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前,學術和教育為王宮所把持,史稱“學術官守”、“學在官府”,人民無權享受教育,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只有王官和未來的王官,才有資格教,有資格學,學術同庶人無緣。這就限制了學術的傳播與發展。
到了春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生了劇變,學術也開始掙脫官守的藩籬,向民間擴散。而士階層的歷史使命就是在這次學術擴散中起橋梁和急先鋒的作用。可以說,士階層的崛起是與學術下移相輔相成的。當時參加學術下移的士,雖有不同的階級屬性和不同的主觀愿望,但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學術的下移。
一、學術下移
西周的文教中心除了都城外,還有宋國和魯國。宋國是殷臣微子的封邑,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殷商文化;而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周公輔佐成王有功,又是西周禮樂的創建者,成王為了褒獎周公之德,賜魯君以天子禮樂。按周禮規定,只有王城能設四代大學,即有虞氏之庠,夏后氏之序,殷之瞽宗及周之國學;而諸侯都邑僅能建立當代之學即“泮宮”。而成王特別優待魯國,給予設辦四代大學的特權。所以魯不同于其他分封國,是西周在東方的文教重心。春秋初的情形,仍未顯著變化。[1]
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朝政治統治開始衰落,王室獨尊、諸侯并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周王室也只能靠強大的晉、鄭等國而茍且生存,周平王本人也是得晉文侯之助才確立的[2]。可見,春秋時的周王室已淪為爭霸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俟” 的傀儡,領土也不斷受到諸侯蠶食,私分公室也成為慣見的社會現象。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周王室壟斷學術的現狀很難維持。最初各國諸侯向周天子強索土地人民者有之,但對王室保留的文化、典籍,尚不敢問津,偶爾由于王室貧弱,不能養活王官,一些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王官百工,相繼分散至各諸侯國,但尚未形成學術的下移。
學術的真正下移,是在春秋中、后期,較大的有兩次,都是由王室內部斗爭而引起的。第一次發生在周惠王與周襄王之間,因先后發生了王子頹及叔帶爭奪王位的內訌,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司馬氏離開王室,投靠晉國,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次發生在周景王與周敬王之間,周景王死,周敬王立,王子朝起兵爭奪王位失敗后,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貴族和百工,攜帶王室所藏文獻典籍,逃奔楚國。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從此,楚國基本代替了東周王室的文化地位,與宋、魯并列為三大文教中心。
這兩次學術下移,范圍比較有限,只不過使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學術的地位,使學術下移于諸侯公室,尚未擺脫奴隸主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格局。此可稱為學術下移的第一階段。
學術下移的第二階段與士階層的崛起有密切關系。在這一階段,學術開始擴散到士階層,并進而擴散到民間庶人。《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來魯國,孔子向其請教后,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說明此時官府已失守學術,學術已流散于民間。普通士人都能看到、讀到眾多文化典籍,通過這些士人的努力,學術又向更大的范圍擴散。
二、士階層的崛起
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在西周的社會等級序列中,介于大夫與庶民之間,其社會地位并不高,與工、商、農并為四民。《國語·齊語》云:“四民者勿使雜處。……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士有文士、武士之分,西周時武士是一種充任領主管理、護衛職務的人員,文士是一種操持禮樂儀式的人員,他們都以領主給的俸祿為主,不能過問、干預政治。而到了春秋時期,由于諸侯爭霸。有許多復雜的內政、外交、軍事問題需要解決,而靠貴族血統、世襲門第是無法解決的,需要足夠的知識、能力和謀略,這就使土有了用武之地。這時的士多以政治家、軍事家的身份出現,他們或作為政治思想家,用自己的一套理論去指導各國的政治、軍事戰略,或作為政治、軍事的實踐家,制定具體的、措施,直接處理各種行政、軍事事務。后來許多士又以教育為己任,聚徒講學,培養弟子入仕各國。由政府專職人員到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反映了士階層身份的演變,也為庶民登上政治舞臺打開了一條通道。
士的構成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沒落貴族子弟,他們一般都受過比較正規的貴族教育,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種禮儀的實際技能,但政治地位下降,經濟貧困。孔子是宋國貴族之后,但少“貧且賤”,“多能鄙事”,精通六藝,就是這一類士的代表。二是原周王室司禮樂的官員流落民間,如曾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就是這一類士的典型。三是農、工、商等庶民等級上升而來的。木匠出身的墨子,在魯向史角學禮后,游說于楚、齊、衛等國,曾仕宋,逐漸進人士階層,其弟子眾多,大多出于庶民,然入仕顯榮于天下者極多。
在士的構成中,沒落貴族子弟與庶民升上的士是最基本的兩大類,他們由于本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急劇變化,政治欲望最為強烈,社會基礎也最為廣泛,在動蕩不安的政局中,他們成為一種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
隨著士的身份的變化,其社會作用越來越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見士的政治能量之大。《墨子·親士》中云:“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說明士已經直接關系到治國安邦的大業。故此,入仕的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3],絕非虛妄之言。
士的社會作用越來越大,相應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士對君主來說,更像是一種師友關系,禮賢下士是當時各國的時尚,有的君主對士行賓主之禮,有的君主更是以名士為師,這就大大提高了士的社會地位。
士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們影響了當時的政局,動搖了世卿世祿的不平等制度,更主要的是他們將奴隸主的學術文化加以傳播、擴散,形成了各種思潮、流派,為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注:此為鄭玄觀點。近人呂思勉在《古學制》中持不同意見,認為鄭玄以四代之學來釋“天子設四學”,則誤矣。至于各設四代之學,“此蓋魯為東方文教之地,偶有虞、夏、殷三代之遺,而又自立當代之學耳,非有意兼立前代之學也。”認為魯有四代之學,而周天子并未設四代之學。此說姑存之,但魯國作為東方文教中心,是無可疑者。
[2] 《國語·鄭語》云:“晉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3] 《孟子·滕文公下》。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復習筆記第七章(語言和社會)
09-162022年浙江自考商務交流(二)知識點匯總
07-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