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唐詩歌
簡單運用:中唐詩歌與元、白詩派.
從貞元中期到元和年間的中唐詩歌,是繼盛唐開元、天寶之后的第二個詩歌創作高峰.詩到元和體變新,有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元、白詩派,寫作新樂府,作詩尚實、尚俗和務盡.同時有以韓愈、孟郊為首的韓、孟詩派,不平則鳴,作詩尚怪奇、重主觀,直接影響到李賀等人,開創詩歌創作的新天地.
第一節 白居易、元稹等人
1.識記: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樂天,五六歲時便學作詩.自號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長慶集》.
2.識記;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濟天下"的積極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義的處世哲學,對待儒釋道三教持調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場,具體說來,是以儒家思想為世用,以老子思想來謀身,以莊禪思想來娛樂,形成"知足長樂"的人生哲學.
理解:白居易的詩歌理論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把文學當作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詩歌能"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認為文學應當側重于寫實,著誠去偽,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3.識記:白居易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的不同特點.
諷喻詩的特點:反映國事民生,可發揮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興傳統.閑適詩的特點:多寫個人閑居獨處時的生活感悟,詩風淺近平淡.感傷詩的特點: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動于內而形諸詠嘆者.
理解:白居易《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還有雜律詩)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賣炭翁》充分暴露出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這是白居易的諷諭詩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長恨歌》是一篇寫風情的作品,應從較廣闊的時代意義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長恨"主題所蘊含的悲劇意蘊,即把李、楊的悲劇分別看作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和時代悲劇,從而使愛情主題、政治諷刺主題和時代感傷主題,各有所依存和附麗,構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三重變奏的統一整體.
《琵琶行》主題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對天涯歌女彈奏琵琶音樂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寫.
4.識記:元稹的生平.
元稹,字微之,行九,世稱元九,與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長慶集》.
5.識記:元稹對諷諭詩的推動作用.
以杜甫作榜樣,大膽借用古題或另擬新題來創作新體樂府詩,在詩里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專門諷刺執政,代民伸冤.
理解:元稹的悼亡詩與愛情詩,《舞腰》詩,《行宮》詩及《離思五首》(其四).
真正能代表元稹創作特色的是輕淺的艷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愛情詩能在平易坦蕩中呈現出麗絕華美,悼亡詩語言樸素真切,寄寓著人生至情.如《舞腰》、《行宮》、《離思五首》(其四).
綜合運用:元鎮和白居易詩的異同.
相同:
一、文學主張相同,都主張詩歌要反映社會、政治、民生,推動了諷喻詩的創作.如白居易的《輕肥》《賣炭翁》;元稹《上陽白發人》,都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二、部分詩歌的題材、內容相近.如諷喻詩、艷情詩.
三、藝術上都寫實尚俗.
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樂府借用古題,不似白居易那樣堅決徹底,旗幟鮮明.
二、元稹詩歌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動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諷喻詩,但成就最高的是感傷詩,以《長恨歌》和《琵琵行》最為有名.元稹創作成就表現在艷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如《物腰》《行宮》《離思》《譴悲懷》.在元、白的唱酬詩中,元稹所呈露出來的詩人性格和感受要更親切實在一些.
6.識記:元和體元、白在元和年間所寫的"次韻相酬",窮極聲韻的長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間感嘆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們兩人的艷情詩在內,統稱為"元和體".
7.識記:張籍、王建與中唐新樂府.
在中唐新樂府詩方面,張、王的創作成就和影響僅次于元、白,是中唐著名詩人.
理解:張籍的樂府詩,《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野老歌》.
張籍以樂府詩著名,題材較為廣泛,以寫農民生活為題材的價值最高.如《野老歌》將農夫的貧困與商賈的富庶作對比,表現農民的不滿,只如實寫出,不強加議論.《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是拒絕強藩李師道之聘的比興之作,卻可以當情詩來讀.獨特處在于對復雜的女性情愛心理的揭示,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使節婦動人多多.
理解:王建的樂府詩,宮詞與《望夫石》、《宮詞》(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詩歌創作,以樂府詩成就最高,以宮詞的影響較大.其樂府詩的特色題材廣泛,愛憎強烈,以近于白話的筆調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往往喜愛以奇特而鮮明的形象,強烈地表現主題.如《望夫石》.王建以描寫宮女生活的《宮詞一百首》聞名于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宮詞的詩人,這些詩帶有七絕連章組詩的性質,也因此獲得宮詞之"祖"的聲譽.
第二節 韓愈、孟郊
1.識記:韓愈的生平.
韓愈,字退之,自稱昌黎韓愈,后人稱為韓昌黎.官終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識記:韓愈的思想.
韓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較保守,他提倡"道統"和"文統",大力闡述儒學,極力抬高"圣人"以及"圣人之道"的歷史地位.用儒家之道來對抗佛教,大力反佛.
理解:韓愈《山石》詩的散文化風格.
韓愈詩歌帶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如《山石》.按游記散文的敘述順序,記敘細致.以"單行"散句貫穿,寫景刻露,造語生僻,句斷而意脈相連,為七言古詩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綜合運用: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及在詩歌上的創新.
他的長篇古體詩,以氣勢雄放和意象詭奇見長,帶有"以文為詩"的特點:
一、散文化的賦體手法.如《南山詩》寫終南山的高峻和景象變幻,連用五十個"或"字的詩句加以鋪排描寫.
二、以"單行"散句貫穿,寫景刻露,造語生僻,句斷而意脈相連,為七言詩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按游記散文的敘述順序,寫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見所聞,記敘詳細,給人如臨其境之感.
詩歌上的創新:
一、追求"非詩之詩".韓愈才氣縱橫,勇于創新.為避免詩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藝術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險勁的境界.如其《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構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別.
二、以丑為美,即將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寫入詩中,如《答柳柳州食蝦蟆》.
簡單運用:孟郊詩的苦吟風格特征.
孟郊作詩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頓失意的廣闊社會背景下,孟郊為成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一、詩中頗多患難感、憂郁感,以及人生悲劇與絕望心理交織成的幻滅感.如《嘆命》.
二、孟郊慣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擬和苦吟出來的精警字句,夸張地突出描寫對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詩多表現其凄涼苦寒的貧困生活,詩境幽僻,風格峭硬,籠罩著一股透骨寒氣.
三、孟郊作詩重主觀感受,能妙造幽微,變熟為生,化險為夷.突破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光大自屈原以來發憤以抒情的精神,實踐了不平則鳴的創作理論.
第三節 李賀
1.識記:李賀的生平.
李賀,字長吉,自稱"隴西長吉"或"成紀人".少年能詩,家境貧困,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
2.識記:李賀的詩歌題材和內容.
有一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的作品,比較多個人被壓抑來表示不滿的感憤不遇的作品,不少是帶有病態美和頹廢傾向的詠仙諷鬼之作,還有一些宮體艷情之作.
理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蘇小小墓》的思想內容.
《雁門太守行》用濃彩重墨描繪邊城鏖戰的激烈場面,展示守邊將士的壯烈精神,意境輝煌壯麗,可謂筆補造化.《蘇小小墓》涉筆幽冥,幻想六朝名妓蘇小小為失去往日的愛情歡樂而憂傷,通篇是幽靈的戀歌,凄艷絕倫.
綜合運用:李賀詩歌的藝術特色
中唐的李賀是一個苦吟詩人,他的詩歌稱為"長吉體",主要藝術特色有:一.在構思與藝術想象上具獨創性.如《夢天》詩的前半部分寫瑰麗的月宮仙境景色,撲朔迷離,后半部分突然轉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滄桑,構思甚為奇特,想象力驚人.二.詩歌的意象非同尋常,善于運用神話和怪誕、華美的語匯,別出心裁地創造出異想天開、從未有過的意象.強烈的主觀色彩常表現為意象復合的"通感",如《李憑箜篌引》.鮮明瑰麗的意象和豐富的主觀色彩,是李賀詩歌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三."冷艷怪麗"的風格特色.他的詩歌是冷、艷、奇、險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類的字眼,組成一幅幅冷艷的圖畫,表現出一種悲哀的美.他的詩在修辭設色上慘淡經營,千錘百煉而成的詩句和奇詭用語,美化了他的苦悶和悲觀消極的情緒,使詩歌帶有濃重的傷感冷艷風格.四.他繼承了韓孟的險怪風格和苦吟傳統,又向唯美主義方面發展.他的詩是苦悶的象征,其直觀幻象的描寫,在藝術修辭技巧上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第四節 劉禹錫、柳宗元
1.識記:劉禹錫的生平.
劉禹錫,字夢得.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人稱劉賓客.
理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思想與精神.
即便多次遭貶流放,卻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滿懷,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為慷慨激越之韻,且風骨蒼勁.
簡單運用:劉禹錫的詠史詩、竹枝詞風格.
他的詠史詩在他的詩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卻是藝術上極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詠史詩多為登臨歷史遺跡的懷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議論和卓識.如《西塞山懷古》在寄寓懷古幽思的風景中,融入了現實的憂患意識.
劉禹錫民歌體的竹枝詞和楊枝詞,是他被貶逐的二十三年間,受民風淳樸的巴山楚水當地民謠俚曲影響而創作的獨具特色的作品.
一、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間口語,學習民歌悠揚婉轉的情調,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晴".以七絕寫民歌體詩,前兩句保持了七絕聲律諧婉的特點,后兩句則吸收了民間傳唱的竹枝詞曲調凄涼怨慕的特點,又采用諧聲雙關、重疊回環等藝術手法.
二、這些民歌體詩都寫得新鮮活潑、格調明快,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綜合運用:劉禹錫詩歌的總體藝術特色.
劉禹錫的詩被分為諷諭詩、感遇詩、詠史詩和民歌體詩.他的詩歌創作,善用典實而透脫不滯,詞采豐美而筆致流利,造境明麗清遠而風神俊爽,又有一種恢宏的氣度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William Butler Yeats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