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人際交往與社會影響
人際交往:與別人建立聯系,與別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種各樣的群體,產生不同的行為,從而也就建立了各種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種本能,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它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后代。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與別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減低恐懼感。
3.自我肯定需要: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須依賴于與他人的交往。人際交往是認識自己的主要社會來源。
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
舒茨:提出人際需要三維理論分為兩個方面。
一、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密切相關。
①包容需要: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力關系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并維持與他人親密的情感聯系的需要。
二、六種基本的人際行為傾向:舒茨認為: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可以轉化為行為動機,使個體產生行為傾向,在表現時又分為主動和被動的兩種情況。人際關系的行為傾向:
包容需要表現主動性:主動與人交往。被動性:期待與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現主動性:支配他人。被動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現主動性:主動表示友好。被動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達。
社會交換理論:
霍曼斯:采用經濟學 的概念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提出社會交換理論,他認為人和動物都有尋求獎賞,快樂并盡少付出代價的傾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人的社會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商品交換。人們所付出的行為肯定是為了獲得某種收獲,或逃避某種懲罰,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為服從社會交換規律,如果某一特定行為獲得的獎賞越多,他就越會表現這種行為,而某一行為付出的代價很大,獲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話,個體就不會繼續從事這種行為。這就是社會交換。
社會交換不僅是物質的交換,還包括贊許、榮譽、地位、聲望等非物質的交換,及心理財富的交換。
個體在進行社會交換時,付出的是代價,得到的是報償,利潤是報償代價的差值。
社會過程中,包含了深層的心理估價問題。即個體對自己的報償與代價之比的認識大于他人的報償與代價之比時,也許會被別人所不理解或不認可。
人際溝通:
廣義:人與信息的相互作用,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狹義:在社會生活中的人際溝通,是信息的發送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信息相互作用過程。在這過程中,溝通的雙方彼此交流各種思想、情感、觀念、態度和意見,從而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
人際溝通:總是溝通者為達到某種目的、滿足某種需要而展開的。
人際溝通的功能:基本的功能就是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協調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人們的行為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從而使社會生活維持動態的平衡。
溝通還具有需要滿足的功能,個人通過表達自己的身心狀態,實現與他人的聯系,明確人際關系的行動方向,從而使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研究顯示:人類如果缺乏信息交流,其語言能力及其他認知能力都將受以嚴重傷害。(印度狼孩)
人際溝通基本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擁有信息并試圖進行溝通的人。溝通的過程由他們發動,溝通的對象和溝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們決定。信息源的權威性和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