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1837~1909)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交河縣)人。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67年起,先后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兼管學部等官職。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先后開辦武昌經心書院、成都尊經書院、山西會德堂、貴陽廣雅書院、湖北兩湖書院、存古學堂、湖北方言學堂、江南鐵路學堂、湖北自強學堂、礦業學堂、農務學堂、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師范學堂、師范傳習所、女學堂、江南陸軍學堂、兩湖總師范學堂、支那師范學堂、湖南育嬰學堂、浙江水陸師學堂、黃埔水雷學堂、南京三江師范學堂、浙江高安蠶桑學堂等;派遣學生及學務官員出國留學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凱奏請遞減科舉,參與擬訂“癸卯學制”。張之洞忠于清王朝,卻因積極倡導改革傳統教育,大力發展新式教育,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一、“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
這個思想集中反映在張之洞1898年發表的《勸學篇》中。他說:“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1] 這個思想,是洋務教育的中心,以后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綱領。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思想,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中國傳統的經史之學,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然后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以補中學的不足。他認為,中學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識趣”[2]。學中學的具體要求。“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后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閱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3]。
他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其中,尤其強調“明綱”,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圣人所以為圣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于此”[4]。這是針對維新派提倡民權,反對君權,主張男女平權等主張的。張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5]。
張之洞認為,西學包括“西政、西藝、西史”三類,并著重分析了西政和西藝。“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聲、光、化、電、西藝也。”[6]學習順序,小學堂應先學西藝,再學西政;大學堂則先西政后西藝。西藝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西政則涵蓋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等領域。西史,則指西方各國歷史。他強調:“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7]即學習西學是為“強中國”、“存中學”服務的,實質是抵御外侮入侵,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二、關于學制改革的思想
(一)主張天下廣設各級學堂
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第三》中主張:“各省各道各府各州縣皆宜有學,京師省會為大學堂,道府為中學堂,州縣為小學堂。……縣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設大學,縣能設中學,尤善。”并提倡因陋就簡,利用各地書院、善堂、祠堂、廟宇等場所及其經費興學,以及鼓勵地方官紳捐資辦學。
(二)主張設立工農兵學商等各類學校
他說:“外洋各國學校之制,有專門之學,有公共之學。”[8]專門之學即各類實業學堂,他主張設立農工商學、兵學、礦學、鐵路等學堂。公共之學即普通教育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外國學制完備周詳,“吾將以為法式。”[9]
他還提倡留學教育。他說:“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書五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于中國學堂三年。”[10]他認為,學生到國外培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留學教育作為培養各種專門人才、富民強國的重要途徑。留學教育成為他設計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
(三)關于學制改革的設想
張之洞曾在《勸學篇》中提出過建立三級學堂的構想。1901年8月他和劉坤一在《變通政治人為才先折》中系統提出設立包括蒙學、小學、高等小學、中學、高等學校、大學的新學制設想。1903年,奉旨與張百熙、榮慶一起主持制定了《癸卯學制》。該學制是張之洞學制改革思想的具體化、法規化。
三、關于師范教育
1903年張之洞在《學務綱要》中指出:“師范學堂,意在使全國中小學堂各有師資,此為各項學堂之本源,興學人手之第一義。”應“宜首先急辦師范學堂”,尤其培養小學教員的初級師范學堂更應迅速辦理。[11]他還強調師范教育的獨立地位,使之在癸卯學制中自成系統。他認為,“學堂必須有師”[12]。因此,“辦理教育,首重師范”[13]。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張之洞在辦學實踐中,對師范教育格外重視。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學制》中,三級師范自成體系。1907年掌管學部后奏準頒發了《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堂章程》,是為我國女子師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學制的開端。
張之洞認為,師范教育必須突出以下特點:(1)重視教育類和教師技能類課程,突出師范性;(2)附設小學堂,以利師范生實習;(3)規定師范生享受免費待遇,以使人羨慕;(4)規定師范生畢業后最低從教年限6年。張之洞的師范教育思想與實踐對我國近代師范體系的確立和師范教育的發展影響極大。
四、論實業教育
張之洞在《重訂學堂章程折》中認為:“國民生計,莫要于農工商實業;興辦實業學堂,有百益而無一弊,最宜注重。”[14]在由他主持制定的《學務綱要》中,規定速設各項實業學堂“意在使全國人民具有各種謀生之才智技藝,以為富國強民之本”,“以學成后各得治生之計”為目標[15]。在《奏定實業學堂通則》中規定:“振興農工商多項實業,為富國裕民之本計。”[16]“意在講求國政民事各種專門之學,為國家儲養任用之人才。”[17]在這種“振興實業、為國儲才”思想驅動指導下,張之洞除了積極興辦各類實業教育機構外,還借鑒國外設計了三等各類縱向銜接橫向聯系的完備的實業教育體系,為我國近代實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1] 《勸學篇·設學》。
[2] 《勸學篇·循序》。
[3] 《勸學篇·明綱》。
[4] 《勸學篇·明綱》。
[5] 《勸學篇·明綱》。
[6] 《勸學篇·設學》。
[7] 《勸學篇·循序》。
[8]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249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9]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250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24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1]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00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2]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00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3]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198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4]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198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5]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00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6]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74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第2版。
[17]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20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復習重點二
06-232022年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資料:浪漫主義時期(2)
09-2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自學考試《園林藝術學》章節習題:第3章
11-27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串講筆記
08-312022年浙江自考數據庫原理復習資料第三章:關系數據庫SQL語言
09-212022年浙江自考《刑法學》復習筆記(二)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