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老舍
分析老舍小說的創作特色
一、縱觀老舍的長、中、短篇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繼承了魯迅的關于“國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還顯出了自己新的開拓與新的特色。
《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長篇中,相當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如被金錢銹損了靈魂的老張、渾渾噩噩的趙子曰、抱殘守缺的馬則仁。《二馬》中把中國國民性的解剖放進了世界民族之林這個大手術室中,具有宏闊的視野,也從獨特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嶄新的透視。顯示了老舍開闊的文化意識。
《貓城記》中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傳統文化母體身上的毒瘤,其剖析達到了相當深入的地步。
《離婚》中直面現實,把小市民的庸俗無聊與官府的衙門的黑暗腐敗連結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批判意識已經達到自覺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義。
《駱駝祥子》《月牙兒》對地層貧苦市民的熱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視,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個側面,深入到了抨擊社會制度的層次。
《四世同堂》表達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戰爭的烈火中清算歷史遺傳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滿懷著對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層市民社會為中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與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典型的古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的小說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鮮明強烈的“京味兒”。
1、寫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風俗,北京的景觀和地理風貌。
2、“京味兒”表現在語言上,老舍小說的語言在北京口語基礎上的提煉,簡短生動,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語。
四、幽默的格調。幽默格調多樣,具有幾重性。既有溫厚的同情,又有峻厲的諷刺。對下層貧民與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罵的筆墨后面,不無辛酸、苦澀。對市儈、漢奸他的筆端噴出了無情的怒火。早期的兩部長篇有點鋪排“為幽默而幽默”。《二馬》則有所控制,是透出了靈氣的幽默;《離婚》標志著他幽默風格的成熟。獲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
通過祥子的悲劇分析《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的思想
造成祥子的悲劇的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上來說:
1、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祥子想買自己的一輛車的愿望,只不過是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的最低愿望,然而這一正當的愿望在那個社會里卻似乎成了奢望。祥子歷盡艱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與這個黑暗社會抗衡,而這個社會卻把他從“人”變成了“鬼”——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2、虎妞的誘騙。祥子的生活理想與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著尖銳的沖突。他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強扭的瓜”。這個一個資產者的丑女引誘與腐蝕無產者強男的悲劇。
從主觀上來說:
1、個人奮斗的理想。祥子沒有能看清當時社會的本質,也沒有認識到個人奮斗根本不是勞動者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劇在于他的長期“執迷不悟”。
2、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接踵而來的打擊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棄。他曾經全力反抗命運去最終屈從于命運的安排,他曾經對虎妞干預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圖有所抵制卻最終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盡以后,他的理性徹底泯滅。他的道德之柱徹底崩潰,終于自我放縱,跌入了流氓無產者之列。
小說的思想:
1、祥子的悲劇在于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
2、揭示了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祥子走的是個人奮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奮斗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在屢受打擊后,個人奮斗就變為自暴自棄,從自私自利變為損人利己。小說對祥子個人奮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劇的思想根源。說明祥子個人奮斗道路是走不通的。
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駱駝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層社會勞動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對他性格的刻畫,體現了強有力的悲劇意味,這是通過主人公“精進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的命運三部曲展開的:
1、祥子初到北平,懷抱著尋求新的生路的希望,開始了他的個人奮斗史。他年輕力壯,善良正直,樂于幫助與他同命運的窮人。他堅韌頑強的咬著牙,用孤苦的掙扎編織著美麗的夢想。
2、祥子連遭厄運,主要可以分為事業上的買車與個人生活上的娶妻兩方面。命運的安排卻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強加。所有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運的作弄面前不甘失敗,竭力掙扎和抗爭的生活姿態。
3、當虎妞病亡、祥子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賣掉車子,此生已不復再有希望買車,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時,終于不堪這最后的沉重一擊。長久以來潛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獸性惡性發作,他吃喝嫖賭,如行尸走肉。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這個一度有著強大生存能力的個人奮斗者。
形象的意義:
2、祥子的悲劇在于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
3、祥子的又一典型意義是:揭示了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個人奮斗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
簡析老舍長篇小說《二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1、老舍的長篇小說《二馬》思想上的重要特色是對國民性的剖析。作者把二馬放在英國環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對照和老馬、小馬新舊兩代人對比中,剖析中國民族性弱點。
老馬是中國老派人物,人雖正派,但抱殘守缺,他的人生哲學是“好歹活著吧”。他無所作為,一輩子未做過官卻又是官迷,開口閉口以做官為上等。
小馬則是感作感為,富有進取心,具有面向潮流走向開發的個性。
在中英民族性對照和新舊兩代人對比中,小說對以老馬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弱點作了深刻批判。
2、小說也暴露了英國的種族歧視和偏見。
藝術上:《二馬》標志著老舍幽默風格的形成,通過對人物的不合時宜的可笑行為的描寫引導讀者在笑中反思。如老馬在店鋪中擺店主架子,開著店鋪卻瞧不起做買賣,重面子輕法律等。
簡析《貓城記》思想的復雜性
寓言體小說《貓城記》寫一個漂流到火星上“貓國”里的機師在貓國都城的所見所聞,在科幻小說的外衣下寄寓著明顯的政治諷刺意旨,為一個行將沒落的社會(當時的中國)寫照。
1、作品借貓人丑惡行徑的描寫,對中國這個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
2、間接地抨擊了國民黨政府內政外交的腐敗、無能。
3、對革命力量進行了不正確的嘲諷。
4、在對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較濃厚的悲觀色彩。作品的基本傾向則是表達了對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的無情抨擊與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民性的嚴厲批判。
簡析老舍長篇小說《離婚》的思想和藝術
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通過對北平財政所和幾個科員及其家庭風波的描寫。
1、暴露和批判了舊中國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科員們整天無所事事、勾心斗角。如一肚子壞水的科員小趙。作品雖然描寫的是點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舊中國的社會制度。
2、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舊、凡庸的國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學,對這種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會生活環境等作了全面系統的挖掘。如主人公張大割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會的凡庸空氣。
藝術上:《離婚》標志著老舍幽默藝術的成熟,語言含蓄而機智,幽默適度而有節制。
簡析老舍短篇《月牙兒》《斷魂槍》等的藝術成就
老舍的短篇佳作有《月牙兒》《微神》《斷魂槍》
《月牙兒》寫母女兩代被迫為娼。小說結構精致玲瓏,“月牙兒”貫穿全篇。“月牙兒”是主人公命運的詩意象征。還具有渲染氣氛、烘托意境、含蓄點題等多重作用。加強了作品的詩的韻味。作品兼具散文詩之風,抒情味極濃。
《微神》也寫暗娼。主人公自尊而倔強,不受人憐,具有人性美,藝術上也具有詩情濃郁特點。
《斷魂槍》寫拳師,寫時代巨變中名拳師沙子龍的復雜心態。理智上認識到時代的狂風已把過去的世界連同自己的事業吹走,感情上卻對過去的世界有著無限的留戀。這一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簡析《駱駝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對祥子悲劇的意義
虎妞在小說中兼有雙重身份:車廠主劉四的女兒,人力車夫祥子的妻子。
1、這似乎是矛盾的兩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傳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她缺乏教養,粗俗刁潑;另一方面,她被父親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頗有結怨。
2、她對愛情與幸福的追求長期被壓抑,身受封建剝削家庭的損害,心理也因之**,虎妞是劉四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問題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輩子車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圖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軌道。
3、當然,虎妞對于祥子,也不能說是沒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關心——一種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愛”;而更多的,是她那種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糾纏與索取,這是完全從她自身的需要出發,甚至也可以說,就是對祥子心靈和肉體兩方面的摧殘,她害了祥子。
不合理的社會和剝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潰的悲劇結局。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分析《駱駝祥子》的藝術特色
一、結構緊湊,落筆謹嚴。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為發展線索,以他和虎妞的“愛情”糾葛為中心,兩相交織,單純中略有錯綜。既通過祥子與周圍人的關系,把筆觸伸向更廣大的不同階級、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劇的必然性與社會意義。
二、豐富、多變、細膩的心理描寫。通過以下方面來表現:
1、祥子的個性沉默、堅韌乃至木訥,心理描寫就補充了祥子不善言語的個性。
2、以動作、情狀寫心理。
3、從語言方面寫心理。
4、通過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變化。
5、通過別人的眼睛觀察祥子的心理。
6、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變化來襯托心理。
三、鮮明突出的“京味兒”。
1、對北京的風俗民情、地理風貌、自然景物的描寫。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別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虎妞籌備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息間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2、“京味兒”還強烈地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提煉了北京口語,生動鮮明地描繪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會風情,準確傳神地刻畫北平下層社會民眾的言談心理,簡潔樸實、自然明快。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
簡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長者:
1、他思想守舊,膽小怕事,頑固地想照陳舊的法規維持全家族的生活。當侵略者點燃的戰火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他還一廂情愿地力圖保住自家的安寧。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聞。
2、他持有傳統觀念的偏見,瞧不起大雜院的普通人家。
3、當戰爭初起時,他認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隨著殘酷的戰爭現實擊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夢,他心中逐漸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惡和賣國者的丑行。老一輩北平市民覺醒的過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
簡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來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這就使他的內心和行動都充滿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長房長孫,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來自新與舊兩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受著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只得在不能兩全的境地中優柔寡斷,苦悶不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愛國思想還是占主導面,但他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中得到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瑞宣從苦悶中覺醒走向反抗的過程,是體現在他身上的國民精神弱點被逐漸清除的過程,是他不斷擺脫傳統文化影響的過程。
簡析《四世同堂》的結構特點
一、全景式、多線索的廣闊場景。
1、《四世同堂》從時間上來說幾乎跨越了八年抗戰的全過程。
2、從空間上說,它的筆觸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雜院等,簡直就是一副淪陷了的北平社會的全景圖。
二、在人物關系的設置上,呈輻射型、網絡狀展開。它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四代人為中心,間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維護民族尊嚴者與出賣民族利益者的矛盾,也有同一個家庭內部的上與下之間、正與邪之間的矛盾,但結構嚴謹、勻稱、完整。
簡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四世同堂》有一個鮮明的特色,這就是比較濃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1、小說中心的祁家,實質上是中國封建禮教堡壘的象征,祁老者引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傳統家庭倫理的理想結構。老舍抓住了維系這個堡壘的內在文化紐結,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體環境和廣闊深邃的民族抗戰的歷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現,對體現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進行了沉痛的反思。
2、小說以明確的批判意識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審視的目光,對“民族的遺傳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戰火中焚毀國民性的劣根性,顯示了改造與重塑“國民性”的努力。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內容
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連續性的長篇《惶惑》《偷生》《饑荒》組成。反映的是抗戰期間北京淪陷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和斗爭。作品以祁家為中心,廣泛地描寫了北京市民階層的各式人等。
小說的思想內容可分為以下三點:
1、是異族統治下靈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國奴的生活是慘痛的。物質極度匱乏,人民陷于饑餓之中,生命沒有保障。
祁天佑安分守己卻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日寇槍殺;錢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嚴刑拷打長期監禁;祁瑞宣作為教師面臨著要他教日語的苦惱。
2、是憎恨侵略者、民族敗類,也恨惶惑與偷生的國民性的恨史。小說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漢奸形象。如大赤包、藍東洋、冠小荷等。漢奸沒有好下場,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體現。
3、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激勵人民奮起抗爭的壯史。如通過愛國詩人錢默吟,他深明大義,重視民族氣節;祁瑞宣和老三后來也一起抗日等,頌揚了民族氣節和中華民族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抵抗精神。
第七章巴金
簡析巴金《滅亡》的思想內容和杜大心形象
《滅亡》是巴金第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中篇小說:
思想內容:作品通過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實地描述了自己從參加社會運動以來的心靈歷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動、激憤與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個帶有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的革命者,他患有嚴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過于強大的黑暗換金個又使他看不到人類的前途,最后白白犧牲了自己。
簡析巴金早期表現社會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
巴金早期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等。
這類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是:
1、無政府主義者的深刻印痕,如《滅亡》中的杜大心、《電》中的敏都走上暗殺的恐怖主義道路。表現出個人“革命”行動絕對自由,無紀律約束的特點。
2、人物性格理想化、類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內心苦惱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藝術上主觀傾訴、激情宣泄、激憤、絕望、哭訴的抒情風格。
簡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內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其思想內容為控訴封建大家庭的罪惡腐朽及其走向崩潰,表現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義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家》描寫高家祖孫之間的矛盾,以三個女性的悲劇控訴封建家庭的罪惡,以覺明抗婚覺慧出走表現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覺醒和反抗,高老太爺在絕望中死去標志封建大家庭開始走向崩潰。
《春》繼續這一主題。惠和覺新相愛,但由于封建包辦婚姻釀成了悲劇;淑英則在覺民等的幫助下,敢于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寫封建大家庭徹底崩潰。一方面一些年輕生命的悲劇在繼續,另一方面敗家子變本加厲的揮霍,最后把高公館賣掉,大家族解體。
簡析巴金小說創作風格的演變
巴金小說的創作風格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1、1929-941年為早期:主觀色彩濃厚,風格多樣,熱情是他作品中最穩定、最有價值的東西。
2、1942年后:熱情有所收斂,風格由多樣趨向統一,在客觀寫實的日常生活瑣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風格樸素自然。
《還魂草》是風格轉變的代表作。這種風格演變有三個標志:
1、“家庭”涵義發生變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強權的對立物,作家珍惜的倫理組織。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熱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轉化;理想化、類型化的單純性格轉向生活化、立體感的復雜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義思想本色越來越顯示出來。
簡析《家》的藝術特點
《家》是一部具有很濃的主觀情感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品。
1、它再現了五四時期內地四川封建勢力濃重但五四時代浪潮已沖擊著古老土地的典型環境,作品中的祖孫間的矛盾沖突也正是當時典型的社會矛盾沖突,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許多生活細節也具有現實主義的真實性。
2、作者極端憎恨就制度舊家庭,熱情歌頌敢于反抗舊勢力的新生力量。強烈的愛憎感情滲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濃的抒情色彩。或通過作品中人物抒發對舊制度的憤懣;或通過人物的心靈描寫來傾訴舊制度的黑暗,如鳴鳳投湖前的心理描寫。
分析評價《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訴的封建大家庭罪惡。這集中表現在三個年輕女性的悲劇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她是舊式才女,與覺新青梅竹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封建婚姻給她帶來的是不幸、痛苦,最終抑郁而死。
鳴鳳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爺把她送給六十來歲的馮樂三為妾,她最終以投湖自盡的方式來抗議黑暗的社會。
瑞玨是封建倫理和迷信的犧牲品。她溫柔賢淑,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對梅也是感情真純。但封建倫理和迷信導致瑞玨難產而死。
這一切的悲劇都是由于封建家長制。三位女性的悲劇及高家的一切罪惡,都和封建家長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爺有關。家長制使高家這個典型的中國舊式大家庭成為一個罪惡的深淵和黑暗的王國。
二、《家》表現和贊頌了年輕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覺民、覺慧就是覺醒青年的代表。
覺慧在學校里參加了反對軍閥的學潮,和同學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覺民抗婚,怒斥“捉鬼”鬧劇,并離家出走到社會上去,成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覺民是個個性主義者。他和琴的自由戀愛,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決然離家抗婚。
覺慧、覺民代表著一種生氣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種反對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對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時代潮流沖擊下趨向沒落、崩潰的描寫。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門首富,書香門第。表面上很融洽,內里卻極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敗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賭。克安和他狼狽為奸。這個大家庭經濟上揮霍虧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爺一死,克定等在靈堂前就把家分了個徹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潰解體了。
內部的腐敗導致大家庭徹底崩潰,時代潮流沖擊下產生的新生代進一步敲響了封建家庭的喪鐘,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分析《家》中覺新的形象
覺新是一個復雜性格的人物。他是一個清醒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的懦夫。
1、自愿的犧牲自己。因為受到過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氣的影響,他切身認識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太深,作為封建家庭的“孝子賢孫”,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擔子。他自愿為家庭犧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個自覺的懦夫,對封建家長的專制意志處處退讓、順從甚至做幫兇。他犧牲了梅、瑞玨,還勸說覺民接受高老太爺定的馮家的親事。
為了維護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親人的慘重代價。覺新的悲劇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悲劇。他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命運,由此產生了絕望、悲觀等心態。這一形象對現代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簡析《家》中高老太爺的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長,依借封建制度和倫理道德來統治這個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劇的元兇。他要抱承重孫,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覺新的悲劇;把鳴鳳送給馮樂三為妾;甚至在他死后還受到迷信保護造成瑞玨的悲劇。但他對兒孫也有溫情的一面,這是表現了他實現“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種滿足。
2、高老太爺是封建末世的家長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滅極度失望后病死的。臨死前他破天荒地答應取消覺民婚事要覺民覺慧不要走,是他為維護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帶著幻滅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義,敲響了封建制度的喪鐘。
簡析《家》中覺慧的形象
覺慧是封建家庭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膽表現在:他受五四思想影響,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學校里參加了反對軍閥的學潮,和同學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鳴鳳戀愛,支持覺民抗婚,怒斥“捉鬼”鬧劇。他極端憎恨這個家庭,第一個沖出封建家庭的牢籠,成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著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現在:他以個性解放為武器,對封建家庭的認識是個逐漸的過程。
覺慧是五四時期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知識青年形象,舊家庭禮教叛逆者的形象。
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標志著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他寫這部小說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小說是通過三個小人物的感情糾葛和凄涼命運來展示這一主題的。
小說描寫一個走向崩潰的家,是一個新文化運動中的新型家庭模式:
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他們大學畢業,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和勇氣。由于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著美色當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雜化,終于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簡析《寒夜》的藝術特點
《寒夜》在藝術上達到了巴金所追求的無技巧的境界,風格樸素自然,是巴金最優秀、成熟的現實主義杰作。
1、抗戰時重慶的典型環境和這環境中產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劇性格和命運,揭示出人物命運的社會根源。
2、情節發展在日常生活瑣事中推進;結構布局,一切象現實生活本身一樣流動。
3、人物平凡,具有復雜性格和復雜感情。
4、大量的客觀生活細節和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支撐了小說的框架,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現出一種與現實生活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簡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個為了生活在圖書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對工作的小公務員。菲薄的工資、貧困的生活,、庸俗勢力的社會、仰人鼻息的環境,使汪文宣曾樹生年輕有為的性格發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無能,雖勤勞做事但仍受歧視,因正派不善巴結而心情郁結。家庭少有歡樂,婆媳經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為難。在單位受氣,在家又兩面受氣,終于肺病發作死亡。
簡析《寒夜》中曾樹生的性格
曾樹生是個個人主義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無法容忍丈夫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惡語中傷,整個家庭都籠罩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她感到了壓抑,并本能地企圖擺脫這種壓抑,于是她面臨著道德的抉擇和感情的折磨。最終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誘惑而離棄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談不上是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女性;她只是一個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的婦女,她靠自己的選擇來確定自己的生活價值意義。
因此,在這個人物身上產生出一種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現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