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提要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我國新聞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學習外國,但不能照搬外國的傳播模式。過去照搬前蘇聯的模式是失敗的,現在照搬西方的模式也是錯誤的。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關鍵問題,是實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特殊國情的成功結合。
遵循這樣的原則和方針,建設中的中國新聞事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的,具有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共同屬性和基本特征。要借鑒資本主義新聞事業的有益,但不能私有化,不能“西化”即資本主義化。要吸取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和新聞改革的經驗教訓,但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傳媒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總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其本質是社會主義的,不是資本主義的,同時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的民族特色。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基本含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目標,是要通過不斷深化的新聞改革來實現的。而新聞改革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與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堅持新聞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從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安排好新聞改革的進度和力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過程是一個探索過程,新聞改革就是要不斷探索和尋求適應經濟基礎深刻變革的新聞體制和傳播模式。在改革中自然要繼承中國革命和進步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但更重要的是進行大膽而又謹慎的試驗,并且善于總結、探索試驗中的實踐經驗。
二、重要術語
新聞改革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目標,是要通過不斷深化的新聞改革來實現的。而新聞改革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與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堅持新聞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從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安排好新聞改革的進度和力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過程是一個探索過程,新聞改革就是要不斷探索和尋求適應經濟基礎深刻變革的新聞體制和傳播模式。
三、重點講解
1.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含義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的這一觀點,不僅是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理論依據,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小平同志的深刻思想告訴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我國新聞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學習外國經驗,但不能照搬外國的傳播模式,過去照搬前蘇聯的模式是失敗的,現在照搬西方的模式也是錯誤的。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關鍵問題,是實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特殊國情的成功結合。
遵循這樣的原則和方針,建設中的中國新聞事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的,具有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共同屬性和基本特征。要借鑒資本主義新聞事業的有益經驗,但不能私有化,不能“西化”即資本主義化。要吸取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和新聞改革的經驗教訓,但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傳媒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總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其本質是社會主義的,不是資本主義的,同時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新聞事業的民族特色。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基本含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目標,是要通過不斷深化的新聞改革來實現的。而新聞改革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與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堅持新聞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從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安排好新聞改革的進度和力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過程是一個探索過程,新聞改革就是要不斷探索和尋求適應經濟基礎深刻變革的新聞體制和傳播模式。在改革中自然要繼承中國革命和進步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但更重要的是進行大膽而又謹慎的試驗,并且善于總結、探索試驗中的實踐經驗。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進程,同時也是傳播技術高度現代化的實現過程。西方發達國家用最新通訊傳播技術武裝新聞事業,已經實現了傳播媒介的高度現代化,壯大了資本主義新聞事業的競爭實力。社會主義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本質上也要靠技術進步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在新聞生產的現代化程度上,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絕對不能甘于落后,必須加快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的進度,建設起技術一流、設備一流、效率一流的社會主義傳媒群體,形成足以支配社會輿論的競爭實力。
2.中國新聞改革經歷的三個階段
二十余年間,中國的新聞改革大體上走過了如下三個階段: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深人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新聞宣傳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脫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模桔,實現了以經濟建設作為宣傳重點的歷史轉變,同時恢復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和新聞文風。
(2)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開始改革新聞事業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從中央到地方縣以上政府建立了新聞出版的行政管理機構。傳媒內部開始實行聘任制和競爭上崗等勞動人事管理新措施。新的報業結構已經初步形成,廣播電視的傳媒結構開始調整。
(3)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新聞事業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機構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走上了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新聞報刊和電子傳媒的結構調整基本完成。二十余年的新聞改革,是肅清“左”的流毒和排除右的干擾,朝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目標勝利前進的過程。
四、難點分析
我國新聞事業已經顯示出本土特色
(1)堅持和發揚中國新聞事業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獨特優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繼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新聞事業的優秀傳統,堅持共產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方針,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堅定地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和歷史新時期的政治路線,能夠自覺抵制“左”的和右的干擾,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輿論保證。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獨特優勢,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的可靠保證。
(2) 形成了以各級黨報和黨所領導的其他傳媒為主體的多層次、多種類、多樣化的新聞事業結構。新聞事業結構的變化不僅表現在數量種類的增多上,也表現在結構的優化上。結構的優化既表現在黨所領導的黨報、電臺、電視臺、通訊社等主流媒體的壯大上,也表現在傳媒的多層次、多種類和多樣化上,還表現在功能拓展和作用的增強上。
(3)既上情下達做黨和政府的喉舌,又下情上達做人民的喉舌,堅持向黨負責和向人民負責相一致的原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人民是它的主人;但它屬于人民這一本質屬性,要靠工人階級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失去共產黨的領導,新聞事業屬于人民的根本性質就會喪失。為了保證新聞事業永遠屬于人民的根本屬性,就必須堅持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原則。為了做到向黨負責和向人民負責相一致,很重要的一條是堅持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相統一。既及時準確地把黨和政府的主張和決策傳向廣大人民群眾,變為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行動,又及時全面地把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傳向黨和政府的領導部門,作為制定和修訂的重要依據。新聞事業既做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做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就會永存屬于人民的階級本色。
(4)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方針,既滿足群眾的需求,又引導群眾前進。在當代中國,搞社會主義一定要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為人民服務是目的和宗旨,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方向和道路,二者是內在一致,相互統一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行為宗旨是全』已全意為人民服務,行為方向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需要統一把握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針。貫徹執行江澤民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同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出版等事業一樣,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但是它們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組成部分,都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一基本方針,要堅持滿足群眾需求和引導群眾前進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滿足受眾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內容不能單調,方式不能生硬,要盡量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讓群眾喜聞樂見,但同時又不能遷就群眾中的落后情緒,’不能淡化用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提高群眾的意識。特別是在國際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極力“西化”和“分化”的復雜環境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能放棄社會主義的旗幟,不能減弱引導群眾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責任。
(5)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新聞事業的部分職能和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一定要講經濟效益,通過提高經濟收人解決自身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開支問題;但新民事業作為輿論工具,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一提高經濟效益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支持新聞傳播正常運轉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壯大,為了增強傳媒的競爭能力和以正確導向支配社會輿論的能力不能本末倒置地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更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換取經濟收入的增長。新聞事業的社會效益是個綜合指標,;但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其中的核心要求。如果說新聞事業企業經營的目標是提高市場占有率,其社會效益目標則集中為正確的輿論導向。傳媒經營要進入市場,要追求更高的市場占有率,但它的傳播內容和宣傳方針不能以市場為取向,不能讓報道新聞和引導輿論納入市場運作。不能味追求賣點,不能市場缺什么就毫不保留地提供什么。市場運作有自發性。需要宏觀調控;輿論也有自發性,需要加以引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核心內容,就是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
(6)提高新聞宣傳藝術,堅持和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社會輿論具有自發性。需要講究宣傳藝術,加以正確引導。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實現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藝術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第一,大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宣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并在日常報道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形成健康的輿論提供科學的思想基礎和評價標準,保證社會輿論的政治方向不致發生大的價差。第二,通過報道事實和評價事實,形成反映民意和社會發展的注意中心和輿論話題;一根據改革開放的大局的需要和社會承受能力,有意識地突出一些話題和淡化另一些話題,該熱的叫它熱起來,該冷的叫它冷下去,使輿論熱點與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科相一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第三,把握好新聞宣傳的力度,控制好熱點問題的炒作溫度,要熱得恰到火候,不能熱不夠勁兒,也不能熱過了頭,一切要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保持社會的穩定。能夠使社會輿論方向正確,冷熱適度,就算做到了導向正確。
(7)講黨性,顧大局,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市場經濟的利益多元和國際環境的多變,加大了輿論因導的難度。新聞傳播既然生活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就不能不投入市場上經濟利益的競爭。如何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一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關鍵問題;如何把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和市場運行機制結合起來,具體地說,如何把新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正確輿論導向統一起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關鍵問題。既然要把新聞傳媒當作企業來經營。其領導人和管理者就應當具有現代企業家駕馭市場的魄力和才能,但新聞傳媒作為喉舌,要求它的領導人和管理者講黨性,顧大局,首先要有政治家的頭腦和眼界。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并非要新聞從業者統統成為職業政治家,或者把新聞傳媒辦得滿篇政治說教,而是要求傳媒的領導人和管理者具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善于從全局觀察局部現象,并能使日常的新聞宣傳服從于全黨全國的需要。不能因為傳媒自身的經濟收人而損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因為向錢看而迷失政治方向。一般來說,市場占有率和正確的輿論導向是能夠統一起來的。市場占有率包括傳播覆蓋率和廣告占有額。如前所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一是方向正確,二是方法得當,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樣的傳媒權威性高,吸引力大,其傳播覆蓋率和廣告占有額的提高肯定會與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步實現。
(8)唱響主旋律,提倡多樣性,從傳播內容到傳播風格都貼近時代、貼近群眾。當代這個新聞宣傳的主旋律。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果不發生大規模外敵人侵,這一時代的主題不會發生變更。也就是常說的,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在今后至少一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新聞傳媒要始終把這一主旋律唱得響亮有力,不能讓其他聲音蓋過去,不能讓主旋律受到噪音的干擾。同時,要盡力發揮新聞事業的多樣性功能,報道面要廣泛,傳播內容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傳媒唱響主旋律,是向群眾需要貼近;主旋律和多樣性的和諧統一,是新聞傳播趨向優化的重要標志。
(9)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積極開展新聞批評。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就是對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方面給予肯定性的報道占據新聞傳播內容的主導地位。積極開展新聞批評,就是通過新聞報道的揭露批評社會生活中消極、腐敗的方面。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只有以正面宣傳為主,才能正確反映社會實際和唱響生旋律,鼓舞群眾斗志和有力引導輿論;只有積極開展新聞批評,才能扶正祛邪,弘揚正氣,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實行輿論監督。不能報憂不報喜,也不能報喜本報憂;只有全持正面宣傳為主;同時又能開展新聞批評,才能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
(10)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一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方針得以發揚光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并沒有過時,只是調整和豐富了貫徹這一方針的真體措施。
(11)形成了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風格。無論是保證版面和文體,還是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播報風格,都形成了有別于他國的格調和神韻;為中國受眾所喜聞樂見。特別是其中的名牌傳媒、名牌欄目和名牌節目,其視聽率之高為國外同業欽羨不已。我國新聞事業的本土特色已顯示在指導思想。媒體結構、管理體制等宏觀環節,并且落實在其微觀細節——新聞產品上了。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翻譯復習資料十二
11-26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4年4月浙江自考溫病學復習資料:第八章
12-2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06-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美學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12-01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13)
09-2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