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義的訓詁定義
1、唐代訓詁學家孔穎達的解釋:“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保ā对娊?。周南。關雎》疏)。他還綜合起來給訓詁下了定義:“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于此。”訓詁的兩個法則:1、用詞釋詞(解釋詞的概括意思,相當于哪個詞,用今語解釋古語、用當時的標準語言(雅言)解釋方言),2、疏通文意(解釋詞的具體含義、具體色彩,句子的含義,解釋句、段、篇)。
2、近代學者黃侃的解釋:“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推求本義):“訓”就是“順”,“引申”的意思??傮w說就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的學問”。
二、訓詁的材料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訓詁材料的三大類:隨文釋義、訓詁專書、考證和理論
1、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韻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于義。以此劃分出來的訓詁學是狹義的,是小學。
2、兩漢時代,訓詁的形式主要有:隨文釋義(解經)、纂集專書(訓詁專書)(兩個訓詁術語)。
3、兩部影響最大的纂集專書(小學專書)《爾雅》:訓詁學的鼻祖,是漢儒采取傳注所作的訓詁札記);《說文解字》:通過講解漢字的字形來講解它的本義,作者東漢許慎(是古文派的訓詁大師),根據“部首”把文字形體分為540部,許慎實際上歸納出了把字的形、音、義統一起來進行研究的原則,為訓詁學的重要方法作了奠基。
4、清代訓詁學兩個派別:“鉤沉”之學,以惠棟、江聲為代表,以辨識古訓、疏明古義為主?!皠撔隆敝畬W,以戴震為代表,以糾正舊注、創建新說為主。屬于創新派的訓詁學家還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高郵王氏父子)、俞樾。從現代來看,創新派的成就高于鉤沉派。
5、近代訓詁學大師章太炎明確提出了將古代的小學分成三個方面,提出了中國語言文字學的觀念。
(1) 傳統的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發來辨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目的。古代所謂的“六書”之學,就是文字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2) 傳統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3) 傳統語言學中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系、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4) 訓詁與文字、音韻不是嚴格分開的,意義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字與音韻是訓詁的工具。
例1:(P14)
方法:以形說義
作用:研究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不能脫離字形的分析
例2:(P15)
方法:因聲求義
作用:辨識訓詁一定要以聲音為線索才能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
三、訓詁的內容
訓詁是以解釋詞義為基礎工作的,實際上為后來的語法學和修辭學提供了素材。分析句讀、闡述語法是后來的語法學;研究特殊的表達方式是后來的修辭學。串講大意和分析篇章結構,擴大了訓詁的單位。
七項內容:解釋詞義(基礎)、分析句讀、闡述語法(語法)、說明修辭手段、闡明表達方法(修辭)、串講大意、分析篇章結構(擴大單位)。
1、解釋詞義P18
2、分析句讀P26
(1)離經辨志:《禮記。學記》篇把分析古書的句讀列為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它說:“一年視離經辨志?!薄半x經”就是斷文章的句讀,“辨志”就是審明文章的思想內容。這里明確地把“斷句讀”作為研讀經文的必要條件。“離經辨志”是有因果關系的,先“離經”才能“辨志”。
(2)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除注明音讀、解釋語義以外,還列舉很多前人斷句讀的不同說法。
3、闡述語法P45
(1)確定虛詞的用法和作用。
(2)用虛詞確定句型。
(3)說明虛詞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4)語序顯示句子結構
A 借助語序表示客觀事物在主觀感觸上的先后;
B 為了重點突出,緊接上文而顛倒語序;
C 為了協調聲律而改變語序。
4、說明修辭手段P63
5、闡明表達方法P71
說明古書中一些特殊的表達方法。
P72互文備義(術語)
記兩部書: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分析先秦兩漢文章的表達方法,綜合漢唐訓詁有關表達方面的注釋);黃侃《古書文句異例》(載于《文心雕龍》札記)(匯集顧、王、俞的成書,擇取其要,概括規律)。
P81連類并稱(也叫連類而及)(術語),指兩個字或詞的義類相因而牽連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詞之義。
6、串講大意P84
串講大意的兩種方法:一是先解詞再放進句子里講,二是不講詞,直接把詞義放在在句子里講。串講以句為單位。
章句:漢代注釋家解釋古書,往往在解釋詞義之外,再串講大意,他們把這種解說方法叫“章句”。趙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
7、分析篇章結構P93
注意兩點:一是與背景相關,二是邏輯結構,關鍵是轉折的地方。
8、同字為訓:在古書里用原字解釋原字的訓詁方法。漢代訓詁學者并不廢棄同字為訓的體例,而大多數用“異體字”或“古今字”相互為釋,即用常見字訓釋不常見字。
9、義訓:舉一字而伸其用,舉一字而窮其義。
四、訓詁的方法(1、2是主要方法,3、4是輔助方法)
1、以形說義P119
2、因聲求義P125
P138章太炎《文始》,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來闡述語源。
3、核證文獻語言P141
4、考察古代社會P150
五、訓詁的運用P171
3、運用于工具書的編纂P190
漢代人釋詞的方法有三種:
(1)互訓:用同義詞相互解釋的一種釋詞方法。
前代的A詞相當于后代的B詞,所以可以用后代的B詞解釋前代的A詞。P192例,古今異言的互訓,也就是不同時代的同義詞。
(2)推原:根據詞的聲音線索,尋找詞義的來源。用推原做出來的訓釋材料都是聲訓,訓釋詞和被訓釋詞之間有聲音關系。同源詞互訓,與因聲求義的方法相關。
(3)義界:給詞下定義,用一句話來解釋一個詞。
「記憶要點」
1、孔穎達和黃侃對訓詁的解釋
2、訓詁材料的三大類:隨文釋義、訓詁專書、考證和理論
3、清代訓詁學兩個派別
4、訓詁的七項內容:解釋詞義(基礎)、分析句讀、闡述語法(語法)、說明修辭手段、闡明表達方法(修辭)、串講大意、分析篇章結構(擴大單位)
5、訓詁的四種方法:以形說義、因聲求義(前二者為主要方法)、核證文獻語言、考察古代社會(后二者為輔助方法)
6、漢代人釋詞的方法有三種:互訓、推原、義界。
7、重要著作:《爾雅》(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黃侃《古書文句異例》、趙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章太炎《文始》。
8、名詞解釋:離經辨志、連類并稱、章句
9、訓詁術語:隨文釋義、纂集專書、互文備義、連類并稱。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4年4月浙江自考醫學倫理學復習資料:醫學倫理學的四大原則之公正原則
11-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閱讀(二)詞匯復習資料:UNIT-41
09-302022年浙江自考《軟件開發工具》實踐考核復習資料三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