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議論文單元課文指要
(一) 《季氏將伐顓臾》
1.作家作品: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具體來說,他提倡a.“仁者愛人”、b.“克己復禮”;在教育方面,他主張c.“有教無類”、d.“因材施教”。
2.課文要點:
(1)文章體裁:這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的記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體現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3)文章各段要點:文章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對顓臾發動戰爭這件事所發表的三段談話。
第一段:冉有報告季氏將對顓臾發動戰爭這一事實“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闡明了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a.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責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
第三段:冉有為季氏辯護“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闡發他的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治國觀點。
(4)駁論論點:冉有的三段話是駁論論點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c.“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5)駁論方法:①反駁論點、②反駁論據。
第一、第二兩個自然段是反駁論點。第三自然段反駁論據。
(6)立論內容:本文主要是駁論,但破中有立。立論內容:第一段:孔子反對季氏攻伐顓臾的三個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國主張:“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既來之,則安之。”這些立論,都使駁論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7)論證方法:①演繹法、②類比法。
①演繹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的態度是演繹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的道理,來批駁冉有為季氏攻伐顓臾尋找借口,是演繹法。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闡明治國以禮的主張,是演繹法。
②類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和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來駁斥冉有推卸責任是類比法。
(8)論據類型:孔子在論辯中采用了①歷史材料、②現實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種類別的論據,使論點有了充分佐證,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①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②現實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辭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詰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輔佐季氏的失職。
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雙重比喻。第一層: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對顓臾發動戰爭,“龜玉毀于櫝中”喻比顓臾在魯國境內被消滅。第二層: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珍寶被毀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沒有盡到責任;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季路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
②排比:“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③反詰:a.“求!無乃爾是過與?”b.“何以伐為?”c.“則將焉用彼相矣?”d.“是誰之過與?”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文章意蘊,強化了論辯力和感染力。
(10)由本文引伸出來的成語:a.“既來之,則安之”、b.“分崩離析”c.“禍起蕭墻”、d.“開柙出虎”、e.“季孫之憂”。
(二) 趙威后問齊使
1.作家作品:
(1)《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
(2)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漢代文獻學者劉向在各國史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行政管理學》復習要點(22)
10-2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