepelltier,1758~1794)也提出了一項教育計劃。該計劃不同意康多塞只注重富人教育的主張,強調教育的重點應當在實施普及初等教育和物質保障上。他建議,應通過向富人征收所得稅,開辦寄宿學校,向兒童免費提供衣食,以保證普及初等教育的實施。
作為化學家的拉瓦錫(Lavoisier,1743~1794)提出的計劃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即重視民族工業的知識和技術教育。他主張要進行廣泛的知識教育,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并在計劃中說明了各種科目對發展工業生產的意義和作用。
大革命期間,法國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派執政時,還于1793年12月0日通過了《公共教育法》。法令確定了普通教育公立、免費的原則,要求教師的工作不得違背國家的法律,要求學生掌握一種對社會有用的職業技能。
這個時期,由于各派斗爭激烈,各種教育計劃和法令難以實施,因此,各級教育發展速度不一。初等教育沒有得到普遍重視。中等教育開始出現了側重實科知識的學校。高等教育注重專門人才的培養,1794年成立了中央公共工程中心學校,后改名巴黎理工學校。1795年法國還創辦了巴黎師范學校,但由于學校傾向于進步,不久被關閉了,直到19世紀初才得以恢復。
三、19世紀的法國教育
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組成新政府。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并采取一切措施鞏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成立了中央集權的政府。在教育上,拿破侖接受了啟蒙思想運動的思想,并參考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康多塞的教育建議,建立起了具有法國特色的中央集權的教育領導體制。
1806年,拿破侖在巴黎設立了帝國大學。所謂帝國大學(Imperial University)不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而是掌管全國教育行政最高權力的部門。帝國大學設總監、審議會和總督學署。帝國大學的總監為主管教育的最高首腦,由拿破侖直接任命。1808年,法國全國被劃分為27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分管幾個省的教育行政領導工作。大學區設總長、學區審議會和區督學。學區內的教師都要由帝國大學的總監任免,公立、私立學校的開辦也要經帝國大學的總監認可。各類學校的學年安排、課程設置、考試和升級規定等也都是全國統一管理。這種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成為法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點。
在拿破侖執政期間,處理與教會的關系也是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一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主張對教會實行鎮壓的,但拿破侖主張與教會進行和解,利用教會的勢力。1801年7月15日,拿破侖與羅馬教皇簽訂了“教務專約”(Concordat),同意恢復天主教會在法國的合法地位,但要求教會遵守國家為保證社會安定而制訂的規章制度。“教務專約”的簽訂標志法國資產階級利用宗教來為其政治利益服務的開始,但同時也為天主教會在法國地位的合法化創造了條件,這種雙重作用對法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808年3月,拿破侖頒布《帝國大學令》,規定法國的教育要培養忠于帝國、忠于皇帝的公民,同時,規定仍要把天主教作為法國學校教育的思想基礎。從此,法國近代私有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
1814年,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復辟(1815~1830),法國又進入一個各派政治力量反復較量、政權不斷更迭的時期。1830年,法國的七月王朝成立(1830~1848)。1848年,法國又建立了第二共和國(1848-1852)。1852年,法國又建立了第二帝國(1852-1870)。1871年,法國在鎮壓了巴黎公社的起義之后,共和派與帝制派幾經較量,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1940)。經過長期的發展,法國終于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法國的各級教育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19世紀初,法國的初等教育發展比較緩慢。拿破侖改革以后,初等學校主要由教會管理,國家負責監督,并給子一定津貼。教育內容主要是讀、寫、算和帝國教義問答等。1830年,法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以后,工業革命的推動,使得初等教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1831年,法國索邦大學教授庫新(Cousin)中在考察德國的教育以后,提出了一份報告,建議學習德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制定初等教育法令,發揮地方管理教育的積極性,并提出了“教師創造學校”的思想。1833年,法國教育部長基佐(Guizot)接受了這一思想,頒布了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法案,規定在每一鄉鎮設立一所初等小學,在5000人以上的市鎮設立一所高等小學,在每一省設立一所師范學校,為小學培養師資。同時規定教師必須經過培訓,持有能力證書,才能到校任課,國家保證教師獲得最低限度的工資。法案還決定由中央教育部門在地方設立小學教育檢定委員會,取代過去教會的此項權力,負責掌握教師資格的標準。基佐法案頒布后,法國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得到較快的發展。據統計,到1848年,法國初等學校數增加了一倍半。1838年,法國師范學校發展到76所。1848年,法盧(Vicomte Frederic De Falloux, 1811~1886)任教育部長時,通過法案又加強了教會管理教育的權力,教會學校也得到一定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法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國民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普及初等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點。1881年和1882年,法國教育部長費里(Jules Ferry, 1982~1893)兩次頒布有關初等義務教育的法令,史稱“費里教育法”。法令規定,兒童6-13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和師范育實行免費;重申教師任教須獲得國家頒發的證書;要求學校不得飾有宗教標識,不得開設宗教課,但允許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長所希望的宗教教育,總之,費里教育法體現了法國教育義務、免費和世俗性的三原則,為法國國民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法國的中等教育主要類型是國立中學和市立中學。國立中學實行寄宿制,重古典學科,主要為學生升大學服務。開設的課程包括法語、文學、古典語文(拉丁語和希臘語)、修辭學、道德、數學、理化、天文、史地等。市立中學的課程要求低于國立中學,學生畢業后可以獲得學士學位,擔任國家官員。19世紀中葉,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法國中學開始了近代課程的改革,實科課程和教學引起重視。1852年,中學的課程出現文、實分科,并規定無論學習何種課程的中學畢業生,都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具有升學的資格。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習實科課程的畢業生,被認為其學業程度是較低的。1865年,法國改變設置實科課程的做法,設立了專門培養專業人才,具有實科性質的中學。學校課程除數理、天文、化學外,還有商業算術、商業地理、簿記、工業發明史及工業法規等。1891年,這種學校改稱現代中學,但地位仍不受重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898年,法國政府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對中等教育進行調查。在通過的決議中認為,應當限制開設古典學科的范圍和減少學習古典學科的人數,重視實科課程的存在,不斷增加相應的科目。總之,在中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法國既堅持保留自己的傳統,又不斷加以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法國的高等教育在拿破侖時期已有了一些專門的學校和學院,其中,巴黎理工學校、巴黎師范學校得到較快的發展,培養了一些專門人才。1845年,巴黎師范學校改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開始承擔培養高級文職官員的任務。進人80年代以后,女子中等教育受到重視,1881年,又建立了一所巴黎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專門培養女子中學的教師。按照帝國大學令的規定,法國每一大學區都有一所大學,國家任命的大學區總長同時就是該學區大學的校長。在19世紀,法國的一些古老的大學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同時,又建立一些新的大學,這些大學在培養資產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法國大學的學科設置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文科改變了原有的預科性質,成為獨立的專業。神學科的地位下降,并由法學科取代,培養律師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科和理科也開始受到重視,得到較快的發展。同時,學校的結構和規模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如巴黎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許多獨立學校,具有近代大學規模的綜合性大學。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