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
永明文學思想的發展并非只有視文學為裝飾與消閑的一種傾向,它還交錯著另一種傾向,這便是沿著重抒情、重文學的藝術特質這樣一條線索發展下來的、對于清新明麗圓融的美的追求。
這時出現了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巨大的詩人謝朓,和一群才華洋溢的作者如江淹、王融等人,他們的藝術追求,可以說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上別開生面且意義深遠。
謝朓(464——499),字玄暉。l9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預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永明九年(491),隨隨王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為驃騎咨議、領記室。建武二年(491),出為宣城守。兩年后,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后,又出為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永元元年(499)因事下獄,死獄中,時年36歲。
謝朓出身于累世高華又富有文化素養的謝氏名門,與謝靈運并稱“大小謝”,文學修養極高。他感情豐富細膩,書卷氣很濃。他性格單純,沒有世俗的卑俗之氣。他有明確的詩歌思想。即追求一種清新明麗之美,他常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筠傳》)在創作實踐上他真的做到了。他的詩,情思明凈瀟散,意象清新明麗,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李白謂其詩“清發”,沈德潛評曰“清俊”,黃子云評日“清麗”,均指小謝詩的清新明麗之美而言。
從情思方面言,小謝因為感情單純,所以因物色感發而或喜或悲時,較為明朗外露,較少百感交集、曲折叢深。在他的詩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種純凈如竹露、如風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動,如《觀朝雨》: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臺。空蒙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尤未開。耳目暫無擾,懷古勝悠哉。
即使寫離憂哀傷的主題,情思也是純凈明秀,既非百結回環,亦非感慨深沉,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帳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小謝詩意象創造也清新明麗,大多落盡華飾,有一種天然韻味。尤其在山水描畫方面,大謝在意象創造上頗多著意,較多客觀刻畫。而小謝詩中的意象,則帶著更多心象的性質。他帶著自己明凈瀟散而且充滿靈秀的氣質,去感知和欣賞景物,把景物提純得與他的心緒一致起來,他把自己融入到物色中,他要表現的,是自己的心境,又是自然的物色。因之,他創造的意象十分省凈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王夫之說:“‘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說的正是這意象的傳神之處。李白《新林阻風寄友人》:“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也是對此詩意象的贊美與敬佩。另外,小謝詩的意象色彩趨向于淺色調與暖色調,意象內涵多琴、鴻、竹、荷、月色、歸舟等雅文化因素,也有助于清新明麗之構成。
小謝詩語言流暢明白,去除任何晦澀的文字與贅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語,如“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前窗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來起復垂”。但此種明白流暢,并非脫口而出,而是藝術上著意追求的結果,誠如劉克莊所言:“以謝宣城詩考之,如錦工機錦,玉人琢玉,極天下巧妙。窮極巧妙,然后能流轉圓美。”小謝也努力吸收南朝民歌的優長,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詩也是明白如話,如“綠草蔓為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王孫游》)。在聲韻方面,小謝是新體詩的提倡者,其詩韻律和諧,自不待言。
謝朓的詩歌在齊梁詩壇首屈一指。他不但創造了一種明麗清新的詩歌格調,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詩中的玄思哲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因此他在當時就名滿天下。梁武帝蕭衍說:“三日不讀謝詩,便覺口臭。”(《本事詩》)沈約說:“二百年來無此詩也。”(《南齊書·謝朓傳》)唐代詩人李白、杜甫亦極為推崇小謝。李白說:“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杜甫說:“謝朓每詩堪諷誦。”(《寄岑嘉州》)說明謝朓詩對唐詩也有深遠的影響。
與謝朓同時的沈約,歷仕三朝,一代文宗。其主要成就在詩歌聲律方面的貢獻,在創作方面成就不如小謝,但有些詩也寫得“工麗”、“清怨”(《詩品》卷中)。如《別范安城》: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語言明白淺顯,感情深摯真切。另一詩人王融亦“詞美英凈”(《詩品》卷下),如“花飛低不入,鳥散遠時來”(《臨京臺》),“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古意》),也表現出永明詩歌追求淺顯流麗的傾向。
宮體詩
蕭梁時代思想環境寬松,沒有嚴格的思想禁區,有較為自由的思想活動空間。皇室生活閑適,社會風俗奢靡,這些都有利于宮體詩這種娛樂性質文學的發展。所謂宮體詩,是指一種講求聲律、對偶與辭采華美的輕艷麗靡之風,這種文風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天監八年(509)以前,可視為宮體詩的先導階段。此時期尚為永明文學時期,永明體在聲律、對偶上已經為宮體詩準備了條件,永明文學重裝飾、清閑、游戲的性質,已經不知不覺地向著明確的娛樂說的方向發展。沈約、謝朓等人雖然還不能算作宮體詩人,但他們的一些詩在題材與寫法上與后來的宮體詩人并無二致,如謝朓的《夜聽妓》:
瓊閨釧響聞,瑤席芳塵滿。要取洛陽人,共命江南管。情多舞態遲,意傾歌弄緩。知君密相親,寸心傳玉盌.(其一)
這種詩可以毫無疑問地稱之為艷詩,說明永明詩歌中已經孕育了宮體詩的最初形態。
第二階段是天監八年至中大通三年(531)蕭綱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臺新詠》,是宮體詩的高峰期。天監八年,徐摛為晉安王蕭綱侍讀,其時蕭綱7歲,開始寫詩,深受徐摛影響,史稱:
(蕭綱)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于輕艷,當時號曰“宮體”。(《梁書·簡文帝紀》)
(徐摛)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摛文體既別,春坊盡學之,“宮體”之號,自斯而起。(《粱書·徐摛傳》)
初,太宗在藩,雅好文章士,時肩吾與東海徐摛、吳郡陸杲、彭城劉尊、劉孝儀、儀弟孝威同被接賞。及居東宮,又開文德省,置學士,肩吾子信、摛子陵、吳郡張長公、北地傅弘、東海鮑至等充其選。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構聲韻,彌尚麗靡。復逾于往時。(《梁書·庾肩吾傳》)
什么是宮體詩,它的范圍有多廣,包括哪些詩人,學術界有不同看法,迄無定論。一般來說,所謂“宮體詩”,是指一種以寫閨閣情懷為主要內容的重聲律、詞采麗靡輕艷的文風。它發端于齊梁之際,到蕭綱及其周圍文人時達到全盛。此時湘東王蕭繹身邊的文人也盡多宮體詩人,侯景亂后一度沉寂。
第三階段為宮體詩尾聲期,以陳后主及其身邊文士為主,波及隋及唐初。史稱“后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禮賓諸公,唯寄情于文酒”,“偏尚淫麗之文”(《陳書·后主紀》)。江總善為詩文,“然傷于浮艷,故為后主所寵幸。多有側篇。好事者相傳諷玩,于今不絕。后主之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共陳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當時謂之狎客”(《陳書·江總傳》)。
宮體詩創作特點之一,表現為題材處理上的娛樂性質。主要是寫婦女、男女之情、詠物、游宴登臨、游戲。宮體詩人在寫這些時帶有明顯的娛樂目的和消遣性質。婦女及男女情愛之詩早在《詩經》中就已出現,《古詩十九首》中也有描述,但那都是寫一種難以割舍的深摯情懷和發自內心的深沉愛戀。宮體詩人在處理這方面題材時,卻是用一種觀賞的眼光去處理,要從這觀賞中獲得愉悅。因此他們著意寫婦女姿色的艷美,寫她們的嬌態與媚態,寫她們的香汗、嬌靨、玉腕、釵鬟鬢影、薄衫細腰,而且常常帶有挑逗的意味,把女子的姿色往性方面聯系,給人一種性暗示,如:“唯余一兩焰,才及解羅衣。”(紀少瑜《詠殘燈》)“誰知日欲薄,含羞不自陳。”(蕭綱《率爾為詠》)宮體詩人還常寫婦女獨寢的苦惱,如:
“塵鏡朝朝掩。寒衾夜夜空。若非新有悅,何事久西東?知人相憶否,淚盡夢啼中。(蕭繹《閨怨詩》)”如何嫁蕩子,春夜守空床。不見青絲騎,徒勞紅粉妝。“這實際上是一種男人眼中的婦女心態,是男人把婦女看做性伴侶和行樂對象時的虛擬代言。極力渲染婦女離不開男人和性事。更有甚者,還寫同性戀:”攬绔輕紅出,回頭雙鬢斜。嫩眼時含笑,玉手乍攀花。懷猜非后釣,密愛似前車。“(蕭綱《孌童詩》)
宮體詩的另一特點則是對寫實技巧的追求。詩文的寫實技巧最初明顯地表現于詠物與山水描寫中,但在初期并不能做到細膩真切地刻畫客觀物象。從謝靈運開始的山水詩,才把客觀對象的細膩刻畫作為追求的技巧。宋、齊以后的詠物詩,才精微細致地進行了物象的客觀描繪刻畫。宮體詩人的詠物詩數量最大,幾乎無物不詠,就其技巧而言并未突破其前輩。但他們有了一個巨大的發展,便是從詠物轉向詠人,把女人當做物來描寫,寫她們的姿色形貌,完全從形似著眼,寫得細致入微。如寫女性的眉眼,種種情態無不畢具:“送態入頻蛾”、“關情著媚眼”、“脈脈正蛾眉”、“因風且一顧,揚袂隱雙蛾。曲終情未已,含睇目增波”。又如:
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濕紅紗。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蕭綱《詠內人晝眠》)
細膩到連美人睡久印在玉腕上的席紋都寫到了。可以看出,宮體詩人的寫實技巧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詞采美麗,構形惟妙惟肖。
宮體詩及尚娛樂、重寫實的文學思潮是魏晉以來重抒情非功利的發展傾向的繼續,是文學覺醒過程中的一種極端的表現。由于宮體詩人群落特定的生活內容與特定的環境氣質,他們便把這抒情局促于窄小的天地之內,以娛樂的態度來寫婦女來詠物。但就它的寫實傾向與藝術成就(接受民歌的影響、重形似的描寫、講求聲律之美等)言之,其實也是文學史上重藝術特質、非功利的文學思想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環節。
南朝樂府民歌
南朝樂府民歌起東吳迄于陳,今傳五百余首,大多輯入郭茂倩《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中,少部分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其中“吳歌”三百余首,“西曲”百余首,其他三十余首。吳歌主要產生于當時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一帶的江南地區,是南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西曲則采自長江中游及漢水兩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荊、郢、樊、鄧(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鄧縣)一帶。“吳聲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于此。”(《晉書·樂志》)“西曲歌出于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依其方俗而謂之西曲。”(《樂府詩集》卷四七引《古今樂錄》)
南朝民歌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表現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則是江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作者多為船戶織女、賈客歌伎,二則是思想觀念已脫離了兩漢以來的經學道德規范,時代風氣有利于民間情歌戀曲的發達。《南史·循吏傳》說南朝風氣是“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聲舞節,炫服華妝,桃花淥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無往非適”。加之南朝皇室和文人對文學娛樂性質的追求,因此在樂府采集民歌時也不像漢代樂府注重“觀風俗,知厚薄”(《漢書·藝文志:}),而更注意搜集新聲艷曲,以滿足自己的好尚。“自晉遷江左,下逮隋唐。德澤浸微,風化不竟。去圣逾遠,繁音日滋。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辭,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夷陵。原其所由,蓋不能制雅樂以相變,大抵多溺于鄭衛,由是新聲熾而雅音廢矣。”(《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上層的導向如此,南朝樂府民歌中情歌占百分之九十也就自然而然了。
南朝民歌所反映的情戀內容極其廣泛,角度多樣。有寫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的,以吳歌中的《華山畿》最為激切。其來源為一悲愴的愛情傳說:
《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氣欲絕,謂母日:“葬時車載,從華山度。”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遂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合葬,呼曰“神女冢”。(《樂府詩集》卷四六引《古今樂錄》)
有的寫歡會時的忘情及不舍離去的痛苦:“涼風開窗寢,斜月垂光照。中宵無人語,羅幌有雙笑。”(《子夜四時歌·秋歌》)
江南水鄉山清水秀,江南女子感情細膩浪漫,性格巧慧錦心繡口,加上南朝樂府文人的潤色,使南朝民歌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首先是格調鮮麗明快,不但再現了南方的自然風光之美,也表現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懷:
光風流月初,新林錦花舒,情人戲春月,窈窕曳羅裙。(《子夜四時歌·春歌》)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俗懷蓮。(同上《夏歌》)
其次是語言上的清新流麗和多用雙關比喻,來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聰慧:歡欲見蓮時,移湖安屋里。芙蓉繞床生,眠臥抱蓮子。
移湖沼于屋中,想象大膽而奇妙;通篇以蓮為比,實講愛情之事;同音雙關,“蓮”通“憐”,“芙蓉”通“夫容”;多義雙關,蓮子之子通男子尊稱之子。此外,南朝民歌形制多為五言四句,語短情長,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鑒,對唐代絕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水平最高者為收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的《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此詩l60字,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長的,可能經過文人加工。詩寫一女子懷人,情思纏綿,寫景秀麗。語言清新明麗,采用“鉤句”連接上下,一意貫通而又搖曳多姿。換韻造成回環婉轉的效果。從內容到形式都堪稱上乘。
北朝樂府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今存六十余首,多輯入《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樂府詩集·橫吹曲辭》說:“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又《古今樂錄》有《梁鼓角橫吹曲》。多敘慕容垂及姚泓時戰陣之事,其曲有《企喻》等歌三十六曲,樂府胡吹舊曲又有《隔谷》等三十曲,總六十六曲。”另有少數輯入《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可見,所謂北朝民歌,實際還包括了十六國時代的作品。
北方大地幅員遼闊,土厚水深,自然景觀雄渾蒼茫,加之風沙霜雪,氣候苦寒,培養了北方人民粗獷豪邁、堅忍頑強的性格。北朝又多少數民族,游牧生活,馬背征戰,也養成了粗豪強悍的氣質。《鼓角橫吹曲》又是馬上軍中之樂,其伴奏無絲竹清音,而是鼙鼓號角,自然格調剛健激越,有金戈鐵馬之氣。
北朝民歌數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為主。一是北國風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現,如《隴頭流水歌辭》。二是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折楊柳歌辭》。三是反映戰爭及其帶來的苦難,如《隴上歌》。另外還有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馬客吟》。即使是反映愛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直語,不似南朝之溫柔纏綿:
驅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語言質樸有力,格調蒼勁豪邁,顯示出北方民族獨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風格的,就是千古傳唱的《敕勒川》: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曲本鮮卑族民歌。無邊天空,無際曠野,其間風吹草伏,牛羊隱現,蒼涼闊大動人心魄。此詩令人感受到一個民族粗獷豪邁的襟懷,他們對于家園的深情的眷戀,那種雄渾而又深遠的情思。它樸野真率,沒有任何人工技巧的追求,而純然是一種情懷的袒露,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最深層的召喚。后人評曰:“慷慨悲歌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元好問《論詩絕句》)就是看到北朝民歌“天然”的質樸和蒼涼豪邁的“英雄氣”。
北朝民歌中的敘事長詩《木蘭詩》,寫少女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l2年,屢立戰功后辭官回鄉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戰而又機智活潑的巾幗英雄形象: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此詩的創作時代與歷史背景,學術界尚有不同觀點,但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木蘭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剛健特點,又是中國勞動婦女善良勤勞淳樸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積極的影響。《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較長卻又繁簡得當,語言淺暢明快,頂真修辭運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動,鋪排有致,且善于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風格剛健清新,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成功,與《西洲曲》一起被視為南北朝詩歌中的雙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復習筆記:古代的胎教
12-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司法復習筆記第三章(1)
12-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寫作(一)復習資料(17)
08-0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網絡操作系統復習資料六
05-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發展經濟學復習資料: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