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一前6世紀中)五個多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包括《國風》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頌》40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不在305之數。
關于《詩經》的收集,漢代學者有“采詩”的說法。如劉歆說:“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僮謠、歌戲。”(《與揚雄書》,《全漢文》卷四十)班固也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漢書·食貨志》)這說明,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詩歌采集制度。《詩經》的收集還有“獻詩”的渠道:“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國語·周語上》召公語)“獻詩”的說法比較早,產生于先秦時期。
關于《詩經》的編訂,漢代有“孔子刪詩”的說法。司馬遷首發此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孔子世家》)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國觀周樂,所奏各國的詩歌及雅、頌,其編排次序大體與今傳《詩經》相同。而這一年孔子只有8歲,當然不可能刪訂《詩經》。今人一般認為,《詩經》的編訂,應是經過周王朝樂官們的篩選、整理和加工,逐步編定的。經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時。
今傳《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編輯,這大概是久已有之的分類法。其分類的依據及其各自的含義,一般認為是所用音樂的不同。南宋鄭樵就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昆蟲草木略》)“風”,是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正聲,是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今人普遍贊同這個看法。
先秦時,《詩經》本稱《詩》或《詩三百》、《三百篇》,到漢代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漢代首先傳授《詩經》的:有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四家,分別稱為魯詩、齊詩、韓詩、毛詩。齊、魯、韓三家《詩》于魏晉到北宋期間相繼亡佚,只有《毛詩》流傳到今天。
婚戀詩
《詩經》里有不少作品,歌詠美麗多姿的愛情,抒發戀愛、婚姻生活的甜蜜和苦惱,有的作品還折射出某些相關的社會問題。
《詩經》有一部分作品,抒發戀愛和相思的甜蜜。《周禮·媒氏》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鄭風-溱洧》就是寫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相聚游玩,互贈信物,表達愛慕之情。《陳風·月出》描寫月下美人的綽約風姿,反復詠唱愛慕、渴念之情。境界極為明凈,純潔而又有些朦朧,使得徹骨的相思竟也不覺痛苦,反倒有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純真和一往情深。《周南·關雎》,《邶風·靜女》,《召南》的《摽有梅》和《野有死麕》,《鄭風》的《狡童》和《褰裳》等,都是這一類詩。它們的抒情或溫婉含蓄,或大膽爽直,表現了青年男女戀愛時光的甜蜜情感。
《詩經》也表現了戀愛的曲折和苦惱。比如《鄭風·將仲子》,寫女子與心上人傾心相愛,但是又懼怕父母、哥哥的反對和別人的風言風語,陷入了兩難的痛苦境地。《鄘風·柏舟》表現了同樣的遭遇。
《詩經》也有寫夫婦間深摯情愛的作品。例如《齊風·雞鳴》,以夫婦對話形式,寫清晨起床前的一個片段,妻子的催促、擔心,丈夫的貪睡、托詞,把夫婦情愛的深長表現得生動活潑。
《詩經》還有幾篇“棄婦詩”,如《邶風》的《日月》、《終風》、《谷風》,《衛風·氓》,《王風·中谷有蓷》等。這類詩歌,寫妻子被丈夫無情拋棄,折射了比較深刻的社會問題。以其中最知名的《谷風》和《氓》二首為例,它們都描述了女子對丈夫忠貞不二、辛勤持家、任勞任怨,卻終遭無情遺棄的悲凄境遇,反映了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狀。
抒發多種人生感慨的詩
《小雅·巷伯》描述的是無端遭人讒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魏風·園有桃》表達了“士”的人生悲哀。詩人自甘淡泊,不求聞達,卻被人指斥為行止驕慢、不正常。
《王風·黍離》,前人或以為東周大夫悲嘆西周淪亡之作(《毛詩序》),或以為是“感傷時事”、“憂周室之將隕”(清人崔述《讀風偶識》),總之是解釋為悲嘆家國淪亡的作品。
《檜風·隰有萇楚》從另一個側面抒發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政治諷喻詩
《詩經》有許多作品寫到人們對政治人物或政治現象的感受,其情感傾向大抵有譏刺和贊美二端。
《邶風·新臺》是一首揭露宮闈丑行的詩,諷刺衛宣公霸占兒子的新娘。
《詩經》有不少詩篇描寫當時繁重的勞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抒發憤怨情緒。《魏風·陟岵》寫征夫遠在他鄉艱辛服役,思念親人不已,于是設想家中的父母、哥哥如何牽掛他,叮囑他保重身體,盼望他早日回家。又如:《邶風·擊鼓》、《王風·君子于役》。
《大雅·瞻卬》是周大夫凡伯刺周幽王的詩,寫幽王寵幸褒姒,黜退賢良,導致邦亂民困,直刺最高統治者,揭露了最高政權集團的腐敗黑暗,表達了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詩經》還有不少頌美統治者的作品。《召南·甘棠》表達了對召公的懷念和愛戴。
史詩及其他
《詩經》有一些詩篇,記載了民族的歷史,歌頌祖先的功勛。
《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詩,它們敘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跡和傳說。《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異的出生和天生的種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歷史。《公劉》敘述周人遠祖公劉帶領周民從邰地遷居豳地,開荒辟地、造屋定居的歷史。《綿》主要敘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遷岐,開地建房,創業興國的事跡。末二章寫到周文王能夠繼承祖業,平定夷狄,使周邦日益強盛。《皇矣》先是敘述太王(古公亶父)開辟岐山周原,擊退異族昆夷;再說王季(文王父)繼祖德業并傳位給文王;然后著重記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勝利。《大明》先是敘述王季與太任結婚生文王、文王與太姒結婚生武王,之后敘述武王伐紂滅商的事跡。
《詩經》還有農事活動的歌詠,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周人農業生產活動的情狀,如《豳風·七月》、《周南·芣苢》、《魏風·十畝之間》,《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頌》的《載芟》、《良耜》等。以《七月》最為著名。這首詩敘說農夫一年四季無休無止地辛苦勞作。全詩八章,大體依照春耕、蠶桑、收割、打獵、修繕房屋和年關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鋪直敘一年四季適應不同節候的各種勞作,也反映了農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大的史料價值。農事詩中藝術水平較高的當屬《芣苢》和《十畝之間》,兩首詩都是勞動者唱和的歌謠。前者是婦女在采集車前子時的歌唱,后者是勞動之后人們呼朋喚伴踏歌歸去的情景。兩首詩具有共同的特點:以簡練淺白的詞語反復詠唱,各章之間只是更換了幾個近義詞,而能夠引發豐富的聯想,情韻悠長。
農事詩而外,《詩經》還有一些反映周人禮俗、觀念的詩。如《齊風·南山》敘說婚姻禮俗。
《詩經》的文學成就
《詩經》是距今三千年前后詩歌創作的結集。在情思內涵上,它那純真的情思以及折射出來的上古生活狀貌,總能引起后人對誠樸的遐思;在藝術表現上,它那樸實的語言,比較穩定一致的詩章結構,以及慣用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自然天成的韻律等,在當時無不具有開拓意義,而在今天看來,就顯得比較者古拙。《詩經》在整體上呈現出來的這種古樸的美,是后世無法重復的,因而彌足珍貴。
一、抒情與寫實的統一
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三、四言詩的典范
四、章法結構和語言的特點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消費經濟學考點四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