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魯人,也有人說是宋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之際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的活動主要是“上說下教”,門下弟子眾多,儼然一個宗教政治團體,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學活動。他的教育思想不像孔子那樣系統完整,但他所提出的許多主張是相當深刻的,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
一、論教育作用
墨子的社會政治理想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1],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在他看來,“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義,而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2]。因此,教育通過使天下人“知義”實現社會的完善。
墨子反對命定論比孔子更為徹底。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但又承認“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保留著命定論的殘余。而墨子認為讓人受教育,又堅持命定論,是荒唐可笑的,由此他闡述了環境和教育對人性形成的影響。他以染絲為例,“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來說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3]。這就是著名的“染絲說”。在他看來,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過如待染的素絲,有什么樣的環境與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樣的人。這一思想比孔子的人性論在社會意義方面更具有進步性。
二、論教育目的與內容
墨子主張教育要培養“賢士”,由于“賢士”的主要品德是“兼愛”,故亦稱“兼士”。對于賢士,《墨子·尚賢上》曾提出過三條具體標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道德的要求。思維論辯的要求和知識技能的要求。知識技能的要求是為了使兼士們有興利除害的實際能力,思維論辯的要求是為了“上說下教”,去向社會推行其“兼愛”主張。
在教育內容上,除了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還注意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等技能的訓練。墨家的自然科學教育有很高造詣,涉及數學、光學、聲學、力學等許多方面。例如幾何學中的圓,墨子是這樣定義的:“圓,一中同長也。”[4]“一中”即“對中心一點”,“同長”即“等距離”,與現代幾何學中圓的定義頗為一致。又如“力”,墨子定義為:“力,形之所以奮也。”[5]力就是使物體改變形狀的東西。而現代力學認為:凡是能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者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為力,可見古今之相通。光學是墨家科學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發現光的直線行進這一基本光學原理,由此探討了一系列光學問題,并做了類似“小孔成像”的實驗,《墨子·經說下》指出:“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這一原理也為近代光學所證明。
墨子教育內容論中還包括“辯乎言談”方面的訓練,即思維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鍛煉論辯能力。首先,墨家認為人的言談是否正確,需要有衡量標準,即所謂“言立必儀”。墨子提出三條標準,即著名的“三表法”。《墨子·非命上》說: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墨子認為,任何言論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古者圣王各種歷史,是否符合現實社會百姓大眾的感性,是否有利于國家百姓的利益。言論的是非、對謬的判別必須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評判標準。其次,墨家強調必須掌握思維和論辯的法則,即形式邏輯,要求懂得運用類推與求故的方法。《墨子·小取》中總結了從個別到一般和從一般到個別兩種基本的推理方法:“以類取,以類予。”“以類取”就是說從大量個別事實中或事物中提取其同類的共性,“以類予”就是從對某類事物共性的普遍性認識出發,推出對屬于該類的某具體事物某種屬性的斷定。墨子通過對大量實際問題的論證,提煉出了各種思維的邏輯方法,同時又將這些邏輯方法應用于各種實際問題的分析、論證、推理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墨家學派培養出了如公孫龍、惠施這樣的名家代表,這確實是與墨子重視形式邏輯的教學密不可分的。
總之,墨子的教育內容論很有特色,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教育和訓練思維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藝教育的范疇,有進步意義。
三、教育教學原則
墨子關于教育、教學的具體經驗保留的資料不多,也不夠系統完整,但有許多思想和精神很值得研究與借鑒。
(一)主動
墨子主張主動積極地“強說人”,即使人們不來請教,也應主動上門去教,問則答,不問則講。他認為:“不強說人,人莫之知。”孔子實施的是“有教無類”,來者不拒,而墨子則更進一步,主張對不來者也主動施教,這叫做“行說人”。《墨子·公孟》中說:“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二)創造
墨子批評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態度,主張:“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6]對古代的優秀遺產應繼承,但還要有創造精神,使善的東西更多一些。這既反映了墨子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也體現了他重創造的教育、教學方法論。
(三)強力而行
墨子特別強調道德行為的鍛煉。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7]他要求學生樹立“強力而行”的刻苦磨煉精神。其原因在于:其一,只有“言必信,行必果”[8],才能造就兼愛天下的賢士;其二,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中,人不能怠惰,“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9],故要重視實踐;其三,墨子認為,意志不僅是重要的道德品質,而且對知識才能有直接影響,即“志不強者智不達”,沒有在艱苦實踐中磨煉出來的意志,就談不上人的智慧,而意志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才能強,否則就會衰退。
四、教育管理思想
墨子提出了代表小生產勞動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種理論體系,他和他的弟子們都迫切希望這種理論能付諸于現實。墨家私學不僅是聚徒講學,坐而論道,更主要的是以周游列國、勸說君主的形式來實現其理想。在墨家私學內部實際上已經實踐了其理論主張。墨家授徒,組織成一個類似宗教式的集團,墨子用巨子相承制度、墨家教義、嚴格的組織紀律等方式,將墨家私學凝聚成一個相當穩定的行動集團。
(一)領導制度:巨子相承
墨家私學有領袖,稱為“巨子”,門徒有義務絕對服從,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產生,代代相傳,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類似于宗教領袖,是精通墨家之義的圣賢,而且還是墨家之法的執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領袖地位對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約束力和震懾力,墨家弟子對巨子都絕對服從。
巨子相承制的理論基礎是墨子的尚賢思想,而墨子尚賢思想又源于堯、舜、禹的禪讓之說。另一位巨子孟勝以身殉義前說:“我將屬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10]說明在墨家內部是以舉賢繼任的方法來解決墨家領袖的繼承問題的。這與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相一致,墨家巨子以身作則、吃苦耐勞、獻身救世的精神也是直接繼承了墨子所稱道的沐雨櫛風、為民操勞的夏禹作風。
(二)私學管理——教義教規
墨子以求天下之利為核心內容的教義,使得墨家成員有著一種共同的信仰和執著追求的精神境界,規范著墨家弟子的思想與行為。嚴格的自我磨煉,又使墨家弟子不僅具有為墨家教義忘我犧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當團結的集體凝聚力。
墨子要求墨家弟子自覺地嚴守墨家教義。墨子獻書楚惠王,楚惠王不欲采取其主張,但表示樂養賢人,以書社五里封之,墨子不受而去[11]。又如越王欲以吳地五百里以封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會用其道,亦辭封不去,因為墨子認為,“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贈也”[12]。墨子反對為祿背義和茍且偷生忘義的市儈作風。墨家弟子的政治活動和經濟生活均要受教義教規的控制,門徒出仕亦需由巨子安排和推薦,出仕者如違背墨家教義,既被罷免或撤回。這說明墨家弟子入仕的主要目的在于踐行墨家的教義,而非為追求爵祿。令人驚嘆的是墨家對入仕的弟子仍具有約束力,一旦不符合墨家教義,可以隨時召回,說明其組織紀律之嚴明。
作為儒家教育思想對立面出現的墨子教育思想,其貢獻雖比不上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其中也包含著不少合理主張,尤其可貴的是其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專門教育,是中國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實行的,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份獨特的、很有價值的遺產。
[1] 《墨子·尚賢下》。
[2] 《墨子·魯問》。
[3] 《墨子·所染》。
[4] 《墨子·經上》。
[5] 《墨子·經上》。
[6] 《墨子·耕柱》。
[7] 《墨子·修身》。
[8] 《墨子·兼愛》。
[9] 《墨子·非樂》。
[10] 《呂氏春秋·上德》。
[11] 《墨子·貴義》。
[12] 《墨子·魯問》。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