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指導: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結合后面各章加以綜合理解。要求能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模式分析實際問題。
第一節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象
一、問答
1.對傳播過程應如何理解和分解?
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傳播學的主要任務,如施拉姆所說,是研究傳播的過程和效果。美國學者戴維。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①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復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系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來源-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
第二節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系
一、概念
1.理論與模式的區別:理論指經過概括、系統化的一組相互關系的命題和結論。模式指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理論”即對客觀規律的表述,而“模式”則是一種簡潔地表現“理論”的手段。
2.模式的類型:①文字模式,②圖像模式,③數學模式。
3.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第三節傳播過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4.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5.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
6.“傳播單位”:每一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7.編碼和譯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譯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8.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里、親密伙伴等。
9.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二、問答
1.簡述傳播過程線性模式的貢獻及不足
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
貢獻:
一,在傳播學史上,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
二,第一次為傳播學搭建了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理論構架,從而使傳播學的最終確立成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直線性即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饋,也看不到其他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絲毫不涉及傳播過程和社會過程的聯系。
2.控制論模式的主要優缺點
控制論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問題:①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似乎各“傳播單位”之間傳、受的地位、機會完全平等。
②循環性的表述,也會引起誤解。錢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為何說社會控制論是傳播學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飛躍?
從線性模式到控制論模式完成了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兩次飛躍,基本解決了傳播的要素問題,社會系統模式是第三次飛躍,解決傳播的條件問題。J.賴利和M.賴利最早把傳播過程明確描述為社會過程,他們的模式大致克服了傳播現象的片面思考。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系統模式的科學性和詳盡程度,與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別。這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4.簡單描述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
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并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訊息。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復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5.簡述傳播學模式研究的發展階段
傳播模式研究分為三大類,也是三個階段: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
拉斯韋爾的5W模式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傳統的線性模式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的缺點。申農-韋弗模式也是一個著名的線性模式,注意到傳播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全沒從根本上克服線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現了一批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第三次飛躍是社會系統模式的完成,解決了傳播和條件問題。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20世紀文學概述(三)
12-15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資料三十二
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