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當代詩歌
一、五、六十年代的重要詩人郭小川專題:新時期朦朧詩派專題。
1、郭小川的創作道路(重點識記)。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思大,河北豐寧縣人。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1937年9月在去延安途中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過豐寧縣縣長。建國以后,曾在中南局宣傳部、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等部門工作。50年代中期以后,專業從事詩歌創作。出版的詩集有《投入火熱的斗爭》、《致青年公民》、《雪與山谷》、《鵬程萬里》、《兩都頌》、《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帳》、《昆侖行》、《陰下集》、《郭小川詩選》等。
郭小川建國后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階段。他寫了包括《投入火熱的斗爭》、《向困難進軍》等詩作在內的《致青年公民》組詩。這些詩感情熱烈豪邁,以“階梯式”的形式表現斗爭、建設、進軍的主題,傾吐著澎湃的激情,以政論家的頭腦和戰土的姿態鼓舞人民投入火熱的斗爭。但在藝術方面卻不夠成熟,政治性的議論往往代替了藝術形象的創作。
1957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進行探索的一個時期。在一陣詩情爆發之后,他意識到:“文學畢竟是文學,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穎而獨特的東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海洋,而它應當是從海洋中提煉出來的不同凡響的、光燦燦的晶體”。他甚至認為他的一些創作“說不上有什么可取之處”,對那些“政治性的句子”感到不滿,而且感到“非常不安”,伯傷了讀者的胃口。因此,他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努力克服議論多于形象這一缺陷的同時,開始向復雜的生活內容和新的題材挺進,不再滿足于詩的表層鼓動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內蘊。他選擇了革命歷史題材寫了敘事詩《白雪朗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嚴厲的愛》和《將軍三部曲》。這些作品顯示著詩人對生活認識與思考的加深,并逐步由以政治語言鼓動讀者,向以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感染讀者的方向轉變。《望星空》標志著詩人在抒情方面的探索,抒情由浮泛激蕩轉向凝重深沉。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探索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沒有能夠繼續下去。
2、賀敬之長篇政治抒情詩的藝術特色。(次重點理解)
賀敬之建國后的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抒情短詩,多從現實生活的某種具體情景出發,表現詩人具體、真摯的生活感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歌》、《又回南泥灣》等,這些詩大都意境深遠,感情細膩,講究煉字煉意,具有民歌風味和古代詩歇的一些特點。《回延安》寫于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重返延安之際。詩人是在延安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闊別十年,重返延安,感情激蕩,難以抑制。詩人運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大量采用比興、夸張、對偶、排比等手法,淋漓盡致地抒寫了對母親延安的無限深情。詩首先寫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和興奮,“心兒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接著,詩人回顧了戰爭年代他在延安生活、戰斗、成長的經歷,回憶延安哺育自己成長的深情,寫了詩人與延安人民相見談心,話新敘舊的場面,表現了雙方的血肉之情。詩篇始終貫穿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切情感,熱烈奔放,真摯動人。濃郁的陜北地方色彩,信天游民歌形式,一系列形象的運用都為詩篇增添了魅力。
另一類作品是篇幅較長的政治抒情詩,如《放聲歌唱》、《東風萬里》、《十年頌歌》、《雷鋒之散》、《西去列車的窗口》,以及70年代末的《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等。這類作品氣勢磅礴。灑脫豪放,洋溢著革命激情,及時提出并回答社會生活中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有較強的政治性和宣傳鼓動作用。形式上則多采用樓梯式。這類作品代表了詩人建國后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集中顯示了他詩歌的藝術風格,并在當代政治抒情詩的發展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50年代的《放聲歌唱》和60年代的《雷鋒之歌》,在當代政治抒情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放聲歌唱》以昂揚的旋律和華麗壯美的語言熱情贊美了偉大祖國沸騰的生活。唱出了一曲黨的頌歌,顯示了50年代頌歌的最高成就,又為60年代的政治抒情詩提供了一種構思方式和想象方式、其抒情方式和格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六七十年代的詩風。《雷鋒之歌》則集中顯示了60年代政治抒情詩的風格特點。在轟轟烈烈的學雷鋒運動中,詩人創作了這首長詩,以獨特的構思歌唱雷鋒精神,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革命的人生道路。詩人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上歌頌英維,揭示了英維出現的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必然性,同時又把雷峰作為一個新人的典型,謳歌了一代新人和產生一代新人的時代。詩人不是就英雄寫英雄,而是大處著筆,著重從英雄身上發掘革命人生哲理,借助英錐形象概括時代精神。詩人抓住英雄精神,通過歌唱英雄,鼓勵青年人在學雷鋒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去迎接偉大的未來。這種抒情方式,體現了60年代政治抒情詩在一切題材上挖掘重大主題和追求豐富的政治寄托的傾向。
賀敬之的詩善于及時捕捉和表現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歌治命題,有強烈的政治化傾向。作為建國初30年間詩歌創作觀念的集中體現者,他總是密切地關注政治和社會的重大問題,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注視著時代的發展,迅速把握時代脈搏,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重大主題。《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中國的十月》…‘每首詩都與一個重要的事件和重要的時刻密切相關,因此,這些詩格外容易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詩人力圖以比較開闊的視野去思考時代的重大問題,善于將歷史與現實交織成統一的畫面,增加詩的廣闊度。《放聲歌唱》、《八一之歌》都是如此,就連寫雷鋒也沒有忘記從歷史中汲取詩意。這種手法曾為許多政治抒情詩所仿效,成為一時風氣。他還善于把政治議論與抒情結合起來,把抽象的概念與生動的形象結合起來,以減少空洞的政治說教,增強感情和形象的藝術力量。他的政治抒情詩以觀念為主干,詩的展開常常是按照提出問題、描述分析、總結歸納、得出結論的政論模式進行的,但詩人沒有作赤裸裸的抽象說教,而是用激情和形象為政治議論扎上了繆斯的翅膀。在《放聲歌唱》和《雷鋒之歌》中可以看到這種結合的比較成功的范例。
賀敬之的詩格調高昂奔放,氣勢磅礴,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他認為,“積極的、革命的浪漫主義對一個民族的文學,特別是詩歌發展來說、絕不可能、也不會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浪漫主義“給人以展揚人心的雷霆萬鈞的力量”(《漫談詩的革命浪漫主義》)。賀敬之詩歌的藝術力量主要來源于它的激情、氣勢和由此產生的壯闊意境。這除了重大的主題和題材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得力于浪漫主義的抒情方式。他詩歌中的革命理想主義、激情、想象、夸張和奇特的構思都與革命浪漫主義密不可分。他的宏觀鳥瞰式的固景表現也與浪漫主義的豪情有著血緣關系。《放聲歌唱》中對現實和理想的表現,《三門峽——梳妝臺》將黃河擬人化又與之對話,詩人乘想象的彩冀翱翔于天上地下、過去未來,為詩歌增添了光彩。
賀敬之的詩既有民歌風味,又有對外國詩歌的借鑒和汲取。《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采用的是民歌形式,《西去列車的窗口》又對這種形式進行了改造和創新。他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詩運用的是樓梯式的形式,因為這種形式有利于表現重大主題,描繪壯闊畫畫,造成一種氣勢,突出感情的節奏。他在使用這種形式的過程中又汲取古典詩歌的因素對其進行了改造,使其具有整齊美和對稱美,整齊與不整齊相統一,上下兩層,遙相對應,創造了中國式的樓梯式。賀敬之創作態度嚴謹,決不粗制濫造。但他的政治抒情詩的水平也不完全一致,與《放聲歌唱》相比,《中國的十月》等稍嫌遜色。同時,由于作品的政治性,在歷史曲折的運動過程中,詩中難免留下一些時代的印記和疵點;由于追求理想與豪情的表現,也留下了一些對生活理想化的東西和空洞的吶喊。
3、朦朧詩的藝術特點(次重點理解)朦朧詩的主要詩人(一般識記)
在新時期中國詩壇上,朦朧詩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詩潮,也是一個藝術成就相當高的詩潮。它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的詩歌觀念和審美意識,引起了詩壇的震動,給當代詩歌送來了現代主義詩歌的藝術范式,從整體上改變了當代詩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風貌。朦朧詩強化現代意識,凸現創作主體,拓寬了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詩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有著無法忽視的重要意義,因而也奠定了它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朦朧詩的作者們是一批在10年浩劫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們有著大致相同的精神歷程,因而也有著大致相同的思想傾向和審美傾向,但是,作為一個個的個體,卻也顯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藝術追求。朦朧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島、舒婷、顧城、梁小斌、江河和楊煉,從他們的創作可以看到朦朧詩的大概而貌。
4、郭小川詩歌《團泊洼的秋天》的藝術特色(重點應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四個階段。這時,詩人受到嚴重的摧殘和迫害,被剝奪了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但他仍然寫出了《萬里長江橫渡》、《江南林區三唱》等作品。特別是寫于1975年的《團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抒寫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矛盾的嚴肅思考和戰斗激情,標志著他這一時期的創作高度。當然,他在這個時期也寫下了不少帶有這時代政治烙印和思想局限的作品。 郭小川的詩主要是政治抒情詩,是頌歌與戰歌的交響。其思想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與強烈的時代色彩的有機融合。郭小川詩歇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始終是一個革命者。在他的詩中,思想認識和感情傾向的表達常常不是通過客觀現象的描述,而是通過對一個革命者精神境界、感情狀態的揭示,通過思考和探索革命者的生活哲學、人格情操直接顯示的。他總在思考著革命者的人生問題。無論是對青年人發出呼喚(如《致青年公民》),還是對時代新人的謳歌(如《林區三唱》),所表現出的都是一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人格情操。這個抒情主人公熱愛祖國沸騰的生活,喜愛大自然壯麗的景色,鄙棄冷漠和安迅,熱情向上,勇于斗爭,在困難面前有百折不回的意志。他不忘過去而充滿理想,為自己所獻身的偉大事業而驕傲和自豪。這個自我形象總是不斷地思考著時代,思考著社會生活中意義重大的問題,對時代風云做出及時的反應,因而使全部詩作都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詩人總是力圖通過感情的抒發來回答面臨的問題。如《投人火熱的斗爭》,回答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青年應當如何對待時代所賦予的光榮使命。《甘蔗林——青紗帳》則告訴昔日青紗帳里的戰友:今天生活已經全新。但仍有險惡的風云,革命者不應忘記過去,丟失革命傳統,而應“喚回自己的戰斗的青春”,為建設社會主義戰斗不息。
第二,激情與哲理的結合。郭小川的詩富于激情。他很少描摹生活,不太重視寫實,而偏重于溫情的抒發。他的詩沒有憂愁,沒有悲傷,也沒有纏綿之情,有的是戰斗的豪情,革命者在火熱的斗爭中的豪情。因而他的詩熱情而豪邁,樂觀而昂揚。他的詩富于哲理,善于把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化為詩中閃耀的思想火花,與熱烈的感情抒發融匯在一起。他善于把詩的形象與哲理巧妙結合,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哲理,用平凡的形象表現哲理。如《鄉村大道》,用鄉村大道表現了曲折坎坷與長遠寬闊的哲理。他的一些哲理性警句,不僅對于表現詩意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是革命者立身處世的格言。如“斗爭/這就是/生命,/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投入火熱的斗爭》):“是戰士,決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鐘;要革命,決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對刀叢”(《秋歌》)。當然、也有一些詩中所表現的哲理,事實上是一些政治斗爭的過眼云煙,他的理解和認識也必然存在偏頗或浮淺之處。但是,郭小川的可貴之處也在這種坦誠,他向讀者袒露他的感情和思想,袒露他對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解剖,所以,他的認識無論正確與否,都給詩歌帶來一種真摯、坦誠的美。
第三,對詩歌語言和形式的不懈探索。在詩歌的語言形式上,郭小川是一個不懈的探索者。他說:“讀者可以看到我在努力嘗試各種體裁。民歌體、新格律體、半自由體、樓梯式以及其他各種體。只要有助于詩的民族化和群眾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權當序言》)由于這種認識,他嘗試過各種詩體,運用過各種不同風格的語言。建國初期,他用樓梯式寫了《致青年公民》,也用民歌體寫了《三戶貧農的決心》那樣的詩。后來,《白雪的贊歌》采用的是建國后相當流行的半格律體的形式。1958年后,吸取古代散曲、小令的某些特點,以輕捷明快的短句。寫了《將軍三部曲》等。60年代,《林區三唱》在自由體的基礎上較多地吸收了民歌的成分。為了不讓過分嚴謹的形式束縛內容。增加詩的容量,他又吸收了辭賦的某些特點,創作了長廊句式,寫《廈門風姿》、《甘蔗林——青紗帳》等。這種長廊句式也被稱為“新辭賦體”,它是郭小川對當代詩歌的一大貢獻,直到今天,仍為不少詩人所沿用。
二、當代其他重要詩人:聞捷、李瑛、流沙河
1、李瑛詩歌的選材特點(次重點識記)
李瑛的詩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戰士詩”。他不僅把詩歌創作的主要篇幅用于表現戰土的生活,而且以一個士兵的眼光和感情去觀察和感受生活。反映部隊生活,描寫戰士的形象,表現戰土的情懷,是李瑛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他因此被稱為“戰土詩人”‘出現在他的詩中的有南下的戰土、抗美援朝的戰土、高原哨兵、南海水兵,以及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新一代最可愛的人。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忠誠,他們高度的革命覺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們在艱難困苦面前表現出的樂觀精神和英雄品質,都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善于從戰士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出閃光的詩意,為戰士獻上一曲曲贊歌。李瑛詩歌的抒情主人公始終是戰士,寫景、詠物、敘事、抒情,總是飽含著戰士的情愫,就是寫小小的貝殼,也體現著戰士的情懷:“雖然死了,卻留下一只金色的耳朵,為了傾聽,傾聽這時代的歌”(《貝殼》。在《哨所雞啼》》中,詩人這樣寫雄雞:“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拍一拍翅膀,引頸高唱;牽一線陽光在邊疆降臨,霎時便染紅了萬里江山。”這只報曉的雄雞與戰士的豪邁雄姿完全一體化了。
李瑛的詩感情細膩真摯,想象豐富絢麗,構思精巧細致,語言行清新華美,剛柔相濟,優美與壯美結合,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他是一個美的追求者,對大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都有較強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詩意從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提出,以美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引發人們對美的感受與想象。李瑛在這一點上是值得稱道的。看《戈壁日出》中詩人對日出這一平常景象的感受:“太陽醒來了/它雙手支撐大地,昂然站起,/窺視一眼凝固的大海,/便拉長了我們的影子。/我們匆匆地策馬前行,/迎著壯麗的一輪旭日,/哈,仿佛只需再走幾步,/便會撞進它的懷里。” 像50年代到60年代的不少詩人一樣,李瑛也常常采用大處著眼、小處落墨的表現方式,從生活的海洋中掬出具有典型性的一滴水,表現時代的生活,通過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細節、一個場景反映時代面貌,表現重大主題。他通過連長塞給戰士一個雞蛋,表現人民軍隊中干部對戰土的愛護和關心(《我的生日》);通過一束金達萊描寫中朝人民的血肉聯系(《一束金達萊》),從一杯熱茶,表現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茶》)……這種方法在李瑛的詩中也運用得比較成功。
李瑛追求美。他致力于發現美、挖掘美、表現美、歌唱美。他寫戰土,寫人民,主要表現他們美好的思想感情,使人們得到教育和鼓舞;他寫祖國河山,寫自然風光,主要是表現大自然的美,使人們得到美的陶冶,增加對祖國和生活的熱愛。因此,他的詩單純、明麗、樂觀、優美,而缺少深刻的思想和對生活復雜性的反映,缺少思想感情的震撼力。
2、朦朧詩派主要詩人及其代表作(一般識記)
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中學畢業后當過10多年建筑工人。他的詩歌創作開始于1970年,1979年發表作品,己出版的詩集有《北島詩選》、《太陽城札記》、《北島顧城詩選》等。
舒婷,原名龔佩瑜、龔舒婷,福建泉州人,生于1951年,1967年初中畢業到農村插隊,后回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舒婷的詩歌創作開始于那段史無前例的歲月,1979年起陸續在全國各報刊發表,并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逐成為朦朧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己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顧城,祖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0歲左右開始寫詩,從現在可以見到的寫于12歲的《天外的光亮》、《煙囪》等已可見少年顧城那奇異的想象。1969年,顧城隨同父親一道被下放到山東省濰河岸邊的荒灘上,在那里度過了他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難忘歲月。1974年回到北京,曾在街道工廠做木工。他于1977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但當時發表的作品顯然還不是顧城的真正面目。1979年,他的組詩《無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報上發表,隨即引起詩壇的注意、顧城開始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作品,并成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已出版的詩集主要有《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舒婷顧城抒情詩選》等。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5年生,1977年開始發表詩作,后來成為朦朧詩六個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關于詩,梁小斌認為:“單純性是詩的靈魂。不管多么了不起的發現。我都希望通過孩子的語言來說出。”他還說:“我認為詩人的宗旨在于改善人性。他必須勇于向人的內心進軍,人的內心世界究競是怎么回事,從現在起就開始認真探求吧,心靈走過的道路,就是歷史走過的道路。”(《我的看法》)由于這種認識,他在藝術實踐中致力于從日常生活擷取普通而新鮮的意象,而表現出某種較深的寓意。于平凡中發現復雜而深刻的意蘊,給普通事物以絢麗的光彩,是梁小斌詩歌創作的自覺追求。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他的關注點更多地投向人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觀圖景。同時、他跟顧城一樣,喜歡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喜歡用孩子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認知,鐘情于孩子的稚氣和純真。《雪白的墻》、《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篇章是梁小斌的代表作。
江河,原名于有澤,生于1949年。在一代詩壇新秀中,他以獨自的特色引入注目,成為新詩潮中不可忽視的宏亮音符。己出版的詩集有《從這里開始》等。《紀念碑》和《祖國呵,祖國》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1985年,江河發表了組詩《太陽和他的反光》,風格發生了變化。
楊煉,1955年2月生于瑞士。1974年到北京昌平插隊,1977年回城考入中國廣播藝術團創作室。他于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有詩集《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禮魂》等,之后有《大雁塔》、《諾日朗》、《半坡》、《敦煌》、《西藏》、《逝者》、《自在者說》等系列組詩引起詩壇的注意。并有《傳統與我們》理論文章等。頗有影響。
3、聞捷《天山牧歌》的藝術特色(理解重點)
聞捷的詩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對美好愛情的歌唱,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有對祖國水兵形象的描繪,有兄弟民族生活風貌的寫照,也有政治抒情詩、報頭詩……他從各個方面唱出了一曲曲新生活的贊歌。代表他創作成就并集中反映他的風格特色的是《天山牧歌》和《復仇的火焰》。
《天山牧歌》以清新的筆調、火樣的激情、優美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新疆各兄弟民族的生活,反映了他們新的面貌和美好的理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歌唱美好愛情的詩。詩人或反映青年人在勞動中的相互愛慕,或抒寫愛人的相互思念,或描繪青年男女之間微妙的感情關系。從各個側面表現了新疆各民族青年純真、熱烈而又高尚的愛情。這里,純潔美好的愛情,成為詩人展現對新生活的歡欣和希望的一個窗口。
4、流沙河《故園六詠》的藝術特色(理解次重點)
流沙河的散文組詩《草木篇》是這股詩歌探索潮流中的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草木篇》通過草木的品格,隱喻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立身處世之道。寫白楊:“她,一柄綠光閃閃的長劍,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藍天。也許,一場暴風會把她連根拔去。但,縱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誰彎一彎!”(《白楊》)寫藤:“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于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藤》)寫仙人掌的孤傲:“它不想用鮮花向主人獻媚,遍身披上刺刀。”(《仙人掌》)寫梅花:“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麗。”(《梅》)寫毒菌:“白天,用美麗的彩衣,黑夜,用暗綠的磷火,誘惑人類。”(《毒菌》)這里。詩人從某種草木的自然屬性中開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使這些詩作具有豐富的現實啟示意義。
5、朦朧詩創作的意象手法(應用一般)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