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知識點匯總

時間:2022-07-27 17:53:33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一

 

第一講 西方社會學產生的思想基礎及歷史背景

思想基礎

思想遺產:從古希臘到18世紀

大家都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它的文明開始于荷馬時期。

根據已有的史料可以說明,荷馬大約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紀,是小亞西亞西部的依奧尼亞人,最后死于西奧島。他是一個民間歌手,即所謂“行吟詩人”。當時,古希臘還是口傳文學的時代。史詩中所寫的特洛亞戰爭在歷史上確曾發生過。戰后,產生了許多有關這次戰爭的傳說和詩歌,由民間歌手口口相傳。荷馬以其出眾的藝術才能,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編成了兩部具有統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藝術布局的史詩。到公元前6世紀史詩才有文字記錄,又經過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紀時編定,流傳到今天。 《依利亞特》《奧德塞》。

這個時期: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生關系)

(1)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蘇格拉底的學生,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和理性能使人擺脫惡而追求道德生活。這一見解促成了柏拉圖關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藍圖:理想國的建構。但同時,他反對蘇格拉底關于“人性和民主的社會秩序”的見解,他認為民眾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蘇格拉底送上了斷頭臺的。另外,這個柏拉圖的貴族身份也有關系,因為貴族身份使他堅信從事政治活動是貴族的特權。

柏拉圖關于社會的見解:

A、把社會與有機體類比,將社會看成是類似與自然界的各種成分相互結合的統一整體。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個人是縮小的國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個方面。作為放大的國家也是如此。國家的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滿足,這就產生了最基本的社會分工。

B、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稟性有高低之別,這種差別等級制的勞動分工制和社會制度的基礎,從而滿足國家和的社會的不同需要。社會由:統治者、保衛者和普通勞動者構成。

評價:他看到了社會是一個由分工組成的功能互補的系統,并論證分工的基礎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異。但,他混同了社會和國家的論述,因此社會職業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國家等級制度的合理性。

(2)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圖的思想主要來自其天才的假設和推理,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主要來自經驗的歸納。他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具有合群的本能,需要過社會生活,而人的這一本能只有在城邦或國家中充分實現。而城邦或國家又是人類本性充分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辯證地提出了他關于“人的本性和社會關系”之間的邏輯問題。

2、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思想進入了一個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態。直到中世紀中期亞里士多德的社會哲學觀又開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復興。

(1)阿奎那(1225-1274):認為用亞當和夏娃的原罪來說明人類起源是蒼白無力的,他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社會起源與的人的本性,因為人有許多需要靠自己是不能得到滿足的,而必須過社會生活。這就造成了:人天生注定要構成一個能使其享受圓滿生活的社會的一部分。

西方的近代史開始于文藝復興以及其后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闡釋的社會思想重新復興的意義上來說,馬基雅維里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位巨人。

(2)馬基雅維里(1469-1527),著作很多,找來惡名的是:《君主論》:政治權術主義,馬基雅維里主義,認為人是自私的,無法擺脫暗殺、欺詐和背叛等墮落傾向。而由人組成的社會自然只有憑借外在的權利和力量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同時,個人也只有生活在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統治的社會里,才能保證自己不受他人侵犯。基于此,他強調社會高于個人,政治高于道德。政治致力于社會的安定和秩序,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政治家可以不受道德的約束。

用他的話說,他放棄了15年玩樂的時間從事治國之術(人稱霸術)的研究,為統治者治理百姓出謀劃策。如果排除其動機的考察之外,可以說這是有關如何控制人類行為的最早的系統見解。

3、社會契約論(格勞修斯提出)

文藝復興之后,歐洲開始了越來越廣泛的變革。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由荷蘭法學家格勞修斯倡導的社會契約論開始得到歐洲大陸諸多學者的認同。此后得到了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推動。

(1)霍布斯(1588-1679),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這使前社會時期的人處在一種相互對立和沖突之中,人們達成契約構成的社會的目的是避免沖突和相互見的威脅和恐懼。

(2)洛克(1632-1704),他并不認為前社會狀態下的人是反社會的,他認為前社會狀態下的人是無所謂惡與善的。人們之間不必然是對手,人們身上所背負的限制是他們一致同意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

社會和政府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社會契約的產物,而后者則是公民授予權力和政治控制形成的。

(3)盧梭(1712-1778),認為不平等是一種罪惡,契約是解決這種罪惡的可行方法。

先驅者的貢獻

我們知道孔德因為最先提出社會學一詞,被稱為社會學的創始人,但實際上,在他創立社會學之前,已經有許多先驅者為這一學科的出現作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貢獻了。

維科(1668-1744):《新科學》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和凡人時代。他認為國家政權都要符合被統治的人民的本性。所以凡人時代的人道政府或君主政府是最好的政體。與契約論不同,他認為人性和社會都是可變的,人類社會是歷史的,社會制度和人的關系都是行動的產物。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他使用了理想類型的概念并使法具備了比前人或同時代人更多的內在一致性

理解到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發展了社會的成分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賴的。

他是一個社會唯實論者,認為社會是一個只有從整體角度看才有意義的系統,在此基礎上提出普遍精神,可以說是某種生活方式和共同關系的形式。

缺憾:雖然孟德斯鳩在共時態的社會類型方面進行了出色的探討,但歷時態方面卻忽視了社會形態的演變。

3中的人物彌補了這一缺憾。休謨、斯密和弗格森不僅強調社會的結構性,而且看到不同社會類型之間的轉化。

休謨(1711-1776):交往是人性的產物

亞當`斯密(1723-1790):通過“看不見的手”來表達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秩序觀的同時暗示了一種社會過程的歷史決定論,并且預見到社會可以作為控制自己行為的鏡子而發揮作用——公共的旁觀者。(庫利的鏡中我)

亞當`弗格森(1723-1816)《市民社會史文集》:原始社會、野蠻社會和精致社會。他并不對社會進步保樂觀態度,他比同時代的人更早地看到了工業方面進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他認為分工以及由分工所造成的社會分層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整合要素。另一方面,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等異化和非人化的后果。(機械化過程中,人就像一個零件)

4、圣西門(1760-1852)(工業社會一詞的創用者)強調科學應該是實證的,該能通過預測和證實原理成為實踐的基礎。

孔德:維持秩序的幻想

馬克思:社會階級的工業社會觀。

圣西門關注人類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從以消費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到以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社會的轉變。提出:準備工作時期、臆測體系組織時期和實癥體系組織時期。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二

 

第一講 西方社會學產生的思想基礎及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正如吉登斯所言,社會學是劇烈的社會變遷或現代性出現的直接后果之一。

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18世紀中期的英國的工業革命

1、法國大革命: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不僅是一場推翻封建制度和神權政治,從而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登場開辟道路的政治革命,而且也是整個近代社會變革的象征。這場革命對意義不在于推翻了一個國王或改變了一項政策,而是在于徹底地改變了社會制度為資產階級替代封建階級掃清了障礙。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社會學的出現最初乃是對法國大革命以及革命造成的舊社會秩序崩潰后果的消極回應。

2、英國的工業革命

紡紗機取代紡車,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直接推動著各個行業的技術革命。這使得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工業革命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事件,而是西方世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積累起的各種相互關聯的因素的一次大推進。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

與歐洲社會和政治變革同時發生的是自哥白尼到達爾文科學技術的變革,這一變革直接導致經驗資料的積累和分析為特征的實證主義方法取代了將超自然的啟示和以往的傳統作為真理的信念。

也就是說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科學的有效性,啟發著人們將科學方法論的使用領域擴展到人類自身和社會的領域。

社會的急劇變遷

社會革命和科學進步的直接后果是社會的變遷和現代社會的出現,在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被打碎的初期,初生的資本主義是出于巨大的危機之中的。這些危機推動了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西方社會學發展的主要脈絡

1839年,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會學”一詞,西方社會學就此開端。自那時起,西方社會學已有150年的歷史。粗略地說,可以把西方社會學這150年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至80年代以來的深入發展階段;

80年代以來的進一步發展階段。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涌現出一批思想敏銳、影響深遠的“名家”、“名作”,他們代表這一時期西方社會學發展的最高成就,體現了當時人類在探索社會的奧秘方面所擁有的智慧,為人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紀錄。

第一階段: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在三個發展階段中,第一個階段相對來說顯得較為漫長,從十九世紀孔德倡導建立一門有關人類社會的科學學科算起,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各種風格的社會學原初模型的出現,大約花了一百年的時間。這也充分反映了建立社會學這項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在這個時期里,出現了一批奠基性的人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觀察社會、分析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方法,來構思社會學關于社會的科學的具體樣式,從而對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產生和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一、實證社會學

孔德

他是正式倡導建立社會學,主張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的第一人。他在《實證哲學教程》的后三卷,尤其是第四卷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這種主張。他所理解的科學,是當時那種以實證方法為特征的自然科學,其基本精神就是強調研究對象的可觀察性和研究結果的可證實性或重復性,具體方法包括觀察、實驗、比較等。孔德認為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知識具有統一性;神學、形而上學、實證科學是人類一切知識領域都必須經過的三個發展階段,關于社會的知識自然也不例外。社會學就是發展到實證科學階段的社會科學或社會物理學。

孔德關于建立一門有關社會的科學的呼吁在當時顯然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他對于自己主張(也就是用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統一性以及人類知識之間的統一性來論證一門有關社會的科學的主張)所做的論證和說明卻過于粗略,顯得不夠充分。

2、斯賓塞

他的主張得到了斯賓塞的響應和進一步的改進。他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社會和自然界的統一性思想做了進一步的論證。他說社會和自然生物有機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比如:生長過程、結構進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賴等,因此完全可以用分析生物有機體的那些概念、原理和方法來分析社會。斯賓塞從社會有機體和社會進化的思想出發,對社會的結構和社會的變遷做了比孔德更為細致的描述和分析,從而比孔德的主張更具有可行性和說服力。實際上,斯賓塞提出的許多概念:結構、功能、分化、進化等仍然是宏觀社會學中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斯賓塞對實證社會學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可見一斑。

但是他所構建的實證社會學體系在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方面仍然是不鞏固的。因為他和孔德一樣,仍然是把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統一性作為建立社會的科學賴以成立的理論基礎,仍然是以自然科學中的原理與方法推廣到社會過程的方式來建構社會學的概念和命題,因而,其有效性仍值得質疑。

也就是說,他們先構思出一般適用于一切領域的一般原則或第一原則,然后再從中演繹出社會學原理。這種方法與其說是實證的自然科學,還不如說是思辨的哲學,這是孔德和斯賓塞著作中的一個矛盾。但這個矛盾在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那里得到克服。

3、迪爾凱姆

他1895年發表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首次從社會現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出發,來對實證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進行了系統地論述。他明確提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與純粹的個體現象不同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三方面的特性:客觀性、集體性和強制性。他提出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準則是:將社會現象當作客觀事物來看待。(也就是排除大腦思維本身來研究社會現象)。他認為解釋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是用社會事實解釋社會事實。

在《方法論》一書中,他對觀察、分析、解釋和檢驗社會現象的方法進行了具體的考察,確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社會學實證研究方法,從而為社會學奠定了一個真實可靠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使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完全獨立的科學學科,他也由此被公認為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將他的方法論主張運用于實際的社會學研究中,發表《社會分工論》、《自殺論》等一系列名著。

但是他們所確立的這套實證主義的社會學研究取向遭到了各個方向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詮釋社會學。

二、詮釋社會學

與實證社會學相反,詮釋社會學根本否認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完全一致的假說,而認為兩者之間是存在根本差別的。自然過程的主體是無意識的物質,它們只是簡單的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被動的適應周圍環境。而社會過程的主體是有意識的個人。個人的行動是帶有意義的。他不是單純地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而是根據他賦予事物的意義來行動。所以,詮釋社會學認為社會學家要了解社會現象,就必須去了解這些現象得以構成的個人行動,而要了解個人行動,就必須了解這些行動所含的主觀意義。他不能只從外部去觀察行動,也不能給行動施以一種外部的邏輯,他必須要解釋指導行動者行動的內部邏輯,而這靠自然科學的那種實證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必須靠詮釋學的方法才能實現。早期的詮釋社會學家們并不反對建立一門有關社會的科學的主張,但反對對科學做過于狹隘的理解,也就是反對把科學等同與自然科學,主張社會學是與自然科學不同的人文科學。

韋伯

他是詮釋社會學的奠基人。他認為社會現實從根本上說是由人們和他們的有意義的社會行動構成的,社會學的對象不是脫離個人行動的抽象的社會結構等等,而是人本身有意義的社會行動。

和迪爾凱姆的社會唯實論觀點不同,韋伯主張社會唯名論,他認為只有個人和行動才是實在的,社會只是一個稱謂而已。比如,“國家”“團體”“封建主義”等概念標志著一定類型的人類相互作用,那么社會學的任務就是使它們成為可理解的行動。社會行動的本質取決于行動者賦予其上的主觀意義,而與行動的外部特征無關。因此,對于社會行動,只能用詮釋學中“投入理解”的方法去把握,而不能用自然科學的那種從外部去觀察和分析對象的方法來加以考察。由此,韋伯提出了詮釋社會學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并用它來分析和研究西方社會尤其是近代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和宗教,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社會科學方法論》。可以說《經濟與社會》概述了其社會學體系的主要方面。

舒茨

韋伯論述存在的不足:a、他提出社會行動的性質取決于行動者賦予其上的主觀意義,但卻沒有說行動者是如何賦予其行動以意義的b、他認為對行動的主觀意義只能用理解的方法把握,但對于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的區別,我們能否理解他人,我們怎樣才能更有效地理解他人都未論述。德國社會學家舒茨發現了其缺陷并加以探索,其成果都體現在《社會世界的現象學》中。

庫利、托馬斯、米德

他們也都是從大體與詮釋社會學相同的方向上對社會學進行探討的。在德國的韋伯和舒茨之外,美國的庫利、托馬斯和米德等人都重視研究社會過程中的個人行為與人際互動這個層次,注重人際互動的主觀方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符號互動對于個人人格與社會結構形成的重要作用。

三、批判理論

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為基礎而形成起來的一種激進的社會理論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強調社會理論的批判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的解釋性的科學研究。

早期的批判理論家霍克海默把傳統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歸為“傳統理論”,將其與之對立,肯定后者而否定前者。在方法論上,他們既反對實證主義,有反對詮釋學,認為它們之間雖然有差別,但它們都是把社會現象當作孤立的事實來加以考察和分析。

而批判理論家們主張以辯證的“總體分析”方法來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也就是說把社會現象置于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中,從它們在社會的與歷史的總體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它們的性質、意義,來考察它們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主要的代表有: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

實證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初步確立的。除了這三種社會學取向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社會學構思,比較著名的有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主張研究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社會學:關于社會交往形式的研究》。帕累托主張研究非邏輯行為。《普通社會學》。但是相對來說,這兩種取向影響要小得多,和者不多,更沒有形成源源不斷的發展脈絡。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三

 

西方社會學發展的主要脈絡

第二階段:深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西方社會學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可是多種取向并存的局面,總讓人感到美中不足,怎么整合各種不同取向的社會學,使之融合為更具有綜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說服力的社會學體系,幾十年來,一直是許多西方社會學家追求的目標。實際上,西方社會學的第二發展階段就是以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在這方面所做的嘗試開始的。

韋伯提出要以個人行動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要把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概念都轉換成可理解的行動。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韋伯的這種理論立場,把社會行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帕森斯認為韋伯以及與他觀點相似的“唯心主義”社會學傳統過于突出個人行動的主觀的一面以及影響個人主觀定義的文化理想與價值觀,而忽略了行動發生于其中的情境作用。與此相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人的行為視為對周圍情境的反應,看到了客觀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制約或影響,這是它的長處,但過分強調這種制約作用,忽視甚至完全否定個人主觀因素的作用,這是缺陷。

帕森斯認為這兩種傳統都對說明人們社會行動的某一方面作出了貢獻,但都沒能對社會行動的結構作出完整的說明,必須把它們綜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合理說明人類行動的一般理論。他早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就是他在這方面的的最初嘗試。書中的提出了他的一般行動理論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標、環境和規范是單位行動的基本要素,行動就是在物理環境和價值規范兩方面的制約下,個體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所發生的動作和過程。這顯然是對兩種傳統的高度綜合。

帕森斯和韋伯一樣從行動理論開始他的研究,和韋伯一樣他不僅關注個體的社會行動,而且更關注宏觀的社會結構與過程,希望從行動理論出發探尋各種之后結構與過程的真實基礎。盡管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都始終注意保持一種綜合的理論立場,希望把迪爾剴姆和韋伯的理論洞見結合起來,但隨著他研究的深入,他的觀點實際上更接近斯賓塞、迪爾剴姆而遠離韋伯等人的立場。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發表的一大批著作中《社會系統》《行動理論草稿》《經濟與社會》《社會—進化與比較的觀點》《現代社會系統》等中,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后來被稱為結構功能主義的宏大社會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一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學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于抽象,缺乏經驗基礎;

過于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

注重宏觀分析,缺乏微觀分析基礎;

過于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定,忽視強制與沖突;

對現實過于樂觀,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等。

顧爾德納的《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一書就是對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進行批評的著名作品之一。以這些批評為基礎,一大批反帕森斯或非帕森斯主義的理論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繁榮興盛起來。

一 針對過于抽象、缺乏經驗基礎的缺陷。默頓做了一系列的補救工作。他批評早期功能分析中的三條假設:“功能統一性假設”“功能普遍性假設”“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設”。認為它們沒有根據,經不起事實檢驗,提出應該把功能分析和經驗研究結合起來,以經驗研究來檢驗功能分析。為此他提出了“中層理論”策略以及用以指導經驗研究的可操作的新的功能分析范式,形成了特納稱之為“經驗功能主義”的研究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二 針對過于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定,出現了社會沖突理論。其特征是強調社會結構的強制性、社會過程的沖突性、社會變遷的普遍性。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米爾斯和德國的達倫多夫。

米爾斯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和《權力精英》等書中,以社會沖突論為指導,對現代美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權力結構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指出所謂的“權力均衡”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西方社會的一種神話。

達倫多夫則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一書中,參照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宏觀社會沖突理論,對沖突的根源、沖突群體的形成、沖突形成的形式與條件、沖突的解決、沖突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等問題做了系統的論述。

有的學者指出無論是結構功能主義還是社會沖突論都是片面的,提出應將二者綜合。代表人物主要有:科塞和倫斯基。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中認為,沖突是社會的常態,但他反對達倫多夫那種認為沖突只破壞穩定、導致社會變遷的看法,認為沖突與社會整合、穩定并不矛盾,甚至還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倫斯基也在《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一書中,試圖證明沖突論和功能論是不相矛盾的。

三 針對過于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出現了符號互動論、擬劇理論、本土方法論。

1符號互動論:是以庫利、托馬斯和米德等人的思想為基礎而形成起來的,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是其創始人。該理論從社會唯名論的立場來看社會,主張人們之間的符號溝通過程是社會過程的基礎和實質,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都是人們之間符號互動的產物。

2擬劇理論:在此基礎上,戈夫曼對人們之間日常的符號互動過程進行了一系列更為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他把社會機構比做一個大舞臺,將人們之間的互動過程比擬為劇院中的表演。

3本土方法論:是以強調社會生活中的主觀層面為特征的另外一個流派。它是以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加芬科爾是其創始人。《本土方法論研究》中,指出本土方法是指社會成員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構造和解釋他們的社會世界并對其賦予意義與秩序時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本土方法論者反對社會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觀現實性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秩序完全是互動參與者賦予周圍環境,而且,社會秩序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它只是看上去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對社會秩序的主觀感覺。由于這種秩序感,社會現象得到了一種描述和解釋,使之對它的社會成員來說成為可知的、合理的、能理解的和可說明的。社會成員為創造這種秩序感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本土方法論的研究課題。本土方法論與符號互動論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對功能論、實證論,偏好社會生活中微觀、主觀層面的研究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四 社會交換理論是針對注重宏觀分析,缺乏微觀分析基礎的缺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于社會交換的思想在古典經濟學、早期人類學中就已存在了,但它的發展主要歸功于美國現代社會學家霍曼斯和布勞。

1霍曼斯:和社會唯名論者相似,霍曼斯也強烈主張要在社會學中恢復人的地位,認為制度,組織和社會都可以歸結為個人的行動,因而必須用有關個人行動的命題來解釋。他堅決反對功能主義關于社會有自己需求的看法,指出有需求的只是人而不是社會。但他有和詮釋社會學和符號互動論不同,不是把人的社會行動歸結為純粹的符號性互動,而是受古典經濟學和行為心理學的啟發,把人的行為歸結為最大利益的追求,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成是一種計算得失的交換行為。在《社會行為:它的基本形式》中,霍曼斯討論了社會交換過程的基本原理,并以社會交換過程為基礎,重新描述和解釋了社會群體,權力,地位,社會制度等社會現象,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社會交換理論體系。

2布勞:霍曼斯認為交換論既可以解釋微觀現象又可以解釋宏觀現象,但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微觀層次上,他認為微觀層次搞清楚了,宏觀層次的現象也就好理解了,這被批評為把一切宏觀過程歸結為微觀個人行動的還原論傾向。布勞試圖糾正這種傾向。他指出宏觀社會現象和微觀社會現象是完全不同的,他提出“整體效應”概念,認為宏觀社會過程雖然產生于微觀社會交換過程,但它一旦產生出來,就獲得了一種突生性、自主性,它有獨立于它所產生的原始過程的自己的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中他對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上的社會交換過程,它們不同的特征以及相互關系等進行了系統論述,并且試圖說明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結構和過程是如何逐步從微觀,簡單的人際關系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出來的,希望能彌補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的鴻溝。在《不平等與異質性》一書中,他更加強調宏觀社會結構的突生性質,強調宏觀結構對微觀互動的影響,主張從宏觀結構本身來討論宏觀社會過程以及它對互動的影響,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帕森斯忽視微觀,強調結構淡化個人的理論立場上。

五 批判理論是與帕森斯理論對現實過于樂觀,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相呼應的。注重批判現實,尋求人類解放的新道路。代表人物有: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

第二階段是以帕森斯對先前各派社會學取向的嘗試為起點,然而最后卻以社會學理論的進一步分化為終點。第一階段只是主觀與微觀,維護與批判的爭論,第二階段,則產生了新的分歧:抽象分析和經驗分析;宏觀與微觀;沖突與均衡等。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四

 

西方社會學發展的主要脈絡

第三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以性的綜合為特征的。主要是:微觀與宏觀的整合、能動性與結構的整合、理論的綜合。

一、微觀與宏觀的整合

瑞澤爾:從主觀形式和客觀形式中將微觀層次與宏觀層次進行整合,提出:宏觀的主觀性、宏觀的客觀性、微觀的主觀性和微觀的客觀性。

亞歷山大:多維度的社會學,提出集體與個人,唯心與唯物的整合。

柯林斯:從微觀層次提出互動儀式鏈,然后從這兒將理論引向宏觀層次。

科爾曼:微觀與宏觀的聯合

埃利亞斯:構型

二、能動性與結構的整合

吉登斯:二元性來整合,將能動性和結構看成是二元性的,二者是不能分開的。

布丟:通過場域和慣習來完成。慣習是一種內化的精神結構或認知結構,人們通過慣習與社會世界打交道,慣習既能產生社會,又能由社會產生。場域是各種客觀位置中的一種關系網絡,場域的結構限制著行動者。

哈貝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生活世界是一個人們互動與交往的微觀世界,系統植根于這一世界,來源于這一世界,但是系統最終卻發展出自己的結構特征。

三、理論的綜合

一種是先有社會學理論的綜合;另一種是將其他學科整合進社會學。

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法國人奧古斯特·孔德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社會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經驗學科,其主要特征是他所主張的實證精神。基于這一點,我們把孔德作為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來介紹。

英國人赫伯特·斯賓塞是與孔德齊名,并且是同一時期的英國早期社會學家,尤其是他的社會有機論思想在英語世界極有影響,多數社會學家認為斯賓塞也是實證主義社會學創始人之一。

社會學真正作為一門學科進入大學的講堂,是迪爾凱姆的功勞。他為實證主義社會學規定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并且親自做了自殺問題的經驗研究。他的著作《自殺論》被公認為實證主義社會學經驗研究的范例。應該說,迪爾凱姆是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真正奠基人。

19世紀的德國也是社會學家輩出的地方,膝尼斯、齊美爾、M·韋伯等都是著名的社會學家,他們的著作和思想對西方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第一個時期: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第二個時期:深入發展階段

第三個時期:進一步發展的階段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五

 

第二講 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始人

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

人物介紹:孔德

奧古斯特.孔德 (Auguste Comte 1798.01.19-1857.09.05),法國哲學家,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出生于法國蒙彼利埃一個稅務官家庭,逝于法國巴黎。1814-1816 年就讀于巴黎工業學校,1816 年,因為不滿意幾何老師傲慢的態度,和老師發生口角,后來孔德和其他十五位同學被學校退學,學校也被暫時關閉,他一生的正式教育就此結束。之后他一度考慮移民美國,并勤學英文,研究美國憲法。后來美國夢并未實現。轉回故鄉的醫學院研習醫學及生理學。后來又回到巴黎。以教數學為生。

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和保皇黨人。他不到60年的一生正好是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上半葉開始影響到法國的工業革命,不但使法國成了歐洲科學發展和資本主義狂飆突進中心,而且也使它成為混亂和動蕩的溫床,一個個新生的和復辟的政權在那幾十年中就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

在那個年代里里程碑式的事實太多了。對孔德的影響也非常大。當時風靡的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孔德很快背離了父母的政治信仰,成為一個反對專制、崇尚革命的共和主義者。

1817-1824他結識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大師圣西門,并成為他的秘書,自稱是他的學生,在思想上受其影響較大。1826 年開始在巴黎設堂講學,建立和傳授實證主義。1832-1842 年曾當家庭教師和巴黎工業學校的主考人。1848 年創建實證主義協會。

他們兩個人分道揚鑣的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成長起來的學生拒絕再用老師的名字發表自己的文章。但實際上背景可能是兩人的思想出現了越來越大并且無法彌合的鴻溝。如果說孔德早期的思想更多地接受到他那個時代的影響,那么,因為他越來越孤獨和性格乖僻,其后期的研究視野更多地受到其私人生活的左右。

1844年,他結識了一個中產階級知識婦女,這個被丈夫遺棄的不到30歲的女人,為孔德那沙漠般的情感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泉。但科洛迪爾很快逝去。這場戀愛改變了孔德原來對女性的歧視,他開始認為女性的情感和利他主義情操要遠遠勝于男性的理智和自私。這種思想使他在開始宣傳人類情感的力量,設想用繁瑣的儀式去喚醒人類的愛心,并建立一種能夠開發人類情感的基本資源的新宗教——人道宗教。孔德的晚年就沉浸在建立人道宗教的幻想、自在人道宗教“大祭司”的興奮,以及由下層失意者組成的教徒們給予的崇拜之中。年復一年,他確實離天國越來越緊,但是卻離他原先設想的那個令人激奮的實證主義天地越來越遠。

1、法國社會動蕩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解決。也就是說,傳統的思辯哲學無法解決當時法國的社會矛盾,法國出現了急劇的社會動蕩與社會變遷。

(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代表資產階級的黨派取得了政權,雖然產生了1791年的憲法,但是依然維護君主政體,平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路易16繼續當權。

(2)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了君主政權,逮捕了路易16,于9月22日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而此次掌權的是吉倫特派,代表著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3)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頒布《雅各布賓憲法》,但是又保留了平民希望廢除的《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人民非常不滿,加上內訌,出現了問題。

(4)1794年7月27日,發動“熱月政變”,熱月黨人發動政變,熱月黨人上臺,社會秩序仍然混亂。

(5)1794年11月,發動了“霧月政變”,拿破侖上臺。

從1789年到1794年,短短5年時間內,法國連年內戰,社會需要安寧,而思辯哲學對此卻無能為力!這樣,創建新的學科——一門以實用為主、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成為必然。

2、16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已經有了發展,它的思維方式影響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強調注重觀察與實驗,追求知識的確實性或實證性。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科學。

3、個人所面臨的不幸:

(1)婚姻的不幸:1825年孔德與一名曾經做過妓女的女子結婚,但是此人卻經常不辭而別,導致1826年孔德患有精神病而住院;以后,孔德與另外一名女子有過柏拉圖式的愛情,但都是沒有結果而終,這對他打擊很大。

(2)學業的不幸:本來孔德師從圣西門,但是1824年,與圣西門發生了著作權問題而分道揚鑣,師徒二人從此決裂。

(3)生活的不幸:生活困難始終是困擾圣西門的一個大問題。他除了做圣西門秘書的7年期間有固定的收入外,沒有其它收入。他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寫作以及做私人教學為主。這就使得他一直生活在窘迫的生活之中。

1857年去世。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六

 

實證社會學的提出

孔德一直沿用的是圣西門的說法,社會物理學,但比利時統計學家阿道夫`凱特勒1835年出版了“論人和人類能力的發展”一書,并無意中加上了社會物理學論文的副標題。所以孔德倉促之中杜撰了社會學一詞。

在他的理論中,實證的,就是科學的,就是可以驗證的

1、實證主義

實證的含義

孔德是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證主義的歐洲思想家。在孔德看來,實證的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是現實的,而不是虛幻的;(2)是有用的,而不是無用的;

(3)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是確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實證社會學原則

孔德認為,社會學實證主義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1)方法論上追求自然科學主義傾向。孔德認為,社會學應當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并采用其它科學方法;它主要依據自然規律去解釋社會現象;

(2)認識論上追求經驗主義:孔德認為,社會學可以解釋經驗、感覺以及其它可實驗性的知識或材料;

(3)追求價值中立:社會學作為一門實證科學,它只與“是什么”有關,而對“應該是什么”不感興趣,因此,它是價值中立的。

“三階段說”

圣西門早就說過,一切科學都從假說開始,經過由簡到繁、由抽象到具體的發展而以實證結束。孔德對此進行了系統化,認為每一種知識、人類的發展都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以及實證階段。

第一,神學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的起點以及初級階段。神學占據統治地位,人們往往追求事物的本源,把自己無法認識的對象都歸結為“神”,這是一種虛構的狀態;

第二,形而上學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人類乞求于抽象的實體,以抽象的概念、實體代替了神,運用形而上學解釋一切;

第三,實證階段,這是人類智力發展的最高階段,人類努力尋求事物或現象的客觀規律性和實證性。也就是說,人類不再探求宇宙的起源、不再探求“事物的原理與原因”,而努力發現事物的實際規律。

孔德認為,一方面,每一門學科的發展都要經過這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另一方面,不同學科之間的進化和發展也體現了這三個階段,處于最高階段的就是社會學。

當然,孔德這樣劃分有其積極德因素,那就是肯定了人類思想的發展性進步性;但是他劃分這三個階段也缺乏必要的、科學的依據。

16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十分強調觀察和實驗,要求知識的“確實性”或“實證性”,否定、拋棄空洞的,荒誕的中世紀經驗哲學;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說,過去是“神學的時代”,現在是“實證的時代”。孔德的“實證”一詞直接來腮于圣西門的著作中。孔德認為,19世紀的人類已

經進化到了“實證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經驗認識可以用于理解社會現象。

孔德依據這一實證主義原則,認為人類智力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正如他在書中P20所言:“我們的每一個主要觀念,每一種知識都先后有三個不同的理論狀態;神學狀態或虛構狀態、形而上學狀態或抽象狀態、科學狀態或實證狀態。

“神學階段”是人類思維發展的最初階段,是人類智慧的必然出發點。在這個階段,神學占統治地位,人類解釋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歸因于生命體或與人類相似的力量。在這一階段人類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尋找事物現象的根源,探索萬物的內在本質,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于是,人們對自己所不能及的情況,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來解釋探究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原因‘在此階段,早期的科學知識也是受神學統治的,天文學表現為占星術,化學表現為煉金術,學科知識完全是虛構的,沒有科學性。

“形而上學階段”,是人類思維發展的過渡性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乞靈于抽象的實體,以形而上學(超經驗)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學來解釋一切,以求獲得關于事物的本質的絕對知識。在此階段,科學知識受形而上學的支配,力求在經驗的自然現象背后尋找抽象的物質或精神的本性,各種科學知識都是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構成。形而上學,有兩個含義 

1. 先打個比方,一把直尺插進水里,你的眼睛看見那把直尺是彎的。但是,你關于直尺的知識與你的光學知識告訴你:直尺不是彎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見它是彎的,是因為光的折射現象。 

你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形而上學,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我們可以想,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樣,不是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了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它的本質一無所知或有所誤解?所以,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的本質。對于這個問題有各種回答,比如: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里流出來的,等等。 

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也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還有它廣義上的含義。既然說,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本質的,那么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如果說有能力,那么,應該用什么辦法去研究? 

對于前一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可知論)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于后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理性的邏輯推演去認識世界的本質(理性主義),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直觀經驗去把握(經驗主義)。 

這個就是“認識論”,廣義上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上說,研究超越感性經驗存在的學問,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學。 

2. 在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先說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雞,那么這只雞是怎么孵出來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這個蛋是怎么生出來的呢? 

科學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雞,蛋,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完成了一個“對立統一”,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那種思維方式,叫做“知性思維”,也可以叫做“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就不可避免會陷入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兩難處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亂的答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論背反(也就是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征就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指出這個問題。他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為:人類的理性不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不可知的觀點,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就不會陷入矛盾、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則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學”。列寧、毛澤東,也沿用了這個用法,所以,中國的政治課本上,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依然是第二種解釋。不過,現在學界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詞時,一般是采取第一個含義。

“實證階段”,人類智力發展的最高階段。在這一段,人類只觀察各種現象,并找出各種現象之間在某個時期或過去可能存在的經常聯系。他不想找出事情的緣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種現象的規律。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人們不再以虛構的超自然的主體或抽象的原則來解釋經驗現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把知識“局限在經驗事實的范圍內“,以“發現現象的實際規律”,即發現它們的先后不變的關系和相似關系。所以,這一階段的科學知識都是經驗的、實證的知識。

為此,孔德認為,人類知識從神學時代到形而上學時代,進而到實證時代是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相互聯系,有序科學的等級體系發展的過程。

“整體大于局部”

他認為社會就像生物體一樣,整體是大于局部的。也就是說,某一特定的生物現象只有在與整個機體相比之下才有自己的意義并得出解釋。如果硬是人為地把某一成分從某一生物體中割裂開來,那么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種無生命的物質。作為有生命的物質,這種物質是全面的和完整的物質。

孔德將這種“整體先于局部”的思想移植到社會學方面來:一方面強調,我們對某一特定的社會現象應放在整個社會之中去加以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又強調,我們也應該注重對整個社會的研究,才能正確地認識與理解某個特定社會的宗教情況或國家的確切形式。例如,19世紀法國社會的情況.只有把這個時期置于法國歷史的持續發展中才能理解。法國王胡復辟只有通過大革命才能理解,而大革命也只能通過幾個世紀的君主政體來理解。神權和尚武精神的衰落只有從過去的好幾個世紀中找出其原因才能得以解釋。再比如:教育子女問題上東西方的差異。

一句話,只有研究社會整體的本身才能理解社會整體的部分,只有研究歷史的全部變化才能理解某個時期的變化。

孔德還認為,作為生物學范疇里的單一有機體和作為社會學范疇的社會有機體,二者之間具有一致性:生物有機體可以分解為元素、生理組織、生理器官;社會有機體可以分解為家庭(細胞)、階級(社會等級、特有的組織)、城市和公社(器官)。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七

 

實證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在孔德看來,社會學是一門縱貌歷史的科學,它既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曾經發生過的社會歷史事實(存在過的東西).又要注重研究目前現實社會存在的社會問題(目前存在的東西),而且從決定論的必然意義上來說它還應當研究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將會存在的東西),這樣才是合乎邏想的。正因如此,孔德指出,“社會學比任何其他科學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邏輯和科學的環節,

借此我們對現象的其他各種不同的觀察能夠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德主張以自然科學的“實證精神”來建立社會秩序,順應自然科學發展的韌流,創立一門新學科——實證社會學。另外,從孔德創造的“三階段說”,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實證哲學和實證社會學的地位.把它與近代實驗科學相提并論,說明它是“最后完成”的員完備的科學理論。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關于社會學概念的提出和為之建設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努力,無疑是孔德對社會學的貢獻。

社會秩序論

他的社會秩序論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實證政治體系》一書中。主要分為社會靜力學與社會動力學兩個部分。社會靜力學主要研究的社會秩序論。

1、提出的背景

孔德的社會靜力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的基本秩序及某個特定整體的各個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社會靜力學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它是從社會的橫斷面,靜態地考察人類社會的結構和制度.尋找確立和維護人類社會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則。

 孔德之所以要尋找和確立維護人類社會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則,是因為,當時法國正處于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的動蕩和無序是人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準則。而他認為這種準則的穩定,是保證真正的社會秩序的首要條件。因此他主張要“重建社會秩序”。

2、主要內容

孔德的靜力學在邏輯上包括兩個部分:人性結構和社會性質結構。

(1)孔德認為,人性支配人類的活動。他試圖借助對人的本性的解釋去了解社會歷史,并在人性中找到社會秩序的根基,找到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價值原則和道德力量。

(2)孔德認為,人性具有雙重或三重性質。它由情感、活動和智力構成。

情感是人類的靈魂,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情感的發展歷史就是人性的利他主義的發展過程。

活動是由軍事階段轉為工業階段的過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從人與人之間的斗爭變為人對自然的戰斗。

智力的歷史是從唯物主義向實證主義發展的歷史。

(3)孔德強調,人類行為是受情感“支配”與“決定”的。同時,它決定著社會的起源與性質。情感可以區分為利已主義的和利他主義的。

孔德還強調.非利己主義,即利他主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利他主義有三種裹性:(1)敬慕(人與人之間的平等),(2)祟敬(兒子對父親、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3)仁愛(愛藏與崇敬行為酌擴展),即在人類宗教中發揚光大的“仁慈之受”。人性的這些裹性維持著社會秩序。孔德在說到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關系時指出,人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是利他的,進而發屁成無私和友愛。他說,人類早期是利己心超過利他心.因而野蠻人要互相殘殺。資本家之所以要拼命剝削,工人之所以要罷工,進行斗爭,社會之所以動亂,其原因就是利己思想超過利他的思想,隨著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利他的思想逐漸有了發展,達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諧。維持人類社會的共存與秩序。為了說明這一點,他以家庭為例。

在孔德看來,家庭就是人性中實現利己心和利他心和諧一致的一種形式.也是實現“社會協調”的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員基本單位。家庭聯結過去和未來,“在家庭里,人類有歷史持續性的經驗.并掌捏了文明條件,會把物質財富和精神知識一代一代傳下去”,使得社會得以延續下去。

 孔德指出,家庭是人以自然的情愛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初級群體,是兩性的結合,又是父母、子女等親情的結合。在家庭里,兄弟間、姊妹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子女對父母的關系是祟敬的關系,父母對子女的關系是慈愛的關系,丈夫和妻子的關系是復雜的指揮和服從的關系。在家庭里,感情是主要的,智力是次要的,彼此應有合作互受精神,又要有順從原則。家庭成員從利己的動機出發,結果是既愛自己又愛家人。這樣一來。人性中的利己心與利他心兩重性達到了一致與和諧。孔德認為,這種關系擴展到社會,社會就可能實現和諧一致。

(4)社會畢竟與家庭有區別。家庭關系是靠家長調節,社會關系則是由政府調節。社會在本質上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愛好群居人們的“合作’。孔德強調.在社會中智力是主要的,人們是在共同的愿望、信仰、倩感、意識、道德規范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社會合作”的。要是非分明,要公正和公平。各階級的人們認同現有的秩序。一切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應從“普遍的愛”、“普追的同情”的原則出發,而絕不應從破壞現有的秩序出發。

(5)孔德認為,宗教締造社會秩序。它永遠具有使人類集體或個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特點。宗教可以調節人類內部生活,把人類聯系在一起,在共同的信仰的支配下,共同生活、共同行動。在孔德看來,正是宗教用無私和仁愛對人們進行格神和道德教育,克服利己思想,彼此友善合作。他說,社會需要宗教,它是一種能鞏固和節制俗權的教權。所以,每個政府為使統治和服從神圣化并加以控制都要支持宗教。由此可見,在孔德的社會靜力學中.把宗教看成是人類最高教義,人類社會關系的主要準則,是人類社會“共存和繼續”、“秩序和進步”的保證。

(6)孔德還認為,語言、所有制和社會組織(社會勞動分工)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歷史能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語言在人類精種生活中起著根本的作用。孔德認為,在現實社會中,語言是人們學習社會規范和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人類通過語言這一載體把先輩的思想和文化繼承下來,傳給“新的合作者”,而使社會秩序延續下去。

在孔德看來,社會秩序也依靠與其有關的勞動分工與經濟合作。個人進行經濟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然而.隨著勞動分工的出現,每個人在參加經濟活動中,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從而進行合作,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新的社會聯系。勞動分工促進了工業發展,專業化的相應發展也促進了個人主義。同時,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增強了。因此,高度發達的勞動分工造成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使一個復雜的社會有了穩定的秩序。“小結:

(1)靜力學相當于解剖學;

(2)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是社會的基礎。孔德認為人的本性有兩種:利己心和利他心。社會之所以動亂,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會才能夠穩定;

(3)家庭是利己心與利他心相結合的地方,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過家庭結成小群體;

(4)家庭分工與合作就結成了社會,但是家庭的功能比較單一,而社會功能比較復雜,所以必須要進行社會控制,才能保證社會的協調發展;
 

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章節講義八

 

社會變遷論

孔德不僅對社會有靜態的描述,而且也對社會的動態發展有著比較系統的研究。他的社會動力學是從社會縱的方面,動態地研究社會的變遷與進化的。‘動力學從屬靜力學”。靜力學和動力學提出“進步就是秩序的發展”。

孔德根據“人類智力發展的根本規律”,將人類社會變遷與進步的歷史進程分為三個階段:軍事階段、過潑階段、工業階段。

1、軍事階段——神學階段,它從遠古至中世紀早期。這一時期,政治上宣揚“君權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專政”。城邦的建立和土地制度的確立,就是這—征服制度的產物。人們在征服制度的統治下,為著共同好惡的利益,對神靈和軍事長官無限的崇拜。軍事階段是軍事、戰爭為主的古代社會。

2、過渡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孔德認為,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用防御性的軍事組織代替進攻性的組織,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則取代神學,由對神靈與軍事的崇拜轉向對自然與科學的崇拜。總之,在這一時期,由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使社會由神學階段到形而上學階段逐步地向實證社會過漢。這一時期,是以自然法學理論為根據的重視人權和法制的社會。

3、工業階段(實證社會)——實證階段,它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頂峰。工業發達,“把注意力從剝削其他社會轉到開發自然上來了”。追求實證知識,即既用實證方法研究數學,天文、物理、化學

和生物,又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在他看來、工業社會的這些特點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則就是發展財富,謀求最終的利益。他構想未來的社會(實證社會)是勞動至上、勞動價值至上的社會.社會將會由牧師、銀行家和企業家共同管理。

 孔德除了把以上所分析的理性因素看成是社會發展動力之外,還特別注意到影響社會進步與變遷的其他的一些因素。他認為,死亡、人口、種族、氣候、道德價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動等,對社會的進化都有影響作用。

小結:

孔德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是有規律的,與人類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相對立,社會變遷也應該有三個階段:

(1)軍事階段(中世紀之前):強調君權神授,以城邦制為基礎,人們對神、君主無限的崇拜;

(2)過度階段(中世紀至工業革命):由君主制逐漸走向共和制;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人類開始設法征服、掠奪自然;到了過渡階段的晚期,實業家逐漸成為社會的精英;

(3)工業社會(16世紀以來):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人類設法開發資源;資本家、實業家成為社會精英;勞資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子洲县| 大宁县| 清苑县| 改则县| 高雄市| 阳高县| 方山县| 永善县| 沛县| 金秀| 大冶市| 台湾省| 苏尼特右旗| 大同市| 洛宁县| 汉沽区| 乐安县| 南投市| 同江市| 滕州市| 淮北市| 新化县| 高雄市| 镇康县| 淳化县| 鹿泉市| 泾川县| 伊宁县| 崇文区| 澳门| 页游| 元谋县| 梁河县| 永仁县| 安平县| 延长县| 舞阳县| 柳林县| 云霄县| 航空|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