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文體,是指文學的體裁或體制。當文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并出現了大量的作品之后,創作積累了豐富的,便會產生研究各種文學現象的論著,即文學批評。
俄國第一部以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是《伊戈爾遠征記》。這部作品對文體關注。
文體包括作品的風格和作家的性格。小說文體的演進是一種由表及里、由現象而實質、由客體到主體的深化過程。首先從其語言形態入手,第二是結構形態,第三要講座文體的精神方面、主體方面、探討小說文體的審美形態。最早發現文學藝術與社會現象有聯系的人是柏拉圖。
第一章 文體論的歷史回顧
文學文體是二十世紀以后形成的新學科。
1、中國古代文體概念
A、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商代和周初的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爻辭,《尚書》中的殷、周文告等,是我國散文的萌芽。我國最早的散文作品匯集,是公元前15世紀前后成篇的《尚書。湯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詩305篇。《詩經》`中的詩篇,最早產生于西周初期,最晚則出于春秋中葉。《尚書》和《詩經》的問世說明,我國最早的典籍就是按體類編排。
B、我國古代關于文體研究的專著則出現較晚,大約始于魏晉,而盛于齊梁以后。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是最早出現的重要的文論著作。他說:“文本同而末異。”“本同”是指一切文學創作的共同特征。“末異”中說文學作品有文體差異。
陸機的《文賦》提出“體有成殊,物無一量”。把文體分成六類。
我國古代第一部真正的文體論專著當推稍晚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論述了十一類文體的起源和發展,是我國文體論的開山之作。梁代蕭統的《昭明文選》,是我國第一部按文體聚類區分的著名文學總集。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專著。劉勰以前的我國文體論重在辨體的基礎是進行文體分類。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辟“體性”、“風骨”、“定勢”等篇專門研究作家、作品的風格問題。把語體研究納入文體學范疇,是他獨創性的貢獻。
C、我國古代文體論有以下特點:
1、體裁規范,文章以體制為先的思想明確,辨明各類文體之異同的辨體課題備受青睞。2、文體觀較為科學合理,既重視文體學中語言體式特征的評說,又關注作家思想、性格、氣質和文體風格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文體演變的“世道”、“風氣”、“世情”,即文體與社會、時代的關系。3、注重文體變異和創新的論述。
2、西方古代文體概念
style一詞源于希臘文。原始意義指組成文字的技巧,或者說用文字表達思想的特定方式。基本意義有二:第一,個性化的主觀因素,探究作家的個人風格;第二,語言建構的存在體,即文體的具體形態,包涵了某一文體的共同特征。
在西方文論史上,亞里斯多德最早論述了文體問題。他把文體界說為語言的選擇和運用,“語言的準確性,是優良的style基礎。”這種論述奠定了文體的語言學基礎。他還最早提出了文體分類的觀點,在《詩學》一書中,對悲劇和喜劇這兩種文體的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功能作了區分。亞氏的文體學理論,為歐洲爾后的文體創造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古羅馬思想家賀拉斯繼承了亞里斯多德的研究,他在《詩藝》中多次議論到文章中必須保持體例的完整性和語言的一致性。倡導語言簡潔,鼓勵語言創新。
古羅馬時代稍晚于賀拉斯的朗吉努斯對歐洲文體論也有獨特的貢獻。他的《論崇高》一書約成書于公元一世紀,論述的是文體風格。思想感情與語言形式被他統一為一個整體,這也是對亞里斯多德的超越。符號論者十分推崇朗吉努斯。
但丁的《論俗語》一書對西方文體論的意義十分重大。此書提出了語言的定義和文學語言的標準,主張采用意大利民族語言進行創作,反對使用當時的拉丁語。在文體的分類上,他把詩的體裁分為悲劇、喜劇和挽歌三種。在文體風格上,但丁主張“寓意說”,但丁的象征寓意風格論是典型的中世紀文體觀。
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對悲劇體裁和喜劇體裁作了種種規定,對田園詩體裁和哀歌體裁的描寫題材也有區分。
法國布封《論文體》和《寫作藝術》,探討了文學風格問題,提出“風格即人”。認為風格是由內容、思想和文筆構成的整體。
黑格爾的《美學》堪稱西方的《文心雕龍》。
第一、關于藝術類型的劃分。黑格爾從藝術類型的歷史發展研究出發,把藝術分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種,并對這三種藝術類型的特征和優劣作了分析。他認為“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顯示了“意義與形象的遙相呼應”的暗示關系。“象征本質上是雙關的或模棱兩可的”。
古典型藝術實現了“意義與形象”、“內容與形式的完全行使的統一”,“符合美的概念”,“用恰當的表現方式實現了遵照藝術概念的真正的藝術”。
浪漫藝術遵循內在主體原則,直接表現精神的獨立性,其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是“把自己的內心生活展示給觀眾內心的”藝術。
第二、關于詩論的見解。首先,黑格爾認為詩最廣泛地表現了人類的思想、事跡和命運,所以詩是“人類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其次,詩是內容與形式、規律與現象、普遍性與個別性未經分裂的有機整體。再次,詩是語言的藝術,應當注重語言的運用與錘煉。
第三、在浪漫型藝術之下,黑格爾論述了詩的三個主要門類(史詩或敘事詩、抒情詩、戲劇詩)的特征。史詩具有客觀性、抒情詩具有主體性、戲劇詩是兩者的統一。
第四、黑格爾論小說藝術。他認為小說是“近代市民階級的史詩”。
西方的文體觀念是從語言的運用開始,把文體看成語言修辭和雄辯的技巧,漸漸發展到文體的分類,最后提出作家的風格問題。
3、當代西方文體研究的新走向
A“語言學轉向”及其評價
強調和重視語言,通過分析語言的本質和功能來解釋思維與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解釋歷史和各種社會現象,謂之語言學轉向。語言學轉向后的哲學思維,視語言與存在的關系為中心主題。意義產生的本源不再是意識,世界的意義產生于語言的言說,意義是語言言說的效果或產物。這種把意義作為哲學的根本問題來探討的觀念在文體學中的表現,就是語言與文本的關系。
文本具有語義的自主性,文本意義不依附于作者的意圖,而產生于語言符號被知覺的過程。
索緒爾把語言和言語作了區分,認為語言是信號和聲音的社會系統,是社會慣例和共同行為;言語即說話,是個性語言現象。他又把語言的所指和能指作了區分,認為所指是被指物,相當于一個實體有意蘊;而能指即語言的形成、風格。他把語言的歷時和共時概念作了區分,歷時強調語言發展過程中的連貫現象,共時指的是同一時期內各種語言的相互關系。這些概念的實質,都是把同對象的表象和實質割裂開來。強調言語的開放性和創造功能,忽略了言語創造必須受制于語言的規則。
語言學轉向給當代西方的文體學研究造成了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正面:使立體學研究日益微觀化和精確化,提供了許多有關語言學、敘述學、文本解讀的技術規則,可操作性強。負面:首先是肢解了文學的有機組成,只強調文學的語言學意義而忽視其它因素,其結果是割裂了文學的各相關成分,特別是削弱了文學的精神價值,把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的文學現象變成純語言學的游戲。
B 文體理論的發展趨勢
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文學文體與文體風格,是當代西方文體學的主要趨勢。當代西方從語言學角度研究文學文體,大體上有四種不同的著重點:
一著重語言的社會情境,可稱為文體的社會語言學派。這種觀點認為,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社會情境。對文體起制約作用的不僅有交際內容與交際方式,還有交際雙方的關系。
二著重語言的心理和情感受特征,可稱為文體的心理語言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索緒爾的學生巴依,他把語言分為自然語言和社會語言,認定社會語言具有“邏輯性”和“情感受性”兩個特征。
三著重語言的結構和功能,可稱為文體語言結構功能學派。結構主義學派是50至60年代以來西方文論中的一門顯學,羅蘭。巴特是這一學派的首席代表。他在《寫作的零度》一書中提出寫作的風格,反對把作品公成內容和形式的二元論。所謂寫作零度,是指作品中的詞語可以同時容納多種含義,如同置于零狀態,從無中創生意義,以此比喻語言在寫作中的重要地位。
小說文體的結構模式則源于俄國形式主義。普羅普的《民間故事形態學》是結構主義散文的開山之作。他形容的著眼點并不是結構,而是形式。他所謂的形態學,立意在于形式。在具體方法上,他運用語言學中層次分級的方法形容民間故事。從形態各異、內容繁雜的民間故事中,他發現任何一個民間故事都由可變因素與不可變因素兩個層面構成。
托多羅夫把小說文體分成內容與話語兩級,巴特則把小說分為三級,他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把形式主義文體分為功能級、行為級、敘述級。
結構主義者認為,小說文體的敘述層打開了作品通向外界的大門。離開了對小說作品的敘述分析,便不是文體學分析。
布拉格學派的雅各布森也把結構主義的文體學界定為語言功能。他在《語言學和詩學總序》中,總結出散文文體中任何一種語言交際活動都包含六個因素,即發話人、受許人境、信息代碼、傳遞、寓意。
加拿大原型理論代表人物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一書中也從結構原則出發,提出了歐洲小說的模式系統。他把歐洲小說依據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分成五種模式:1、神話模式2、傳奇模式3、高級模仿模式4、低級模仿模式5、諷刺小說文體
四著重語言的敘述功能,稱為文體的敘述功能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韋恩。布斯。
他的《小說修辭學》一書,考察了西方小說的歷史演變以及由此帶來的小說理論觀念的變遷。意在形容作者的敘述技巧與文字閱讀效果之間的關系,提出作者、敘述者、人物、讀者四個因素。
現代小說理論主張作家非人格化,回避對道德和情感做出評價,這是T.S.艾略特首先提出的觀點。布斯則認為作家絕對的中立是不可能的,他對材料和事件的取舍就包含了一定的傾向性。議論,是小說常用的手段。布斯不否認議論式的敘述,但主張有中介的議論,提高議論的技巧。
布斯認為應該如何提高議論的藝術技巧?1、戲劇性的議論,即通過小說中的主人公對情節沖突、對其他人物進行分析評論;2、含蓄的議論,即用隱含作者的身分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事件的評價;3、暗示性的議論,即運用象征,把個別事物與既定規范相聯系,把偶然情節與普遍真理相聯系;4、調動情緒的議論,像哲學推理一樣,提出許多責難,有意把作者的議論置于受攻擊的境地,也不失為一種修辭手段。
布斯引進了審美距離觀念,來描述作者與讀者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這是他對現代小說文體理論的又一貢獻。主要有:價值的距離,理智的距離,道德的距離,情感的距離,時代的距離,形體的距離。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司法復習筆記第三章(1)
12-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網絡操作系統復習資料六
05-1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翻譯復習筆記:The Imperial Palace
12-14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古代的胎教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發展經濟學復習資料: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
12-2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葉類中藥鑒定(2)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