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巴赫金學說與小說文體
文學批評側重于內部規律的,稱為“內部研究”。他們視文學的本質為文學性。側重于文學的外部規律的,稱為“外部研究”。在文學研究從內向外實行大遷徙的過程中,一種倡導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在悄然無聲中誕生。蘇聯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研究成果為其杰出代表。巴赫金較為辯證地揭示出文學創作的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文本形式與語境背景之間相互滲透的關系,以及相互作用后產生的新質。他提出了“復調”與“狂歡化”新概念。
1、復調小說是一種文體
復調小說理論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提出的。
A、復調小說的內涵
根據作者與主人公的關系不同,巴赫金將小說文本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獨白型小說與復調小說。
在傳統小說中,作者是主體,主人公是客體,主人公存在于作為作者視野的世界中,小說的整體性服從于作者的聲音和故事情節的安排,小說所描繪的世界是作者意識的一統天下——獨白型小說。
復調小說包括兩個因素:一是眾多主人公之間或同一主人公之間不同意識的對話;二是主人公與作者意識的平等對話。復調小說理論豐富了小說文本的內容。
B、文體的整體性研究
復調小說理論涉及的不僅是主人公與作者的關系這一個方面,還直接關聯著作者的世界觀與創作、批評的視角與方法論問題。巴赫金研究文學現象的切入點是小說文體。
C、文體是對話的場所
對話原則是巴赫金反復運用的研究方法。他聲稱語義出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話及其語境,大家經由對話獲得意義。這個對話可以是兩者之間的,也可以是個人意識中內在矛盾的對話。對話原則是他的文體理論的核心。對話中任何一方的言語都具有社會性、歷史性、群體性。
他把陀氏小說中的話語現象分成兩類:一類是獨白型話語,這是指一個意義完整的話語。另一類是復調型話語,指多種獨白型話語構成的交流。
有人認為,陀氏的小說是“思想小說”,恩格爾哈特就持這種觀點。但巴赫金予以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復調是否可以蓋過作者的聲音,沖淡并且否定作家主觀意識對作品的控制,這是巴赫金鐵研究者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復調小說中不存在作者統一的意識,主人公與作者的地位平等,均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
復調小說與獨白型小說中作者與主人公的關系,只有藝術構思形式上的差異。獨白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意識的直接客體,人物形象只對作者的意識作獨白反映。而復調小說中的主人公與作者的距離拉大了,是作者意識的間接客體。
D、共時性敘述手法
時間表現形態和空間表現形態,是小說文體的重要范疇。陀氏的共時性敘述實質上是對空間的敘述,是通過主人公內心多種聲音的共時對話來表現的心理空間。
陀氏在表現主人公的主體意識時,重空間存在,輕時間流程,形成獨特的敘述方式:首先是從共時性的空間層面來結構作品。一切都是作為現時的經歷被意識體驗。即便是過去的事情,也被敘述成記憶中的現在,在現時被感受到。共時性的藝術結構,必須用戲劇化的方式進行敘述。陀氏總是要從一個人的內心矛盾中引出兩個人來,目的是把這一矛盾戲劇化,把它橫展開來表現。他經常讓主人公與自己的替身、
與鬼魂、與另一個自我、與自己的漫畫像交談。巴赫金還探討了這種對話的兩個特點:一是設置他人意識,二是雙聲語對話。他人意識的功能——在復調小說中,離開了對話,離開了進行對話的主人公,作者的思想觀點則無從表達。它的功能首先是表現作者自我意識的主體,因為沒有他者就無所謂自我。創造他者是為了設置對立面,成為對話的另一個載體。雙聲語是人物內心對話時折射出來的復調聲音,即同一種語言內包含著兩種不同的語義指向。兩個人以上的對話由雙聲語進行,這在許多作家筆下都寫到過,而人物內心的雙聲語對話,則是陀氏作品所獨創。雙聲語對話都是由同一問題引發,兩種聲音一旦進入爭辯,便成產對立,對話的一方絕對不可能說服另一方,因而具有未完成性。
E、評價與判斷
現代敘述學從本質上說,是借助于語言學理論進行文學批評。巴的貢獻顯而易見,但其基本理論也有什得商榷之處。他揚陀抑托,不符合兩位作家的創作實際。
2、文學狂歡化與文體
拉伯雷被稱為16世紀的伏爾泰。巴赫金1940年完成了《現實主義歷史上的拉伯雷》一書。
A、中世紀的民間文化
拉伯雷與中世紀民間文化的淵源關系,是巴赫金研究的出發點,也是拉伯雷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的成因。在近代歐洲文學的開拓者中,拉伯雷是最崇尚民主的一個。他塑造的形象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非官方性質。他是民間詼諧文化在文學領域里最杰出的代表。
民間詼諧文化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1、首先是多種狂歡形式和民間慶典。狂歡節的儀式和演出有許多新的特征。就其具體的感性形象而言,狂歡節的游戲接近于形象藝術,亦即接近于戲劇演出。狂歡節沒有演員和觀眾的分別,沒有萌芽的狀態的舞臺。狂歡節時,人們可以暫時超越官方的限制,按照狂歡節自由的法律行事。2、詼諧性語言作品(包括拉丁語和各種民族語言),是民間詼諧文化教育的第二種形式。戲仿體最古老的是《西普里安的晚餐》,用拉丁語寫成。(詼諧語言作品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皆同狂歡節的廣場相聯系,表現廣場上狂歡的形式、狂歡的象征、狂歡時的演出和笑聲等等,一切都離不開狂歡節的廣場。二是對世界和生活的純狂歡節式的觀察與理解。)3、不拘形式的廣場言語現象,是民間詼諧文化的第三種表現形式。
為什么說狂歡民間文化體現了一種詼諧藝術?首先它是節目的詼諧,是全民性的,大家都笑,普天同慶。其次,這種詼諧的笑是包羅萬象的,以萬事萬物取笑。最后,這種詼諧是正反同體的,既歡喜,又冷嘲熱諷;既肯定,又否定;既恨,又愛;既埋葬,又再生。
3、狂歡化理論對文體學的影響
狂歡式轉為文學的語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狂歡化。將狂歡式的內容轉化為文學語言的表達,就是巴赫金的文學狂歡化概念。
巴赫金用狂歡化理論分析文學現象,以下幾種觀點具有創新意義:一是狂歡節式的結構安排。如《巨人傳》的結構作了狂歡節式的處理,另如卡岡都亞離奇的出世方法,卡岡都亞摘取圣母院教堂的大鐘,是典型的狂歡化貶低手法。二是感受世界的怪誕形式。怪誕手段主要是用來表現個體對主觀世界的感受。現代怪誕風格沿著兩條線索發展:一條是以托馬斯。曼、布萊希特、聶魯達等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怪誕風格,這條路線與民間文化傳統關系密切。另一條是以超現實主義者、表現主義者為代表的現代主義怪誕風格。現代主義怪誕風格表現的完全是另一種世界秩序、另一種生活制度。三是廣場概念與假面功能。廣場上的表演是流動的,因此文學也不應該設定中心話語。狂歡節上,廣場上的人們要戴上面具,人們就失去了貧富對立,進入了平等的生存狀態。因此,假面是一種符號,具有象征性的多植功能。另一功能是促使過渡、蛻變發生,打破自然界限,挑戰嚴肅性,體現生活的游戲原則。四是文學語言的狂歡。首先是語言的表現力更豐富。狂歡化語言的藝術功能還表現在詞語的雙重指向和象征力量上。《巨人傳》中寫到的多種狂歡形式,無不包含雙重指向。
狂歡化理論動搖了單一性文化的壟斷地位。巴赫金強調事物量變的一面,但忽略了事物的質規定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消費經濟學考點四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