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環境知覺與環境認知
1. 感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根據刺激的來源可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類。
2.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把過去的與各種感覺結合而形成的。
3. 感覺:主要以生理機能為基礎,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較小的個體差異。
知覺:是純心理性的,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
§4.1 環境知覺
一、概念:
1.環境知覺:是從對環境中個別刺激的加工開始的。通常會經過刺激的覺察、刺激的辨別、刺激的再認和刺激的評定過程。
2.環境知覺包括:認知的(思維的),情感的(情緒的),解釋和評價的成分。
3.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個體對環境的知覺敏感性會發生變化。如果刺激恒定,反應越來越弱稱為習慣化。這種習慣化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噪音、光、壓力、溫度等都可發生,與對環境的適應有關。
二、簡述環境知覺理論。
1. 環境知覺可以通過兩個過程完成,(1)自上而下的過程,即概念驅動;
(2)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數據驅動。
2. 格式塔理論認為:我們的腦以一種主動的方式對刺激進行建構,提出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則。
3. 功能主義理論:強調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即生物個體要尋找能使它們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機會。這種理論也稱為生態學觀點。
① 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知覺環境中對他們有功能價值的方面。
② 知覺中學習和的重要結果是關于我們周圍環境的假設的發展,這種假設有時會導致誤會知覺或錯覺。
4. 概率功能主義:即布倫斯維克的透鏡模型,它是布倫斯維克用數學來描述個體知覺過程的一個模型。
① 當對包含多維度刺激的大環境作判斷時,我們會給不同的刺激線索賦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對一系列散在的環境信息過濾,重新結合成有序統一的知覺。
② 個體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對環境的真實特征作一可能性的判斷。它強調知覺是一個概率計算的過程,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
§4.2環境認知
1.環境認知應該是:“知道環境或具有環境方面的知識”。它是指人對環境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主題在于環境知識如何獲得并進行加工的過程。
§4.3認知地圖
1. 什么是認知地圖:
(1) 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于頭腦中的,某些類似于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
(2) 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
2.試述研究認知地圖的方法。
⑴ 畫草圖:運用一系列問題請某一環境中的個體勾畫出來他頭腦中對這一環境的表象。
⑵ 對某一環境進行圖示反應。再認一個人心理貯存的環境圖像。
⑶ 再認任務:除了畫草圖,還請被試報告他們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圖片中,插入一些標志的圖片。
⑷ 距離估計并建造統計意義上的地圖:不用畫草圖,而是通過讓被試簡單地估計一個環境中兩個地點間的距離。
3.認知地圖的五種關鍵維度:路徑、邊界、區域、結點及標志。
(1) 路徑:人們在環境中所使用的行進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鐵線、步行街等;
(2) 邊界:不一定是線性成分,但傾向于是線性的,有限定和封閉的特征,象墻、法定的邊界,海岸線等;
(3) 區域:是認知地圖中較大的空間,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區”、很多國家中的“中國城”等;
(4) 結點:行為較為集中的點,它連接主要的路徑,或者是幾條路徑的終點,或者是路徑在此處中斷,如交叉路口、車站廣場、交通樞紐等;
(5) 標志:人們用作參照點的突出特征、明顯的界標和標志,通常從較遠處就可以看到。
4.試分析認知地圖可能的錯誤。
(1) 認知地圖中有時會丟失一些環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現象,這種錯誤被稱為簡單化。
(2) 常見的錯誤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離上的不正確表征。除了減少、丟失某些成分,還會出現添加的錯誤。
5.簡述認知地圖的影響因素。
(1) 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個體的社會階層及一些個體差異特征都會影響認知地圖的特點。
(2) 環境熟悉程度對認知地圖的影響表現在對環境越熟悉,認知地圖就越完善,越清晰,細節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3) 社會階層對認知地圖的影響,表現在中產階級或高階層的個體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認知地圖較正確。
(4) 在個體差異的各因素中,認知地圖的性別差異比較明顯。總體上男性的視空技能優于女性。
6.認知地圖是如何獲得的?
⑴ 個體認知地圖的發生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環境探索經驗的增加,兒童逐漸具有了參照系統。7歲左右開始具有了與成人差不多的認知地圖。空間環境的表征需要4個連續發展的階段。
① 即注意并記住路標; ② 構建路標之間的路徑;③對一些路標和路徑形成組塊、群集;④ 這些組塊、群集再與其它特征一起整合進總體認知地圖的框架中。
⑵ 成年新的認知地圖的獲得。
① 對于成年個體,與兒童對環境發展出認知地圖的階段基本一致。
② 不同在于成人到一個新的環境,利用出版的地圖,有助于很快建立起這一環境的認知地圖。
七、我們如何記憶認知地圖?
1. 每個人的認知地圖代表了它對其環境的理解。物理環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覺得更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記憶中儲存。“易辨認性”。
2. 認知地圖是如何表征的:我們可以從心理表征的確切形式和記憶、提取過程的組織和結構上來討論。
3. 關于表征的形式,對空間知覺的表征形式,在我們的記憶中是環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圖片”,即模擬的表征,就象環境的一些幻燈片儲存在我們的腦中一樣。
4.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們的腦中儲存的是整個基于意義的命題和陳述。環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來代表,每個概念與其它的概念由可檢測的聯系聯結在一起。在記憶中,但我們可以使用這種命題網絡很快構成模擬表象。
5. 關于記憶的結構,常常會采用將它們組織成有意義的一個個小的“組塊”,每個群集也許由“參考點”代表,參照點是群集內用符號代表所有位置的“最好的例子”。這些組塊或群集以某種序列的方式儲存在腦中。
6. 總之,認知地圖在腦中記憶的表征形式有兩種,一是類似于外界環境的心理圖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題式的,是基于數據意義基礎上的貯存,表征為幾個概念的表述。
§4.4尋路
一、簡述哪些情境特征會促進尋路。
1. 尋路是非常復雜的活動,包括計劃、決策、信息加工,所有的這些都依賴于理解空間和心理控制的能力,這種能力即為空間認知能力。
2.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進尋找路徑,它們是:
(1)不同地點和位置的可區分性,(2)視覺接近的程度 (3)空間規劃的復雜性。
① 可區分性:是指鄰近位置、地點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
② 視覺接近的程度:是指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
③ 空間規劃的復雜性:是指交叉路口結點越少越簡單,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二、簡述促進空間行為的方法。
1. 學習即對環境的探索經驗,可以促進認知地圖的形成和完善。
2. 如何改進老年人尋找路徑的能力。老年被試到一陌生的老人護理院里,被分成三組:
(1) 第一組對這一環境的熟悉過程是被人引導的個別參觀;第二組以親身參觀同樣的順序看幻燈或電影,并同時可以參觀這個環境的三組模型;第三組是控制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點。
(2) 結果發現,前兩組的被試的找路成績好與控制組。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這些空間學習,都可以促進空間行為及認知地圖的獲得。
三、什么是指路地圖?
1. 一些空間規劃比較復雜的大型廣場、博物館、地鐵總站、購物中心,為了便于人們的尋路行為,在一些交叉路口、結點上都設置有“你在這里”的指路地圖。
2. 應遵循幾個簡單原則:
⑴ 與周圍環境具有結構匹配性;
⑵ 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標系統,是自我指向的參照系統。
四、試述認知地圖和指路地圖的異同。
1. 指路地圖與標準地圖的相同之處在于:各種特征與周圍實際環境的相應和一致。
不同之處在于:指路地圖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時,圖示位置與周圍環境結構匹配就可以了。
2. 指路地圖也不同于認知地圖。
① 標準指路地圖的各方面是客觀的,不能任意添加、減少、歪曲。
② 認知地圖是主觀的,很多主客觀因素會影響它的準確性和對客觀環境的吻合程度。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筆記:情緒情感的功能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