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
均衡國民收入的構成,可以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①從總供給的角度來看,一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定時期內各種生產要素供給的總和,即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供給的總和,可以用各種生產要素相應得到的收入的總和即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總和來表示。
國民收入=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總和
=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
=工資+利息+地租+利潤
=消費+儲蓄=C+S
②從總需求來看,一國的國民收入是一定時期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總和,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可以分別用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來代表,消費支出即為消費,投資支出即為投資,所以
國民收入=消費需求+投資需求
=消費支出+投資支出
=消費+投資=C+I
國民收入的大小是由總供給的總需求決定的,如果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表明社會上需求不足,產品買不出去,價格下跌、生產收縮,從而總供給減少,國民收入相應減少,反之則反是。如果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則生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從而國民收入處于均衡狀態,這就決定了在這種總供給與總需求水平下,國民收入的大小,由此可見,國民收入達到均衡的條件是:
總供給=總需求
這一條件可以寫成C+S=C+ITTS=I
S是一種漏出因素,這使國民收入收縮,I是一種注入因素,它使國民收入擴張,S=I,國民收入保持均衡,所以,在兩部的經濟中,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的力量是儲蓄與投資。
如果 S>I,表明漏出大于注入,此時國民收入收縮
S<I,表明漏出小于注入,此時國民收入擴張
S=I,表明漏出等于注入,此時國民收入均衡
(二)三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
從總供給的角度來看,三部門經濟在兩部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政府的供給,政府的供給得到了稅收,這樣,國民收入=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政府的供給
=工資+利潤+地租+利息+稅收
=消費+儲蓄+稅收
=C+S+T (T表示稅收)
從總需求的角度來看,三部經濟在兩部門經濟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需求用政府購買,來表示,這樣
國民收入=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的購買
=消費+投資+政府購買
=C+I+G(G表示政府購買)
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仍然是總供給=總需求
此時,C+S+T=C+I+G
結論:S+T=I+G
與S一樣,T也是漏出的因素,它導致經濟萎縮,與I一樣,G也是注入因素,這導致經濟擴張。
如果S+T>I+G,表明在經濟運行中,漏出因素大于注入因素,國民收入收縮
S+T<I+G,表明在經濟運行中,漏出因素小于注入因素,國民收入擴張
S+T=I+G,表明在經濟運行中,漏出因素等于注入因素,國民收入均衡
由此可見在三部門經濟中,決定國民收入的是儲蓄、稅收、投資與政府支出。
(三)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
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增加使得均衡國民收入增加,而儲蓄、稅收增加則使得均衡國民收入減少。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