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會態度
※2、論述:態度形成的過程:
①依從 依從是指人們為了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依從行為不是自己愿意這樣做,而是迫于外界強制性的壓力所采取的一時性的行為。在態度形成的過程中,依從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個體生活的早期,他的態度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依從。
②認同是個體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樣人物的觀點,信念,使自己的態度與他們相一致。認同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實際的。實際上,我們正是用其它社會角色的態度、觀點等作為參照物,來指導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③內化是態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階段。我們知道,每個團體都有有求其成員遵守的規則,其中有明確的,也有模糊的,違反這些規則就會受到懲罰。社會不可能對所有的活動都制定出規則,因此大家還要學會在大多數場合下按照社會的期望來行動。
3、霍夫蘭德提出態度的學習論,學習論的基本假設是:態度與其它習慣一樣,都是后天習得的。#□態度學習的主要機制有:聯想、強化、模仿。
4、誘因論把態度的形成看成是對利益或損失的衡量過程,并在衡量的基礎上選擇最佳方案。具體形式有:認知反應論和預期價值論
「※」5、 海德1958提出的平衡理論的假設主要由兩個:
①強調我們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著“趨向平衡的壓力”,根據這一原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彼此適應,構成一幅明顯的、一貫的及有意義的生活圖畫,驅使人們朝向平衡的主要動機是達到一種和諧的社會與人際關系。
②不平衡結構趨向于轉變成平衡結構,這個假設是平衡理論的核心。不平衡的系統會產生態度改變的壓力,直至達到平衡,這種壓力才會消失。海德用P—O—X模型說明了它的平衡理論,其中P代表一個個體,O代表另一個個體,X代表另一個事件。
③平衡結構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結構則為負。
④達到平衡的方法很多,平衡理論經常采用最小付出原則來預測改變的方向。這一原則指的是,在最終平衡的目的下,人們以改變最少的方式去處理。
6、費斯汀格1957的失調理論。
第三節 態度改變的說服模型
1、整個說服模型由4部分組成:外部刺激、目標對象、作用過程及結果。
2、傳播者的影響力取決于他的專業程度、他的可靠性、他的受歡迎程度。
第四節 態度與行為
「※」論述: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及減少失調的方法。
◎1、認知失調理論首先是由費斯汀格提出,并成為以后許多理論的基礎,他指出如果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相對立,這兩個認知的關系,就叫做失調。
2、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變態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
「※」3、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通常有4種:
1、改變認知 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他與另一個相一致。
2、增加新的認知 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么失調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
3、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4、改變行為 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第7章 人際關系
第一節 人際關系概念
◎1、人際關系: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結成的心理關系,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
2、人際關系的基礎:需要的滿足與否成了人際關系的基礎。
「※」3、人際關系的測量—社會測量法
①測量人際關系常用的是莫里諾1934年提出的社會測量法。
②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里諾提出的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③社會測量法的基本假設是團體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廣告文案復習資料
08-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兒童文學概論》復習資料(2)
07-22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復習資料:語法及課后翻譯(16)
10-1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2年浙江自考《科技檔案管理》串講筆記(11)
10-10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學復習重點(七)
08-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0-13
02-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筆記:lesson14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