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際關系學概述
一、名詞解釋
1、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進行物質或精神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互動關系。
2、人際關系學:是一門研究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并以此規律指導人們實踐,優化人際關系的科學。
3、文獻法:指的是根據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查閱圖書資料的等獲取相關的信息,從而全面、廣泛、系統地了解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4、觀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過感官,對被調查對象進行觀察和記錄,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5、實驗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條件,觀察和研究被試對象的活動和變化情況。
6、社會調查法:指的是通過直接向被調查對象提問而獲取信息的方法
7、社會測量法:指的是通過制定量表對研究對象的人際關系加以測量的方法
8、統計法:指的是對經由研究者調查、訪問、測量而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
二、選擇題
1、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情感上的“親疏”與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際關系中兩個最基本的維度
2、人是社會的人,人類本身具有社會性
3、人的社會性正是人際關系的本質屬性
4、人際關系的歷史性特點體現在人際關系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的
5、人的情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結合性情感,另一類屬于分離性情感
6、人際交往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交往,社會環境的形成因素無時不刻在發生變化,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處在不斷變化中
7、網際關系具有許多新特點:多維性、全球性、虛擬性、不確定性、非中心化等
8、美國心理學家梅奧等學者通過“霍桑實驗”的研究,提出人際關系學說
9、人際關系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規律
10、人際關系的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人群關系和人際需要理論;角色、戲劇和交換理論;相互作用和認識平衡理論等
11、文獻既包括文字資料,也包括圖象資料、有聲資料(錄音帶等)、電子資料、實物資料
12、人際關系評估法包括:社會測量法、參照測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觀察評估法、心理測評法
13、社會測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J.Morenno)于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
14、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對莫雷諾的社會測量法進行了補充和發展,提出了參照測量法
三、簡答題
1、怎樣理解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進行物質或精神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互動關系。
1)作為個體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物質或精神的交往
2)人與人之間在交往和互動中會發生、發展和形成某種關系
3)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總是維系著某種心理聯系
2、為什么說利益是人際關系的實質?
1)人際關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驅使
2)利益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
a、利益是生產關系的基礎 b、利益是政治關系的基礎
c、利益是法律關系的基礎 d、利益是道德關系的基礎
3)利益對人際關系的性質起決定作用
3、人際關系有哪些特征?
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情感性、復雜性、變動性、網際關系新特點
4、怎樣理解人際關系客觀性的特點?
1)人際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
2)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具有客觀性
3)人際關系的功能具有客觀性
5、怎樣理解人際關系社會性的特點?
1)際關系的社會性體現在人們是賴以生存的勞動中結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
2)人際關系的社會性還體現在人們是運用在勞動中產生發展起來的語言系統進行交往的
3)人際關系的社會性在現代社會體現得更明顯、更強化
6、人際關系對研究對象包括哪些方面?
1)人際關系的主要理論
2)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3)人際關系的結構與功能
4)人際關系的類型
5)影響人際關系的主要因素
6)協調人際關系的原則
7)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及其調適技法
8)完善主體,影響客體的技法,協調人際關系的技法
9)人際關系的研究方法和評估方法
7、研究人際關系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目的是什么?
1)理論方面
a、建立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完善的學科體系
b、為人們的人際交往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際關系學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區別
d、有助于從理論上劃清人際關系與庸俗關系的界線
2)實踐方面
a、協調、優化人際關系
b、預防、消除人際障礙
c、建立、發展新型的人際關系
d、培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8、研究人際關系學的原則有哪些?
系統性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統一性原則
9、研究人際關系學的方法?
文獻法、觀察法、實驗法、社會調查法、社會測量法、統計法、人際關系評估法、
10、觀察法有哪些要求?
1)必須在被調查對象處在自然狀態中進行,否則便失去了真實性
2)觀察必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而不是盲目的
3)對觀察的內容必須有詳細的記錄
4)觀察必須防止主觀片面
5)觀察的結果應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11、人際關系評估包括哪些內容?
1)社會測量法(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
2)參照測量法(前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
3)人物推定法
4)自然觀察評估法
5)心理測評法
第二章 人際關系的主要理論
一、名詞解釋
1、角色: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符合規范的行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3、角色期望:是指社會、團體或他人對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待或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動機
4、劇班:是指兩個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組成的表演單位。
5、角色外溝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二、選擇題
1、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他致力于對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
2、人際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
3、交往本身要受每個人的不同志向、性格、愛好等因素的影響,但同時又受社會生產的制約。
4、人際關系理論也稱為人際關系學說。
5、美國學者梅奧是人際關系理論的創始人。1927年應邀參加霍桑實驗。
6、霍桑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座工廠。
7、馬斯洛學說的理論基石是他的動機理論。他認為人的動機原動力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屬于人的本性。
8、兒童時代的經驗可能形成三種個體行為的控制類型,即拒絕型、獨裁型、民主型。
9、角色扮演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10、戈夫曼所說的不協調角色有五種: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謀、職業偵探、中介人、雇員或仆人。
11、人際交換理論的代表人物霍曼斯。
12、人的三種不同心態:每個人身上都好象保留著兒童時代的特征、每個人身上又都好象存在著自己父母的特征、一個正常恩具有的客觀冷靜理智的心態。
13、伯恩內的《人們玩弄的游戲》中明確了相互作用的概念。
14、在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中父母、成人、兒童都是特指個性的心理狀態。
15、人際關系認識平衡理論起源于格式塔理論。
16、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
三、簡答題
1、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
人際交往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
人際交往與生產力——馬克思不僅強調社會因素對人際交往的制約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對生產力的作用
交往的發展趨勢——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把人際交往看成社會系統的要素,并把它放在人類整個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從而展示了人際交往的發展趨勢
2、人際關系理論的創立和發展?
1933年梅奧出版的《工業文明中的人性問題》標志著人際關系學說的創立。羅特利斯的專著和與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氣》對人際關系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為人際關系理論的創立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人際關系理論的四個領域
(1)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蒺激勵的問題
(2)同企業管理有關的所謂人性問題
(3)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及人際關系問題
(4)企業中的領導方式問題
評述:人群關系理論強調人的因素和人際關系的積極性
人群關系理論也存在片面性:
(1)其創始人往往不恰當地夸大人際關系學說的影響和作用
(2)將人群關系理論同其他管理科學對立的傾向
(3)將人際關系狀況看成是實現企業效率的決定因素等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本內容?
馬斯洛學說的理論基石是他的動機理論。他認為人的動機原動力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屬于人的本性
內容: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6)認識與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評述:
(1)馬斯洛設想,每一種需要都在前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出現,這并不意味著必須使前一種需要得到百分之百地滿足后,后一種需要才出現。
(2)馬斯洛認為,以上七種需要按重要程度漸次展開,就大多數人而言,這可能是正確的。
(3)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并且層次分明,這種劃分方法也明顯地存在弊端,
4、舒茲的人際需要的理論?
舒茲是現代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人際行為三維理論
三種人際需要的內容
(1)溝通的需要(包容的需要) (2)支配的需要(控制的需要) (3)愛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評述:
肯定: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揭示了人際需要同人際行為和人際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
(2)強調了兒童時期的人際關系與個體人際行為之間的繼承關系,即承認家庭環境對個體行為模式的影響,
不足: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的片面性
(1)具有明顯的精神分析傾向,忽視了社會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制約性影響
(2)夸大了兒童時期的人際經驗對個體人際行為的影響作用
5、角色理論的基本內容?
角色: 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符合規范的行為模式
內容:
(1)角色扮演: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2)角色期望:社會、團體或他人對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待或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動機
(3)角色沖突:不同角色行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間的矛盾
(4)角色實現: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礎上實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評述:
(1)由于一個人同時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因此他就肩負著不同的角色期望
(2)不同的角色期望要求他遵循不同的角色規范
6、人際交換理論的基本原則?
(1)成功原則 (2)刺激原則 (3)價值原則 (4)剝奪-滿足原則 (5)攻擊-贊同原則 (6)理性原則
交換理論揭示了人際關系中的社會交換規律,為認為人們了解人際交往、人際吸引的機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交換理論只是抓住了市場交換形成的雙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際交往的原則,或者說完全以商品交換的經濟利益原則來解釋人際行為,這具有片面性
7、戲劇交往理論的基本內容。
(1)劇班 (2)前臺和后臺 (3)不協調角色 (4)角色外溝通
評述:
(1)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論,從獨特的角度對人際互動做了深入細致的描述,其中某些具體技術,對現實總的人際交往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2)戈夫曼完全使用戲劇中的一些概念來闡釋人際交往,把人際交往與表演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難免牽強附會
8、人際關系認識的平衡理論
積極意義:人與人之間具有趨于一致的傾向
片面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人際關系的平衡與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過程。平衡理論只考慮到了兩個人和一個物體這樣簡單的系統,忽略可這個系統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對平衡模式的討論顯得有些簡單
9、梅奧等人提出的人群關系的主要觀點
生產率不僅受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影響,而且要受到身會的和心理的因素影響。影響組織生產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中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
(1)以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代替經濟人的人性假設
(2)否定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從人的心理和社會方面來激勵工人的士氣,提高生產率
(3)正確處理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間的關系
(4)改變對管理人員只強調技術方面素質訓練的片面做法,強調加強對管理人員了解、診斷、調適人際關系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章 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名詞解釋
1、宗法關系: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按家族血統遠近區分親疏貴賤的等級關系
2、先決條件:是指對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普遍促進作用的決定性條件
3、時間關系:是指對于發展人際關系來說需要經歷的過程
4、網際關系:是指以電腦聯網和數字符號信息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體鏈接中實現的人-機-人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系
二、選擇題
1、在從猿到人的極其漫長的歷史轉變過程中,勞動起到了決定性達到作用。
2、宗法關系是封建社會人際關系的基本特征。
3、社會與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
4、社會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關系。
5、社會主義社會平等關系的表現經濟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生活中的平等。
6、人際關系形成的先決條件包括人的生產、物質生產、精神生產。
7、形成人際關系的具體條件是指對于人際關系形成和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的條件。
8、悅納即喜歡,相互悅納即相互喜歡。
9、建立人際關系的時間條件經歷五個階段:注意階段、吸引階段、適應階段、融合階段、依附階段。
10、網際關系的四個特征:多維性、虛擬性、不確定性、非中心化。
11、依賴性的主要特點是:被動、等待、依靠。
三、問答題
1、為什么說猿猴社會的某些特征與人類關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1)親緣與朋友關系
(2)斗爭和等級關系
(3)猿猴群體的交際工具
2、人類的起源和人際關系的產生?
人類的起源和人際關系的產生具有同步性。
在從猿到人的極其漫長的歷史轉變過程中,勞動起到了決定性達到作用。
勞動使猿類祖先發生了三個主要體系的變化:
(1)機體的進化和器官的完善
(2)心理的發展和意識的形成
(3)關系的人化和人類的出現
3、人際關系的發展歷程?
(1)原始社會的血緣關系
(2)奴隸社會的依附關系
(3)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
(4)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系
(5)社會主義社會的平等關系
4、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及注意點?
(1)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批判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人際關系理論與思想
(2)要重視并應用協調人際關系的理論和方法,以改善人際關系的結構和狀態,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誠心度、和諧度、吸引力、凝聚力
(3)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5、人的產生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1)人口數量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2)人口質量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3)人的生產對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6、物質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1)物質生產推動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2)物質生產的發展導致人際關系的變化
(3)物質生產的發展促進交往范圍的擴大
(4)前代人的物質生產制約后代人的人際關系
7、精神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1)思想意識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2)知識層次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3)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8、形成人際關系的條件是什么?
(1)相互接觸 (2)相互近似 (3)相互補充 (4)相互悅納
9、建立人際關系的時間條件是什么?
(1)注意階段 (2)吸引階段 (3)適應階段 (4)融合階段 (5)依附階段
10、人際關系惡化的發展階段?
(1)漠視階段 (2)冷淡階段 (3)疏遠階段 (4)分離階段
11、人際關系發展趨勢的主要表現?
(1)社會性增強,自然性減弱 (2)自主性增強,依賴性減弱 (3)平等性增強,等級性減弱
(4)開放性增強,封閉性減弱 (5)合作性增強,分散性減弱 (6)復雜性增強,單一性減弱
(7)網絡時代產生了新型的網際關系
12、網際關系的特征?
(1)多維性 (2)虛擬性 (3)不確定性 (4)非中心化
第四章 人際關系的結構與功能
一、名詞解釋
1、物質手段:是指用以進行交往的各種具有價值的物質
2、交往情境:通常表現為交往雙方的內在心情
3、整體效應:是指組成群體的所有個體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總體作用或效果
二、選擇題
1、人際關系的結構是指構成人際關系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2、交往主體是指人際交往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的交往者。
3、交往對象是指在人際交往活動中,交往主體活動的指向者或接受者。
4、語言泛指傳播活動中所使用的一切具有意義的符號,包括有聲音語言、書面語言、體態語言、輔助語言。
5、語言是最主要的交往手段。
6、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主要借助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協調行為。
7、有聲語言有交談、獨白兩種形式。
8、書面語言有書信、書文兩種形式。
9、體態語言分為動態無聲、靜態無聲兩類。
10、交往目的是指通過交往使參與者達到的目標。
11、影響人際關系的隱性要素:利益因素、情感因素、尊嚴因素。
12、個性是指在個人自然素質的基礎上受社會的影響而形成的穩固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三、問答題
1、構成人際關系的顯性要素有哪些?
(1)交往主體和交往對象(2)交往手段(3)交往環境(4)交往目的(5)交往過程(6)交往內容
2、影響人際關系的隱性因素有哪些?
(1)利益因素(2)情感因素(3)尊嚴因素
3、人際交往具有哪些積極的正面功能?
(1)相互學習,促進個體社會化(2)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3)相互影響,有利于自我完善
(4)凈化心靈,優化社會環境(5)取長補短,增強整體效應
4、社會化及其必要性?
社會學將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使自己逐漸適應社會,由單純的自然人轉化成為社會人的過程稱之為人的社會化
必要性:
(1)人們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須創造物質財富;要創造物質財富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創造本領和條件;而這些本領和條件是社會性的,只有通過社會化才能獲得
(2)人在生活中不僅具有物質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如需要文化、娛樂、消遣等。這些需要只有通過社會化才能得以滿足
(3)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繼承。因此,必須一代一代地接續培養新人,不間斷地完成社會化過程。
5、怎樣交往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1)消除孤獨,交流情感(2)減輕痛苦,增加快樂(3)減少疾病,延年益壽
6、如何取長補短,增強整合效應?
(1)良好地人際交往能夠形成互補(2)良好地人際交往能夠產生合力(3)良好地人際交往能夠激發潛能
7、怎樣相互影響,有利于自我完善?
(1)有利于形成健康地個性(2)有利于發展健全的自我意識
8、如何使良好的人際關系取得激發潛能的效應?
(1)群體壓力(2)人際比較(3)參與競爭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葉類中藥鑒定(2)
12-24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翻譯復習筆記:The Imperial Palace
12-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