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和勞動異化
異化,Estrange即人的異化,是指本來由人創造的事物,反過來成為控制人的力量。
勞動異化,是在雇傭勞動條件下,產品本來是工人創造的,但是完全被資本家占有,成為資本家獲取利潤的工具。工人生產的越多,給資本家創造的利潤越多,資本家就越富有。工人越窮,受到的控制越大,喪失的自由越多。勞動本來是工人控制對象,改造世界,表明自身力量,是屬于自身的一種本質屬性,在雇傭勞動條件下,卻成了反對工人的一種異己力量。這就是勞動異化。由于勞動異化,工人把勞動看作卑賤的事,看作痛苦的根源。
馬克思認為要消滅工人的不幸,就要消滅勞動異化。勞動異化是私有制的產物,消滅了私有制才能消滅勞動異化。馬克思主張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這樣才能完全實現人道主義。
邊沁的功利主義
功利的概念(1)行為的動機和效果這兩者中,應該用效果來判斷善和惡。善就是行為的效果有功利,是應該做的事,惡就是行為的效果沒有功利,不應該做的事。(2)人的行為所產生的效果,可以分為苦和樂兩個方面,如果苦大于樂,就是沒有功利;如果樂大于苦,就是有功利。功利越大,善也就越大。
邊沁功利主義的要點
(1)人的本性趨樂避苦,趨利避害。人都要求功利最大化,或者追求最大幸福。這是對于個人來說,功利主義的表現。
(2)邊沁認為可以精確計算人的苦樂。
(3)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邊沁根據功利最大化的原則,認為不應該停留在個人的最大幸福。在社會的范圍內也應該實現最大幸福。這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邊際效用和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效用,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里,繼續消費某一物品所產生的效用。也就是因連續消費某一物品而增加的效用。有的經濟學家把它定義為,最后一單位的效用。總的意思是一致的,邊際效用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單位時間內,連續消費某一物品,新增加的效用逐漸減少。物品的邊際效用不僅會遞減,如果過量,應該還會起反作用,產生負效用。
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是一種國家制度。體現在他對國家功能的定位。
國家的功能首先是守夜人的功能,“守夜人”就是維護治安。福利國家主張國家的功能不只是守夜人,而且要為國民提供福利。
福利國家是和戰爭國家相抗衡的現實需要。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期間為了團結英國人民,提出了用“福利國家”反對納粹的“戰爭國家”。
戰爭國家是指納粹德國等法西斯國家。這些國家公開主張對外侵略,爭奪殖民地。
福利國家的政策要點
(1)福利國家主張消滅貧困
(2)福利國家主張實行全民福利
(3)福利國家不改變國家的根本制度,不改變經濟制度。
社群和社群主義
社群community,就是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總是有某種共同的生活,擁有某種共同的資源。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思潮,是針對新自由主義的觀點,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上主張公共利益優先于個人權利。在國家的職能方面,主張加強國家的職能。要點:
(1)社群是個人生活的目的和價值的來源。個人總是過著社群的生活。
(2)在人的成長中和個性的建構上,社群決定自我。
福利陷阱
就是福利國家的福利政策片面強調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忽視了公民個人的責任,導致人們對福利的依賴,人們喪失了生活的主動性、創造性,降低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包括就業能力和預防疾病,這樣導致更多的人陷入貧困,有更多的人需要社會福利的保護。
也就是社會福利的實施,不是減少貧困,而是增加和誘發了貧困。
在福利國家,福利政策培養了懶漢,甚至形成了這樣的社會階層,給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帶來了很的阻力。
從社會的方面看,由于人們對福利的依賴,導致福利負擔不斷增加,國家債務沉重,稅收不斷增加,又導致了經濟發展緩慢,反過來又影響了就業,又導致更多的人需要社會福利的保護。
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
基數效用理論認為,效用是客觀的,是可以測量的。也可以計算并求和。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數值來表示,并進行比較。
序數效用認為效用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無法計量,也不能加總求和,只能表示出滿足程度的高低與順序,不同的效用不能測量和計算,對于不同的人,相互之間效用也不能比較。其基本觀點是: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數(第一、第二、第三……)來表示。例如,消費者消費了巧克力與唱片,他從中得到的效用是無法衡量,也無法加總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數來表示,但他可以比較從消費這兩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認為消費l塊巧克力所帶來的效用大于消費唱片所帶來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塊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弗里德曼關于教育憑單的計劃
美國在教育方面的福利,原來的做法是給予國民的教育補貼,由國家直接
給學校撥付補貼。
結果:(1)教育質量下降。由于學校不論教育質量好壞,
都可以得到教育補貼,沒有改善教育的動機。
(2)產生了新的不公平。對于富人,可以選擇教育質量好的私立學校,
但是他已經通過納稅負擔了國民教育補貼,他沒有享受這種補貼,到私立學校還要交學費,實際是繳納了兩次學費。對于富人來是不公平的。
對于窮人也不公平,窮人沒有錢選擇私立學校,
也沒有經濟能力通過遷移住所和戶口來選擇教育質量相對好的公立學校。窮人也感到不公平。弗里德曼的教育憑單計劃以人均享有的教育補貼為數額,政府給學生家長提供教育憑單。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可以在公立學校里面選擇,也可以在私立學校里面選擇。教育憑單可以折抵學費,學校拿教育憑單和政府 結算教育補貼。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都可以接受教育憑單,互相之間就有了競爭。就強化了改善教育的動機。
社會投資型國家的含義以及定位
社會投資型國家
1)就是政府、企業和個人都要在社會福利事業上承擔責任,
共同作為福利事業的投資者,作為福利事業的投入者。
從而使福利受益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福利的投資者。
例如養老金制度,由三方共同承擔責任。
2)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使福利不但有利于受益人,而且有利于經濟發展。
例如企業辦一定的福利事業,既幫助了職工,又激勵了職工的積極性,會給企業增加利潤。重要內容:振興教育,包括高質量的教育和終身教育。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時是美國各州里面,教育搞得最好的州長,他主張讓美國人民接受世界最好的教育。
3)定位,主張用它來代替福利國家。
弗里德曼的負所得稅主張
美國原來的做法是建立生活保障最低線制度。按照這個制度,個人勞動收入和生活保障最低線的差額直接由政府補貼。根據這個制度,只要勞動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最低線,那么勞動收入增加的同時,政府補貼相應減少。這相當于勞動收入的增加部分都全部被政府征收。它的效應是打擊人們就業的積極性。
弗里德曼主張實行負所得稅制度。
基本含義:設定一條收支平衡線,如果勞動收入高于這條線,高出部分按照所得稅率繳納所得稅。如果勞動收入低于這條線,就得到補貼。補貼按照差額乘以所得稅率來計算。由于用所得稅率來調節,被稱為納稅補貼。負所得稅的實質是鼓勵勞動,保證人們在收支平衡線以下的勞動收入不會被國家全部征收。為了鼓勵就業,設定收支平衡的標準比生活保障最低線高。
貝弗里奇報告在社會福利思想發展史所體系出來的特色或進步性。
1)消除貧困,在人口方面,全面覆蓋。是全民的。
2)在人的基本需求方面,全面覆蓋。是全面的。
3)在全國范圍內是統一的。消除不穩定性。包括繳費、給付、程序。
1)全民性的體現。
貝弗里奇報告設計了國民補助國民補助是用來滿足所有那些沒有被包括在社會保險之中的國民需求。
2)全面性的體現。
貝弗里奇報告的基本目標是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消除人民的基本需求的匱乏。覆蓋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貝弗里奇報告是一個關于全方位福利問題的報告,基本宗旨是消除貧困。它從人們的需要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福利體系。報告設計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提出國家將為每個公民提供9種社會保險待遇,并根據本人經濟狀況提供國民救助。這9種社會保險待遇分別為:失業、傷殘和培訓保險金,退休養老金,生育保險金,寡婦保險金,監護人保險金,撫養補貼,子女補貼,工傷養老金,一次性補助金(結婚、生育、喪葬和工傷補助金4種)。其中有許多為新的福利項目,如為兒童提供的子女補貼在福利制度發展中是一個根本性的突破,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它是福利國家的核心,打破了傳統的家庭贍養職能,由國家直接代替家庭向非勞動人口承擔了部分贍養責任。另一項重要突破是提出建立全方位的醫療和康復服務。
它的口號:讓每一個國民一生中所遇到的每一種風險,都能夠得到社會保障的幫助。
3)統一性的體現
成立社會保障部,其職責是管理社會保險、對失業者等發放國民救助,鼓勵和監督自愿保險。
報告要求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每人每周繳費,無論人們原來的收入如何,無論個人的情況及風險程度怎樣,都必須強制參加保險,繳費費率相同,失業保險金、殘疾保險待遇以及退休養老金等各種待遇也都實行統一的標準,強制性的基本保險項目由國家實施。這些都突破了英國原有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只限于某些群體的限制。
羅爾斯的社會正義論
羅爾斯認為完全公平的條件下,制定的分配原則就是正義的,否則就是不正義的。所以他把正義叫做公平的正義(just as fairness),意思是正義要符合公平。
人們從完全自由平等的條件下規定什么叫正義。
首先人們是無知的。就是人們不了解自己有什么優勢,這樣他在規定正義的時候,就被迫從弱者的角度考慮什么叫正義,以免一旦他是弱者,他就會因為這種規定而吃虧。
其次,人們互相沒有組成派別。人們根據如何對自己有利,就如何制定規則。如果組成派別,就可能通過派別的力量來欺壓別人。所以沒有派別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公平。
再次,人們的都有保守的心理,也就是追求對自己更保險的規則。羅爾斯把這種現象叫做maximin, 意思是最大的最小。他是英文最大和最小組合的。最大是maximum, 最小是minimun。Maximin意思是說,人們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到最壞的情況,在各種方案里面,選擇風險最小,而不選擇利益最大的方案。
由于人們追求保險,所以在制定規則,也就是什么是正義的時候,就從自己是弱者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貿然從自己是強者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人們從弱者的角度考慮的時候,才能更符合正義。
總結起來,羅爾斯的社會正義論,實際是說,人們從弱者的角度
考慮社會分配規則,同時這種規則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以及責任,能保證讓別人接受,同時自己也能接受。
也就是完全符合換位思考的要求,也符合將心比心的要求
第三條道路關于消極福利和積極福利的思想
消極福利,是指在福利國家的政策中,或者在貝弗里奇的福利計劃里面,福利措施都是事后補救的。例如失業保險是在人們失業以后才對失業者進行幫助,是消極的,應該著重考慮如何預防失業。再例如醫療,是人們生病以后才幫助,應該考慮如何讓人們預防疾病。
積極福利,從預防的角度設計福利措施。讓福利政策不但有利于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諾齊克的個人權利理論
(1)定義。個人權利是個人對自我的權利。首先每個人都自己身體的所有者。包括個人的生命和勞動,除非個人同意,否則任何人也不能支配。
(2)個人權利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受到侵犯。一個人的權利,是他人行動的界限,越過這個界限就是錯誤的,不合理的。邊際約束。
(3)把權利分為肯定權利和否定權利,人們只有否定的權利。
肯定的權利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或保存自己,而向他人提出要求。
否定的權利是否定他人對自己的侵犯。
庇古福利經濟學思想的要點。
一.主張福利可以計量。堅持基數效用理論。
二.根據邊際效用理論,認為財富越平均,那么社會福利越大。
1.社會財富越大,社會福利越大。現在我們講的“把蛋糕做大”,就是這個意思。把蛋糕做大,就是說努力增加社會財富,就為社會福利的增加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
2.社會財富越平均,那么社會福利越大。
效率是如何使社會財富最大程度地增加。公平是指社會財富和機會最大程度地為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效率提高的時候,可能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造成不公平。而為了公平,也可能會損害效率。
主張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給窮人,辦法:
(一)自愿轉移。捐助。
(二)強制。通過稅收,例如所得稅和遺產稅。
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福利思想,分析這些思想大致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首先按照代表人物介紹。包括孔子、孟子、管子等人的思想。孟子是重點,他的思想包括福利內容和標準。其次是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無為思想,相當與西方的自由放任主義,二是政府干預的思想。
介紹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內容,包括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失業理論和政府干預理論。討論它對我們國家發展社會福利的借鑒意義。
(1)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或者購買意愿的需求。或者是市場上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
凱恩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基本規律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三個心理規律引起的。被稱為三大心理規律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流動偏好規律。
(2)失業理論
在凱恩斯以前,失業理論認為,失業有兩種情況。一是摩擦性失業,二是自愿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于信息的滯后,勞動者和雇主互相不知道對方的要求,勞動者要知道雇主的需求,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勞動者必然是失業的。由此引起的失業叫摩擦性失業。
自愿性失業是指勞動者認為現行的工資太低,不愿意接受現有的工作,由此引起的失業就是自愿性失業。
凱恩斯認為,還存在第三種失業,即非自愿性失業。非自愿性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小于總供給,特別是勞動力的供給,由此形成的失業就是非自愿性失業。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因此不充分就業也是資本主義的常態,充分就業只是資本主義的特例。
(3)政府干預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場的基本規律。要改變這一現狀,不能靠市場本身,必須靠政府。他反對實行自由放任,主張由政府干預經濟。也就是由政府彌補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方法有二:一是實行赤字財政政策,二是實行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4)對我們國家發展社會福利的借鑒意義
凱恩斯主義的積極效果
凱恩斯主義的實質是主張市場失靈。我國當前實行市場經濟,在解決市場經濟產生的消極后果時,可以借鑒它。
凱恩斯主義的消極效果
其不良后果主要是滯脹。滯脹就是生產效率下降,同時通貨膨脹在持續。其次,實行它也導致了效率下降。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行政府干預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介紹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經濟人和政府失靈的思想。討論這一理論對我們國家完善社會福利有什么警戒意義。
(1)經濟人的概念
經濟人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概念,指每個人在市場活動中,是自私的。同時每個人在市場活動中,都要計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市場的調節,每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會尊重他人的利益,從而實現個人利益的同時即實現社會的利益。概括起來說,經濟人認為人是利己的和理性的。所謂理性是指計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
公共選擇學派認為經濟人假設也適用于政治領域,政治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公共選擇,與在經濟活動中一樣,個人在參與政治活動時也以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為根據。 “政治人”與“經濟人”一樣,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據個人偏好的,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
也就是當個人由市場中買者或賣者轉為政治過程中的投票者、納稅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員時,他們的本性不會發生變化。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4年4月浙江自考護理學研究名詞解釋總結五
12-2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秘書實務》復習資料(三)
08-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