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擁擠
§10.1擁擠對動物的影響
一、密度:指每單位面積個體數目的客觀測量,具體來說,它是指個體與面積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單位面積里進行度量,它又可以分為:
(1) 社會密度和空間密度、
(2) 實際密度和可知覺密度、
(3) 內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二、社會密度和空間密度是密度的兩個最基本形式。
1. 社會密度:指面積不變而變化個體數目;社會密度是由同一空間中人數的不同決定的
2. 空間密度:指個體數目不變而變化面積。其變化由于相同的人數分布在不同的空間決定的。
3. 社會密度和空間密度的變化對個人行為和情感的影響不同。
三、可知覺密度:指個體對所處空間密度的評價,它與實際測量的密度不同,其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人的行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覺密度的影響,而不受實際密度的影響。
四、內部密度:是個體與建筑內部空間面積的比值,也就是房間內的密度。
外部密度:是個體與建筑外部空間面積的比值。
五、擁擠和密度的區別是什么?
1. 擁擠是對導致負性情感的密度的一個主觀心理反應。當人口密度達到某種標準,個人空間的需要遭到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阻礙時,就出現了擁擠感。影響人們是否產生擁擠感的因素:
(1)個體的人格因素、 (2)人際關系、 (3)各種情境因素、
(4)個人過去的和容忍性 (5)最主要影響因素是密度。
2. 密度:是指每單位面積個體數目的客觀測量,具體來說,它是指個體與面積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單位面積里進行度量。
六、許多研究發現擁擠會引起動物的攻擊和變態行為。
七、消沉:無組織、擁擠的圍欄現象稱為行為消沉。
行為消沉:可以理解為,當某個空間內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過物種所應具備的,維持正常社會組織秩序的能力時,就會出現分裂行為。
八、單純的擁擠并不一定引起動物的攻擊行為,但是當擁擠與資源(如食物)結合時,則結果難以預測,這在人類行為中也一樣。
§10.2擁擠對人類的影響
一、什么是擁擠,擁擠會對個體行為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一)
1. 擁擠是對導致負性情感的密度的一個主觀心理反應。當人口密度達到某種標準,個人空間的需要遭到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阻礙時,就出現了擁擠感。影響人們是否產生擁擠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2. 高密度對人造成的影響可分為(1)直接效應和(2)累積效應,即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直接效應指:由于高密度帶來的即時負性情感體驗,如焦慮;累積效應指:高密度對健康的損害。
(二)
1. 對生理的影響。
(1) 在高密度條件下的人血壓偏高,個體患病的機率更高。
(2) 兒茶酚胺含量升高,腎上腺分泌也提高;
(3) 皮膚的導電系數也明顯增加。
2. 對情感的影響。
(1) 高密度會導致個體消極的情感狀態,在高密度空間,男性體驗到的消極情感比女性更強。
(2) 女性在社會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動機,所以在近距離內有更大的親和力,男性的競爭動機更強,因而和他人距離過近會產生威脅感。
3. 擁擠與疾病:長期在高密度環境中生活,可能引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二、試舉例說明擁擠和人類社會行為間的關系?
人們對密度的主觀感覺是受情境因素影響的。
1. 擁擠對人際吸引的影響。
(1) 在高密度條件下人際吸引降低。
(2) 高社會密度,男性的反應比女性強烈。男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喚醒,但是社會習俗和規范允許女性更接近他人,用以緩解心理壓力,導致了高密度下女性較高的人際吸引和合作性;而男性如果這樣,則被視為不合理,男性對高密度的負面評價較多。
2. 擁擠對退縮行為的影響:當遭遇高密度時,社會退縮行為是一種應激措施,減少眼睛的接觸,把頭扭向一邊,或者保持較遠的人際距離。
3. 擁擠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親社會行為即利他行為。比較了高、中、低三種空間密度條件下,大學生的利他行為。低密度條件下利他行為多。在高密度的公共場所,利他行為減少大多是由于對自身安全的擔心。
4. 擁擠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1) 高密度會導致攻擊性的增強,相反地結論:高密度對攻擊性沒有影響。
(2) 密度可能影響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空間密度過高或過低,攻擊性行為都減小;
(3) 在適度擁擠的情況下,男性的攻擊性增加。
5. 攻擊性行為的發生依賴于高密度是引發負性的情感體驗,
(1) 高密度并不是引發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因素。
(2) 單純的擁擠并不一定產生消極后果,擁擠對人帶來的影響因個體差異、社會因素和具體情境而不同。
6. 擁擠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影響可以概括為:
(1) 擁擠導致人際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顯;
(2) 擁擠導致退縮行為和利他行為減少;
(3) 擁擠導致攻擊性增強的觀點至今沒有一致的結論。
三、擁擠對任務完成的影響:高密度會阻礙被試對環境的認知。擁擠可能會阻礙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導致任務不能順利完成。
四、擁擠對交通有何影響?
1. 交通擁擠帶來的應激:坐車上下班的人體驗著一種更應激的生活方式,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一般的交通帶來的應激后果。調查了682名護士的應激癥狀,發現在路上花的時間與應激成正相關。
2. 司機的應激:司機的應激狀況,總的表現為負性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攻擊性強、焦慮、厭倦駕駛,及與他人交往時常常過度反應。
3. 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響人們到達目的地,它是穿行距離和穿行時間的函數。交通阻塞對駕駛汽車上下班的人體驗的焦慮有很大的影響。
4. 交通和出行:由于個人空間、領地和私密性的影響,出行中的擁擠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應激。在擁擠的車上人們常會避免視線的接觸,如閱讀、閉目養神,以緩解這種應激。
5. 總之,交通擁擠使個體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自己周圍空間不被入侵,所以它會導致人們的很多負性情感和行為,如攻擊性、暴力和身心健康問題。
§10.3消除擁擠的策略
一、舉例說明怎樣控制或消除擁擠帶來的影響?
1.干預措施。
(1)認知干預:提前給個體關于某個情境的擁擠提示或警告。這樣可減少應激和其他不利影響。
(2)建筑設計:
① 利用分隔:對密度的知覺是引起擁擠感的關鍵,擁擠感是個體感知到個人空間受到侵犯。建筑設計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種屏障或隔斷減少人們相互接觸和環境信息的輸入,減少擁擠感。
② 注意焦點的設計:在擁擠環境中,可以提供一個注意焦點,如視野開闊的窗戶、壁畫等,轉移人們的視線,減少眼睛的相互接觸。
2.擁擠結果的調節方式。
(1) 消除擁擠導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個體的焦慮和喚起水平。三種調節方法:
① 肌肉放松、
② 認知重建:通過引導被試注意情境中的積極方面,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情緒。
③ 想象:讓被試按主試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適的、田園式的畫面,以轉移注意力。
(2) 還可以通過一些行政手段對擁擠進行干預,對某些場所或環境中的密度進行規定,控制出生率也是減少擁擠的一個方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