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文化:它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
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屬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
文化產品:它分廣義的文化產品和狹義的文化產品兩種。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L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文化內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現出來,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如筷子屬于生活用品,只有實用功能。但它有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民族飲食特點的適應性(也就是其樣式的民族化),各時代對其美化的方式,有關它的傳說故事以及命名的由來等等,這些都屬于它的人文精神屬性的表現,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們平時說的“筷子文化”,就是針對所指事物的文化內涵而言的。
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反復出現時,這種含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文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民族文化;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于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于平等的地位。
國別文化:它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上層文化:指宮廷與上層文入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
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萬年左右,大約結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 彩陶文化最為著名。
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名。
羲和敬順昊天:傳說堯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將一年確定為366日,并“以潤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
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何反常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的則是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分布于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著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制度,就叫分封制。
二王之后:周武王為了鞏固周家統治,在分封諸候的同時,還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國,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國,所以稱為“二王之后”。
西域:西域分狹義的西域和廣義的西域兩種。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布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通要道。從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到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漢朝共用00余年的時間,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交流著物質,也溝通著中外的文化。中國文化經西域傳到中亞乃至歐洲,異域文化如音樂,舞蹈等大量傳來,特別是佛教的東傳,更是打通西城最明顯的結果之一。
察舉制:察舉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官員人才的制度。它有許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三科最顯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賢良方正則重學問。像漢代的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學家有明經,明法,尤異,治劇等。
征辟:漢代征集賢士為官的一種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為辟,是一種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賢士為官的方法。漢代風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羅致天下名士,充當自己的幕僚為榮,而世間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奮勉,作為出身捷徑。這種選舉取土方法,始于西漢,盛于東漢。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為土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被舉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屬吏和經學儒士。舉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縣的令,長,遠以至州郡一級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則是到中央做郎官。
茂才: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漢時為避。武帝劉秀名諱,改秀才為茂才,與孝廉同樣重要。
賢良方正文學: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廣開言路,每當有天災時,便多有此科,意在選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際''的讀書人,對朝廷有所明示。
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農主義為保護小農而打擊工商業的一種國家觀念。“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小農是王朝統治的基礎,重農主義(本)抑制工商業(末)作為國策,即重本抑末。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