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的幾個方面的求解路徑:
一、從事物的客觀屬性探求美
1、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自然是依據數而成型的,所以數是整個自然中第一位的東西,堅持數學的原則是一切事物的原則這個根本性的立場,美也必然會受制于數的本性和力量,美來自于數的秩序,音樂就是對立面的和諧,
“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
2、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書中提出自己的美學理論:1)美是認識能力的對象,2) 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悅的東西稱作是美的,3) 美即在恰當的比例,4)美屬于形式因的范疇。他更傾向于認為,審美的愉悅取決于被觀看的事物,他強調美與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間的關系,側重于指稱美在本質上是由于具有客觀的依據而成為認識的對象,美被認為是那些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客觀屬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書中:曲線比直線美,而在曲線中又以蛇形線最美。
4、費希納的實驗美學,以科學的實證方式,反對過去“從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學,提倡重視實驗的“從下而上”的美學。
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來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這一特點。美離不開事物的客觀屬性。
片面性:①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來談美的本質。雖然認為是客觀的,但不認為是人的勞動創造的,而是認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構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證符合形式美規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樣的形式也可以是構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認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說法也不適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諸多事物的美。總之,事物的客觀屬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與人及其社會生活的聯系,只是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民族很少認為花是美的,極少以植物作為描寫對象,原因是還沒有成為人類活動的一個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對象。
二、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說”的是柏拉圖。認為美是客觀的,精神的,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會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質。這種美的理念“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2、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于”理念“的一些講法,認為美是理念。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還必須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的本質在于客觀的運動的發展的理念。在柏拉圖那里,美的理念是不變的,在黑格爾這里,理念卻按照辯證法的邏輯,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斷地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并進行自我創造。
三、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找美:把美歸結為人的某種主觀的心意狀態,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
1、英國主義派休謨認為,因為外和的秩序和結構“適于使靈魂發生快樂和滿意,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 2、美國的馬歇爾: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樂3、桑塔耶納: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質和源泉就是無意識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藝術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是性的象征,表現了人們無意識中的性本能的沖動。貢獻:首次發現了美、審美活動和藝術同人類被壓抑的無意識的緊密聯系。5、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四、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中探求美: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把“關系”當成美的本質,當成美之所以為美的根本原因。他關于“美在關系”的說法,最大的貢獻是突破了過去把美當成某種單一的現象,或者某種孤立的因素,而從自然和社會生活各種相互的關系中來理解美。他認為“把美歸結為對關系的感覺,你就會獲
[1]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對象
08-30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