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殊《浣溪沙》一詞"無可奈何花落去"兩句有何意蘊?此兩句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答:首先,這是一句白描式的寫景,"落花"與"歸燕"都是呈現于作者眼前的實景;其次,景物中又有豐富的蘊含和象征意味,"落花"象征著生命的衰亡與短暫,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體現,而"歸燕"則象征著新生與永恒,同樣是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的體現.最后,作者在句中直接傾訴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對落花的逝去"無可奈何",表明了對美好的生命終將結束的哀嘆和惋惜,而"似曾相識"的歸燕卻重新喚起了作者對生命的希望和信心.
這兩句也形成了一副工巧的對句."花落"與"燕歸"都是暮春景色,而"花落"寫視線的從上而下,"燕歸"寫視線的由遠而近."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則是作者的感嘆.這兩句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內容上,以至情感上都是既相對又相襯,同時借助虛字造成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使得這一對句更顯工巧流利.
二、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主要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答:(1)這篇史論對比鮮明,抑揚有致.先敘述了后唐莊宗破燕滅梁,大獲成功,其意氣之盛,再敘其衰敗,走向窮途末路.這種先揚先抑的寫法,形成了盛與衰、興與亡、成與敗、得與失的鮮明比對,有力地突出了國家的盛衰主要取決于人事的論斷.
(2)本文是一篇史論,但有濃厚抒情意味.行文中時而以唱嘆起筆,時而出感慨之句.如作者在概述莊宗事跡時,發出"可謂壯哉"、"何其衰也"的感嘆,結尾處再次提及莊宗的盛與衰,發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慨嘆,意味無窮.語氣詞的使用和一唱三嘆的寫法,使整篇文章充滿了濃烈的抒情意韻和藝術感召力.
三、概括柳永《雨霖鈴》詞上下片的基本內容及其寫作手法?
答:此詞上片描寫別情別景,下片設想別后相思,整首詞采用虛景實寫手法.開篇一連用了寒蟬、長亭、晚、聚雨等意象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構造了凄切悲涼的氛圍,使離別的愁苦更加濃郁."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將凄楚的別情形象化,感情細膩、真摯動人.下片寫詞人設想別后情景:蕭瑟的秋景更添惆悵,"多情自古傷離別",將詞中的離愁由詞人推而廣之,使之具有了更深廣的意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連串暗示離別的意象,本是虛擬之景,卻又出以實寫.酒醒之時,漂泊水上,滿眼看到的只是楊柳殘月,融情于景,更顯凄清孤寂.最后結尾處嘆息雖有良辰好景卻無愛人陪伴,千種風情無人分享,表達別后相思,真切自然,意味無窮.
四、談談蘇軾《前赤壁賦》的主旨和思想傾向?
答:1、主旨:蘇軾貶謫黃州期間,處境艱危,心情苦悶,有時也從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之道.本文借游覽赤壁,探討宇宙人生的哲理,內心深處有其復雜的思想斗爭,終究歸于熱愛生活,關懷世事,人生態度仍是積極、欲有所為的.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在身處逆境時,能夠不甘沉淪,忘懷個人得失,總想有所作為,覺得有價值的貢獻不會成為過去,實屬難能可貴.
2、篇中主客對話,實際上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側面."客"在吊古傷今之余,喟嘆人生短促且變動不居,從而陷入痛苦,這里把個體的人與浩渺的時空放在一起,突出了"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的巨大矛盾."蘇子"則試圖去消解這一矛盾.他以水月為喻,說長江水奔流不息,但長江始終未曾消失;月亮時圓時缺,但它畢竟沒有增減.推而廣之,如果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萬物一瞬都不能保持原來的樣子;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又都是無窮無盡的.這樣,人也就"同于萬物",到達永恒的境界了.這種宇宙觀雖不夠科學,但它既表現了作者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所追求理想的執著,以致身處逆境卻依然豁達開朗,同時,也流露出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最后作者思想中的積極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而占了上風.
五、談談秦觀《鵲橋仙》一詞的題旨及藝術特色?
答:題旨:借牛郞織女相會之事歌頌了堅貞不渝的純真愛情,溫柔中有果決,幽恨中有自寬.
2、藝術特色:①敘論相同,敘述精當,議論精警,以敘議深化感情.提高詞境,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風格.②語言精警.
六、分析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詞中比興象征手法的運用?
答:本篇詞意含蘊深永,筆致委曲,還由于作者運用了傳統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比興的運用不拘限于局部,更不是句譬字喻,而是融貫全篇,構成了整體的象征意蘊.上片借物起興,以傷春、惜春、留春、怨春,來象征宋南渡后抗金局勢的潮起潮落;下片托古喻今,以陳皇后遭遇比況自己的現實處境,借美人以喻君子;最后的殘春景象,也象征著岌岌可危的政局.此外,此詞的又一藝術特點是繼承《離騷》傳統,以男女之情來反映政治斗爭.
七、談談陸游《書憤》一詩的題旨及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答:1、主旨:這是陸游著名的一篇愛國詩.詩人借守邊士兵之口吻,痛斥主和派茍且偷安的和生活,表達了廣大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和中原遺民日夜盼恢復的愿望.
2、此詩四句一韻,成為一章.三章分別從三個角度落筆.第一章寫統治者,第二章寫守邊戰士自身,第三章寫中原遺民.三種人三種不同生活狀況,三種不同心情.統治者醉生夢死,主和不戰,內心麻木仁;守邊士兵遠離故鄉親人,在荒涼的邊境長期戍守,多有拋骨異域者,但壯志難酬,內心怨憤不已;中原父老忍辱含恥,渴望恢復,但屢盼屢空,內心痛苦失望之極.詩人把這三種人放在抗金大業中進行對比,強烈地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
八、說明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的具體內涵,并論述其藝術特點?
答:這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她遭遇國破家亡、丈夫去世,晚景極為凄涼.詞中抒寫了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和幾近絕望的哀傷.是詞人南渡后悲劇人生的一個縮影.反映了動亂時代婦女的不幸遭遇,雖寫個人感受,卻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千古之下,讀之仍令人同情淚下.
2、藝術特點:①融抒情寫景于一體,上下兩片,一氣呵成.②用鋪敘手法,把內心的愁情與細微的感受層層展開,自然貼切.③疊詞的大膽運用,新奇而貼切,向為詞家所稱賞.④大師運用齒音(四字)和舌音(16字),用入聲韻也加強了詞的凄楚,幽怨的效果.
九、分析《竇娥冤》中竇娥的性格特征及其意義?
答:竇娥的性格特征及意義.竇娥是封建社會中一個善良質樸、安分守己的普通婦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現實的苦難,不惜自我犧牲,對親人充滿了細致入微的關懷體貼之情.同時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強暴的剛毅性格,如開始寄希望于官府能還她清白,但是當她認識到現實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質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竇娥在赴刑場途中咒罵天地"怕硬欺軟"、"不分好歹"、"錯勘賢愚",對所謂的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天地的咒罵,實際是對整個不合理社會的咒罵,表明無情的現實使竇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會現實抗爭.臨行前的三樁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剛毅性格.
總體來講,《竇娥冤》這部作品通過塑造竇娥這樣一個善良、有原則、多愁善感、堅韌、聰明有心計和勇于反抗封建勢力的女子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的封建社會的強烈的控訴與抗議,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璀璨奪目的瑰寶.
十、課文《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答:1、《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于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崔鶯鶯是相國千金,她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獻丑萬眾,無語怨東風."正是這種難以名狀、難以捉摸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并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請好友百馬將軍前來解圍,老夫人許婚又悔婚的情況下,崔鶯鶯決心對張生以身相許.但是,沖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這實際是表現鶯鶯的"假意兒".可以看出崔鶯鶯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她還不能不積蓄相當的心理準備,以便承受這種感情.鶯鶯和張生木已成舟以后,老夫人*迫張生上京應考求官,他們的愛情又面臨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的那段唱詞,揭示出她復雜的心理.既擔心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將自己拋棄.鶯鶯和張生的最后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的.
2、文中采用對心理的描寫來塑造鶯鶯形象.這一折中的心理描寫極為成功,"長亭送別"深刻展露了鶯鶯的心靈深處,在這一特定戲劇情境中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作者既寫了鶯鶯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張生的百般依戀,又寫了對別離的無限悲戚;既寫了因為對功名的追求而造成對當前現實的強烈不滿,又寫了對張生金榜題名后是否會停妻再娶的深深憂慮.作者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所體現出的純凈的靈魂美.作者把鶯鶯在送別張生時所表現出的依戀、悲戚、不滿、憂慮,都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珍視愛情、蔑視功名,里面沒有摻雜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
十一、分析《琵琶記》"糟糠自厭"中主要情節描寫對塑造趙五娘形象的作用?
答:趙五娘吃糠是在公婆年邁、丈夫不歸、連年災荒、走投無路情況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的一種必然選擇,體現了趙五娘的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吃糠本已痛苦,但趙五娘要承當被婆婆誤解和埋怨的更深的痛苦.趙五娘面對窘迫的處境,獨立坦蕩,毫無怨言.她的身上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婦女善良純樸、任勞任怨的優秀品質.由于這種品質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的,因此更顯得真切動人了.這一出還通過描寫蔡婆的因誤解而悔恨,以及蔡公的后悔自己催兒趕考,給媳婦帶來的磨難,反映了趙五娘既為蔡婆的猝死而悲痛欲絕,又對蔡公的心里充滿憂慮.這些描寫都使趙五娘的藝術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可信,血肉豐滿.
十二、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中游園一段是如何刻畫杜麗娘心理的?
答:從情節結構看,這出戲是由"游園"和"驚夢"兩部分組成的."游園"部分主要描寫杜麗娘以少女之心將人的春天和自然的春天聯結為一體,由此產生了一種來自天性中的對自由、青春和美的贊美與追求,在自然春天的懷抱中,她渴望自由,但深知這一切在現實中是得不到的."游園"在杜麗娘的性格發展過程中意義在于使她女性的青春覺醒了."驚夢"部分是"游園"內在情感的延伸,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只好到夢中尋覓,游園之后,杜麗娘春情不已,夢中與情人相會于牡丹亭,這是一個覺醒的女性做出的令世俗震駭的夢,這個夢是游園之后杜麗娘的性格的進一步發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新聞學概論復習筆記: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12-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新聞學概論復習筆記:新聞批評與正面宣傳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