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在官府”的教育行政體制
“學在官府”是我國奴隸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在這種體制下,學校設在官府之中,官師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員,也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學校的教師。
這種“官師不分”,首先體現于宮廷教育中。國之重臣太師、太保、太傅,同時也是帝王之師,他們多由王族的長老或國王的岳父擔任、《大戴禮記·保傅》載: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燕者也。”
足見西周國之三公也是學之三老。后來西周官制逐漸分化,師、保的職責偏重于教育,爵位亦漸降低。
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周禮·春官·大司樂》規定:大司樂的職責是:“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說明大司樂負責宗教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的禮樂宮,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大司樂屬下的一些官員,就是學校的教師。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稱為“教官”,說明其主要職責是教化。從西周地方官學(鄉學)的教育內容來看,其職責與地方行政長官的職責大體相同。《周禮·地官·大司徒》載:大司徒之職,“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可見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長官的主要任務。
鄉大夫為一鄉之最高行政長官,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載:“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可見鄉大夫既為鄉一級行政長官,亦是鄉教育行政長官,其職責涉及選才、治民、興教化等。
西周行政,鄉下設州,每州設州長一人,州長所掌不外乎教民學法、習射及祭祀之禮,選拔人才,揚善懲惡,仍以地方教化為主。從中不難看出,西周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均與教育有密切聯系,真正體現了政教合一的特點。
綜上所述,西周國學、鄉學教師皆由士以上現職官員和退休官員擔任,他們大多既有教職又有官職,還享有爵位。茲將國學與鄉學官師合一的情況列表2-l。
這種官師不分的教育行政體制至少可以說明以下幾個問題:其一,西周時期,社會分工尚不明確,社會管理專門化尚不明顯,一官兼數職的現象十分普遍;其二,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事務往往與政治、教化密不可分;其三,西周的教師尚未成為獨立的社會職業,但其地位并不低。因此,《學記》才說:“能為師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以至統治者“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又說:“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認為君主不能以臣下之禮待教師。按爵位來說,西周中央官學的教師大多是士或大夫,地位最低的下士也盡可衣食無憂,且足以養家。
二、西周的官學系統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大而言之,分兩類、兩級: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又有大學與小學兩級。
國學專為統治階級的上層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又分設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東“東序”、西“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諸侯所設的大學,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諸侯所設大學與天子所設大學的這種差別,是西周等級制在教育上的具體反映。
西周國學中還沒有小學。據《禮記·王制》所載:“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可見西周小學是設在王宮的左邊,屬于宮廷的貴胄學校性質,其學生是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子弟。
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鄉學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進步。西周學校系統可參見圖2-l。
三、以“六藝”為綱的教育內容
西周教育內容,以“六藝”為綱。“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西周官學之所以重視“六藝”教育,與其教育目標有重大關系。因為西周統治者所要培養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政治道德修養(體現于禮、樂課程)來調節統治階級的內部關系,鞏固其宗法制的社會結構,同時還要求具有一定的本領(體現于射、御課程)鎮壓人民,抵御戰爭,因此需要兼顧文、武兩個方面的內容。
西周的“禮”教,大致包含以下內容:一是關于貴族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上下尊卑關系的規定;二是關于貴族的衣食住行、婚嫁喪葬等一切行為規范;三是西周政治、軍事、法律制度,總稱為“周禮”。西周統治者認為“周禮”源于天命,遵守禮制,也即是“敬德”,只有“敬德”才能“保民”,才能鞏固統治。這充分說明“禮”教的重要意義。可以說,“禮”是西周的立國之本,具有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包含了從政治制度、經濟、軍事到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規范。
“禮”是大學中最重要的課程。貴族子弟學會了“禮”,在政治活動、外交活動及道德生活中,行動才會合乎規范,站穩貴族的立場,顯示貴族的尊嚴,有利于任官和治民。西周國學所教的“禮”,則是貴族生活中所常見的“五禮”: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貴族子弟要從政,必須習知熟悉“五禮”。“禮”既是貴族子弟修身之要,也是他們用世之具,所以說“禮”是政治倫理道德教育課。
“樂”和“禮”是緊密相聯、互為表里的,其教育作用也各有側重:“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停,恭敬而溫文。”[1]西周大學教育中強調“禮”與“樂”的密切配合。禮的作用在于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樂則重在陶冶人們內心的情感,使本來具有一定強制性的禮變為能獲得自我滿足的內在精神需要。所以《禮記·樂記》說:“樂者,通倫理者也。”樂是通過美育、藝術教育來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其主旨就在于增進貴族內部的團結,進而調和各階級、各等級之間的矛盾。這種禮樂教育在西周社會處于向上發展的時期,確實對于改變社會習俗,穩定社會秩序,加強各諸侯國與王室之間的聯系,起了巨大的作用。樂與禮共同構成了西周六藝教育的中心。
從其范圍來說,“樂”是綜合藝術課。郭沫若先生曾說過:“中國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筑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于連儀仗、田獵、肴撰等都可以涵蓋。所謂‘樂者,樂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之為‘樂’。”[2]
負責國之學政的大司樂,“掌成均之法”,而“均”可通“韻”,可知成均所習當以“樂”為主,大司樂掌管的當是國家音樂方面的事務及音樂人才的培養。但這時的樂,仍是各門藝術的總稱。
“射”、“御”之教是軍事訓練課。“射”指射箭,西周貴族生下男孩,門左就要掛弓,第三天就背著嬰孩舉行射的儀式,表示男子的責任是御四方、捍衛國家。到了入小學年齡,就要接受正規的訓練,不能射的人,就不稱男子之職。“御”指駕車,戰車在戰爭中十分重要,所以必須要學好“御”這種武藝。“射”、“御”在國學、鄉學中都是重要的學科,都有一定的訓練場所。辟雍是西周貴族射獵之所,因此也是貴族子弟習射之所。
《禮記·射義》說:“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其容體比于禮,其節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于祭,其容體不比如禮,其節不比于樂,而中少者,不得與于祭。”說明“射”有一定的技術標準,若達不到應有的水平,不能參加王族的祭祀大典。所謂“行同而能耦,別之以射,然后爵之”。賢能在德行和其他技能相同的情況下,則以射箭技術高低來區別,授予優勝者一定爵祿。所以說西周對射箭的教練十分重視,射箭的訓練也十分嚴格,國學、鄉學都要為貴族青年參與大射與鄉射準備條件。每年大祭之前要舉行射箭比賽,選拔武士,儀式隆重,并配之以禮樂。
“御”的教育有五項,簡稱為“五御”,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駕車者要沉著、敏捷、熟練,并能隨時配合射手,創造有利的射擊機會,所以說學習駕車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上述五項標準要求。《禮記·曲禮下》說:“問大夫之子,長,日:‘能御矣’;幼,曰:‘未能御矣’。”可見貴族子弟達到一定年齡就要進行駕馭戰車技術的訓練,并以能御、未能御來區別長幼。這些都說明西周重視射御的訓練,并注意射御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書”、“數”之教是基礎文化課。“書”指書寫文字。“數”指計算、算法。一般來說,這是屬于小學教育的內容。《大戴禮記·保傅》載:“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對照《漢書·食貨志》所云:“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可知所謂的“小藝”即“六甲五方書計”,所謂的“小節”即“室家長幼之節”。這大致就是西周小學教育的全部內容。
西周書寫的工具是刀筆、竹木,字體為大篆。西周已有供小學文字教學的字書。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即《史籀篇》,作為教兒童書寫的教材,這是中國教育史上記載最早的兒童識字課本,今已失傳。兒童教育從識字、書寫開始。《禮記·內則》提出“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數日”即認識、背誦由天干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學書”即學習書寫六十甲子,認識與書寫方名——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名。西周的文字教學,是按漢字構成的方法(即“六書”)分類施教的,使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古代“數”的教育,是與“術”緊密相聯的,故稱“數術”。“數術”在西周有很大發展。據考釋,西周時6歲兒童開始學數數從l-10的數目。9歲兒童學“數日”,指學習記日法,先學甲子紀日,然后再逐漸加深。10歲兒童開始學“書計”,所謂“計”,指計算能力的培養。
兒童計算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學習十進制的文字記數方法。這種記數方法在數學發展史上曾居先進行列。其次還要學習計算的方法。中國古代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一般被認為完成于春秋戰國,但并不否認在春秋戰國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3]
總之,“六藝”之中“書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如有一類字被稱為“天地類之純形”,教這類字,便要向兒童介紹日、月、云、雨等天文知識,以及山、水、川、泉等地理知識。又如甲骨文、金文表述動植物名稱的字,其形象酷似原物,兒童習讀這些文字時,自然而然就粗知了有關動植物形狀或構造方面的知識。這些字,有的就像教學使用的掛圖,形象直觀。
綜上所述,可見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在大學以禮、樂、射、御為重點,在小學以書、數為重點。而射、御的學習,除了傳授和培養有關的知識、技能外,還著重與禮、樂之教相配合。
[1] 《禮記·文王世子》。
[2]郭沫若:《公孫丑及其音樂理論》,見《青銅時代》,轉引自張瑞璠:《中國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23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44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l978。轉引自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卷l,112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普通邏輯復習筆記:假言推理
02-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復習筆記第七章(語言和社會)
09-1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2022年浙江自考商務交流(二)知識點匯總
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